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际植物检疫规则与中国进出境植物检疫》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法律法规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植物检疫法律法规体系的内容、中国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及遵循国际规则的情况、进境植物检疫、进境植物检疫国际规则、主要贸易国家进境植物检疫程序和要求、中国进境植物检疫一般程序和要求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国际组织、国际公约名称及缩写
第一章 植物检疫国际规则概述
第一节 植物检疫简介
第二节 国际公约与国际组织
第三节 植物检疫主要国际规则
第四节 植物检疫体系运行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体系
第一节 国际上对植物检疫立法的框架要求
第二节 制定法律法规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第三节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体系的内容
第四节 中国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及遵循国际规则的情况
第三章 进境植物检疫
第一节 进境植物检疫国际规则
第二节 主要贸易国家进境植物检疫程序和要求
第三节 中国进境植物检疫一般程序和要求
第四节 进境植物检疫措施比较分析与展望
第四章 出境植物检疫
第一节 出境植物检疫国际规则
第二节 主要贸易国家出境植物检疫规定
第三节 中国出境植物检疫管理体系
第四节 出境植物检疫比较分析与展望
第五章 出入境人员携带物和邮寄物
第一节 出入境人员携带物检疫
第二节 进出境邮寄物检疫
第三节 出入境人员携带物和邮寄物植物检疫展望
第六章 运输工具和集装箱
第一节 有关国际公约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
第二节 中国的法律规定和具体做法
第三节 运输工具和集装箱植物检疫比较分析与展望
第七章 植物检疫处理
第一节 植物检疫处理的国际规则
第二节 主要国家的植物检疫处理
第三节 中国植物检疫处理
第四节 植物检疫处理比较分析与展望
第八章 实验室检测
第一节 植物检疫国际规则与植物检疫实验室检测
第二节 主要贸易国家植物检疫实验室
第三节 中国植物检疫实验室
第四节 植物检疫实验室比较分析与展望
第九章 植物检疫信息化
第一节 国际植物检疫规则中的信息化需求
第二节 国际植物检疫信息化
第三节 中国植物检疫信息化
第四节 植物检疫信息化比较分析与展望
结语
附录1 《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成员机构
附录2 《国际植物保护公约》(1997年)
附录3 《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通过书面问卷调查或实地考察方式,详细了解拟输出国家或地区植物检疫机构组织形式及其职能、检疫监管体系及其运行状况、检疫技术水平等情况,了解拟输出产品名称、种类、用途、进口商、出口商等信息。采用定性、定量或者两者结合的方法,对有害生物进入、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和有关潜在经济影响进行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和与输出国植物检疫主管部门进行充分的风险交流后,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提出与中国适当保护水平相一致的、有效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
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中国与输出国家或地区就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要求进行协商,签署检疫议定书、或制定工作计划、或确认检疫证书格式和内容,作为开展进境植物检疫工作的依据。国家质检总局也将向各直属检验检疫局通报检疫准入信息,包括允许进境该农产品的议定书、检疫要求、证书模板、印章印模等,有的还通报国外签证官的签字笔迹。
2.检疫审批
检疫审批是中国植物检疫的法定程序之一,是植物及其部分产品和其他应检物在入境之前实施的一种预防性植物检疫控制措施。为了降低有害生物随进境植物及其产品传人的风险,世界各国普遍采取该项措施。
国家质检总局2002年颁布了《进境动植物检疫审批管理办法》,建设推广应用了“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管理系统”,实行电子审批程序,提高了行政审批工作效率,增强了检疫审批的透明度。
(l)审批机构和审批物名录
目前中国涉及植物检疫审批的部门有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及其省级部门,其中农、林业部门负责禁止进境物以外的植物繁殖材料的检疫审批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转基因产品的生物安全审批。
国家质检总局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植物及其产品按照有害生物风险等级实施分类管理,制定、调整并发布需要检疫审批的植物及其产品名录。目前国家质检总局的植物检疫审批名录包括:果蔬类(来自地中海实蝇非疫区或已解禁的新鲜水果、番茄、茄子、辣椒果实)、烟草类(来自烟草霜霉病菌非疫区或已解禁的烟叶及烟草薄片)、粮谷类(小麦、玉米、稻谷、大麦、黑麦、燕麦、高粱等及其加工产品,如大米、麦芽、面粉等)、豆类(大豆、绿豆、豌豆、赤豆、蚕豆、鹰嘴豆等)、薯类(马铃薯、木薯、甘薯等及其加工产品)、饲料类(麦麸、豆饼、豆粕等粮食、油料经加工后的副产品)、其他类(植物栽培介质)。国家质检总局对以上产品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
国家质检总局植物检疫特许审批的名录包括:引进禁止进境的植物病原体(包括菌种、毒种等)、害虫及其他有害生物、土壤、植物有害生物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植物、植物产品和其他应检物。国家质检总局对以上物品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
农业、林业部门植物检疫审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以外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分别签发《引进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单》和《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单》。
因科研教学等特殊需要,邮寄进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所列进境物的,必须事先向国家质检总局办理检疫审批手续。邮寄进境的植物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收件人须事先向国家农、林业主管部门办理检疫审批单,因特殊情况无法事先办理的,应当在口岸补办检疫审批手续。邮寄进境植物产品需要办理检疫审批手续的,收件人须事先向国家质检总局或授权的进境口岸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旅客携带植物种子、种苗或繁殖材料入境,因特殊情况无法事先办理植物检疫审批手续的,应当在抵达口岸时到直属检验检疫局办理植物检疫审批手续。
