內容簡介
一九八一年的《地藏經》,經過二十年歲月洗練,更見爐火純青,今以書版問世。究竟實有天堂?實有地獄?因、緣、果、報的循環,生死路上父子至親如何相逢?於此經中一一分判。
父母生我、育我,恩德曆劫難報,報親之思不可一日或忘修行,發救度眾生之廣大誓願,眾生得安樂,父母、親人亦皆離垢得福,即此為畢竟大孝。
作者簡介
證嚴上人,颱灣著名宗教傢、慈善傢,是慈濟基金會的創始人與領導人,開創慈濟世界,含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誌業。二〇一〇年,被颱灣民眾推選為“最受信賴的人”。
一九三七年,齣生於颱灣颱中的清水鎮。一九六三年,依印順導師為親教師齣傢。師訓“為佛教,為眾生”,奉持不懈。一九六六年,創辦佛教剋難慈濟功德會。一九六六年以後的數十年來,慈濟世界在上人慈悲嗬護下,一步一步,堅實地茁壯;如今遍布全球的慈濟人,齣現在全世界許許多多有災難與苦痛的地方,親手拔除人們的苦與痛,秉慈運悲行於菩薩道,同心實踐證嚴上人三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曾獲頒——二〇一一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二〇〇九年國際慈善論壇“國際慈善功德人物奬”二〇〇八年世界佛教友誼會“全球佛教貢獻奬”二〇〇七年日本庭野和平基金會“庭野和平奬”二〇〇四年加州美國亞裔聯盟“亞美人道關懷奬”等眾多國際性榮譽。
內頁插圖
目錄
上人序言——天堂地獄一念間
緣起——地藏菩薩傳說與《地藏經》之重要性
釋經題——地藏菩薩本願經
釋“開經偈”
忉利天官神通品第一
分身集會品第二
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地獄名號品第五
如來贊嘆品第六
利益存亡品第七
閻羅王眾贊嘆品第八
稱佛名號品第九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囑纍人天品第十三
編後記——地獄開花
精彩書摘
釋迦牟尼佛好不容易纔在娑婆世界成佛,但是他教導眾生卻不是要我們念“釋迦牟尼佛”,而是要我們念“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這就是佛陀功成不居、謙虛處下的精神。所以我常常心存感激,也愈是堅定跟隨佛陀的信念。
盡管有人願意往生西方,大傢也應該感恩釋迦牟尼佛,我們每天早課都持念釋迦牟尼佛的聖號,就是在錶達感恩。要記住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如果沒有佛陀說法救度,我們無法脫離生死。
“五濁惡世”,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所謂“濁”,就如清水中投下塵土,清淨之水即為混濁。
“劫”也稱為劫波,即指長時間。由人壽十歲開始,每一百年增加一歲,一直增至人壽八萬四韆歲,這是一增劫。由人壽八萬四韆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壽十歲,這是一減劫。一增一減即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劫濁隻是時間,沒有本體,必須憑藉其他四濁來作用。
“見濁”以五利使為體,因為執著身、邊、邪、見取、戒禁取等種種惡見而濁亂世間,驅使我們造業不斷。
一、身見:身就是我們的身軀,凡事都以自身為中心。因為“重身輕法”而忽略瞭真正的法,不明白身體隻是四大假閤,卻以四大假閤之身造下一切業,這叫做身見。
二、邊見:偏離正道,執斷或執常。有的人認為生命恒常,人來生還是會來做人,而畜生則永遠是畜生,不相信六道輪迴,這就是執常。有的人則執著人死後一切化為烏有,這叫做執斷,二者同樣是撥無因果。
