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级瑜伽大师斯瓦米·拉玛首部简体中文译作《冥想》,一本书讲透冥想本质和修习方法。"冥想让你认识真正的自我,它带来的变化是别的任何事物都无法给予你的。"
作者在喜马拉雅山曾前后修行达四十余载,与山间雪溪及白熊为伴,《冥想》揭秘了山区隐居高人的简易修行方法。
在欧美,冥想早已成为从硅谷到好莱坞成功人士放松身心,增加灵感的重要修行方式。60、70年代,欧美兴起的新时代运动中,冥想即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乔布斯用其来锻炼自己的头脑,《穆赫兰道》导演大卫·林奇称其为"真理",奥普拉·温弗瑞、比尔·福特、对冲基金教父达里奥、传媒大亨默多克都是冥想的追随者。根据哈佛大学幸福课中的数据显示,冥想对于打破消极思维方式,建立积极思维方式有明显的作用,因而成为对抗抑郁的重要工具。
本书作者斯瓦米·拉玛大师曾经在喜马拉雅山区修行达四十余载,期间他跟随多位常年隐居的瑜伽大师生活和学习。1949年-1956年,这位颇具慧根的修行者来到欧洲学习,随后又远渡美国。在那里,他将二十余年间学到的隐秘而特别的修行方法融合西方现代瑜伽理念,创办了喜马拉雅瑜伽研究所,并开始传授他独特的练习方法,成为喜马拉雅瑜伽流派创始人。斯瓦米对瑜伽的理解精准又务实,他不强调瑜伽玄虚的一面,而强调真正能使习练者受益的方法和过程,对世界范围内的当代瑜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所有瑜伽知识当中,他特别提出"冥想"是简单可行,却又基础根本的一种练习。他认为当你通过简单日常的练习一步一步进入到真正的冥想状态时,身体和心灵的变化将会超出你的想象。
海报:
这是一本介绍如何进行内在修习的指南书。在这本书里,斯瓦米·拉玛大师教导我们如何通过冥想的练习处理日常思维给身体造成的压力和问题,进入到一种清晰的意识之中。这可以使我们获得指引,打开身体的能量,永保愉悦感和身心的平静。
本书内容从冥想概念入手,谈及呼吸、体式、饮食、睡眠、精神等多个方面在冥想练习中的表现,特别详细讲述了瑜伽呼吸控制法和唤醒中脉等练习方法,既有心灵的指引,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南。正像作者所说的:他所写的是任何普通人都可以练习的冥想。
冥想练习的传授打开了我们通向自身内在的一扇门,这是与我们每天息息相关却从未被我们注意过的。书中传授的方法是印度瑜伽士千百年来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的秘密以及面对人生困难、了解自我本真的方法。
斯瓦米·拉玛
(1925-1996)
斯瓦米·拉玛,喜马拉雅瑜伽创始大师。出生于印度,曾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中跟随多位隐居瑜伽士修行二十余载。是20世纪全世界具影响力的瑜伽大师之一。
刘海凝
毕业于俄罗斯建筑工程学院,曾在莫斯科、立陶宛、波兰等地游学。2003年起开始修习瑜伽至今。
原版前言
章 何为冥想
第二章 冥想的准备工作
第三章 冥想姿势
第四章 冥想、意念、曼陀罗
第五章 呼吸练习
第六章 冥想进阶计划
第七章 冥想Q&A;
附录 A 放松练习
附录 B 呼吸训练
为斯瓦米·拉玛大师的书《冥想》撰写序言令我非常喜悦。
许多年前,我曾有幸与拉玛大师相伴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他在瑜伽,特别是冥想方面的见解。拉玛大师诚挚地相信,帕坦伽利瑜伽传承中冥想的概念与哈达瑜伽及密宗传承中冥想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他认为:冥想技巧的练习和冥想本身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情。在当今许多著作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冥想技巧被定义为冥想本身,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仔细查阅帕坦伽利的著作,就可以看到他把阿斯汤加瑜伽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被他称为“外在的瑜伽练习”,另一部分则被称为“内在的瑜伽练习”。在这个划分当中,制戒、内制、体式、调息和制感属于外在瑜伽;总持、冥想和三摩地属于内在瑜伽。这意味着什么呢?帕坦伽利非常明确地描述到:外在瑜伽是瑜伽练习者可以练习的部分;而内在瑜伽,则是学习者练习瑜伽后产生的结果。你无法做出内在瑜伽,它是自然地发生,不是人为形成。一般来说,我们生活在外部世界,借助感官来探知一切。但我们不知道如何进入内在的世界。当我们用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听觉感知事物的时候,这五个感官使你忙碌于外部的世界。我们的认知以及被认知的事物促使我们不断地进行思考。然而,真正的冥想是没有思维、无念的状态。事实上,在冥想当中,你不需要阻止自己的思维,它会自发地停止。这种冥想的内在状态会使你发生意义深远的转化。
在本书中,斯瓦米·拉玛就冥想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就如何正确练习冥想技巧和真正的内在冥想是什么做出了清晰明确的划分。他还探讨了冥想中的障碍、意念的功能、进入超意识或无念状态的技巧等问题。冥想是觉知而非思考,它属于内在而非外在。斯瓦米·拉玛大师,是伟大的瑜伽修行者,他的书中少有人云亦云的陈述,内容更多的是建立在直觉和经验的基础上。阅读他的书,你会发现许多实用练习技巧取代了枯燥的理论知识。因此,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指南,它将指导你正确地进行冥想练习并深入地了解自我。
我高度推荐每一位练习者阅读它。
印度国家瑜伽联盟主席
印度卡瓦拉亚达翰幕瑜伽研究学院院长
