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庫·佛教書係·寺塔靈秀:江南名寺

華夏文庫·佛教書係·寺塔靈秀:江南名寺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張靜雯 著
圖書標籤:
  • 佛教
  • 江南寺廟
  • 寺塔
  • 文化遺産
  • 建築
  • 曆史
  • 宗教
  • 華夏文庫
  • 中國傳統文化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州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4846472
版次:1
商品編碼:1148515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華夏文庫 , 佛教書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4
字數: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江南秀麗風光中,隱藏著一座座美麗的寺廟!經曆1300餘年風雨滄桑,天寜寺靜靜佇立在常州東南;1800餘年曆史的定慧寺藏於焦山之中;曆史傳說和神話故事給鎮江金山寺濛上瞭一層神秘麵紗;“律宗第1山”寶華山有隆昌寺,佛教“八小名山”的狼山有廣教寺,揚州大明寺在曆史長河中曆經磨難,還有高曼寺、無锡祥符寺……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龍城延綿,鍾磬繞耳——常州天寜寺
1 曆經風雨,布道不悔
2 “東南第一叢林”——常州天寜寺的建築布局
3 布道弘法,墨客留聲——禪宗道場天寜寺

二 有鶴東來——鎮江焦山定慧寺
1 韆年古刹的前世今生
2 大江東去,群山西來——定慧寺的建築布局
3 焦山宗法,定慧一脈
4 弘道高僧——茗山法師
5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文人墨客與定慧寺

三 韆年等一迴——鎮江金山寺
1 金山寺曆史
2 金山寺裹山——金山寺的建築布局
3 俠骨柔情——金山寺傳說

四 傳道四方——寶華山隆昌寺
1 “律宗第一名山”
2 雕梁畫棟皆有法
……
五 狼伏大山——南通狼山廣教寺
六 蜀崗棲靈——揚州大明寺
七 水上梵音——揚州高昊寺
八 有佛則名——無锡祥符寺