佛法談因果,如是因、緣、果、報。假如存有邊見,執常的人無法生起無常觀,認為今天過瞭還有明天,就容易懈怠造業,長淪苦果。若是執於斷見,認為人死瞭一瞭百瞭,不相信今生所做是來生所受,也不相信今生所享受的就是前生所造的福,所以沒有興趣為善,也不畏造惡,這真是很可怕的想法,一樣容易為惡而受苦不斷。
我們一定要知道,因果循環絲毫不爽,身軀雖然死瞭,但是業識(靈魂)依然會延續到下輩子。所以一定要把握當下,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纔是離苦得樂之正道。
三、邪見:邪乃不正,即不正當的見解,對人生的一切看法都有所偏邪。例如:孝順是天經地義的事,有的人卻認為父母生育子女是義務,人生我、我生人,隻是世代相傳而已。有的人甚至認為父母不該生下他,因為父母沒有供給他最好的享受,將父母為他付齣的辛勞拋諸腦後,這就是邪見。
以宗教方麵來說,現代人生活水準雖然提高瞭,但是心靈上卻感到空虛,有的人對自己的禍福起瞭惶恐之心,就到處求神問蔔,受鬼神所控製,這也是邪見。
……
前言/序言
天堂地獄一念間
釋證嚴
地藏菩薩妙難倫,化現金容處處分:
三途六道聞妙法,四生十類濛慈恩。
明珠照徹天堂路,金锡振開地獄門,
纍劫親姻濛接引,九蓮颱畔禮慈尊。
——《地藏贊》
這是一首贊揚地藏菩薩功德的偈文,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包太虛而周沙界,非常人所能及,而菩薩之不捨眾生,則是發心學佛者不可或缺之精神。
吾人讀誦《地藏經》,正為學習菩薩濟世之心,講演闡釋《地藏經》則為發揚菩薩慈悲喜捨之胸懷,傳承佛法種子,使貪吝者去貪能捨、嗔恚者息嗔轉慈、愚癡者離癡得慧,現世人生身心安樂,未來世中集聖上因,終得不退菩提。
金烏似箭,二十載春鞦轉眼而過,迴憶一九七〇至一九八〇十年間,證嚴生起建立醫院的構想,而後於一九七九年五月中旬,立下“佛教慈濟綜閤醫院”興建方案。
一九八一年,法緣與建院因緣雙重促成下,一方麵為信眾講解<地藏經》,當時慈濟會員約兩萬人,較之今昔固然不可同日而語,卻在明因識果的理念啓發下匯聚愛心,作為會務推動的堅實後盾。另一方麵則積極尋覓建院土地,期盼功德會濟世的腳步,朝嚮醫療建設更跨齣一步,給與貧病者全身心的照護。
孰料土地問題“一波十摺”,其中艱辛不足為外人道。所幸佛菩薩慈憫,龍天護佑,每於挫摺中濛獲善知識鼎力提攜,於睏境掙紮間無異沛雨甘霖,使建院計劃重燃生機;加諸慈濟會眾的成長與支持,花蓮慈濟綜閤醫院終在萬難中,於一九八六年落成啓業。
醫院的功能,在解救人身病痛;佛法之教育,則在啓發眾生迷愚。當年講說《地藏經》,重在透過釋文與實例,闡發經中兩大意旨,務使聽聞大眾“知孝道、明因果”,於生活修養與學佛修行上更入進境,自利利人,傳播正法。
經中之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皆地藏菩薩前身,亦皆為孝女,為救生前造惡、死墮惡趣的母親,不僅盡捨所愛為母布施造福,更為母親發廣大願,誓度一切罪苦眾生。這種圓滿小愛、成就大愛的精神,更超越人間孝道“奉養、不辱、尊親,,的極緻,進一層引領父母聞佛學法,增長慧命達緻究竟解脫。
此外,《觀眾生業緣品》中明示:“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韆萬億劫求齣無期。”說明不孝父母乃五逆大罪,死後要墮入無間地獄,受苦不盡永無齣期;而在《閻浮眾生業感品》則提到:“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違逆父母之過天地不容,種因受果苦報無窮。
此類思想,經中處處可聞,更且釋迦佛講說此經因緣,即是上忉利天為母說法。因此“知孝道”為此經揭櫫之第一義。
再者即是“明因果”。經中列舉種種地獄名號,並罪報惡報等事,前提就在眾生愚癡,多造惡業,造業受報而因果不爽,這是佛教教義的一大重點,也是許多宗教間共通的真理。
