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有毒

自尊有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翔平 著,刘翔平 编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尊
  • 人际关系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原生家庭
  • 心理健康
  • 行为模式
  • 沟通技巧
  • 自我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46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2424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自尊有毒》大陆上市之前,繁体中文版权就由台湾知名出版商购得。
  →自尊是一幅隐形的眼镜,人们通过它看自己、看世界;了解自尊的心理学,就能了解自己。
  →自尊既塑造了人,又操控着人。小酌是美酒,过之则为毒药!

内容简介

  自尊是自己营造的一种幻觉,还是现有社会关系和过往人生经验的叠加?
  自尊心强好吗?——高自尊者信心满满,但有时扭曲了现实;低自尊者总有“别人”这个无法逾越的对手,也会在被刺痛中爆发。
  好面子,爱比较,遇事容易想不开,是部分国人的心理特点。这种心理现象不是简单的放不放得下,能不能看空的问题,而是有其内心的生成、作用和运作机制,甚至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理疾病。
  本书针对国人的心理之痛,将中国人的自尊问题讲得明白透彻,阐述人们的高自尊和低自尊,稳定的自尊和不稳定的自尊,有条件的自尊和无条件的自尊等诸多问题。消除了人们在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中的种种纠结和误区,并且提供了自我疗愈的方法。
  自尊既塑造了人们,又操控着人们;小酌是美酒,过之则为毒药。
  如无必要,勿轻言自尊;与其强调自尊,不如关注内心平衡与自我成长。

作者简介

  刘翔平,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北京翔平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培训学校校长。
  刘翔平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对于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和学习障碍有深入研究。尤其对于如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改变人的消极情绪非常关注。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30部。《北京晚报》、《参考消息》、《北京日报》等刊物上介绍过他的有关研究成果。他还为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总裁班,国家司局级干部培训班,招商银行、深发展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公司、国家电网、中海油、中国农业银行、一汽集团等单位及全国的教师、大学生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学专题讲座数百场。

目录

序 言 他人很重要 /VII
第一章 我们时代的自尊障碍
低自尊障碍:总看到负面因素 /006
有条件自尊障碍:过分追求成功 /008
虚假高自尊障碍:身陷与他人、与环境的冲突中 /012
自尊的悖论:拥有自尊的人不需要自尊 /015
第二章 什么是自尊
自我意识不等于自我知识 /021
自我评价不等于自尊 /025
自尊的五个内涵 /026
自尊让我们感觉积极的自己 /029
自尊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 /032
自信、安全感、爱与信任 /037
测测你的自尊水平 /041
第三章 自尊的种子扎根在安全依恋的沃土
自我肯定源于父母无条件的爱 /045
安全依恋型的心理最健康 /049
安全依恋减少自我抬高和夸大 /055
安全依恋减少社会认知偏差 /059
安全依恋与成长的需要 /064
从进化论视角看自尊 /071
安全依恋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 /074
第四章 死要面子活受罪
挫折面前的高自尊和低自尊 /078
自我反省是救生索也是毒药 /082
只有低自尊者才向下比 /084
不评价自我,也不评价他人和世界 /089
第五章 低自尊者并不消极,而是不够积极
低自尊者其实总想“优秀” /099
适当高估自我,才是心理健康的王道 /101
低自尊者的解药:梦想,投入,品味 /112
第六章 对批评和拒绝敏感的低自尊者
失败后可以遗憾,不要觉得可耻 /12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vs 患得患失 /123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124
为什么失败那么可怕 /127
第七章 未尽的愿望:低自尊对动机与需要的损害
动机的冲突:渴望成功又不相信自己 /135
表里不一的痛苦与危害 /138
选择高目标还是低目标 /141
为何有人会“吃得了苦,享不了福”? /143
第八章 自尊与人际关系
过度防御、无力信任的低自尊者 /149
低自尊者交往模式的形成 /151
低自尊者人际交往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 /153
改善人际关系,提升自尊 /156
第九章 自尊与抑郁
有条件和不稳定自尊易导致抑郁 /162
消极认知与抑郁症 /164
低自尊并非抑郁症的病因 /166
有抑郁症的人既消极也积极 /170
抑郁者通过贬低他人维护自尊 /176
抑郁的现实主义 /177
抑郁者需要学会增进积极心理 /178
第十章 有条件与无条件的自尊
高自尊的好处与坏处 /186
低自尊的好处 /189
有条件自尊者西塞罗与无条件自尊者恺撒 /192
家庭教育需要无条件的爱 /197
自尊≠ /199
回归本心 /202
第十一章 虚假高自尊
虚假高自尊叫作自恋 /208
让虚假高自尊显形的内隐自尊 /211
虚假高自尊与自尊的不稳定性 /213
逆反素质 /215
第十二章 告别自尊
致命的自尊游戏 /219
追求高自尊是陷阱 /222
追求高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毒药 /226
聆听内心,爱上不完美 /228





