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語言與意義》是國內外第一部係統全麵的邏輯和語言學跨學科的邏輯語法(也叫形式語義學或語言邏輯)教材。由荷蘭五位邏輯學、語言學學者閤作撰寫,並共用“哈姆特”之名齣版。
全書分為兩捲,第一捲從分析自然語言的需要齣發,係統地介紹瞭現代邏輯的基礎部分(古典命題邏輯和謂詞邏輯)、現代邏輯的變異部分(多值邏輯),以及進行形式語言學研究所需要的其他知識(語用學和形式文法等內容)。這本書主要有兩大特點。一、不同於通常偏重數理邏輯技術基礎的邏輯書籍,它以自然語言語義研究為目的,主要介紹有關的思想背景。講解深入淺齣,很適宜語言學係和哲學係的教學用書。二、全書體現齣數理邏輯、語言哲學與計算語言學等不同學科內容的互相滲透,精心介紹瞭相關的核心發展成果,加上豐富的例子,可以作為理論語言學、邏輯學、語言哲學和自然語言的計算機理解等多個領域學者的教學科研參考資料。
約翰·範·本瑟姆,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邏輯學教授、荷蘭藝術與科學院、歐洲科學院和國際哲學院院士;
馬丁·斯托剋霍夫,阿姆斯特丹大學邏輯、語言與計算研究所前任所長、語言哲學教授;
鬍能迪剋,阿姆斯特丹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德漾,阿姆斯特丹大學哲學係邏輯學教授;
亨剋·維庫爾,荷蘭烏得勒支大學語言學教授。
本書由以上五位教授閤著,L.F.T.Gamut(哈姆特)是他們共用的筆名。
滿海霞,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張璐,中國礦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鄒崇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邏輯室主任。
從排版和裝幀來看,這是一本嚴肅學術著作的典範,紙質厚重,印刷清晰,足見齣版方的誠意。然而,其內容遠比外在的精緻更具衝擊力。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綫性的,更像是一個復雜的網絡,每一章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同一個核心難題,然後不斷地嚮外輻射齣更多的分支問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全書後半段對“規範性”的討論,即邏輯規則如何從描述性的事實轉變為強製性的規範。這種從“是”到“應該”的飛躍,是許多哲學著作迴避的難點,但作者卻毫不退縮地直麵它,並試圖用一套內部自洽的理論來支撐。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日常交流中的許多斷言都産生瞭“結構性懷疑”。它強迫你審視自己思考的基礎結構,讓你明白,看似堅固的知識大廈,其基石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邏輯前提。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閱讀者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轉變成瞭一個積極的、批判性的邏輯構建者。
評分坦白說,閱讀體驗是一場馬拉鬆式的智力考驗。它並非那種可以輕鬆消遣的讀物,需要極高的專注度和一定的哲學背景儲備纔能跟上作者的思路。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與其說是平易近人,不如說是嚴謹到近乎刻闆的精確。它像一把精雕細琢的手術刀,外科醫生般冷靜地剖析著“真值”、“判斷”和“錶徵”這些核心概念。我花瞭大量時間在第二部分對特定語境下指代問題的討論上,作者提齣瞭一個極具顛覆性的觀點,認為某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意義載體,在特定的非標準語境下會徹底崩塌。這種對語言穩定性的質疑,讓人在日常交流中都變得更加警覺。書中引用的案例既有古典邏輯的典範,也有當代數理邏輯的前沿思辨,跨度極大,這使得全書的密度非常高,幾乎沒有可以跳躍的章節。閤上書本時,感覺腦海中那些原本鬆散的概念網絡,被強行擰緊瞭發條,需要時間慢慢平復。
評分我是在一個相對安靜的周末開始攻讀這本巨著的,本以為能輕鬆掌握其主旨,結果卻發現自己被捲入瞭一場無休止的辨析之中。這本書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邏輯工具,它以一種近乎挑戰讀者的精確度在構建論點。特彆是在處理模糊性問題時,作者沒有采取摺中的態度,而是選擇瞭一種極端立場來展示邏輯推演的純粹力量。這種毫不妥協的立場,使得一些章節讀起來非常“硬”,需要反復迴溯前文纔能確保沒有遺漏任何一個前提。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意義的傳遞”這一看似簡單的動作進行瞭外科手術般的細分,揭示瞭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損耗和潛在誤傳的可能。這本書的重量感不僅在於紙張的厚度,更在於它對閱讀者心智結構施加的壓力。它不提供安慰,隻提供銳利的洞察,要求你必須用同樣的銳利去迴應它。
評分這本赫然擺在書架上的哲學著作,初翻時便被其宏大的氣魄所震懾。作者似乎並沒有試圖建立一個一以貫之的、可以輕易被歸納的哲學體係,反而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漫長而精密的考古發掘,試圖穿透語言和邏輯的錶層結構,去觸碰“意義”的本體。尤其是在探討早期維特根斯坦與弗雷格的關聯時,那種對命題結構和指稱理論的細緻拆解,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每一個論斷都被置於顯微鏡下反復審視。我尤其欣賞他對“界限”的強調——語言的界限即是世界的界限。這種邊界意識,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緊張感,你時刻都在思考,哪些是我們可以言說的,哪些又隻能在沉默中領會。這不僅僅是邏輯學的梳理,更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探尋,它迫使讀者放下對簡單答案的渴望,轉而擁抱晦澀的復雜性。整本書的論證脈絡清晰卻又極富張力,不同學派的觀點碰撞齣火花,每一次轉摺都像是對既有認知的一次有力衝擊。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對“理解”這一行為本身的解構。它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意義是什麼”,而是更深入地追問“我們如何確信我們理解瞭某事?”。作者在論述語用學和語義學張力時,引入瞭一些非常精妙的思維實驗,這些實驗挑戰瞭所有基於共識的交流基礎。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討論瞭“空洞概念”——那些在語法上完美無缺,但在經驗世界中找不到對應物的錶達——如何欺騙我們的理性。這種對認知偏差的揭示,遠超齣瞭普通邏輯教材的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心智局限性的深度報告。文字的密度極高,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攀登一座信息量巨大的山峰,每當你以為到達頂峰時,會發現作者已經為你鋪設瞭另一條更陡峭的路徑。對於任何試圖深入理解符號係統如何運作的嚴肅思考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不可繞過的基石,它教你質疑定義,而不是被定義所睏。
評分很好,多謝!
評分有必要推薦一下這本入門級的書,邏輯和語言、邏輯和意義都得到瞭比較好的闡述
評分書,建議你用紙箱包裝,如此甚好,勝過一個薄薄的塑料袋,你可以做到的,你應為其他發貨倉樹立榜樣,訂立標準,提升自我職業的價值,更應詮釋圖書商品的價值,希望你能越做越好!
評分翻譯很好,語言平易。雖然很討厭形式邏輯的滿頁的“爬蟲”式符號,這本書還是能湊閤著看的。
評分很好,多謝!
評分好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好
評分翻譯很好,語言平易。雖然很討厭形式邏輯的滿頁的“爬蟲”式符號,這本書還是能湊閤著看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