精彩書摘

  據說,在寶華山受戒,取得隆昌寺戒牒的僧眾,無論走到全國哪座名山古刹,都會受到熱情款待。
  隆昌寺第七代祖師福聚率眾僧赴京參加放皇戒以後,隆昌寺的威望更高。以後每年鼕春傳戒之時,僧眾都從各地蜂擁而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一次開戒,雲集授戒者達1200餘眾;1955年農曆三月初一舉行的授戒儀式,求戒者人數達289人,來自12個省,曆時18天;1957年11月舉行授戒,來參加受戒的僧尼有996人,其中還包括一名不遠韆裏趕來受戒的印度僧。據不完全統計,寶華山律院先後授戒70餘期,“得戒僧徒遍於天下,以數十萬計”。隆昌寺非但聞名全國,而且在東南亞國傢佛教界也享有一定盛譽,慕名來此禮佛、受戒的很多,日本、泰國、緬甸、印度等國都曾嚮隆昌寺贈送過玉佛、石佛和銅磬等法器。
  所謂受戒,簡單地說就是受規矩。眾僧視寶華山受戒為殊榮,隆昌寺作為律宗傳戒寺院的佛門“最高學府”,設有“三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和菩薩戒。僧人一生要受兩次戒,分彆是沙彌戒和比丘戒,不過,我國的僧人還要受菩薩戒,這三戒閤起來,稱為“三壇大戒”。
  當然,受戒不是免費的。早在1957年的時候,到寶華山受戒,每人就得花200元,還不算另需的零花錢,這筆錢叫做“花燈銀”,大多數僧人自籌或者由所在寺廟提供。當然也不排除有窮得交不起花燈銀的,那麼,就隻有在寶華山上韆三年無報酬的苦活,纔能得到免費受戒的資格,這被稱作“發菩提心”。在寶華山受戒,戒期一般為53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做“沙彌戒”,就是跪戒。方丈和尚高坐講颱,受戒眾僧尼下跪,靜聽方丈宣講經文。沙彌戒共十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粉、不歌舞觀聽、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物。
  第二階段就是具足戒瞭,也叫比丘戒。具足戒的儀式比沙彌戒要嚴格和復雜得多。不僅受戒的內容涉及世間的一切境界,要求受戒僧人遠離世間的一切罪業,而且對受戒僧人的條件也要求極嚴格:受比丘戒之前,一定要受過沙彌戒,而且必須年滿20歲。戒颱稱比丘颱,隻有傳授比丘戒時方丈纔上戒颱。受戒的過程,和考生答辯很像:戒颱上端坐著10位法師,稱“三師七證”,三師指方丈代錶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他們在佛教的體係中分彆相當於學校教務處主任、學校教師等。“七證”為七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在旁邊作證。求戒弟子跪於颱下,聆聽教誨和迴答有關戒規、戒律的提問。銅殿與無梁殿
  隆昌寺有一座銅殿,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是神宗皇帝生母慈聖皇太後捐金2000建成,至今已400多年。銅殿重簷歇山的琉璃瓦頂,外有石柱方亭。結構精巧,雕刻細膩。其梁、棟、櫨、桷、窗、瓦、屏、楹均以銅為之,是以名之為銅殿。殿內原來供的是觀音大士像,四壁刻畫有如來諸菩薩及帝釋天人像等。殿前丹墀石欄圍護,有石階上下。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巡,為銅殿題書“蓮界雲香”。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亦題匾“寶網常新”。
  相關史料錶明,在萬曆年間,像隆昌寺裏這樣的銅殿當時一共鑄造瞭三座,其中之一本來是要送到普陀山的,卻被安置在隆昌寺,而且大大提升瞭該寺在海內外的知名度。
  其實,是普陀山的僧人拒絕接受,可這又是為何?翻閱《普陀山誌》,隱約能找到答案:“蓋恐海寇誤認為金,以防搶劫而不運”。海寇即倭寇,明代中期,普陀山多次遭到倭寇蹂躪。不過,在當時,海上已大體平靜,浙江沿海防務也已經得到很大鞏固。事實上,影響普陀山重新崛起的最大阻礙是地方官員。為瞭穩住自己的官帽子,他們希望繼續維持自明初以來實行的海禁政策,反對開放普陀山。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普陀寺住持一乘真錶還在為此赴闕請願,病卒於京。阻止銅殿進山的應是這些官員,普陀山眾僧,估計也是迫於無奈。後來金陵(今南京市)各寺僧眾經充分醞釀後,決定將銅殿供奉於寶華山。銅殿到得寶華山,也可謂是使得其所,大放光彩。無梁殿就坐落在銅殿的兩側,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左供文殊,右奉普賢。無梁殿也是單簷歇山頂,三間兩層樓閣式。它最大的特色在於,整幢建築無梁無柱,不用寸木,內部純是用磚壘拱券,外部則是仿木結構殿堂形磚雕,齣簷短,起翹低,和北京北海無梁殿十分相似。無梁殿的磚雕,都堪稱藝術佳作,造型小巧玲瓏,結構嚴謹端莊,以磚代木的構思甚是獨特,精美的雕刻中透齣古樸大氣的意蘊。在無梁殿的夾牆內,有石級可供遊人上下,但甚是狹小,僅容一人。無梁殿的門窗皆呈圓拱形,上雕雲紋和二龍戲珠圖案。
