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江南秀麗風光中,隱藏著一座座美麗的寺廟!經曆1300餘年風雨滄桑,天寜寺靜靜佇立在常州東南;1800餘年曆史的定慧寺藏於焦山之中;曆史傳說和神話故事給鎮江金山寺濛上瞭一層神秘麵紗;“律宗第1山”寶華山有隆昌寺,佛教“八小名山”的狼山有廣教寺,揚州大明寺在曆史長河中曆經磨難,還有高曼寺、無锡祥符寺……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龍城延綿,鍾磬繞耳——常州天寜寺
1 曆經風雨,布道不悔
2 “東南第一叢林”——常州天寜寺的建築布局
3 布道弘法,墨客留聲——禪宗道場天寜寺
二 有鶴東來——鎮江焦山定慧寺
1 韆年古刹的前世今生
2 大江東去,群山西來——定慧寺的建築布局
3 焦山宗法,定慧一脈
4 弘道高僧——茗山法師
5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文人墨客與定慧寺
三 韆年等一迴——鎮江金山寺
1 金山寺曆史
2 金山寺裹山——金山寺的建築布局
3 俠骨柔情——金山寺傳說
四 傳道四方——寶華山隆昌寺
1 “律宗第一名山”
2 雕梁畫棟皆有法
……
五 狼伏大山——南通狼山廣教寺
六 蜀崗棲靈——揚州大明寺
七 水上梵音——揚州高昊寺
八 有佛則名——無锡祥符寺
精彩書摘
據說,在寶華山受戒,取得隆昌寺戒牒的僧眾,無論走到全國哪座名山古刹,都會受到熱情款待。
隆昌寺第七代祖師福聚率眾僧赴京參加放皇戒以後,隆昌寺的威望更高。以後每年鼕春傳戒之時,僧眾都從各地蜂擁而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一次開戒,雲集授戒者達1200餘眾;1955年農曆三月初一舉行的授戒儀式,求戒者人數達289人,來自12個省,曆時18天;1957年11月舉行授戒,來參加受戒的僧尼有996人,其中還包括一名不遠韆裏趕來受戒的印度僧。據不完全統計,寶華山律院先後授戒70餘期,“得戒僧徒遍於天下,以數十萬計”。隆昌寺非但聞名全國,而且在東南亞國傢佛教界也享有一定盛譽,慕名來此禮佛、受戒的很多,日本、泰國、緬甸、印度等國都曾嚮隆昌寺贈送過玉佛、石佛和銅磬等法器。
所謂受戒,簡單地說就是受規矩。眾僧視寶華山受戒為殊榮,隆昌寺作為律宗傳戒寺院的佛門“最高學府”,設有“三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和菩薩戒。僧人一生要受兩次戒,分彆是沙彌戒和比丘戒,不過,我國的僧人還要受菩薩戒,這三戒閤起來,稱為“三壇大戒”。
當然,受戒不是免費的。早在1957年的時候,到寶華山受戒,每人就得花200元,還不算另需的零花錢,這筆錢叫做“花燈銀”,大多數僧人自籌或者由所在寺廟提供。當然也不排除有窮得交不起花燈銀的,那麼,就隻有在寶華山上韆三年無報酬的苦活,纔能得到免費受戒的資格,這被稱作“發菩提心”。在寶華山受戒,戒期一般為53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做“沙彌戒”,就是跪戒。方丈和尚高坐講颱,受戒眾僧尼下跪,靜聽方丈宣講經文。沙彌戒共十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粉、不歌舞觀聽、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物。
第二階段就是具足戒瞭,也叫比丘戒。具足戒的儀式比沙彌戒要嚴格和復雜得多。不僅受戒的內容涉及世間的一切境界,要求受戒僧人遠離世間的一切罪業,而且對受戒僧人的條件也要求極嚴格:受比丘戒之前,一定要受過沙彌戒,而且必須年滿20歲。戒颱稱比丘颱,隻有傳授比丘戒時方丈纔上戒颱。受戒的過程,和考生答辯很像:戒颱上端坐著10位法師,稱“三師七證”,三師指方丈代錶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他們在佛教的體係中分彆相當於學校教務處主任、學校教師等。“七證”為七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在旁邊作證。求戒弟子跪於颱下,聆聽教誨和迴答有關戒規、戒律的提問。銅殿與無梁殿
隆昌寺有一座銅殿,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是神宗皇帝生母慈聖皇太後捐金2000建成,至今已400多年。銅殿重簷歇山的琉璃瓦頂,外有石柱方亭。結構精巧,雕刻細膩。其梁、棟、櫨、桷、窗、瓦、屏、楹均以銅為之,是以名之為銅殿。殿內原來供的是觀音大士像,四壁刻畫有如來諸菩薩及帝釋天人像等。殿前丹墀石欄圍護,有石階上下。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巡,為銅殿題書“蓮界雲香”。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亦題匾“寶網常新”。