精彩书摘

  低自尊障碍:总看到负面因素
  低自尊者缺乏基本自信,主观自我评价低于自己的实际能力,烦恼过多、心情低落,还会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
  生活中总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的自我看法和自我评价明显低于实际的能力和行为表现,比如:一个长得漂亮的人却总是自信不起来,一个智商高的人却鲜有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自信,一个各方面能都不错的人却缺少活力,一个取得成功的人却经常忧心忡忡……还有一些人,他们虽然长相平平却经常能展示自己,智力一般却勇于挑战与超越自我,能力一般却充满活力与热情,经常碰壁却不影响好心情。
  上述描写中,前一种是低自尊者,后一种是高自尊者。人的生活质量不是比谁更富有,而是比谁内心更丰富、更幸福、更本真和更接近自我实现。一个一流的家庭主妇可能比二流的科学家更接近自我实现,因为她忠于自己的心灵,能够满足本真需要,表里如一、襟怀坦荡,拥有健康的、积极的自尊。
  低自尊者通常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低自尊问题,他们只能体验或意识到自己对自我或成就永远无法满足的感觉和对高自尊的渴望与追求。或者说,在意识层面上,他们较容易体验到的是焦虑。比如一个低自尊的学生在期中考试中得了第一名,却鲜有稳定的自豪和自信,而是油然而生一个想法:假如期末考试考不了第一咋办?一位年轻的大学教师发表了很多文章,在年末表彰大会上不是想到自己多么出色、多么厉害,而是想到了:今年发表了这么多文章,万一明年一篇都没有发表该如何办?一位部门领导率领全体员工取得今年业绩第一的好成绩,庆功大会上本来是要讲业绩的取得多么不易和珍惜成绩等问题,结果他不由得大讲不要躺在功劳簿上、本单位还有多少不足,活生生成了一个检讨会,让大家心情不佳,好像是业绩最差的教训总结会,反而增加了大家的压力。他们的自我感觉明显与现实生活不一致,不能如实反映真实的自我状态,即成功后不能自然表现出适当的自豪与自我满足。在此,自尊就像一个失真的温度计,不能如实反映成就水平所带来的自我状态,而是将温度反映降低了,产生了负面反映的偏差。
  低自尊者有一个习惯,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地生活。骄傲与满足让他们感到焦虑,而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减少焦虑,才是常态。他们处在焦虑的情绪中,缺乏安全感,无法享受人生的舒适和惬意。他们的格言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是,人生有限,不可能总是那么好,而且世界本身就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他们要想在安全中感受不安全,那真是太容易了。即使一切顺利,时间也能改变一切,人总有老的一天,过一天少一天,也总有走不动的那一天。对于这些低自尊者而言,万事只有一个结果:苦海无边,焦虑地过一生。低自尊障碍的人经常对自己抱有负面的看法,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失败,所以整天想着如何才能自信一些,从而损害了行动的能力和冒险精神。
  低自尊也是缺少幸福感和活力的原因。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大部分低自尊者并不会每天自责与后悔,对自己的人生充满负面评价。一个人不必因为自责才变得消极,只要对自己的评价和感觉是中性的,他就会碌碌无为、充满被动和职业倦怠。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没有信心,就是一个缺少活力、被动的人。
  有条件自尊障碍:过分追求成功
  这种人整日纠缠于名利的烦恼中不能自拔,为成功学所害。
  追求成功的痛苦者