  ……
寺塔靈秀:江南名刹風韻 江南,這片自古以來便鍾靈毓秀的土地,不僅孕育瞭溫婉的吳儂軟語,更滋養瞭璀璨的佛教文化。在層巒疊翠的山巒與煙波浩渺的湖泊之間,一座座韆年古刹靜默佇立,它們承載著曆史的滄桑,也閃耀著信仰的光輝。本書《寺塔靈秀:江南名刹風韻》將帶領讀者一同探尋江南那些聲名遠播、底蘊深厚的佛教寺廟,領略它們獨特的建築風格、悠久的曆史沿革、深邃的宗教內涵以及與文人墨客、民間傳說交織的動人故事。 一、 曆史的潮汐與信仰的燈火 江南佛教的興盛,並非一蹴而就。早在東漢時期,佛教便開始傳入中國,並隨著絲綢之路的綿延,逐漸在南方大地播撒下信仰的種子。經過魏晉南北朝的融匯與發展,至唐宋時期,江南佛教迎來瞭其發展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政權的扶持、經濟的繁榮以及社會文化的交流,共同推動瞭佛教寺廟的廣建與興盛。宮殿式的寺院建築、精美的佛像雕塑、宏大的經藏體係,無不彰顯著當時江南地區佛教文化的鼎盛。 本書將追溯江南佛教傳播的曆史脈絡,從早期傳入的零散記載,到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再到不同宗派在江南的落地生根,如禪宗的“一花開五葉”,淨土宗的“往生西方”,天颱宗的“教觀雙修”,律宗的“持戒嚴謹”,一一梳理其發展軌跡。我們將看到,這些寺廟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是曆史進程的見證者,它們經曆瞭戰火的洗禮、朝代的更迭,卻依然頑強地保存下來,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二、 建築的詩篇與藝術的瑰寶 江南寺廟的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傑齣代錶,更是佛教文化與地域審美完美結閤的典範。《寺塔靈秀:江南名刹風韻》將細緻描摹這些古刹的建築之美。我們不僅會關注寺廟的整體布局,如坐北朝南的朝嚮、嚴謹的中軸綫對稱,以及前殿後堂、左僧右俗的院落劃分;更會深入到每一個細節,從飛簷翹角、鬥拱結構,到琉璃瓦麵的光澤,彩繪壁畫的斑斕,石雕木刻的精巧,一一呈現。 書中將重點介紹江南寺廟中標誌性的建築元素,例如: 雄偉的塔: “塔”作為佛教的象徵,在江南也形成瞭獨特的風格。從高聳入雲的石塔、磚塔,到造型秀麗的樓閣式塔、密簷式塔,每一座塔都承載著曆史的記憶和藝術的匠心。本書將解析不同類型塔的結構特點、建造年代及其背後的故事,例如蘇州的北寺塔、杭州的六和塔等,它們不僅是地標,更是佛教傳播的功德塔。 莊嚴的大殿: 大雄寶殿作為寺廟的核心建築,往往規模宏大,氣勢非凡。殿內的佛像塑像,如釋迦牟尼佛、彌勒佛、觀音菩薩等,無論從造型、材質還是工藝上,都堪稱藝術珍品。我們將探訪那些雕塑精湛、色彩鮮艷的佛像,感受其莊嚴神聖的力量。 靈動的園林: 許多江南寺廟巧妙地將佛門清淨之地與江南園林的雅緻相結閤,營造齣“禪意園林”的獨特景觀。流水、假山、亭颱樓閣、古木參天,與佛殿僧房融為一體,構成瞭一幅幅寜靜緻遠的畫捲。我們將品味這些園林中的一草一木,體味那份“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超然意境。 精美的壁畫與雕塑: 寺廟的牆壁、梁柱上常常繪有精美的壁畫,講述著佛陀的故事、菩薩的傳說,以及因果輪迴的教義。本書將對這些壁畫進行詳細的解讀,分析其藝術風格、曆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同時,精美的木雕、石雕,如羅漢雕像、護法神像,也構成瞭寺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栩栩如生,充滿生命力。 三、 宗派的流衍與高僧的足跡 江南地區佛教宗派林立,各具特色。本書將深入探討在江南廣為流傳的主要佛教宗派,以及在這些宗派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高僧大德。 禪宗的力量: 禪宗在江南的傳播尤為廣泛,其“不立文字,教外彆傳”的理念,以及“頓悟成佛”的宗旨,深刻影響瞭中國人的思想和文化。我們將探訪那些與禪宗祖師相關的古刹,如杭州的靈隱寺、蘇州的寒山寺,瞭解它們與慧遠、達摩、六祖惠能等禪宗大師的淵源,感受禪宗“明心見性”的智慧。 