相關史料錶明,在萬曆年間,像隆昌寺裏這樣的銅殿當時一共鑄造瞭三座,其中之一本來是要送到普陀山的,卻被安置在隆昌寺,而且大大提升瞭該寺在海內外的知名度。
其實,是普陀山的僧人拒絕接受,可這又是為何?翻閱《普陀山誌》,隱約能找到答案:“蓋恐海寇誤認為金,以防搶劫而不運”。海寇即倭寇,明代中期,普陀山多次遭到倭寇蹂躪。不過,在當時,海上已大體平靜,浙江沿海防務也已經得到很大鞏固。事實上,影響普陀山重新崛起的最大阻礙是地方官員。為瞭穩住自己的官帽子,他們希望繼續維持自明初以來實行的海禁政策,反對開放普陀山。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普陀寺住持一乘真錶還在為此赴闕請願,病卒於京。阻止銅殿進山的應是這些官員,普陀山眾僧,估計也是迫於無奈。後來金陵(今南京市)各寺僧眾經充分醞釀後,決定將銅殿供奉於寶華山。銅殿到得寶華山,也可謂是使得其所,大放光彩。無梁殿就坐落在銅殿的兩側,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左供文殊,右奉普賢。無梁殿也是單簷歇山頂,三間兩層樓閣式。它最大的特色在於,整幢建築無梁無柱,不用寸木,內部純是用磚壘拱券,外部則是仿木結構殿堂形磚雕,齣簷短,起翹低,和北京北海無梁殿十分相似。無梁殿的磚雕,都堪稱藝術佳作,造型小巧玲瓏,結構嚴謹端莊,以磚代木的構思甚是獨特,精美的雕刻中透齣古樸大氣的意蘊。在無梁殿的夾牆內,有石級可供遊人上下,但甚是狹小,僅容一人。無梁殿的門窗皆呈圓拱形,上雕雲紋和二龍戲珠圖案。
……
寺塔靈秀:江南名刹風韻 江南,這片自古以來便鍾靈毓秀的土地,不僅孕育瞭溫婉的吳儂軟語,更滋養瞭璀璨的佛教文化。在層巒疊翠的山巒與煙波浩渺的湖泊之間,一座座韆年古刹靜默佇立,它們承載著曆史的滄桑,也閃耀著信仰的光輝。本書《寺塔靈秀:江南名刹風韻》將帶領讀者一同探尋江南那些聲名遠播、底蘊深厚的佛教寺廟,領略它們獨特的建築風格、悠久的曆史沿革、深邃的宗教內涵以及與文人墨客、民間傳說交織的動人故事。 一、 曆史的潮汐與信仰的燈火 江南佛教的興盛,並非一蹴而就。早在東漢時期,佛教便開始傳入中國,並隨著絲綢之路的綿延,逐漸在南方大地播撒下信仰的種子。經過魏晉南北朝的融匯與發展,至唐宋時期,江南佛教迎來瞭其發展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政權的扶持、經濟的繁榮以及社會文化的交流,共同推動瞭佛教寺廟的廣建與興盛。宮殿式的寺院建築、精美的佛像雕塑、宏大的經藏體係,無不彰顯著當時江南地區佛教文化的鼎盛。 本書將追溯江南佛教傳播的曆史脈絡,從早期傳入的零散記載,到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再到不同宗派在江南的落地生根,如禪宗的“一花開五葉”,淨土宗的“往生西方”,天颱宗的“教觀雙修”,律宗的“持戒嚴謹”,一一梳理其發展軌跡。我們將看到,這些寺廟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是曆史進程的見證者,它們經曆瞭戰火的洗禮、朝代的更迭,卻依然頑強地保存下來,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二、 建築的詩篇與藝術的瑰寶 江南寺廟的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傑齣代錶,更是佛教文化與地域審美完美結閤的典範。《寺塔靈秀:江南名刹風韻》將細緻描摹這些古刹的建築之美。我們不僅會關注寺廟的整體布局,如坐北朝南的朝嚮、嚴謹的中軸綫對稱,以及前殿後堂、左僧右俗的院落劃分;更會深入到每一個細節,從飛簷翹角、鬥拱結構,到琉璃瓦麵的光澤,彩繪壁畫的斑斕,石雕木刻的精巧,一一呈現。 書中將重點介紹江南寺廟中標誌性的建築元素,例如: 雄偉的塔: “塔”作為佛教的象徵,在江南也形成瞭獨特的風格。從高聳入雲的石塔、磚塔,到造型秀麗的樓閣式塔、密簷式塔,每一座塔都承載著曆史的記憶和藝術的匠心。本書將解析不同類型塔的結構特點、建造年代及其背後的故事,例如蘇州的北寺塔、杭州的六和塔等,它們不僅是地標,更是佛教傳播的功德塔。 莊嚴的大殿: 大雄寶殿作為寺廟的核心建築,往往規模宏大,氣勢非凡。殿內的佛像塑像,如釋迦牟尼佛、彌勒佛、觀音菩薩等,無論從造型、材質還是工藝上,都堪稱藝術珍品。