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冥想
作 者:斯瓦米.拉玛
I S B N :9787201108995
出 版 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01日
印刷时间:2016年11月01日
字 数:79000字
页 数:176页
开 本:32开
包 装:精装
重 量:g
定价:35元
目 录原版序言
原版前言
*章 何为冥想
第二章 冥想的准备工作
第三章 冥想姿势
第四章 冥想、意念、曼陀罗
第五章 呼吸练习
第六章 冥想进阶计划
第七章 冥想Q&A;
附录 A 放松练习
附录 B 呼吸训练
内容这是一本介绍如何进行内在修习的指南书。在这本书里,斯瓦米·拉玛大师教导我们如何通过冥想的练习*日常思维给身体造成的压力和问题,进入到一种清晰的意识之中。这可以使我们获得指引,打开身体的能量,永保愉悦感和身心的平静。
本书内容从冥想概念入手,谈及呼吸、体式、饮食、睡眠、精神等多个方面在冥想练习中的表现,特别详细讲述了瑜伽呼吸控制法和唤醒中脉等练习方法,既有心灵的指引,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南。正像作者所说的:他所写的是任何普通人都可以练习的冥想。
冥想练习的传授打开了我们通向自身内在的一扇门,这是与我们每天息息相关却从未被我们注意过的。书中传授的方法是印度瑜伽士千百年来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的秘密以及面对人生困难、了解自我本真的*方法。
作者简介斯瓦米·拉玛
(1925-1996)
斯瓦米·拉玛,喜马拉雅瑜伽创始大师。出生于印度,曾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中跟随多位隐居瑜伽士修行二十余载。是20世纪全世界*具影响力的瑜伽大师之一。
刘海凝
毕业于俄罗斯建筑工程学院,曾在莫斯科、立陶宛、波兰等地游学。2003年起开始修习瑜伽至今。
作为一个长期研究比较宗教学的爱好者,我必须承认,市面上许多介绍东方哲学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枯燥,要么为了迎合大众而流于肤浅的口号式总结。这本书,却奇妙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学术根基是毋庸置疑的,引用的典故和概念都指向了非常核心的源头,这使得内容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同时,作者自身的修行经验又为这些理论披上了一层生动的实践外衣。他没有站在象牙塔上指点江山,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实践者的位置上,分享他的困惑、他的突破和他的感悟。这种真诚的态度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对话,内容涉及了时间、空间、意识的本质等多个维度,但所有的探讨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如何过一种更真实、更合乎自然规律的生活。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东方智慧,而非浅尝辄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影响是结构性的,而非局部的调整。此前,我总以为所谓的“内心平静”是一种外在环境带来的结果,比如升职、解决了某个大麻烦,或者搬到了一个安静的乡下。但斯瓦米·拉玛的文字彻底颠覆了这种因果关系。他清晰地指出,平静不是因为外部条件变好了,而是因为我们对外部条件的反应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转变来自于对“心”的细致观察和校准。我特别喜欢他对“业力”的解释,它摆脱了那种宿命论的沉重感,变成了一种积极的、强调当下选择的工具。每一个念头、每一次行动,都是在为未来的“心境环境”播种。这种即时的因果反馈机制,让我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变得更加负责。我不再抱怨环境对我不好,而是开始反思:我今天播种了什么样的心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长期的精神导师,在你需要的时候,总能在字里行间为你提供清醒的视角和坚实的力量,帮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稳固自己的内在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禅意,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能瞬间将人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初次翻开,我立刻被作者那平实的文字风格所吸引。他没有故作高深地去阐述那些玄奥的东方智慧,而是像一位和蔼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走进一个更广阔的内心世界。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我对话。每一个章节的展开都像剥开一层又一层的迷雾,让我们看到“我”的本质并非是我们日常所感知到的那些纷乱的思绪和外在的标签。尤其是在谈及专注力的培养时,作者提供的那些练习方法,简单到令人惊讶,却又充满了力量。我尝试着在清晨进行其中的一项呼吸练习,效果立竿见影。那种清晰感和内在的宁静,是过去靠咖啡因或强制休息都无法企及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你什么“答案”,而在于它在你心中种下了一颗觉察的种子,让你开始真正地去观察自己的心念活动,这对于任何一个渴望心灵成长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指引。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张通往内心深处的地图,需要你亲自去探索和验证。
评分我是一个对哲学思辨抱有浓厚兴趣的人,尤其偏爱那些能够跨越文化藩篱,触及人类共同困境的思考。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求。它并非仅仅是介绍印度的某些特定宗教仪式或教条,而是巧妙地将深奥的吠陀智慧与现代人普遍面临的焦虑、压力以及存在的意义追问结合起来。作者的论述逻辑极其严密,他总是能将一个看似宏大的概念,用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或者精辟的比喻来阐述清楚。比如,他对“放下”的解读,绝非简单的逃避,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后的主动选择——认识到执着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这种洞察力令人敬佩。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句精炼的论断,它像一块磨刀石,不断地打磨着我固有的认知框架。它迫使我质疑那些我一直视为“理所当然”的信念体系,并且鼓励我去构建一个更加坚实、更少受外界干扰的内在支柱。对于那些对东方哲学仅停留在表面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度的思想洗礼。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是有点功利性的,我当时正经历一段非常迷茫的时期,急需找到一种可以“操作”的方法来调整状态。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点犹豫,担心它会是一堆堆砌的理论。然而,读进去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叙述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他似乎非常了解读者在学习新观念时会产生的抗拒心理。他不会强行灌输,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让你自然而然地接纳这些观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无我”的探讨。在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潮中,“自我”被无限放大和强调,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那个不断变动、渴望被证明的“我”其实只是一个幻象。当我试着在日常互动中,减少对“我看起来怎么样”、“别人怎么想我”的关注时,我发现周围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轻松和真实。这不是一种虚无主义,而是一种解脱。这种解脱感,比起任何心灵鸡汤都要来得踏实和持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