  生活中有些人过分看重成败、把成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是有条件自尊导致的必然结果。这种人把成败当作衡量自我价值感的唯一标准,在生活中表现为拼命地出人头地,必须超过所有人,必须保持领先,务必确保不能失败。他们认为只有在人群中居于领先位置才有安全感。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争第一,要拥有名和利,而且越多越好。由于这些人对自己是什么样子并不确定,只能通过他人眼光来衡量自我价值,所以他们极端地追求功利——金钱和地位。
  追求名利本身并不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谁都喜欢名利。无条件自尊者也会追求名利,但是他们具有安全感和本真自尊的心理基础,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真实感觉做出自我决定,或是出于自主动机而行动,而不会将这些名利当作目的。他们以温和的心态来对待名利,因为名利只代表自我实现的附带结果,在追求个人理想与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中,名利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名利被整合到整个需求系统中,而不是唯一和主要的目标。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亲情、友情、创造和审美等其他重要需求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低自尊者的奋斗往往出于一种补偿的动机和心态,或出于维护面子而追求名利和成功,所以这种追求具有刻板性和强迫性。
  首先,这种追求成为唯一目的,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和保证成功,从而失去了其他爱好和兴趣,因此他们精神贫乏而无趣,只知道加班工作、只知道讨好领导、只知道钻研业务,对于家庭、亲情、友情和娱乐投入过少。他们似乎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注意力只聚焦于名利这点儿事情上,对于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则一概不感兴趣。
  其次,这种对成功和名利的追求成为强迫,而且永无止境。他们的成功目标是巨大的,而且永远无法满足,这一点可以从缺少安全感上得以解释。强迫性还体现为名利必须得到满足。
  脱离了安全感的满足,就变成了“必须满足”、“必须时刻满足”、“必须无条件满足”的强求,需求变成了要求,而且不能延迟满足。正常的需求好像变成了贪婪。缺乏安全感的需求必然走向刻板和极端,主观体验表现为“我必须在所有的时刻和所有需求上得到满足”。
  最后,是追求名利过程中的敌意性。低自尊者追求名利的动机是补偿安全感,所以不能兼顾他人的需要。而脱离了归属感的追求,就变成了与其他人对立的、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对权力和荣誉的追求。追求成功变成了超越所有人的游戏。出人头地原本是快乐做事的副产品,如今却变成了追求的唯一目标。
  当一个人把成功当作获得自尊的唯一资源时,必然会产生一种相反的力量,即害怕失败。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是高度负相关的,一个人把成功看得重要,就会同样地把失败看得非常严重。两个方向的力量在相反的方面上是均等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因此,有条件自尊势必会让一个人把失败和挫折的负面价值放大。这种人由于成功或失败引起的心理波动非常大,每天都纠结于成功还是失败,对成败的自我过强,从而影响生活质量。一旦失败,情绪就异常低落;成功后又狂喜,他们的自尊因此变得非常不稳定。这完全符合自尊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即有条件自尊者的心情往往取决于上一件事的结果。
  ……