……
前言/序言
跨越边界的生命守护:现代农业与全球贸易中的植物健康管理 图书简介 在当今全球化深度融合的时代,农产品贸易的繁荣与便捷性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餐桌,同时也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一次跨越国境的种子、果实、木材乃至土壤移动,都伴随着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有害生物(如病虫草害)的传播。本书《跨越边界的生命守护:现代农业与全球贸易中的植物健康管理》并非聚焦于既有的国际植物检疫法规体系本身,而是深入探讨支撑这一体系高效运行的现代植物健康管理理念、前沿技术应用、风险评估科学化路径以及在全球贸易背景下植物检疫工作所面临的实际困境与创新解决方案。 本书的叙事视角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安全保障的交叉点,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一线检疫官员、农业科研人员、国际贸易从业者以及关注食品安全的公众,提供一个关于“如何科学、动态地管理植物健康风险”的综合性参考框架。 --- 第一部分:植物健康风险的演变与全球视野的重塑 本部分首先对全球贸易格局下植物健康风险的性质变化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传统的检疫工作多依赖于历史经验和经验性法规,但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新的生物入侵物种不断涌现(例如某些耐药性真菌或耐寒害虫的出现),风险的预测难度与速度都显著提高。 1.1 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分析: 我们探讨了集装箱运输、冷链物流效率提升背后隐藏的生物载体风险,特别是对“隐蔽感染”(Symptomless Carriage)的研究。分析了新兴的贸易路线和电子商务对传统检疫监测网络的冲击,强调了信息流与生物风险流的同步性挑战。 1.2 风险评估的科学化转型: 本章重点介绍了基于决策支持系统(DSS)和定量风险分析(QRA)的现代方法论。这包括如何科学地计算引入风险(Probability of Introduction)、潜在的生态影响(Potential Impact)以及经济损失阈值,从而指导各国制定更具针对性而非“一刀切”的检疫措施。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整合气象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生物学参数,构建动态的入侵风险模型。 1.3 国际合作与标准鸿沟: 鉴于植物检疫的无国界性,本书着重分析了不同国家在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上的差异如何影响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执行。讨论了在多边贸易体系下,如何平衡国家主权安全需求与促进自由贸易的义务,避免检疫措施沦为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案例研究。 --- 第二部分:现代植物检疫技术的前沿应用 本部分完全聚焦于如何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快速、精准、非破坏性的植物健康监测与鉴定,这是未来植物检疫工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2.1 分子生物学在快速筛查中的突破: 我们深入探讨了核酸检测技术(如PCR、LAMP)在口岸环境样本和植物组织中的实际应用。重点介绍了便携式、现场(Point-of-Need)分子诊断设备的发展,如何将实验室级别的精准度带到田间地头和海关查验台。此外,对基于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的“一管式”病原群落筛查技术进行了前瞻性介绍,该技术能够一次性识别样本中可能存在的未知或新发病原体。 2.2 遥感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早期预警系统: 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整合高光谱/多光谱卫星图像、无人机(UAVs)搭载的传感器数据,与地面调查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识别植物健康胁迫的早期光谱特征。通过构建大规模的“健康指纹库”,实现对大面积种植区的实时、非接触式巡查,将监管的响应时间从数周缩短到数小时。 2.3 害虫监测与捕获技术的创新: 讨论了新型引诱剂(Pheromones and Kairomones)的研发及其在构建更具针对性的监测陷阱中的应用。同时,对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智能诱捕系统进行了剖析,这些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并计数捕获到的特定目标害虫,极大地减轻了人工数据录入和分类的负担。 --- 第三部分:生物安全体系的韧性构建与管理实践 成功的植物健康管理不仅依赖于技术,更依赖于一个结构良好、具有高度韧性的管理体系。本部分转向系统构建、人员能力和危机应对机制。 3.1 检疫审批流程的数字化与可追溯性: 探讨了如何建立“一站式”电子植物检疫证书(e-Phyto Certificate)的国际互操作性标准。强调了基于区块链技术在确保种子、种苗、种源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性方面的潜力,以有效打击假冒伪劣和非法贸易。 3.2 风险驱动的检疫监管资源配置: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监管效益最大化?本书提出了一种风险分级管理模型,根据目标物种的潜在危害等级、贸易量、来源国的风险指数,动态调整现场查验率和实验室检测的深度与频率,实现监管资源的“精准滴灌”。 3.3 边境阻截与传入后控制的衔接: 详细分析了口岸截获后的应急响应流程。这包括对截获物质的快速鉴定、隔离措施的科学设计、以及一旦传入后,如何与国内的植保部门快速衔接,启动“区域根除或区域控制”的综合管理方案。重点分析了成功的根除案例及其对后续区域风险的长期影响。 --- 结语:面向未来的植物健康治理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对植物健康管理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但我们必须通过前沿科技赋能和科学管理理念的革新,构建一个既能促进贸易流通,又能坚实守护生态安全的“智能植物健康防火墙”。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跨学科合作、政策协调与全球伦理责任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