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库·佛教书系·重山烟雨存古刹:西南诸名寺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重山烟雨存古刹:西南诸名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美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寺庙
  • 西南地区
  • 文化遗产
  • 历史
  • 建筑
  • 宗教
  • 华夏文库
  • 古刹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467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90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
字数: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中国西南——巴蜀滇黔省域,有十多座历史悠久的古寺,坐落于深山、闹市、江边、湖畔,干余年来沉浮兴毁。其自然风景、古代建筑、文物典藏,都有浓郁的地方风格。这些古寺历代结庐住持的僧人事迹,寺庙相关的构建体系、仪轨制度,也可一识。

目录

一 成都宝光寺——蜀中首刹1从隋代大石寺说起2禅宗仪轨3最美之“罗汉堂”4宝光寺前紫霞涌二 成都昭觉寺——西南第一禅寺1沧海一度有莲花2大山深处禅官出三成都文殊院——天府名刹1木石结构四合院2信相兵毁,文殊殊存3文殊院典藏四 峨眉山报国寺——入山第一寺1报国寺地理位置与历史2报国寺建筑布局3报国寺珍物五 平武报恩寺——川东名刹1报恩寺由来2深山王官3报恩寺历代名僧4报恩寺珍贵典藏文物六 重庆罗汉寺——山城梵宫1繁华闹市中的古刹2罗汉寺建筑布局七 重庆慈云寺——渝中名刹1狮子山上长江边2慈云寺建筑布局3慈云寺典藏4慈云寺佛事活动八 贵阳弘福寺——黔灵之冠1烟寒雨黔中古寺2环山而建的弘福寺3五百罗汉堂九 遵义湘山寺1千年古寺2湘山寺建筑布局十 昆明西山诸寺1华亭寺——梵唱数声烟寺晓2太华寺——太虚L清,华之佛光