前言/序言


《自尊有毒》的图书简介 一、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在一个普通的小镇上,生活着一群再普通不过的人。他们有各自的烦恼,有各自的梦想,也有各自的挣扎。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林晓的年轻女性。她聪明、有才华,却一直被一种莫名的情绪困扰着。她渴望被认可,渴望成功,但每一次靠近目标,内心深处的声音却总是将她拉回原点。这种声音,时而像耳语,时而像呐喊,不断地质疑她的能力,放大她的缺点,让她在每一次的尝试中都心生畏惧,举步维艰。 林晓并非天生如此。她有着一段并不算幸福的童年,父母的冷漠和挑剔,像一根根细小的刺,悄无声息地扎进她幼小的心灵。她努力想要做得更好,想要得到父母哪怕一丝的赞许,但换来的总是更多的否定和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负面的声音并没有消失,反而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遮蔽了她看到自身价值的光芒。 这种内在的冲突,让她在人际交往中也显得格格不入。她害怕与人建立深度连接,担心一旦对方真正了解了她,就会发现她“一无是处”。她习惯性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戴上一层面具,用一种小心翼翼的姿态去迎合他人,却又在内心深处怨恨这份不真实。她渴望被爱,却又在爱靠近时,因为害怕受伤而主动推开。 然而,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为我们打开另一扇门。一次偶然的机会,林晓接触到了一位心理咨询师,一位名叫张老师的长者。张老师有着一双洞悉一切的眼睛,她温和却坚定,仿佛能穿透林晓层层包裹的外壳,直达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与张老师的交谈中,林晓开始意识到,那些一直束缚着她的声音,并非来自外部的评价,而是源自她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扭曲认知。 二、 揭开“自尊”的面纱。 本书并非是一本简单的励志书籍,它深入剖析了“自尊”这一概念背后隐藏的复杂性。我们常常将自尊与自信、自爱划等号,认为拥有强烈的自尊心是件好事,它能让我们挺直腰板,不畏强权。然而,当这种“自尊”被扭曲,变成一种僵化的自我防御机制,一种对外界评价的过度敏感,甚至演变成对他人的攻击和贬低时,它就可能成为一种“有毒”的存在,吞噬着我们的幸福和成长。 林晓的故事,便是对这种“有毒自尊”的生动写照。她的“自尊”让她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表现出任何“软弱”,害怕一旦示弱,就会被他人看穿,从而失去一切。这种极端的自我保护,反而让她错失了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因为错误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她的“自尊”让她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将自己的情绪和价值与他人的评价紧密地绑定在一起,一旦听到负面评价,便如同世界末日。 本书将带领读者一起,审视自己内心深处是否存在类似的“有毒自尊”。它并非否定自尊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一种健康的、流动的、建立在真实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自尊。这种健康的自尊,不以贬低他人为代价,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摇摆,它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深刻理解,更源于对人性弱点的接纳和包容。 三、 疗愈的旅程,重塑自我。 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林晓踏上了一段艰辛却意义非凡的疗愈之旅。这趟旅程,没有魔法,没有奇迹,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审视、自我对话和自我接纳。 她开始尝试着去理解童年经历对自己的影响,不再将父母的否定视为自己“本就如此”的证明,而是将其看作是他们自身局限性的投射。她学习识别那些“有毒”的思维模式,比如“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灾难化”的过度联想,“应该”和“必须”的僵化信念。她开始练习用更温和、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允许自己有情绪,允许自己犯错误,允许自己不完美。 书中将详细展现林晓在疗愈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她会通过写日记来梳理思绪,通过冥想来连接内心,通过与信任的朋友进行坦诚的交流来获得支持。她甚至会尝试去面对那些曾经让她感到恐惧的社交场合,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伴随着巨大的勇气和内心的挣扎。 更重要的是,林晓在疗愈过程中,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她明白,真正的连接并非建立在伪装之上,而是建立在真诚和脆弱之上。她学习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学习倾听他人的声音,开始理解“边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健康地维护自己的边界。 四、 寻找真正的力量。 《自尊有毒》并非是要将读者带入一种“反自尊”的境地,恰恰相反,它是为了帮助读者找到一种更强大、更健康的自尊。当林晓逐渐摆脱了“有毒自尊”的束缚,她发现自己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是对外在的征服,而是对内在的掌控。她不再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只是学习的机会;她不再畏惧批评,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人的评价;她不再被情绪所裹挟,因为她学会了如何与情绪共处。 她开始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纳它们。她不再需要通过证明自己来获得认可,因为她已经找到了内心的支撑。她开始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更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更真实地与他人建立连接。 林晓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放下执念、拥抱真实的治愈寓言。它鼓励每一个在“自尊”的迷宫中徘徊的读者,勇敢地踏上自我探索的旅程,去辨别那些“有毒”的声音,去疗愈内心的伤痕,最终找到那个强大而平和的自我,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本书将适合以下读者: 那些长期被自我怀疑和焦虑困扰,觉得“不够好”的人。 那些在人际关系中感到格格不入,渴望建立更健康、更真诚连接的人。 那些对“自尊”这一概念感到困惑,不确定自己是否拥有健康自尊的人。 那些希望了解心理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自我成长和疗愈的读者。 任何渴望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找到内心平静和力量的人。 《自尊有毒》将陪伴您一起,穿过迷雾,看见真实,最终拥抱一个更健康、更丰盛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找到一本让我心头一震的书!这本书就像在漆黑的夜里,突然有一束探照灯打在我的脸上,让我不得不正视那些我一直回避,甚至假装不存在的部分。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没有给我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尊提升秘籍”,反而像一位老友,耐心地剥开层层迷雾,让我看见了那些潜藏在“自尊”之下的,不那么光彩,甚至有些丑陋的真相。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觉醒”。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许多行为,那些自以为是的骄傲,那些为了维护所谓的“尊严”而做出的幼稚举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和可悲。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尖锐,她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甚至是许多我们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影子的情境,来揭示那些“有毒”的自尊是如何悄悄地侵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变得固执、敏感、并且常常适得其反。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立即的轻松感,反而让我陷入了一种深刻的思考,一种对自己过往认知的质疑。我需要时间去消化,去整合,去一点点地修改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读完就觉得“我好了”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长期陪伴,甚至像一面镜子一样,让你不断照见自己的书。

