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潘琼)

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潘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琼,李欢 编
图书标签:
  • 环保设备
  • 环保工程
  • 环境技术
  • 设备设计
  • 应用技术
  • 工业环保
  • 水处理
  • 大气治理
  • 固废处理
  • 环境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91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60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页数:36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环保设备是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环境质量改善的机械设备和构筑物及其系统。本书共分为五篇,第一篇为“环保设备设计基础”,共四章,主要介绍环保设备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材料;第二篇为“水污染控制设备”,共九章,主要介绍水处理的各种工艺设备的结构、选型和设计计算,并以实例加以说明;第三篇为“大气污染控制设备”,共四章,主要介绍常用的除尘设备、主要的净化设备和输送设备与管材;第四篇为“噪声控制设备设计”,共五章,主要介绍主要的噪声控制设备、方法、原理和设计过程。第五篇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计”,共四章,主要介绍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方法、原理、设备设计与选型等。

目录

第1章环保设备设计基础001
1.1设备设计概述001
1.1.1环保设备、环保工业、环保产业的概念001
1.1.2环保设备的分类002
1.1.3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002
1.1.3.1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的现状及特点002
1.1.3.2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及特点003
1.2力学基础004
1.2.1基本概念004
1.2.1.1力及力的效应004
1.2.1.2力的要素004
1.2.1.3牛顿运动定律004
1.2.2力的基本规律005
1.2.3约束与约束反力006
1.2.4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007
1.2.5平面力系的平衡010
1.2.5.1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010
1.2.5.2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与平衡的条件010
1.2.5.3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012
1.2.5.4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013
1.3常用环保材料015
1.3.1材料的力学性能015
1.3.1.1拉伸实验与拉伸曲线015
1.3.1.2强度017
1.3.1.3刚度和塑性 017
1.3.1.4硬度018
1.3.1.5冲击韧性019
1.3.1.6疲劳强度020
1.3.2常用金属材料020
1.3.2.1钢020
1.3.2.2铸铁025
1.3.2.3有色金属及其合金026
1.3.2.4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030
1.3.2.5常用非金属材料033
第2章污水处理典型设备设计037
2.1格栅与调节池设计037
2.1.1格栅池设计037
2.1.1.1格栅的分类037
2.1.1.2格栅设计040
2.1.1.3常见机械格栅选型及应用043
2.1.2调节池设计058
2.1.2.1调节池的功能和分类058
2.1.2.2调节池设计要点060
2.1.2.3调节池设计计算例题060
2.2沉砂池设计065
2.2.1平流式沉砂池设计066
2.2.1.1平流式沉砂池构造与工作原理066
2.2.1.2平流式沉砂池设计计算067
2.2.2曝气沉砂池设计069
2.2.2.1曝气沉砂池构造与工作原理069
2.2.2.2曝气沉砂池设计计算069
2.2.3涡流沉砂池设计071
2.2.3.1涡流沉砂池构造与工作原理071
2.2.3.2设计参数074
2.2.3.3计算公式074
2.3混凝设备设计074
2.3.1混凝工艺流程及原理074
2.3.2混凝剂的选择、配置与投加075
2.3.2.1混凝剂的选择075
2.3.2.2混凝剂的配置076
2.3.2.3混凝剂的投加方式及选用077
2.3.2.4混合方式及选用078
2.3.2.5反应设备及选用080
2.3.3机械絮凝池设计计算081
2.3.3.1设计参数081
2.3.3.2设计计算公式082
2.3.3.3设计计算例题082
2.4沉淀池设计084
2.4.1沉淀池的选用084
2.4.2平流式沉淀池设计085
2.4.2.1平流式沉淀池构造与工作原理085
2.4.2.2平流式沉淀池设计要求及参数086
2.4.2.3计算公式087
2.4.2.4计算举例089
2.4.3竖流式沉淀池设计090
2.4.3.1竖流式沉淀池构造与工作原理090
2.4.3.2竖流式沉淀池设计参数091
2.4.3.3竖流式沉淀池计算公式092
2.4.3.4计算举例092
2.4.4辐流式沉淀池设计093
2.4.4.1辐流式沉淀池构造与工作原理093