精彩书摘

  1.从隋代大石寺说起  宝光寺历史悠久。相传,它始建于东汉时期,但具体是否如此已无信史可考。不过,据其“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建筑格局,可知其建造最晚也可追溯至隋代,当时称大石寺。现今,宝光寺一直屹立在此,其历史沉淀之深厚引得当今不少香客朝拜,其香火繁盛如旧。  相传,宝光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寺庙之一。唐广明元年(880年)末,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逃至成都,驻跸大石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宝光寺浮图记》载:“唐僖宗幸蜀,舍利放光,掘出石函,有如来舍利十三颗,莹彻明洞,不可方物,乃召悟达国师为建浮图十三级,以精蓝名日宝光。”僖宗见福感塔下有宝光四射,因名之日“宝光寺”,自此,大石寺更名为宝光寺,悟达禅师亦因此被尊为宝光寺的开山祖师。从此以后,宝光寺佛法广布,寺名广为人们所知。  不过1996年5月在宝光寺内出土了唐代《施衣功德碑》,这最新的资料表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这里已经叫宝光寺了。寺中的佛塔,称为宝光塔。然而对于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称为宝光寺的,目前学界各执一词。但是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宝光寺的历史非常悠久。  宝光寺自建起始,一直规模宏大,香火兴盛。宋朝名僧圆悟法师任宝光寺住持时,寺内僧人达3000多人。明时,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常捐资修寺,使得宝光寺得保昔时之庄严。然而,明末时,到处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宝光寺未能幸免于难,毁于兵火。清康熙、乾隆时,因对佛教的重视及统治的需要,朝廷不断拨巨款支持破山法师的弟子重修殿宇、重兴佛法。经过清朝200多年的修复,宝光寺得到全面恢复。宝光寺以布局之完整、建筑之宏伟、塑像之精美而闻名遐迩,被称为蜀中首刹,与成都文殊院、扬州高曼寺、镇江金山寺并列为长江流域地区的“四大丛林”。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是如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多次拨款维修宝光寺,使年久失修的罗汉堂等建筑完好地保存下来。该寺在随后的几年间,在僧人的管理下,作为佛教场所对外开放,同时广布佛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文化大革命”期问,红卫兵多次闯进宝光寺,要求捣毁佛像,破除“四旧”,都被新都县委劝阻。在危急时刻,周恩来总理及时出面,指示寺庙要尽可能保护,宝光寺才得以保其精髓,免遭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宝光寺的宗教活动得到恢复。  ……
《重山烟雨存古刹:西南诸名寺》 引言 在中国广袤的西南大地上,古老的寺庙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承受着岁月的洗礼,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它们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民俗信息。本书《重山烟雨存古刹:西南诸名寺》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探寻西南地区那些隐藏在重山烟雨中的著名佛教寺庙,发掘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价值。 第一章:云贵高原的梵音——云南名寺巡礼 云南,这片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土地,同时也是佛教文化深厚的热土。从滇池之畔到雪山脚下,古老的寺庙诉说着千年的香火。 昆明:莲花吐信,龙泉古韵 昆明,作为云南的省会,不仅是现代化的都市,也保留着古老寺庙的灵气。 圆通寺: 坐落于昆明市中心,是昆明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始建于南诏(713年),历经南宋、元、明、清各朝的重建和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风格。圆通寺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独特的“一池三殿”布局。中央是碧波荡漾的圆通池,池中有精美的“水陆殿”,其上建有“圆通殿”,殿内供奉着佛教四大天王。池的四周是环绕的廊庑,再向外是山门和普贤阁。寺内雕梁画栋,佛像庄严,特别是水陆殿中的水陆画,精美绝伦,是佛教艺术的瑰宝。寺内的“三异”——“异地”、“异类”、“异时”,即寺庙建在市井之中,供奉着象征吉祥的凤凰,以及寺内一年四季鲜花盛开,都为圆通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圆通寺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也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昆明旅游的必到之处。 筇竹寺: 位于昆明西山之麓,以其精美的佛教雕塑艺术而闻名于世。始建于唐代,历经多次兴废,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筇竹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寺内罗汉堂中的十八罗汉塑像。这些罗汉像,由清代艺术家黎广德及其弟子历时六年雕塑而成,造型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几乎每一尊都呈现出不同的神态、姿势和性格,或慈眉善目,或愁眉苦脸,或沉思冥想,或开怀大笑,仿佛能与观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它们被誉为“东方雕塑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泥塑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研究佛教艺术、人物造型和清代社会风貌的宝贵资料。寺院的建筑本身也古朴典雅,环境清幽,是感受佛教艺术魅力和宁静氛围的好去处。 大理:古刹钟声,白族风情 大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同样承载着厚重的佛教文化。 崇圣寺三塔: 位于大理古城北郊,是南诏、大理国时期(公元8世纪至13世纪)皇家寺院的遗址。虽然寺院主体已毁于战火,但矗立在苍山洱海之旁的千年三塔,依然是佛教建筑史上的奇迹。三塔由一座大塔和两座小塔组成,造型独特,风格各异。主塔“千寻塔”高69.3米,为方形密檐式砖塔,每层都有飞檐翘角,气势雄伟。两座小塔“善财洞塔”和“龙女洞塔”为六角形楼阁式砖塔,造型精巧。三塔不仅是佛教建筑的典范,更是古大理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繁荣的象征。它们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巍峨挺立,见证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信仰。三塔寺遗址的修复与保护,也使得这片区域重现昔日的辉煌,成为大理的标志性景观。 感通寺: 坐落在苍山半山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感通寺始建于东晋时期,是云南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内古木参天,泉水潺潺,环境清幽。感通寺最著名的传说便是“感通塔”,相传南诏国王曾在此遇仙,并修建寺院。寺内的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建筑,虽然历经多次重修,但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韵味。感通寺不仅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也是体验苍山风光、感受宁静禅意的理想之地。 西双版纳:南传佛教,傣家风情 西双版纳,这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主要信奉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汉传佛教风格迥异。 景洪曼飞龙塔: 曼飞龙塔是西双版纳最著名的佛塔群之一,位于景洪市郊的山坡上,因其独特的造型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而备受瞩目。佛塔群由一座主塔和四座小塔组成,主塔为钟形,覆盖金色的塔顶,塔身周围环绕着精美的雕刻,展现了傣族和南传佛教的艺术风格。这里是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场所,也是当地居民祈福的圣地。塔身金碧辉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氛围。 橄榄坝总佛寺: 位于景洪市橄榄坝,是西双版纳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寺院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南传佛教特色,飞檐翘角,色彩鲜艳,屋顶装饰着精美的雕塑和彩绘。寺内的佛像造型庄严,神情肃穆。总佛寺不仅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研究南传佛教文化、傣族宗教习俗的重要窗口。每年的泼水节等传统节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着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 第二章:西南的净土——四川名寺探秘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其佛教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尤以峨眉山和青城山为代表的佛教圣地,吸引着无数朝圣者。 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云海中的佛光 峨眉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以其雄伟壮丽的山势和丰富的佛教文化而著称。 