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库·儒学系列·魏晋风度:竹林七贤

华夏文库·儒学系列·魏晋风度:竹林七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申祖胜 著
图书标签:
  • 魏晋风度
  • 竹林七贤
  • 儒学
  • 历史
  • 文化
  • 哲学
  • 文学
  • 中国古典
  • 华夏文库
  • 魏晋时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470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51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库 , 儒学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2
字数: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所谓的林下之游,只宜理解为诸贤曾在山阳嵇康隐居处的竹林以及其他地方有过若干次著名的聚会,喝酒清谈,一时名声很大,而非整日呆在一起。他们之间保持着某种高雅的默契,只是并非每次聚会七人全到,也不是只有这七人才有资格加入,有时也有其他人,但范围基本确定。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任诞七贤竹林游
1 “竹林七贤”自何起?
2 名士风流各颖异

二 魏晋清谈说三玄
1 忽觉人生如朝露
2 辩名析理清谈玄
3 名教自然两纷争

三 竹林玄学崇自然
1“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思想介绍
2 由儒归庄——阮籍思想介绍
3 称情则自然——向秀思想介绍
4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余论其他四贤思想

四 可叹风流只余韵
1 名士交游与门阀士族
2 风流自此绝?

五 荒诞是非任评说
1 何谓魏晋风度
2 魏晋之后,再无名士

精彩书摘

  曹操虽是读书人,但对于儒家的伦理名教,并不重视。史书上称他“少机警,有权谋,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这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他一旦得势,便采取了严格的法治政策,严刑罚,禁诽谤,士大夫的生命与言论都失去了自由。他所尊重的人才,并不问德行如何。正如叔孙通所说:儒家难与进取,可与守成。曹操的时代,正是进取的时代,才能比德行更能开拓。
  此外,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社会地位并不高,他的政权的建立与“名教”是有矛盾的。汉末之时,乡闾清议已为地方大族和名士所操纵,人才的选拔也由他们把持。他们已成了与国家集权统一抗争的大势力。而当时提倡的道德仅足以强化宗族、乡里关系。一切尚德行的标准、重清议的习惯在曹操看来都是妨碍统一的,因而必须将其破坏。
  曹操在15年中接连下了四道求才令,非常明确地提出重才不重德的选举标准。这样一种不顾传统习惯的大胆主张,从一个实际掌握政权者的正式文告上宣布,其影响之大是不难想象的。
  才性之辩,在魏晋之际作为名理学家的一个重要论题,其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在现实政治上有解决这一个问题的必要。问题的发生可以提得较早,但引起细致的讨论则在魏末。
  《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引《魏志》云:“会(钟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刘孝标注: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文多不载。
  才性问题自孟子起就已为哲学探讨的范畴,但基本上是混合而谈,没有细加区分二者差异。魏晋才性四本之论今已失传,但是我们还可以推测其内容。大概论同异者在于才、性二名词的解释。主同者以本质释性,以本质之表现在外者为才,这也就是较为传统的说法;主异者以操行释性,以才能释才。其论“合”与“离”者首先承认性指操行,才指才能,然后讨论二者的关系。事实上,才性同和才性合是东汉以来的旧观点,大体上以才能和德行不可分。才性异和才性离则取曹操求才三令的新见解,即取士但问才能不论德行。傅、钟两人时为儒学大族司马氏的死党,故而一主同,一主合,而李、王则时为曹魏之忠臣,故而一主异,一主离。这都显见得才性论在当时有实际的政治、社会背景,不是纸上空文。到了晋以后,实际的政治既已趋稳,才性论和现实政治就没有什么密切关系了,渐渐演为知识上的炫耀。如《世说新语·文学》云:“殷中军(浩)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又云:“支道林、殷渊源俱在相王许。相王谓:‘二人可试一交言,而才性殆是渊源崤函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辙远之,数四交,不觉入其玄中。相王扶肩笑日:‘此自是其胜场,安可争锋。’”支道林是当时极善玄谈的一位僧徒,而他在才性问题上也不能胜得殷浩一分,可见才性问题已脱离于政治,成为知识上的炫耀了。我们今天论玄学之兴,常谓始于何晏、王弼。这在古人也无异议,如范宁便曾谓:“二人之罪,深于桀纣。”这也是间接承认何、王为玄学开山。大体上说,王、何二人还是很不同的。王弼为一全新的人物,何晏则尚脱不了汉学之风。
  ……
引言: 魏晋时期,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时代。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孕育了独特的精神风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以其超凡脱俗的才情、纵情放诞的行径、深刻玄妙的哲思,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乃至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诗文,他们的风骨,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追求的象征。 第一章:时代背景——动荡中的思潮涌动 要理解竹林七贤,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曹魏建立后,虽然结束了分裂,但政治斗争依然激烈,权臣篡位,司马氏代魏,更是将时代的动荡推向新的高潮。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其强调仁义礼智信、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曾经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在乱世面前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人们开始反思,寻求新的出路。佛教的传入,道家思想的复兴,为人们提供了不同于儒家的新视角。玄学的兴起,正是这种思潮涌动的集中体现。玄学以老庄思想为主要理论基础,融合了佛学和部分儒学思想,关注宇宙的本源、人生的意义、精神的解脱等哲学命题。它追求“得意忘形”、“齐物论”、“无为而治”,鼓励个体精神的自由,强调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竹林七贤,便是玄学思潮最为杰出的代表。他们身处政治漩涡的边缘,却以独特的姿态回应着时代的呼唤。他们不慕荣华,不恋权位,在看似狂放不羁的外表下,隐藏着对生命真谛的深刻体悟和对理想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 第二章:竹林七贤——风度与精神的化身 “竹林七贤”这个名称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象征。他们在洛阳城外的一片竹林中聚会,饮酒赋诗,谈玄论道,仿佛远离尘世的仙人。这种聚会并非简单的社交活动,而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寄托和思想碰撞的场所。 阮籍: 作为七贤之首,阮籍以其“狂狷”的性格和“咏怀诗”闻名。他的诗歌,情感奔放,意象奇特,常常抒发对现实的愤懑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他“言不及鹿,然后知鲁莽”,以晦涩隐晦的方式表达对政治黑暗的批判。他的“青白眼”在面对达官贵人时,代表了他内心的不屑与蔑视;而在面对志同道合的朋友时,则展现了他真挚的情感。