2.4.4.2辐流式沉淀池设计参数094
2.4.4.3辐流式沉淀池计算公式096
2.4.4.4计算举例097
2.4.5斜板(管)沉淀池设计098
2.4.5.1斜板(管)沉淀池构造与工作原理098
2.4.5.2斜板(管)沉淀池设计参数099
2.4.5.3斜板(管)沉淀池计算公式099
2.4.5.4计算举例100
2.5生化处理设备设计101
2.5.1生物膜法101
2.5.1.1生物膜法概述101
2.5.1.2生物转盘设计102
2.5.1.3生物滤池107
2.5.1.4生物接触氧化池113
2.5.2活性污泥法116
2.5.2.1曝气池的设计117
2.5.2.2污泥负荷法设计推流式曝气池设计实例120
2.5.3氧化沟及其设计方法123
2.5.3.1氧化沟概述123
2.5.3.2氧化沟的类型和
基本形式123
2.5.3.3卡鲁塞尔氧化沟124
2.5.4间歇式活性污泥法128
2.5.4.1设计概述128
2.5.4.2经典SBR工艺设计129
2.5.4.3实例设计130
2.6气浮设备132
2.6.1概述132
2.6.1.1设备介绍132
2.6.1.2气浮原理132
2.6.2气浮设备的类型133
2.6.2.1布气气浮133
2.6.2.2溶气气浮134
2.6.2.3加压溶气气浮设备135
2.6.2.4溶气浮法的设计与计算137
2.7膜分离设备设计142
2.7.1膜分离技术概述142
2.7.1.1膜技术的发展142
2.7.1.2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143
2.7.1.3膜分离技术的分类143
2.7.1.4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144
2.7.2电渗析系统设计147
2.7.2.1离子交换膜的选择设计147
2.7.2.2电渗析的工艺设计149
2.7.2.3电渗析设备的设计计算151
2.7.3超滤系统设计153
2.7.3.1截留分子量曲线与截留分子量153
2.7.3.2透水通量154
2.7.3.3UF工艺设计155
2.7.4反渗透系统设计155
2.7.4.1反渗透分离原理155
2.7.4.2透水量155
2.7.4.3脱盐率和透盐量156
2.7.4.4回收率(Y)156
2.7.4.5浓缩倍率(CF)157
2.7.4.6机械强度157
2.7.4.7RO膜的工艺设计计算157
2.8消毒设备160
2.8.1液氯消毒161
2.8.1.1设计概述161
2.8.1.2设计参数161
2.8.1.3设计实例163
2.8.2二氧化氯消毒164
2.8.2.1设计概述164
2.8.2.2设备设计164
2.8.2.3设计实例164
2.8.3臭氧消毒165
2.8.3.1设备概述165
2.8.3.2设计参数165
2.8.3.3设计实例167
2.8.4紫外线消毒168
2.8.4.1设计概述168
2.8.4.2紫外线消毒设备169
2.8.4.3设计要点169
2.8.4.4设备设计169
2.8.4.5设计实例170
2.9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备设计及计算案例170
2.9.1格栅170
2.9.2沉砂池172
2.9.3沉淀池174
2.9.4氧化沟176
2.9.5二沉池179
2.9.6接触消毒池与加氯间180
第3章大气污染控制设备设计182
3.1颗粒污染物净化设备设计182
3.1.1机械除尘设备设计184
3.1.1.1重力除尘器184
3.1.1.2惯性除尘器186
3.1.1.3旋风除尘器188
3.1.2袋式除尘设备设计191
3.1.2.1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192
3.1.2.2袋式除尘器的性能192
3.1.2.3滤料的选择194
3.1.2.4袋式除尘器的选型设计195
3.1.2.5简易袋式除尘器197
3.1.2.6机械振打袋式除尘器198
3.1.2.7脉冲袋式除尘器199
3.1.2.8反吹袋式除尘器202
3.1.2.9扁袋式除尘器203
3.1.3湿式除尘设备设计205
3.1.3.1塔式洗涤除尘器205
3.1.3.2文丘里洗涤除尘器207
3.1.3.3水膜除尘器208
3.1.3.4冲激式除尘器211
3.1.4电除尘设备设计214
3.1.4.1电除尘器的分类214
3.1.4.2电除尘器的性能参数215
3.1.4.3电除尘器的选择计算215
3.1.4.4设计实例218
3.1.5颗粒层除尘设备设计221
3.1.6复合式除尘设备设计223
3.1.6.1惯性冲击静电除尘设备设计223
3.1.6.2静电旋风除尘设备设计223
3.1.6.3静电增强纤维过滤除尘设备设计224
3.2气态污染物净化设备设计225
3.2.1吸收设备设计225
3.2.1.1吸收原理225
3.2.1.2吸收设备的设计与选型226
3.2.1.3吸收净化法工艺配置228
3.2.1.4吸收净化设计实例229
3.2.2吸附设备设计230
3.2.2.1吸附原理230
3.2.2.2吸附设备的设计与选型231
3.2.2.3吸附净化工艺配置233
3.2.2.4吸附净化设计实例234
3.2.3催化净化设备设计236
3.2.4其他净化设备设计237
3.2.4.1冷凝法237
3.2.4.2膜分离法237
3.2.4.3电子束照射法237
3.3集气罩与管道设施设计238
3.3.1集气罩的设计238
3.3.1.1集气罩的类型238
3.3.1.2集气罩性能239
3.3.1.3集气罩的设计计算240
3.3.2气体管道设计242
3.3.2.1除尘管道计算242
3.3.2.2管道中压力损失244
3.4脱硫脱硝典型案例设备设计245
3.4.1脱硫工艺设备设计245
3.4.1.1脱硫工艺类型245
3.4.1.2脱硫工艺设计计算246
3.4.2脱硝工艺设备设计247
3.4.2.1SNCR脱硝系统设计249
3.4.2.2SNCR脱硝系统构成250
第4章隔声污染控制工程设计252
4.1隔声技术252
4.1.1隔声结构的特性252
4.1.2隔声材料与隔声构件的设计
应用253
4.1.2.1隔声构件选用253
4.1.2.2隔声板材254
4.1.2.3隔声罩254