缇瓦瑞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细腻的纹理所吸引。初翻开扉页,那淡雅的墨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清爽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瞬间感到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既保持了典雅的书卷气,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行距和边距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装帧的考究程度,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书中所蕴含的内容抱有了极高的期待,仿佛在预示着这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去体验的旅程。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宁静的风景线,反射着柔和的光泽,每次不经意瞥见,都仿佛能从中汲取到一丝平和的力量。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妙,仿佛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每条路径都通向不同的内心领地,但最终又会殊途同归。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常常是前一章结尾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思考,下一章便以一种意想不到的角度提供了解答或更深的疑问。这种“问——答——再问”的循环结构,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主动思考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严肃议题时,偶尔穿插进去的那些幽默而略带自嘲的观察,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平衡——既有高远的思辨,又不失人间的烟火气。它成功地避免了陷入故作高深的泥潭,反而让你觉得,那些深奥的真理,其实一直潜伏在你我触手可及的日常之中,只是我们从未用对的“频率”去接收它们。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宣称能“改变人生”的书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昏黄的灯光下,用极其克制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与你进行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总能在看似寻常的生活片段中,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微妙情绪和哲理的火花。比如,他对“等待”这一概念的阐释,就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时间流逝的理解,不再将其视为一种消耗,而是一种内在的蓄力和沉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心头积压已久的那些琐碎的烦恼,都被一种温和的力量慢慢剥离开来,留下的只有一种清晰的、对世界本真的敬畏感。这不是速成指南,而是慢火细熬的智慧之汤,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层次感。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我来说,初读时略显晦涩,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这并非因为它用词过于生僻,而是其探讨的概念往往触及到思维的边界,需要读者跳出日常的思维定式。例如,在谈及“感知与真实”的章节时,作者引入了几个古老的悖论,读起来像是在解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谜题。我试着在阅读后,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日常的观察中,比如观察一片叶子的脉络、倾听雨点落在窗户上的节奏,竟然真的从中捕捉到了一丝以往忽略掉的秩序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你探索自身意识迷宫的大门,让你甘愿在迷雾中多走几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点亮光。这需要耐心,但绝对值得投入。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独处”这一状态的重新定义。在充斥着各种社交噪音的时代,我们常常将独处视为一种需要克服的空虚,是某种“不合群”的标签。然而,作者却将其描绘成一场最隆重、最必要的自我朝圣。书中对“静默的价值”的描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外界信息流动的关系。我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的生活划定“无人打扰区”,在这个空间里,不再急于回应、不再担心错过,而是专注于内心的声音。这种主动选择的隔绝,带来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极度的充实感和自主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被重新整理和加固了,对外在世界的依赖性明显降低,收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独立性。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建议你买吧
评分不错,建议你买吧
评分不错,建议你买吧
评分不错,建议你买吧
评分不错,建议你买吧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建议你买吧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