万年寺: 位于峨眉山的中部,是峨眉山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始建于东汉,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无梁殿”,也称“圣寿万年寺”,建于明代,全由砖石砌成,没有一根梁木,故名“无梁殿”。殿内供奉着高约7米的铜铸释迦牟尼佛像,以及普贤菩萨像。寺内还珍藏着明代的《峨眉山志》、贝叶经、龙藏等珍贵文物。万年寺依山而建,环境清幽,是体验峨眉山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报国寺: 坐落于峨眉山脚下,是入山第一大寺。始建于明朝,是普贤菩萨道场的“总道场”。寺内建筑宏伟,香火鼎盛。报国寺最著名的是其“弥勒宝殿”中的一尊“海棠红”卧佛,以及收藏的“七佛塔”。寺内还供奉有祖师像、韦陀像等。报国寺不仅是朝拜普贤菩萨的重要地点,也是游客进入峨眉山游览的起点,感受峨眉山佛教文化的浓厚氛围。 金顶(十方普贤像): 位于峨眉山主峰,海拔3077米,是峨眉山的象征。金顶上的建筑群,包括金殿、银殿、铜殿等,以及宏伟的十方普贤像,构成了峨眉山佛教文化的最高体现。十方普贤像,高48米,由整块巨石雕刻而成,金光闪闪,气势磅礴,代表着普贤菩萨的十种法身。站在金顶,可以俯瞰云海翻腾,欣赏壮丽的日出、佛光、晚霞等自然奇观,体验“普贤精神”的博大精深。 青城山:道教圣地,亦有佛门净土 虽然青城山以道教闻名,但其深处也隐藏着不少佛教寺庙,共同构成了西南地区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 建福宫: 位于青城山前山,虽然主要建筑是道观,但其周边环境清幽,也常有佛教活动在此进行,体现了中国宗教文化的融合性。 朝阳洞: 位于青城山后山,虽然以道教闻名,但其古老的石窟造像,也体现了佛教艺术在西南地区的传播。 成都:古城梵音,慈悲济世 成都,这座千年古城,同样拥有着众多古老而著名的佛教寺庙。 文殊院: 位于成都市中心,是川西地区著名的佛教寺院,也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始建于隋朝,历经唐、宋、明、清各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文殊院建筑庄严,佛像慈祥,香火鼎盛。寺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如“旃檀佛像”、“千佛碑”等。文殊院不仅是宗教朝拜的圣地,也是成都市区重要的文化景点,体现了佛教在成都的深厚根基。 宝光寺: 坐落于成都新都区,以其“觉皇殿”的十八罗汉塑像和“镇寺之宝”——一尊用1300余斤黄金铸造的“释迦牟尼佛”而闻名。宝光寺始建于唐代,后毁于战火,明代重建。寺内的罗汉像与筇竹寺的罗汉像齐名,都以其生动传神的造型而著称。宝光寺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是感受佛教艺术魅力和历史底蕴的重要场所。 第三章:山魂水韵的信仰——贵州名寺掠影 贵州,这片喀斯特地貌独特、民族风情浓郁的土地,同样孕育着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佛教寺庙。 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云海中的寂静 梵净山,作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一,也是佛教名山,是弥勒菩萨的道场,其独特的山体形态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佛教的“净土”理念相契合。 金顶(摩崖造像): 梵净山金顶的“两座巨石”——东山的“金顶”和西山的“红云金顶”,以及山顶上修建的寺庙,如“金顶寺”等,都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山体上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佛教造像,在云雾缭绕中更显庄严。梵净山是中国唯一以弥勒菩萨为主的道场,其险峻的地势和秀丽的风景,与佛教的“超脱凡尘”的意境相得益彰。 遵义:红色摇篮,古寺留芳 遵义,这座以革命圣地闻名的城市,同样也保留着一些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湘山寺: 位于遵义市郊,是遵义地区重要的佛教寺院之一。始建于宋代,历经多次兴废,现存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湘山寺环境清幽,依山而建,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殿等主要建筑。寺庙的石刻造像和碑文,记录了其悠久的历史。湘山寺不仅是当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也承载着遵义地区的历史文化信息。 第四章:西南边陲的佛音——其他地区名寺 除了云、贵、川,西南地区的其他一些省份,也同样拥有着具有独特魅力的佛教寺庙。 广西:桂林山水,古寺禅韵 广西,以其秀美的山水风光闻名,同样也隐藏着一些古老的佛教寺庙。 灵川大悲寺: 坐落于桂林市灵川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寺院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寺内供奉着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祈福。 西藏:高原明珠,藏传佛教的神韵 虽然本书侧重于汉传佛教寺庙,但不得不提及西南地区极其重要的藏传佛教圣地。 布达拉宫、大昭寺(拉萨): 作为藏传佛教的中心,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是世界闻名的佛教建筑群,它们以其宏伟的建筑、精美的壁画、珍贵的佛像以及浓厚的宗教氛围,展现了藏传佛教的独特魅力。虽然与本书探讨的汉传佛教有所区别,但它们同样是西南地区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第五章:古刹的价值与传承 《重山烟雨存古刹:西南诸名寺》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寺庙罗列,更是一次对这些古老建筑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价值的深入挖掘。 历史的见证: 这些寺庙是历史变迁的活化石。从建筑风格、碑文记载、壁画内容到寺庙传说,都承载着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 艺术的瑰宝: 寺庙中的雕塑、壁画、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佛教艺术的发展脉络,是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的宝贵财富。 哲学的载体: 寺庙是佛教哲学的实践场所。通过对寺庙的探访,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佛教的教义、修行方式以及对人生、宇宙的认知,感受佛教的智慧与慈悲。 文化的纽带: 寺庙不仅是宗教中心,也是当地社区的文化中心。它们传承着民俗传统、节日庆典、民间故事,是维系当地社会文化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平台。 自然的和谐: 许多古刹都选址于风景优美、环境清幽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它们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寻求内心平静的场所。 结语 重山烟雨,千年古刹。本书《重山烟雨存古刹:西南诸名寺》希望通过对西南地区众多著名佛教寺庙的细致描绘和深入探讨,让读者领略到这片土地上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感受古刹中弥漫的庄严与宁静,也希望唤起人们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在这条探寻古刹的道路上,我们不仅是在追寻历史的足迹,更是在感受信仰的力量,体悟人生的智慧,寻找内心的宁静。愿这些古老的梵音,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继续在重山烟雨中回响,滋养一代又一代的心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徒步”。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巧妙,时而缓慢沉静,如同在幽静的禅房中参悟经义;时而又变得轻快灵动,仿佛跟随他穿梭在云雾缭绕的山道上寻找下一个目标。语言运用上,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却又不失现代的流畅性,大量使用了富有画面感的意象,例如“苔痕入碑文,水声绕经卷”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过目不忘。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懂,而是因为某些描述太过优美,需要细细品味。对于那些对西南风情和传统文化有深厚感情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它成功地将地理空间、历史时间与精神世界编织成一张密不可分的网。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对这类“名胜志”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担心会落入千篇一律的赞颂窠臼。然而,《重山烟雨存古刹》彻底打破了我的成见。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作者没有回避历史的褶皱和人性的复杂。在描绘那些庄严肃穆的佛塔金顶时,作者并没有避讳战乱、毁坏和重建背后的辛酸故事,甚至对一些寺庙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挣扎也进行了坦诚的记录。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使得那些古老的建筑群显得更加真实和立体。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匠人精神”的章节,记录了当地世代相传的木雕、彩绘工艺,以及那些为修缮古迹默默付出的无名工匠,他们的故事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能触动人心。这本书让人明白,一座寺庙的存续,靠的不仅是信仰,更是无数代人汗水和智慧的凝结。