淨土的嚮往: 淨土宗強調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易於修習的特點使其在中國廣受歡迎。江南許多寺廟都設有淨土宗的殿堂,香火鼎盛。本書將介紹淨土宗在江南的發展,以及那些為弘揚淨土法門而努力的高僧。 天颱的圓融: 天颱宗以其“一念三韆”、“五時八教”等精深的教理,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浙江天颱山是天颱宗的發源地,那些依山而建的古刹,如國清寺,將是本書重點介紹的對象。 律宗的持戒: 律宗注重戒律的修持,對佛教的規範化起到瞭重要作用。江南也有一些以律宗為主的寺廟,它們默默守護著佛教的清規戒律。 書中將不僅僅是羅列宗派名稱,更會深入挖掘那些在江南留下深刻印記的高僧大德的生平事跡、弘法理念以及他們所留下的佛學著作。他們的智慧與慈悲,如同燈火,照亮瞭無數信徒的心靈。 四、 文人的情懷與民間的傳說 江南的寺廟,與文人墨客有著不解之緣。曆代文人或慕名遊覽,或寄情於山水,或於寺廟中尋求心靈的慰藉,留下瞭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與文章。本書將穿插講述這些文人與寺廟之間的故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與大慈恩寺的聯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與石頭城的曆史,蘇東坡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與杭州西湖的傳說。 同時,寺廟也孕育瞭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這些故事口耳相傳,為古刹增添瞭神秘的色彩,也反映瞭民間對佛教的理解和期盼。本書將精選一些經典的江南寺廟傳說,如濟公活佛的故事、觀音菩薩的靈驗傳說等,讓讀者在感受佛教文化的同時,也領略到江南民俗的獨特魅力。 五、 尋跡古刹,感悟禪意 《寺塔靈秀:江南名刹風韻》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寺廟的書籍,更是一次心靈的朝聖之旅。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得以: 瞭解江南佛教的曆史變遷與文化傳承。 欣賞江南古刹獨特的建築風格與藝術瑰寶。 體悟不同佛教宗派的教義與高僧大德的智慧。 感受文人墨客與寺廟之間的深厚情誼。 聆聽那些流傳韆年的動人民間傳說。 無論您是佛教文化的愛好者,還是對曆史建築、園林藝術感興趣的讀者,亦或是僅僅希望在繁忙的生活中尋得片刻寜靜,本書都將是您絕佳的選擇。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穿越時空的靈性之旅,在江南名刹的鍾聲佛號中,感受古老信仰的永恒魅力,領悟生命的真諦,尋覓內心的安寜。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對建築史有興趣的門外漢,我購買此書的一個重要動機是想探究江南園林式寺廟的獨特美學。書名中的“寺塔靈秀”確實勾起瞭我的好奇心。然而,在初步翻閱後,我發現本書對建築形製和空間布局的描述,更多的是基於曆史記載和文獻引用,而非實際的勘測和細緻的圖像分析。比如,對於某一時期流行的重簷廡殿頂在當地的變體特徵,或者不同時期塔身磚石結構工藝的演進,書中的論述顯得有些過於概括瞭。我期望能看到更多高清的、帶有結構剖析圖的插圖,能夠直觀地展示齣這些古建築的精妙構造。畢竟,江南寺廟的靈秀之氣,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其與自然環境的完美融閤,以及建築自身的榫卯智慧體現齣來的。期望後續章節能在這方麵加強,將曆史背景與物質文化遺産的解讀緊密結閤起來,讓讀者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相當考究,留白恰到好處,字體選擇也十分典雅,很符閤“文庫”係列的定位。我喜歡它那種沉靜的閱讀氛圍,讓人能靜下心來慢慢品味文字中的韻味。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江南這些名寺是如何在如此高密度的文人墨客活動中,保持其宗教的純粹性與獨立性不被過度世俗化的?書中對這一衝突的探討似乎還不夠深入。我期待看到一些關於寺院日常儀軌、僧侶修行生活,以及他們與周邊士大夫階層互動模式的詳細描述。比如,某位高僧是如何在政治動蕩中保護寺産和教義的?他們的日常用齋、誦經、坐禪的具體細節是怎樣的?這些“生活史”的部分,往往是理解一個文化現象最直接的切入口。目前來看,它更偏嚮於宏大敘事和製度變遷,對個體生命體驗的關注相對較少,這使得閱讀體驗少瞭一絲鮮活的代入感。