评分

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随手翻翻就能过去的轻松读物,它更像是一场深入骨髓的自我审视。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便被它独特的视角所吸引,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更自信”,而是巧妙地引导你去探究,那些所谓的“自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作者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她不会用生硬的理论来轰炸你,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充满哲思的剖析,让你在不经意间,就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甚至发现自己就是那个故事的主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完美主义”和“讨好型人格”的深入解读,这些曾经被我视为“优点”特质,在书中被无情地剥开了伪装,显露出它们作为“有毒自尊”载体的阴暗面。读到那些关于“不敢犯错”、“害怕被拒绝”的章节时,我仿佛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呐喊,那些多年来被压抑的情绪,那些因为害怕失去而小心翼翼的伪装,都在瞬间被唤醒。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源于对外在认可的渴求,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接纳和勇敢。它像一位严厉的导师,不留情面地指出我的盲点,但同时又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在我跌倒时,给予我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它没有给我带来轻松的阅读体验,反而像一次精神上的“大扫除”,将我过去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彻底地推翻重来。我一直认为,自尊是保护自己的武器,是让自己在人群中挺直腰杆的资本。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位锐利的解剖师,将那些看似坚固的“自尊”外壳,一层层地剥开,露出了里面脆弱不堪的内核。作者用极具穿透力的语言,揭示了那些以“自尊”之名存在的自我欺骗,自我膨胀,以及对外界的过度敏感。我发现,我曾经引以为傲的许多行为,实际上是源于一种深刻的不安全感,一种对外界评价的极度在意。读到关于“害怕改变”和“固守旧模式”的章节时,我感到了深深的共鸣,因为那完全是我多年来难以突破的瓶颈。这本书没有提供“如何变得更自信”的简单答案,它更多的是引导你去质疑,去审视,去重新构建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思考和勇气,去面对那些自己都不愿触碰的内心阴影,从而找到一条真正通往内心自由的道路。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脑海里一遍遍回响的书,它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可以说,它重新定义了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我一直以为,自尊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坚不可摧的盾牌,能够抵御外界的伤害。然而,这本书却像一盆冷水,瞬间浇醒了我。它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引以为傲的“自尊”,不过是建立在易碎的沙堡之上,一旦遭遇风浪,便会瞬间崩塌。作者通过精准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揭示了那些常常被我们误解为“自信”或“独立”的行为,是如何源自一种病态的自尊需求。我开始反思,那些我曾经引以为豪的“原则”,是否真的站得住脚?那些我极力维护的“面子”,是否真的那么重要?读到关于“需要他人肯定才能证明自己”的部分时,我感到一阵心悸,因为那完全是我过往生活的写照。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问诊”,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病灶”,然后,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进行“治疗”。它的力量在于,它让你敢于面对自己,敢于质疑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信念,从而找到一条真正通往内心平静和健康自我的道路。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自尊”的理解非常片面。我总觉得,自尊就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对自己的肯定,是一种不被他人轻易打倒的骄傲。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并没有教我如何“更自尊”,而是引导我去看清,那些被我们认为是“自尊”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的方式,将那些隐藏在“自尊”名义下的扭曲心理,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为了维持“完美形象”而做出的种种努力,那些因为害怕被评判而小心翼翼的伪装,那些将自己置于“受害者”角色的惯性思维,在书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惊讶地发现,我曾经引以为傲的许多特质,在作者的笔下,竟变成了“有毒”的根源。这本书就像一面锋利的镜子,让我不得不直面那些我不愿意承认的缺点和软肋。它没有给予任何安慰,没有提供廉价的鼓励,而是用一种冷静而深刻的方式,迫使我去思考,我所追求的“自尊”,究竟是对自己真正的爱,还是对外界认可的病态依赖。

评分

人很多时候就是让自尊给奴役

评分

本书针对国人的心理之痛,将中国人的自尊问题讲得明白透彻,阐述人们的高自尊和低自尊,稳定的自尊和不稳定的自尊,有条件的自尊和无条件的自尊等诸多问题。消除了人们在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中的种种纠结和误区,并且提供了自我疗愈的方法。

评分

没看 媳妇买的,不知道讲的啥。。。。。

评分

值得商榷的地方是:

评分

外包装有封皮,一直在京东购书,很好~!

评分

通篇几乎都是“循循善诱”式的开导论述,比较少的实例。举得栗子里面有三分之一还是自行设定假象的情形。

评分

因该会不错。还没有看

评分

在第15页,作者举个栗子

评分

值得商榷的地方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