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2—23日,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两岸法学界、法律界的98位与会学者,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法制保障”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海研会将年会部分论文结集出版。《两岸投资与产业合作研究》内容共分六个专题,分别为两岸关系研究、两岸民商事法律问题研究、两岸司法互助研究、两岸相关的国际法问题研究、涉台立法研究和两岸比较法学研究。
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简称“海研会”)成立于2011年12月,集中了各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从事涉台法律问题研究和交流的重要专家学者,是涉台法律研究的重要基地。自成立以来,海研会坚持以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指导研究工作,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专题一 两岸关系研究
两岸经贸协议的法律性质及效力
论海峡两岸大交往机制的构建
关于后ECFA时代两岸关系问题的深层思考与建议
加快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法律机制
论两岸和平协议的法律性质与阶段性进程
台湾当局政治地位与两岸互相定位的历史梳理
围绕“九二共识”的争议及其化解
联邦德国《基础条约》案及其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启示
台湾居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必要性与法理根据
台湾“国际空间”法律模式初探
法治视野下的两岸和平协议
专题二 两岸民商事法律问题研究
“两岸四地”私法统一问题探讨
配套立法“缺位”的消解与“歧视性规范”的有待消解
ECFA下两岸知识产权之合作与保护
两岸投资协议的制度创新与实施前景
论两岸跨境儿童收养制度之合作与融合
海峡两岸法学研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法制保障
专题三 两岸司法互助研究
论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合作法律机制的构建
海峡两岸刑事司法合作现状研究
从一个案例看两岸民商事判决的认可和执行中的法律问题
海峡两岸民事司法互助探析
海峡两岸警方合作打击犯罪之实践与构想
海峡两岸刑事司法协助机制及其展望
两岸司法文书送达问题的法律思考
论海峡两岸协助调查取证制度
论对台湾地区法院裁判认可的效力
专题四 两岸相关的国际法问题研究
论《海洋法公约》解决南海争端的非适用性
《马关条约》是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之考辨
两岸合作 突出重围
专题五 涉台立法研究
保障台胞经济、社会权益的立法概况
关于福建涉台地方立法的几个问题
论地方涉台立法权的能动行使及其限度
公法人路径下平潭实验区管委会组织架构的思考
论平潭综合实验区“共同管理”之现实推进
专题六 两岸比较法学研究
人权的尊重与彰显
海峡两岸司法考试:观察与思考
民国社会保险实践及我国台湾地区社会保险法制之展开
我国台湾地区社团立法的评述与启示
海峡两岸侦查辩护制度比较研究
一、民国时期社会保险实践及相关立法
清末,清朝贵族为了挽救危机四伏的大清帝国,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纷争中展开了经济、社会、法制诸领域的变革。在法律制度改革领域,大规模的西法东渐由是展开,法学界多关注于清王朝的君主立宪改革,即宪法领域的西法继受,事实上其他法律门类同样存在西法东渐的现象。随着君主立宪骗局的破产,革命迅速蔓延,最后的封建王朝在未及落实效仿西法之时,已随风而去。中华民国的成立,演绎了中国历史统与分的规律,在内外因素的多重作用下,民国并不完整。民国时期[2]承继西法东渐遗风,尤其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法制近现代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与传统民、刑、诉讼法律相比,中国社会立法相对缓慢,即便如此,从1927年下半年始,南京政府之立法机构展开了大规模的劳工立法,起初劳工立法中包含了不少劳工保险的内容,与此,应当认为属于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中国社会保险法制发端于民国时期,考究中国社会保险法制之产生,须从民国时期之社会保险立法开始。
(一)民国北京政府劳工保险的试办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产生前已述之,其产生的节点在于劳资矛盾及其酿发的社会矛盾加剧,在革命与改良的选择中,后者成就了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因此,劳工问题始终是社会保险法产生的基础性问题。1913年3月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颁布的《暂行工厂通则》和1914年11月广州军政府颁布的《工会条例》属中国最早的劳工立法。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对内政策之第11条规定:“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又议决制定劳工法,并通过其他改良劳工待遇的决议,其中共分十项,其第四项规定,改良工场卫生,设置劳动保险。[3]官方最早之“劳动保险”概念应认定为由此而出,事实上,对于工业落后之中国而言已属不易,毕竟产业领先之工业国的社会保险制度[4]开展不过十几年时间或二三十年时间。由于国家分裂、治权不保,这些政策的落地显得异常缓慢。1925年,上海发生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各方认为惨案的发生是由于日本工厂虐待工人,因此,要求政府制定劳工法的呼声更加急迫。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鉴于这种情势,遂又拟定25条《工会条例》(草案),该草案第三条第3项即为“关于会员之储蓄、劳动保险事项”。该草案第十一条又规定:“凡属工会之基金、劳动保险金及会员储蓄金等,均应存储于代理国库之银行……”据现在掌握的资料,这可能是民国时期在中央政府的立法文献中最早出现劳动保险的条款。[5]
民国北京政府,系民国开国之际南方革命派与北方军事实力派就清廷逊位而默契成的“中央政府”,最初由袁世凯任第一任大总统,因其复辟帝制丑剧,所谓的“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南方各省的信任。在广州军政府举行“北伐”之前,民国北京政府形式上仍属于“中央政府”,其仍继续其在南方省份的施政。1922年农商部曾试图核查汇编全国劳工失业保险组织的情形,但令人失望的是,就连工业比较发达的苏沪地区也没有发现任何失业保险组织,江苏省长韩国钧在复农商部的函中说:“现代沪埠各项工业虽称发达,而关于此项组合,专为失业保险而设者,殊少闻见……”[6]
民国北京政府之治属乱世之治,且不说其政府内部政权更迭频繁,来去如同走马观灯,其外部政经环境亦异常严峻,北部蒙古独立,南部省份“造反”,战乱频仍,属于现代的法律制度之一的社会保险法基本上不具备社会现实条件。政治层面国家纷乱、政局不稳,经济上仍属于落后的农业国,产业人口比重过低,法律制度的认知上仅存在劳工保险法的理念和选项,不存在制度操作的实践平台。但是,该时期,不论是国民党的政策,还是北京政府之官方文献,都提出了设立劳动保险的主张,已属本时代所能达到之高度。由此可见,在北洋控制的北京政府时期,真正属于社会保险法的该项法律制度尚不存在。
