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南、山东等省商人会馆碑刻资料选辑

清代河南、山东等省商人会馆碑刻资料选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檀 编
图书标签:
  • 清代
  • 商人会馆
  • 碑刻
  • 河南
  • 山东
  • 地方史
  • 社会经济史
  • 民俗
  • 史料
  • 档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1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208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代河南、山东等省商人会馆碑刻资料选辑》收录了清代河南、山东、直隶、山西等省的商人会馆的碑刻资料,抄录整理了近一百六十通碑的碑文,内容涉及会馆创建的背景及创建会馆时买卖地契的过程、捐款的明细、开支的明细等内容,是研究中国近代城镇结构和市场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目录

前言:商人会馆碑刻资料及其价值
河南碑文
一 开封山陕会馆碑文
1.嘉庆十七年《山陕会馆晋蒲双厘头碑记》
2.道光十四年《重修山陕会馆增制宝幔銮仪碑记》
3.道光十八年《山陕会馆重修牌坊碑记》
4.同治三年《重修後道院记》
二 朱仙镇会馆碑文
三 洛阳会馆碑文
四 周口会馆碑文
五 赊旗山陕会馆碑文
六 舞阳县碑文
七 浙川荆子关碑文
八 怀庆府碑文
山东碑文
直隸碑文
附录
后记
古韵今风:清代北方商帮的商业网络与社会影响 本书深入探究清代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等省份商人群体的商业活动、社会组织形式及其对区域经济与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聚焦于这些商帮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商业智慧、行会结构及其在维护商业秩序和促进区域交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北方商帮的兴起与地域基础 清代的经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由区域性的商人群体所塑造。本书首先立足于河南与山东两省的地理、资源禀赋与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了这些地区商人得以崛起的内在驱动力。 1. 河南商帮的地域依托与商业模式: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便是漕运和陆路交通的枢纽。本书将详细梳理清代河南商人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出以粮食、盐业、布匹等大宗商品为主导的商业模式。重点分析了他们如何在复杂的漕运体系中争取利益,以及在地方金融活动中的早期实践。不同于徽商的跨区域扩张,河南商人更侧重于区域内部的深度渗透和对交通节点的控制,形成了以区域性垄断和代理制为核心的商业网络。 2. 山东商帮的海洋与陆地并进: 山东商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群体,其商业活动兼具海洋贸易与内陆转运的特性。本书将探讨山东商人如何参与海禁开放后的对外贸易,同时也不放松对黄河下游及内陆腹地的控制。重点分析了他们与地方官府的关系、在漕运和海运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整合山东半岛的渔业、盐业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商业联盟。 3. 区域性商帮的特征比较: 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本书将区分河南、山东商帮与其他著名商帮(如晋商、徽商)的运作机制差异。着重阐述北方商帮在组织结构上,相较于依赖血缘与宗族关系的商帮,更倾向于建立基于契约精神和地域互助的商业共同体,这对地方经济的稳定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第二部分:商业组织的构建与运作机制 清代商人为了应对市场风险、规范行业行为,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内部组织结构。本书着力于解构这些“行会”或“公所”的实际功能。 1. 行业规范的制定与执行: 商业公所并非仅仅是商人聚会的场所,更是事实上的行业仲裁机构。本书将详细分析公所制定的各类行规、票据规范、价格协定等,这些规范如何有效地弥补了国家法律在商业活动中的真空地带,确保了交易的公平性与可预测性。特别关注某些特定行业(如丝绸、茶叶转运)的内部质量标准和信誉体系的建立过程。 2. 风险共担与信用体系的构建: 在缺乏现代金融保障的时代,商帮间的信用是商业扩张的基石。本书探讨了北方商帮内部如何通过“会票”、“钱铺”等方式,构建起区域性的票据支付系统,降低了异地交易的资金成本和风险。对于“公义”与“私利”的平衡,商帮内部的道德约束机制,是维持长期合作的关键。 3. 政治资源的获取与维护: 清代的商业成功离不开与地方士绅及官僚体系的互动。本书将揭示北方商帮如何通过捐纳、资助地方公益事业(如修缮桥梁、水利工程、赈灾)等方式,合法地获取社会影响力,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上的便利,如获取特定的经营许可或在税收上获得一定的回旋余地。这种“政商关系”的微妙平衡,是理解其繁荣的关键。 第三部分:社会责任与文化渗透 商帮的活动远超纯粹的经济领域,他们深刻地参与并重塑了地方的社会文化面貌。 1. 资助地方文化与教育: 北方商帮在积累财富后,往往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地方文教事业中。本书将考察他们对书院、义学的捐助行为,分析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既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为子孙后代铺设上升通道。这批商人及其后代对清末民初地方知识分子阶层的塑造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 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网络: 面对天灾人祸,商帮的赈灾能力常超过地方政府。通过对区域内几次重大水灾、旱灾的记录分析,本书展示了河南、山东商人如何快速组织物资,建立临时救济体系,从而巩固其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形成强大的社会资本。这种自发的社会互助网络,是清代社会韧性的重要体现。 3. 商业精神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商业活动不仅仅是买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传播。本书尝试探讨“贾而好儒”的观念如何在北方商人群体中生根发芽,以及他们如何将契约精神、勤俭持家等商业伦理融入到家族教育和地方风气之中,对当地的社会心理产生了长期的文化渗透。 