眾生若能讀誦此經,深解因果,於生活間時時警惕,就能減少造惡的機會。是以佛菩薩痛下針砭,曆舉地獄淒慘恐怖景象,孜孜不怠剖析業報因緣,但望眾生種下善根,哪怕隻是一毛一渧,亦能成就得度因緣,脫離輪迴之苦。
當初證嚴講解此經,即在宣揚“知孝道、明因果”之經教,因為人壽有盡而慧命無窮,對眾生最大的感恩,就是使人人皆能遵從佛教,普獲法益。當然講經以報“佛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亦是證嚴最初以至今的一貫心願,即若當時祈求佛菩薩加被建院順利,用意也在將佛法救世理念落實人間。
至於經中之地獄描述,聳入耳目、駭人聽聞,聞者莫不驚怖,而地獄有無終成各方之辯。
《佛門大孝·地藏經》:一份跨越時空的慈悲傳承 在浩瀚的佛教經典寶庫中,《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以其獨特的慈悲情懷和普度眾生的宏大願景,深刻影響著無數信眾。它不僅僅是一部佛經,更是一份關於孝道、慈悲與解脫的深邃教誨,一份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精神紐帶。而今,這本飽含深情的《佛門大孝·地藏經》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麵前,它集結瞭證嚴上人對這部經典深刻的闡釋與踐行,旨在將這份跨越時空的慈悲力量,以更貼近現代人生活的方式傳遞開來。 一、 緣起與核心:何為“佛門大孝”? 《地藏經》的緣起,本身便是一場感人至深的孝道實踐。經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地藏菩薩為救度在地獄中受苦的母親,發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宏大誓願。這份誓願,超越瞭狹隘的個體血親之愛,升華為一種對一切眾生的無盡慈悲。地藏菩薩的孝,是“孝親”與“孝眾”的融閤,是將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擴展到對所有受苦眾生的關懷與救拔。 證嚴上人以其無盡的悲心與智慧,深入剖析瞭“佛門大孝”的內涵。她指齣,真正的佛門大孝,並非僅限於物質的供養或錶麵的恭敬,而是發自內心的感恩,並將這份感恩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去利益一切有情。這份行動,便是效法地藏菩薩,發無上願,以自己的修行與奉獻,為父母、為眾生,乃至為整個娑婆世界,種下解脫的善因。 本書不僅僅是對《地藏經》經文的逐字解讀,更是證嚴上人將經文精神融入現代社會的深刻實踐。她通過大量的實例、生動的語言,引導讀者體悟地藏菩薩“縱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悲願,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以孝為基石,以慈悲為實踐,去踐行佛門大孝。這份大孝,體現在對父母的關懷,對子女的教導,對社會的責任,對環境的愛護,對每一個弱小生命的尊重。 二、 經文精義與時代解讀:在地獄與天堂之間 《地藏經》的內容,以其對六道輪迴、業力果報的詳細描繪,以及對地藏菩薩救度眾生功德的彰顯,直擊人心,引人深思。經文中關於地獄的描述,雖令人畏懼,卻也警示著我們業力不虛的法則,促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言行。而關於地藏菩薩如何在地獄中度化罪業眾生,又如何通過“念佛”、“布施”、“孝順父母”等善行,令眾生離苦得樂,則為我們指明瞭修行的方嚮。 證嚴上人在此書中,以其宏大的視野與深厚的佛法功底,對經文的每一個層麵都進行瞭細緻而又富有洞察力的闡釋。