——《民国社会保险实践及我国台湾地区社会保险法制之展开》
……
这本书简直是一本“解忧杂货店”,虽然我不是那种整天愁眉苦脸的人,但最近在考虑一些关于家庭传承和资产配置的问题,正好看到这本书。它里面关于家族信托、遗产规划以及如何利用金融工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章节,让我茅塞顿开。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讲解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金融概念,比如如何通过分散投资规避风险,如何选择适合不同人生阶段的理财产品,以及如何为子女的未来教育和养老做出规划。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情绪性消费”的分析,提醒我们很多时候的冲动消费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心理需求,学会识别和满足这些需求,才能真正实现财务自由。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别人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财务目标的,这对我规划自己的家庭财务非常有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钱,更是关于如何用更智慧、更从容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生活,让未来的生活多一份从容,少一份焦虑。
评分我是一名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最近被这本书里关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论述深深吸引。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观念、艺术形式以及生活习俗是如何相互影响、碰撞并最终融合的。他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跨文化交流图景。我特别对其中关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的章节印象深刻。读到这些内容,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看到了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是如何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的。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解读历史背后的深层动因和文化基因。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文化从来都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在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评分近期,我一直沉浸在这本书关于创新创业的章节中,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激发灵感的头脑风暴。书中对创业初期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如何构建商业模式、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融资等环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失败”的解读,他认为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关键在于能否从中吸取教训并不断调整策略。书中还提供了许多成功的创业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阶段,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借鉴。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用户体验至上”和“敏捷开发”的理念印象深刻,这让我认识到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创新和快速迭代的重要性。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指明了创新创业的道路,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实践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的探索充满好奇,偶然间翻阅到这本书,其中的社会心理学部分让我爱不释手。书中对个体心理在群体环境中的表现,以及社会规范如何影响个人行为的分析,让我对“人”这个复杂的生命体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通过大量的社会实验和案例研究,生动地揭示了群体动力、从众心理、以及社会认同等现象。我尤其对关于“刻板印象”和“偏见”的成因及消解方法的探讨印象深刻,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无意识的判断和看法。书中还涉及了群体决策的效率与局限性,以及如何构建更和谐的社会关系等内容,这些都极具现实意义。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对照和思考,这是一种非常愉快的智力体验。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在我手中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宏观经济世界的大门。作为一名对全球经济动态有着高度关注的读者,我对书中关于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析感到尤为兴奋。作者的分析逻辑严谨,数据支撑充分,他不仅指出了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更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应对策略。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让我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论述所打动,作者强调了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他对全球供应链重塑的解读,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地缘政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思维的挑战和升华,它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经济认知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