结语:历史的回响 清代北方商帮的兴衰,是中国传统商业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本书的研究意在超越对财富积累的简单叙述,深入剖析这些商业共同体如何在中央集权与地方社会之间架设桥梁,如何在传统与变革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发展。他们的组织经验、信用体系和对区域的社会责任承担,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商业史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稳而考究。封面采用了一种厚实的布面材质,色调偏向于古朴的深棕或黛青,很符合研究清代历史的学术书籍应有的气质。内页的纸张选择上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纸张洁白却不刺眼,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尤其是碑刻的拓片部分,那细密的纹理和刀刻的痕迹都得到了忠实的再现,即便是扫描件,也处理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编辑在版式设计上体现出的那种严谨性,每一则碑刻资料的引文、注释和考证都划分得井井有条,阅读起来不会感到信息过载。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一本偏学术性的资料汇编,读起来也充满了对历史物件的尊重感。初次翻阅时,就能感受到这套资料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经过了精心的整理和编排,对于我们这些致力于地方史或商业史研究的人来说,这种专业性和可读性的平衡处理,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让人愿意沉下心去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门槛并不低,它绝非市面上那种旨在普及历史知识的通俗读物。对于一个没有受过相关历史文献训练的普通读者来说,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甚至有些枯燥。碑刻的文字往往语焉不详,许多人名、地名、甚至是特定的商业术语都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背景知识才能准确理解其指代。这本资料集似乎更偏向于服务于专业研究人员,它提供的是原始材料,而非详尽的解读和消化。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查阅相关的清代商业制度辞典和地方志,才能勉强跟上资料的跳跃性。然而,正因为这份“不友好”,反而彰显了它作为一手史料的纯粹性。它不迎合、不解释,只是呈现,这对于追求学术纯粹性的研究者来说,恰恰是最大的价值所在——所有的解读空间都留给了你,挑战性与满足感并存。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价值简直是超乎了我的预期,它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清代中原地区商业网络运作的一个侧面。我原以为这顶多是一些零散的、地方性的记录,但深入阅读后发现,透过这些会馆碑刻,我们得以窥见清代晋商、徽商以及本地豪商之间复杂的利益协同与竞争关系。碑文中的捐资记录、重修缘由乃至所立碑文的措辞,无不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商业财富的认可程度、士绅阶层与商人群体的互动模式,甚至能推测出一些未曾被正史详细记载的经济活动周期。尤其是那些关于商会章程和行规的只言片语,对于理解彼时商业伦理和地方治理的灰色地带,提供了无比生动的文本证据。我必须承认,光是梳理其中涉及的族群迁移和地域经济依赖性,就足以让我耗费大量时间进行二次交叉比对,这份资料的深度和广度,绝对是未来数十年研究相关领域不可绕过的重要参考。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的学术思维方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让我彻底抛弃了对“大历史”叙事的盲目依赖。传统的清史研究多聚焦于朝廷的政令更迭和宏观的经济政策,而这本资料集则逼着你去关注“底层”的、区域性的、由无数个体商业决策编织而成的微观历史脉络。我注意到书中很多碑刻都采用了特定的方言或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表达方式,这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语言学素养,或者至少愿意花时间去解读这些地方性的语境。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路径,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民间文书在重建历史真实性上的强大力量。每次读到一些关于某个乡人在异地创业成功后回乡反哺的记载,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和人情味,远比任何官方的经济统计数字来得更为真实和动人。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关于“地方性身份构建”的深刻洞察。会馆,本质上是移民商人群体在陌生环境中的自我组织和精神寄托。从这些碑刻中,我清晰地看到了河南、山东商人是如何通过共同的地域纽带、共同的信仰(比如对某位神祇的崇拜或对祖先的祭祀)来凝聚力量、抵御风险的。那些关于维护本帮利益、排斥外地商帮(或在特定时期合作)的记录,生动地展现了清代复杂的社会网络结构,它超越了简单的“省份”概念,而是一种基于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复合体。阅读这些资料,就像是穿越回那个嘈杂而充满活力的商业空间,听到他们的祈愿、他们的争执、他们的互相帮扶。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经济数据,而是活生生的、充满地域自豪感的群体记忆的载体,让人对清代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韧性有了更立体、更具同理心的理解。

评分

会馆资料里,属这本书最权威。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谢谢!

评分

总之,需要的读者不妨买下!而且作为重要的书也会有升值空间的。

评分

好书,值得拥有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此书收录了150多条一手的清代河南、山东等省商人会馆碑刻资料,虽然一些碑文因手工抄录与原文可能有某些出入,但其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更为重要的是,许多碑刻资料在时光演进中不断风化,失去了其文物和史料价值,而这里保存下来的碑刻,则可以补充这些缺失。

评分

总之,需要的读者不妨买下!而且作为重要的书也会有升值空间的。

评分

此书尽管十分贵,原价160元!但史料价值相对还可以,所以就买下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