她不僅解釋瞭經文中“罪”、“業”、“報”等佛教術語的深層含義,更將其與現代人的生活狀態相結閤。她告訴我們,所謂的“地獄”,並非僅僅是外在的物理空間,更可能是我們內心貪、嗔、癡、慢、疑的造作所形成的苦海。而“天堂”,也並非遙不可及的彼岸,它可能就存在於我們一念的覺醒、一善的付齣之中。 書中對“孝女”地藏(或稱光目女)救母的公案的解讀,更是將孝道精神推嚮瞭極緻。地藏菩薩的父母,在世時並未皈依三寶,甚至不信因果。然而,地藏菩薩並未因此放棄,而是通過自己的修行與布施,為父母積纍功德,令其脫離惡道。證嚴上人以此為例,強調瞭即使父母有過錯,子女也應以無私的愛與慈悲去引導,去為他們種下善根。這種“以孝為先,以慈悲為懷”的理念,是本書的核心精神之一。 書中對“隨分隨力”的布施、功德迴嚮的闡述,也極具實踐意義。證嚴上人鼓勵讀者,不必追求驚天動地的善舉,而是從力所能及之處做起,將每一次的付齣,都化為一份真誠的祝福,迴嚮給父母、師長、以及一切需要幫助的眾生。這種“小小的善意,匯聚成大大的力量”的理念,讓《地藏經》的普度眾生精神,變得觸手可及。 三、 實踐與傳承:靜思法脈的智慧結晶 “靜思法脈”是證嚴上人創立的慈濟宗門的精神核心,它強調“靜默守戒,思而行之”,將佛法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本書作為“靜思法脈叢書”的一員,自然也承載瞭這份靜思的智慧。 證嚴上人以其獨特的教學方式,將《地藏經》中深奧的佛理,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並結閤慈濟在環保、醫療、教育、人文關懷等方麵的實踐,生動地展現瞭佛門大孝的現實意義。她鼓勵讀者,不僅要“聞法”,更要“行法”。書中充滿瞭對弟子們在實際生活中,如何踐行孝道、如何以慈悲心對待他人、如何以智慧化解煩惱的引導。 例如,對於經文中提到的“眾生業緣”,證嚴上人並非將其視為一種宿命的枷鎖,而是視之為一種對生命的警示與啓迪。她引導讀者認識到,業緣的産生,源於我們自身的造作,而業緣的化解,也同樣在我們一念的轉變與善行的實踐中。這種積極主動的生命觀,是靜思法脈的重要體現。 本書的附帶光盤,更是這份實踐與傳承的有力佐證。它可能包含證嚴上人對《地藏經》的講經片段,或是慈濟人在全球各地踐行佛門大孝的感人故事。無論內容如何,它都將成為連接經典與生活、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讓讀者在聆聽、觀看中,進一步體悟這份慈悲的力量,並在潛移默化中,將這份力量內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四、 結語:一份送給所有人的禮物 《佛門大孝·地藏經》並非隻是一本為佛教徒準備的書。它所蘊含的孝道、慈悲、因果、解脫等智慧,是適用於全人類的普世價值。證嚴上人以其無量的慈悲與智慧,將這份古老的經典,賦予瞭新的生命力,讓它在現代社會中煥發齣更加璀璨的光芒。 無論您是佛教徒,還是對生命有更高追求的求道者;無論您是麵臨傢庭睏境,還是渴望找到心靈的寜靜;無論您是希望為父母盡孝,還是想為世界帶來一絲溫暖,本書都將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它不僅會幫助您理解《地藏經》的深邃義理,更會指引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點滴踐行佛門大孝,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和與喜悅,最終實現生命的圓滿與解脫。 翻開這本書,就是一次與慈悲的對話,一次與智慧的同行,一次對生命更深層次的探索。願您在這部經典的指引下,都能成為佛門大孝的踐行者,將這份跨越時空的慈悲力量,傳遞下去,讓世界充滿愛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