4.1.2.4隔声室256
4.1.2.5隔声屏障256
4.1.3隔声设计257
4.1.3.1民用建筑隔声设计258
4.1.3.2工业企业中的隔声设计261
4.2吸声技术265
4.2.1吸声原理265
4.2.1.1吸声系数265
4.2.1.2正入射吸声系数和无规入射吸声系数266
4.2.1.3吸声量及平均吸声系数266
4.2.2吸声材料266
4.2.2.1多孔性吸声材料266
4.2.2.2多孔吸声材料的种类267
4.2.2.3多孔吸声材料的特性267
4.2.2.4空间吸声体267
4.2.2.5吸声结构268
4.2.3吸声降噪的设计270
4.2.4吸声设计271
4.2.4.1吸声设计程序271
4.2.4.2设计计算271
4.3消声技术272
4.3.1消声器的性能评价273
4.3.2消声器的分类273
4.3.2.1阻性消声器273
4.3.2.2抗性消声器277
4.3.2.3宽频带型消声器280
4.3.2.4排气喷流消声器282
4.4振动控制技术284
4.4.1振动的危害与标准284
4.4.1.1振动对人体的危害284
4.4.1.2振动对精密仪器设备的影响285
4.4.2振动的评价与标准285
4.4.2.1环境振动的评价量285
4.4.2.2环境振动的标准285
4.4.3振动测量286
4.4.3.1局部振动测量286
4.4.3.2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286
4.4.3.3住宅建筑室内振动测量287
4.4.4振动控制技术和方法287
4.4.4.1振源控制287
4.4.4.2振动传递过程中的控制288
4.4.4.3常见的隔振设备288
4.4.4.4对防振对象采取的振动控制措施289
4.4.5隔振设计291
4.4.5.1隔振设计资料291
4.4.5.2隔振方式与设计原则291
4.5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典型案例设备设计293
4.5.1风机房降噪系统设计与实施293
4.5.1.1工程概况293
4.5.1.2噪声治理方案及其比较294
4.5.1.3噪声治理结果296
4.5.1.4案例评析296
4.5.2220t/h煤粉炉球磨机的噪声治理296
4.5.2.1项目概况296
4.5.2.2设计依据和治理方案296
4.5.2.3隔声吸声和通风散热计算297
4.5.2.4磨煤机用声及吸声处理298
4.5.2.5通风和除尘系统298
4.5.2.6磨煤机噪声治理前后噪声测试情况298
4.5.2.7案例分析298
4.5.3城市综合体冷却塔消声降噪299
4.5.3.1项目概述299
4.5.3.2设计方案及计算299
4.5.3.3消声装置安装施工工艺302
4.5.3.4案例评析302
4.5.4噪声控制设计实践303
4.5.4.1实践目的和任务303
4.5.4.2实践方式303
4.5.4.3实践方法与步骤303
第5章固体废物处理设备设计304
5.1收集与运输设备304
5.1.1固体废物收集设备304
5.1.1.1概述304
5.1.1.2固体废物收集设备304
5.1.2固体废物运输设备306
5.1.2.1概述306
5.1.2.2固体废物运输设备306
5.2预处理设备308
5.2.1固体废物的压实设备308
5.2.1.1压实原理308
5.2.1.2压实设备308
5.2.1.3压实设备的选用309
5.2.2固体废物的破碎设备309
5.2.2.1破碎的方法309
5.2.2.2破碎设备310
5.2.2.3特殊破碎方法313
5.2.3固体废物的分选设备314
5.2.3.1筛分设备314
5.2.3.2重力分选315
5.2.3.3磁力分选318
5.2.3.4静电分选319
5.2.3.5浮选320
5.2.3.6光分选320
5.2.3.7涡电流分选320
5.3处理处置设备设施321
5.3.1固体废物焚烧处理设备321
5.3.1.1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概述321
5.3.1.2固体废物焚烧处理基本工艺设备321
5.3.2固体废物卫生填埋处理设备 325
5.3.2.1固体废物卫生填埋处理概述325
5.3.2.2固体废物卫生填埋处理基本工艺设备326
5.3.3固体废物热解处理设备332
5.3.3.1固体废物热解处理概述332
5.3.3.2固体废物热解处理基本工艺设备333
5.3.4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336
5.3.4.1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概述336
5.3.4.2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基本工艺设备336
5.4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典型案例设备设计340
5.4.1收集与运输设备设计案例340
5.4.1.1工程概况340
5.4.1.2工程建设规模340
5.4.1.3收运系统342
5.4.1.4工程方案设计343
5.4.2垃圾填埋场设计案例351
5.4.2.1工程背景351
5.4.2.2工程特性汇总351
5.4.2.3总图与运输工程设计352
5.4.2.4填埋库区工程方案设计353
5.4.2.5场地平整与土方平衡354
5.4.2.6防渗工程355
5.4.2.7地下水导排系统工程356
5.4.2.8垃圾坝工程及挡土墙工程356
5.4.2.9洪水、雨水导排系统357
5.4.2.10清污分流系统设计357
5.4.2.11渗滤液处理工程方案设计357
5.4.2.12填埋气体的处理359
5.4.2.13封场设计(略)360