阮籍的音乐才华也极高,他的《酒狂》曲,更是将这种不羁与超脱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嵇康: 嵇康是七贤中最为鲜明的一个。他身材高大,容貌俊美,才华横溢,在音乐、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一种近乎戏剧化的方式,拒绝了仕途的召唤,展现了他对自由精神的无比珍视。他主张“养生”、“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儒家的礼法束缚了人的天性。他的《声无哀乐论》和《明道论》,更是将玄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他最终因政治迫害而死,他的死成为了那个时代悲剧的缩影,也更加凸显了他对理想的坚守。 山涛: 相较于阮籍和嵇康的激进,山涛显得更为稳重。他与七贤保持着联系,但并没有完全脱离官场。他的稳健,也反映了当时士人群体内部思想的多样性。他以其温润的品格和深刻的见解,在乱世中寻找着一种平衡。 刘伶: 刘伶以其“醉”而闻名,他嗜酒如命,常以酒为伴,醉卧天地。他的《酒德颂》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在这篇看似醉语的文字中,他表达了对世俗功名的蔑视,以及在醉酒中获得精神自由的独特方式。他的“头酌”之论,更是将饮酒上升到一种哲学境界。 阮咸: 阮咸以其音乐造诣著称,他善弹琵琶,其演奏风格奔放,富有感染力。他与阮籍是叔侄关系,两人常一同饮酒赋诗,情趣相投。 向秀: 向秀是七贤中对《庄子》注释最为深刻的人物之一。他的《庄子注》,以其精辟的见解,帮助后人更深入地理解了庄子的思想,进一步推广了玄学。 王戎: 王戎在七贤中是唯一一个功成名就的,但他同样秉持着一种淡泊的态度。他以其“瓦盆盛瓜”的故事,展现了他不慕奢华、追求质朴的生活态度。他虽然身居高位,但内心对名利有着清醒的认知。 第三章:文学与艺术的辉煌——诗赋与音乐的交响 竹林七贤的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魏晋文学艺术的发展。他们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奔放的风格,开创了新的文学风貌。 诗歌: 阮籍的《咏怀诗》是魏晋诗歌的代表作,它以十四言的古体诗形式,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抒发了对时代变迁、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嵇康的诗歌,则更多地展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追求。他们的诗歌,摆脱了汉代以来铺陈叙事的窠臼,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为后来的唐诗宋词奠定了基础。 散文: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篇目,其语言生动,逻辑清晰,情感充沛,充分展现了他独立不羁的个性和对自由的向往。刘伶的《酒德颂》,则以其独特的酒后“狂言”,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音乐: 竹林七贤对音乐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深厚的造诣。嵇康的《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他弹奏此曲时,神情激越,仿佛与天地精神相通。阮籍的《酒狂》也充满了生命的激情。他们的音乐,不再仅仅是宫廷的雅乐,而是融入了更多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成为魏晋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章:玄学与精神的探索——超越世俗的追求 竹林七贤的精神核心在于他们对玄学的深刻理解和践行。他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儒家所强调的“经世致用”,而是将目光转向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越名教而任自然”: 这是嵇康等人思想的核心。他们认为,儒家所提倡的礼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但却束缚了人的天性,压抑了人的真实情感。他们主张回归自然,顺应本性,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 “齐物论”与“无为而治”: 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应以人为的价值标准去评判。他们推崇“无为而治”,并非完全消极避世,而是强调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减少人为的干预,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 “得意忘形”与“精神解脱”: 他们追求的并非是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精神上的满足和解脱。他们认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生命的深刻领悟,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 第五章:魏晋风度——一种永恒的精神遗产 竹林七贤所代表的“魏晋风度”,并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更是一种深刻的精神遗产,至今仍对我们产生影响。 独立不羁的个性: 他们敢于挑战权威,蔑视世俗,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我,不被外界所左右。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在动荡的时代,他们并没有沉沦,而是积极地探索生命的真谛,思考人生的价值。这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他们将目光投向内在的精神世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升华。这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对物质束缚的一种超越。 艺术的生命力: 他们留下的诗歌、散文、音乐,至今仍然闪耀着艺术的光辉,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他们的艺术,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直观体现,也是他们对美和生命的热爱的表达。 结语: 魏晋时期,如同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曲跌宕起伏的乐章,竹林七贤便是这乐章中最令人难忘的旋律。他们的风度,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思想,超越了时代,至今仍然在激励着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追求精神的自由,拥抱独立不羁的个性。理解竹林七贤,便是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脉络,也是理解一种超越世俗的生命智慧。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细细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风骨”二字的深刻诠释。它没有简单地将那些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选择生活方式背后的哲学基础和时代困境。通过对他们在特定历史节点所做出的选择的剖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那种看似放荡不羁的外表下,隐藏着多么坚韧不拔的自我坚守。作者巧妙地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宏大的历史叙事结合起来,展现了一种虽败犹荣的悲剧美学。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探讨,超越了简单的时代赞美或批判,它提供了一个更具思辨性的框架,让我们重新审视“成功”与“妥协”的定义。这本书无疑是关于士人精神探索的重量级作品,它迫使我思考,在任何时代,保持独立人格的代价与价值何在。