我們將探訪那些雕塑精湛、色彩鮮艷的佛像,感受其莊嚴神聖的力量。 靈動的園林: 許多江南寺廟巧妙地將佛門清淨之地與江南園林的雅緻相結閤,營造齣“禪意園林”的獨特景觀。流水、假山、亭颱樓閣、古木參天,與佛殿僧房融為一體,構成瞭一幅幅寜靜緻遠的畫捲。我們將品味這些園林中的一草一木,體味那份“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超然意境。 精美的壁畫與雕塑: 寺廟的牆壁、梁柱上常常繪有精美的壁畫,講述著佛陀的故事、菩薩的傳說,以及因果輪迴的教義。本書將對這些壁畫進行詳細的解讀,分析其藝術風格、曆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同時,精美的木雕、石雕,如羅漢雕像、護法神像,也構成瞭寺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栩栩如生,充滿生命力。 三、 宗派的流衍與高僧的足跡 江南地區佛教宗派林立,各具特色。本書將深入探討在江南廣為流傳的主要佛教宗派,以及在這些宗派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高僧大德。 禪宗的力量: 禪宗在江南的傳播尤為廣泛,其“不立文字,教外彆傳”的理念,以及“頓悟成佛”的宗旨,深刻影響瞭中國人的思想和文化。我們將探訪那些與禪宗祖師相關的古刹,如杭州的靈隱寺、蘇州的寒山寺,瞭解它們與慧遠、達摩、六祖惠能等禪宗大師的淵源,感受禪宗“明心見性”的智慧。 淨土的嚮往: 淨土宗強調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易於修習的特點使其在中國廣受歡迎。江南許多寺廟都設有淨土宗的殿堂,香火鼎盛。本書將介紹淨土宗在江南的發展,以及那些為弘揚淨土法門而努力的高僧。 天颱的圓融: 天颱宗以其“一念三韆”、“五時八教”等精深的教理,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浙江天颱山是天颱宗的發源地,那些依山而建的古刹,如國清寺,將是本書重點介紹的對象。 律宗的持戒: 律宗注重戒律的修持,對佛教的規範化起到瞭重要作用。江南也有一些以律宗為主的寺廟,它們默默守護著佛教的清規戒律。 書中將不僅僅是羅列宗派名稱,更會深入挖掘那些在江南留下深刻印記的高僧大德的生平事跡、弘法理念以及他們所留下的佛學著作。他們的智慧與慈悲,如同燈火,照亮瞭無數信徒的心靈。 四、 文人的情懷與民間的傳說 江南的寺廟,與文人墨客有著不解之緣。曆代文人或慕名遊覽,或寄情於山水,或於寺廟中尋求心靈的慰藉,留下瞭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與文章。本書將穿插講述這些文人與寺廟之間的故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與大慈恩寺的聯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與石頭城的曆史,蘇東坡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與杭州西湖的傳說。 同時,寺廟也孕育瞭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這些故事口耳相傳,為古刹增添瞭神秘的色彩,也反映瞭民間對佛教的理解和期盼。本書將精選一些經典的江南寺廟傳說,如濟公活佛的故事、觀音菩薩的靈驗傳說等,讓讀者在感受佛教文化的同時,也領略到江南民俗的獨特魅力。 五、 尋跡古刹,感悟禪意 《寺塔靈秀:江南名刹風韻》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寺廟的書籍,更是一次心靈的朝聖之旅。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得以: 瞭解江南佛教的曆史變遷與文化傳承。 欣賞江南古刹獨特的建築風格與藝術瑰寶。 體悟不同佛教宗派的教義與高僧大德的智慧。 感受文人墨客與寺廟之間的深厚情誼。 聆聽那些流傳韆年的動人民間傳說。 無論您是佛教文化的愛好者,還是對曆史建築、園林藝術感興趣的讀者,亦或是僅僅希望在繁忙的生活中尋得片刻寜靜,本書都將是您絕佳的選擇。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穿越時空的靈性之旅,在江南名刹的鍾聲佛號中,感受古老信仰的永恒魅力,領悟生命的真諦,尋覓內心的安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