参考文献361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现代水处理技术与实践》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潘琼)》完全不相关,并力求详实自然: --- 现代水处理技术与实践 ——面向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深度解析 内容提要: 在当前全球水资源日益紧缺与水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水处理技术已不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手段,而是关乎国家战略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科技领域。《现代水处理技术与实践》一书,旨在系统性、前沿性地梳理和阐述当前水处理工程领域中最具创新性、应用最广泛的核心技术体系。全书内容紧密围绕“提质增效、资源化回收”这一核心目标展开,从水处理的理论基础到工程应用中的实际挑战与解决方案,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剖析。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现有技术,而是侧重于探讨新原理、新工艺的集成应用与优化,特别是针对复杂污染物(如微量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的去除,以及膜技术、高级氧化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集成优化策略。 第一部分:水处理工程的理论基石与水质特征分析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现代水处理技术的基础。首先,详细回顾了水化学平衡、水体微生物生态学及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最新研究进展。随后,重点聚焦于非常规水质指标的分析与控制,包括对新兴污染物(CECs)和高盐、高氨氮等难降解废水的特性进行细致的表征,为后续工艺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其中,特别引入了“水质指纹图谱”的概念,强调从源头理解水体复杂性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基础单元操作的深度革新与优化 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等单元操作在现代工程中面临效率和占地面积的挑战。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这些经典单元的智能化改造与新型介质应用。 高效混凝技术: 介绍了新型聚合氯化铝(PAC)改性技术、微粒絮凝技术(Micro-flocculation)的应用,以及在线投药优化控制系统,以应对水质的瞬时变化。 生物处理技术的进化: 详细阐述了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的稳定化控制,以及膜生物反应器(MBR)在高污泥龄、低占地负荷下的运行调控策略。同时,对颗粒污泥技术(如UASB、EGSB)在市政及工业废水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估。 深度过滤与吸附: 重点分析了快速砂滤、多介质滤料的配比优化,并引入了新型功能化吸附材料(如改性炭材料、分子筛)在去除重金属和特定有机物方面的性能提升。 第三部分:膜分离技术的高级集成与抗污染策略 膜技术是现代水处理领域的核心驱动力。本书将膜技术作为重中之重,超越了基础的超滤(UF)和纳滤(NF)介绍。 反渗透(RO)的能耗优化与预处理: 探讨了先进的膜流体力学模型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定制化预处理方案(如双介质沉淀、磁分离技术)来显著降低膜污染速率,延长清洗周期。 膜生物反应器(MBR)的运行挑战: 聚焦于膜污染的机理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化学清洗模型、在线监测的“预防性清洗”方案,以及新型亲水性膜材料的开发进展。 选择性分离技术: 详细介绍了正渗透(FO)技术在浓缩废水和海水淡化领域中的潜力,及其面临的“支撑层污染”等关键瓶颈的突破方向。 第四部分:面向“零排放”的资源化与高级氧化 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污染物彻底去除,依赖于高级氧化技术(AOPs)和资源回收技术。 高级氧化工艺的集成应用: 系统对比了臭氧氧化(O3)、紫外/过氧化氢(UV/H2O2)、芬顿/类芬顿反应(Fenton/Fenton-like)在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方面的效率与成本效益。特别强调了电化学氧化技术在工业废水脱色和有毒物质分解中的工程化应用。 难降解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 深入剖析了废水中的盐分、氮磷元素的回收技术。包括:热力学结晶技术、选择性离子交换树脂在实现“近零液体排放”(ZLD)中的作用,以及从污泥中回收磷酸盐和能源的生物炼制思路。 非常规水源的深度净化: 针对再生水回用和城市雨洪资源化利用,本书提供了集成膜过滤、深度消毒(如臭氧-生物炭组合)的定制化处理流程设计,确保出水水质满足景观、工业冷却乃至饮用水回用的严格标准。 本书特色: 1. 工程导向性强: 每一章节都辅以大量的工程案例分析(包括流程图、关键设备选型依据和实际运行数据),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 前沿技术覆盖全面: 紧跟国际水处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如人工智能在水厂优化控制中的应用、新型纳米材料在催化氧化中的突破等。 3. 系统性与集成性: 不孤立地介绍单一技术,而是侧重于不同单元技术在实际水厂和工业园区水处理系统中的优化集成方案,突出系统思维。 