评分

这本《重山烟雨存古刹:西南诸名寺》实在是一本让人心生向往的佳作。我原本对西南地区的古刹名胜只停留在书本上的泛泛了解,这次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文笔细腻得如同工笔画,将那些深藏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寺庙,描绘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光影、植被和建筑细节的捕捉,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火味,听到山风吹过松林的声响。书中对一些偏远古刹的探访,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考证的严谨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一座据说已经几近荒废的唐代石窟寺的描述,作者不仅详细记录了其现存的壁画残迹和雕塑的风格演变,还穿插了当地老僧对这些遗迹的口述历史,那种跨越千年的对话感,着实令人震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历史地理学和建筑美学的深度考察报告,它成功地将“古刹”这个概念从一个静态的符号,重新激活成了有生命、有故事的文化载体。

评分

从一个纯粹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在地性”和“温度”。它不是那种标准化的旅游手册,里面充满了作者深入田野调查后才能获取的鲜活细节。比如,书中提到某寺庙特有的一种用当地药材泡制的茶水,以及祭祀时使用的特定乐器音色,这些都是书本之外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这些场所的感知。作者显然是带着对西南文化深深的敬意和热爱去书写这一切的,这种情感通过文字自然流淌出来,感染了每一个读者。读完后,我立刻查询了书中所提到的几处小众寺庙的方位,那种强烈的“我要去亲眼看看”的冲动,是任何宣传册都无法激发的。它成功地唤醒了我们对本土文化遗产的守护热情,值得被郑重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建筑和宗教史感兴趣的人。

评分

读罢此书,我不得不赞叹作者对于西南地区佛教文化脉络的梳理能力。它绝非简单的罗列名胜,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寺院在思想流派上的差异与融合。比如,书中对藏传佛教寺庙与汉传佛教寺院在建筑布局、仪轨传承上的细微对比,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地方信仰与国家宗教政策互动时的那种克制而深刻的笔力,没有流于口号式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的寺庙兴衰史来侧面印证时代的变迁。装帧设计也颇为用心,每一章的配图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文字的意境,那些老照片和现代航拍图的交错使用,使得文本的厚重感和现实的触感得到了很好的平衡。对于想系统了解西南宗教史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知识网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