评分

从一个纯粹爱好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笔达到了极高的水准。那种古典而又不失灵动的文字,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对辞藻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时而如山间清泉般泠泠作响,时而如狂风骤雨般气势磅礴。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内心世界时,文字的张力达到了极致,那种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因为某一个精妙的比喻或一个恰如其分的排比句而停下来,反复咀嚼。这种对语言艺术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史学著作,而具有了浓郁的文学魅力。它让我体会到,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同样可以拥有史诗般的文学质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层次感分明,逻辑清晰,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思路,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逐步深入到个体命运的探讨,使得读者能够很自然地把握住人物群像的整体脉络。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历史洞察力。他们之间的互动、思想的碰撞,都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网络。这种严谨的学术功底与流畅的叙事手法完美结合,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史实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它不仅满足了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更提供了一个深度理解特定文化现象的绝佳视角。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流变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简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遥远时代的风云人物,特别是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文人雅士,描摹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他们日常起居、言谈举止的细微之处,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洒脱与不羁。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竹林清香,听到他们高歌长啸的豪迈之音。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像是在重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世俗束缚的超脱。读完之后,心中总会久久不能平静,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还拥有那份“魏晋风度”的洒脱与率真。这种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挖掘和细腻呈现,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历史叙述,它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洗礼。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抱持着一种距离感,觉得那是离我们太过遥远、难以理解的“玄学”时期。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亲切感拉近了我和那个时代的距离。作者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他没有沉湎于过多的考据细节,而是着重于挖掘人物的“人性”层面。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那些历史人物的困惑、挣扎和追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缺陷的鲜活个体。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是衡量一本历史读物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转化为温暖的人性故事,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情,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传统文化中“个体精神”的理解。

评分

好看的很好看的很好看的很好看的很好看的很

评分

淳于越是齐人,齐的稷下是儒家文化最为活跃的基地之一,淳于越敢于在秦始皇得到称颂时当众泼一盆冷水,倒也有份狷介之气,显然他是有备而来。可以想见,在那个时代,儒家诸生要么甘于潦倒寂寞,要么迫于形势,不得不纷纷改专业去学法律,实在是痛苦难当,要说没怨言,是不可能的事。更关键的是,儒家的主导地位被法家夺了去,其经济地位也就一落千丈,在一个吏治国家里,儒家学子如果不与法家妥协就找不到好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淳于越想不提意见都难。

评分

必须要真诚地说一句,买书容易读完难,读完不难记住难,记住不难掌握难,要用心,要勤勉,得自律。

评分

好看的很好看的很好看的很好看的很好看的很

评分

不错的书,轻松易读。

评分

这个时期的人追求的是自由而张扬的个性……有唯心主义且出世的思想,对今天的马列毛的唯物主义是个挑战~所以是被当今历史遗忘的角落吧~有兴趣的可以浏览一下

评分

理学的诞生经历了从唐代中期至北宋中期近300年的理论铺垫和发酵。理学家们大都出入佛老多年而后返回六经,不可避免有佛道的烙印。

评分

真划算,满意!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