适用对象: 水利、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从事水务管理、环保工程设计、项目运营及设备研发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传统技术书籍那种板着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距离感。相反,作者的笔触中透露出一种历经风霜后的沉稳与洞察,但又不失探索新知的热情。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并肩工作,他会在关键节点给出提点,而不是生硬地抛出结论。我尤其欣赏他引入了一些关于“设计哲学”的讨论,比如如何在成本、效率和环境责任之间寻求动态平衡,这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参数堆砌。在描述某些权衡取舍时,作者的措辞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明白我们所做的设计,最终服务于更广阔的人类福祉。这种将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考维度,让我开始用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工程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设计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内页的纸张质感非常棒,阅读的时候一点也不费力,即便是长时间盯着那些复杂的图表和公式,眼睛也不会感到酸涩。装帧的处理也显得格外用心,书脊的缝线紧实有力,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作者在文字的组织上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逻辑层次分明,术语的解释既精准又易于理解,很多晦涩难懂的概念,通过精妙的比喻和结构化的阐述,变得豁然开朗。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色彩运用的考量,比如在区分不同系统模块时所选用的色系搭配,既保证了专业性,又提供了视觉上的愉悦感。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硬件层面的用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章节的精髓。

评分

读完第一部分后,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案例分析上的独到匠心。他并未流于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工业场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解剖”。我过去阅读过的很多相关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操作的泥淖;要么案例陈旧,无法反映当前行业最新的技术前沿。这本书完全规避了这些弊端。每一个案例都详细追踪了从初始需求分析、概念设计、到最终实施和后期优化的全过程,数据详实,图纸清晰到可以作为实际工程的参考蓝本。尤其是一些关于能耗优化和污染物控制的复杂计算模型,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精妙,仿佛是为初学者搭建了一座直通高阶工程师思维的桥梁。我甚至动手对照着书中的步骤,在脑海中模拟了一遍流程,那种条分缕析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单纯背诵知识点要有效得多。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对“应用”这一环节的深度挖掘上,做到了令人称赞的细致。很多教材往往在理论讲解后就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是“如何从纸面走向现实”的巨大鸿沟。然而,本书对此有详尽的阐述,它不仅展示了理论模型,更深入探讨了实际项目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情况”——比如材料兼容性问题、现场施工的限制、以及不同地区监管标准的差异性。作者对于这些“软性”但至关重要的工程挑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甚至连设备选型时供应商沟通的要点都做了提及。这种从宏观理论到微观操作的无缝衔接,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它不仅仅教会了“做什么”,更教会了“怎么克服困难才能做成”。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展现出了一种令人钦佩的全局观。它并未将各个专业领域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张网。我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对上下游产业链的理解极为透彻,从原材料的获取,到核心反应器的设计,再到末端排放的监测与处理,形成了一个完整且自洽的知识闭环。特别是对于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例如将流体力学与化学反应动力学相结合的章节,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没有出现那种生硬的知识拼接感。这使得读者在掌握特定技术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该技术在整个环保链条中的定位和影响。这种系统化的思维训练,对于未来处理复杂工程项目,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