評分

這本《華夏文庫·佛教書係·寺塔靈秀:江南名寺》的裝幀和紙張質感果然沒得說,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透露著一股典雅古樸的氣息。我本來是衝著對江南佛教曆史的興趣來的,想深入瞭解一下那些藏匿在小橋流水之間的古刹大廟,看看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屹立不倒,又是如何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本書的開篇介紹就讓我感受到瞭作者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文字功底紮實,對地域文化的挖掘也相當到位。不過,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寺廟建築藝術,特彆是那些精妙絕倫的鬥拱、飛簷、彩繪背後的故事和技術細節,畢竟“寺塔靈秀”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對美學的期許。我希望讀到的不僅僅是枯燥的年代考證,而是能通過文字帶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些青磚黛瓦間流淌的禪意與曆史的滄桑。總體來說,這是一次不錯的文化體驗,讓人對江南的佛教藝術有瞭更具象的認知,雖然在建築細節的描寫上還可以更加深入,但我對後續章節充滿期待,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不同寺院風格差異的細緻對比。

評分

翻開這冊書,我立刻被那種濃鬱的學術氣息所吸引,它不像一般的旅遊指南那樣浮光掠影,而是帶著一種紮實的文獻考據風格。作者對於江南地區佛教傳播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從早期的傳入到宋元時期的鼎盛,再到明清的演變,邏輯清晰,脈絡分明。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寺院經濟和社會地位的論述,這部分內容揭示瞭名寺在地方治理中扮演的復雜角色,遠非單純的宗教場所那麼簡單。然而,對於現代讀者來說,純粹的史料堆砌有時會讓人感到略微的枯燥。我更希望看到一些“活化”曆史的嘗試,比如引用一些當時的詩詞歌賦來點綴敘事,或者增加一些田野調查中發現的、鮮為人知的民間傳說和生活場景,這樣能讓冰冷的史實多一份人情味和煙火氣。期待後續能看到一些對於具體某幾座名寺的“微觀研究”,而不是宏觀的曆史概述,那樣會更具可讀性和趣味性。

評分

我對中國傳統宗教思想在地方文化中的本土化進程非常感興趣,江南地區作為文化交匯的前沿地帶,其佛教思想的演變必然充滿瞭張力與融閤。本書在宏觀上觸及瞭這一點,提到瞭儒釋道的相互影響,這一點寫得很有啓發性。但是,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具體案例來支撐這些論點。比如,某座名寺的住持是如何巧妙地將地方神祇的信仰元素融入到佛教的儀軌中去的?或者,在某一特定曆史時期,某位高僧的禪宗思想是如何與當時主流的理學思潮進行對話和辯駁的?這些深入到思想內核的交鋒,纔是真正體現文化活力的關鍵。目前的內容更側重於寺院的興衰史和法脈傳承,對於思想史的“微觀切片”略顯不足。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具備很高學術價值的參考書,但對於希望瞭解“信仰如何融入日常生活”的普通讀者而言,可能需要更多的故事和案例來打動人心,讓那些曆史人物和宗教思想“活”起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