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設備設計與應用(潘瓊)

環保設備設計與應用(潘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潘瓊,李歡 編
圖書標籤:
  • 環保設備
  • 環保工程
  • 環境技術
  • 設備設計
  • 應用技術
  • 工業環保
  • 水處理
  • 大氣治理
  • 固廢處理
  • 環境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09153
版次:1
商品編碼:1152605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0-01
頁數:36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環保設備是用於環境汙染防治、環境質量改善的機械設備和構築物及其係統。本書共分為五篇,第一篇為“環保設備設計基礎”,共四章,主要介紹環保設備設計基礎知識和基本材料;第二篇為“水汙染控製設備”,共九章,主要介紹水處理的各種工藝設備的結構、選型和設計計算,並以實例加以說明;第三篇為“大氣汙染控製設備”,共四章,主要介紹常用的除塵設備、主要的淨化設備和輸送設備與管材;第四篇為“噪聲控製設備設計”,共五章,主要介紹主要的噪聲控製設備、方法、原理和設計過程。第五篇為“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設計”,共四章,主要介紹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的方法、原理、設備設計與選型等。

目錄

第1章環保設備設計基礎001
1.1設備設計概述001
1.1.1環保設備、環保工業、環保産業的概念001
1.1.2環保設備的分類002
1.1.3環保産業發展現狀及特點002
1.1.3.1發達國傢環保産業的現狀及特點002
1.1.3.2我國環保産業的現狀及特點003
1.2力學基礎004
1.2.1基本概念004
1.2.1.1力及力的效應004
1.2.1.2力的要素004
1.2.1.3牛頓運動定律004
1.2.2力的基本規律005
1.2.3約束與約束反力006
1.2.4物體的受力分析與受力圖007
1.2.5平麵力係的平衡010
1.2.5.1平麵匯交力係的閤成與平衡010
1.2.5.2平麵匯交力係閤成的幾何法與平衡的條件010
1.2.5.3平麵匯交力係閤成的解析法012
1.2.5.4平麵匯交力係的平衡方程013
1.3常用環保材料015
1.3.1材料的力學性能015
1.3.1.1拉伸實驗與拉伸麯綫015
1.3.1.2強度017
1.3.1.3剛度和塑性 017
1.3.1.4硬度018
1.3.1.5衝擊韌性019
1.3.1.6疲勞強度020
1.3.2常用金屬材料020
1.3.2.1鋼020
1.3.2.2鑄鐵025
1.3.2.3有色金屬及其閤金026
1.3.2.4金屬材料的腐蝕與防護030
1.3.2.5常用非金屬材料033
第2章汙水處理典型設備設計037
2.1格柵與調節池設計037
2.1.1格柵池設計037
2.1.1.1格柵的分類037
2.1.1.2格柵設計040
2.1.1.3常見機械格柵選型及應用043
2.1.2調節池設計058
2.1.2.1調節池的功能和分類058
2.1.2.2調節池設計要點060
2.1.2.3調節池設計計算例題060
2.2沉砂池設計065
2.2.1平流式沉砂池設計066
2.2.1.1平流式沉砂池構造與工作原理066
2.2.1.2平流式沉砂池設計計算067
2.2.2曝氣沉砂池設計069
2.2.2.1曝氣沉砂池構造與工作原理069
2.2.2.2曝氣沉砂池設計計算069
2.2.3渦流沉砂池設計071
2.2.3.1渦流沉砂池構造與工作原理071
2.2.3.2設計參數074
2.2.3.3計算公式074
2.3混凝設備設計074
2.3.1混凝工藝流程及原理074
2.3.2混凝劑的選擇、配置與投加075
2.3.2.1混凝劑的選擇075
2.3.2.2混凝劑的配置076
2.3.2.3混凝劑的投加方式及選用077
2.3.2.4混閤方式及選用078
2.3.2.5反應設備及選用080
2.3.3機械絮凝池設計計算081
2.3.3.1設計參數081
2.3.3.2設計計算公式082
2.3.3.3設計計算例題082
2.4沉澱池設計084
2.4.1沉澱池的選用084
2.4.2平流式沉澱池設計085
2.4.2.1平流式沉澱池構造與工作原理085
2.4.2.2平流式沉澱池設計要求及參數086
2.4.2.3計算公式087
2.4.2.4計算舉例089
2.4.3竪流式沉澱池設計090
2.4.3.1竪流式沉澱池構造與工作原理090
2.4.3.2竪流式沉澱池設計參數091
2.4.3.3竪流式沉澱池計算公式092
2.4.3.4計算舉例092
2.4.4輻流式沉澱池設計093
2.4.4.1輻流式沉澱池構造與工作原理093
2.4.4.2輻流式沉澱池設計參數094
2.4.4.3輻流式沉澱池計算公式096
2.4.4.4計算舉例097
2.4.5斜闆(管)沉澱池設計098
2.4.5.1斜闆(管)沉澱池構造與工作原理098
2.4.5.2斜闆(管)沉澱池設計參數099
2.4.5.3斜闆(管)沉澱池計算公式099
2.4.5.4計算舉例100
2.5生化處理設備設計101
2.5.1生物膜法101
2.5.1.1生物膜法概述101
2.5.1.2生物轉盤設計102
2.5.1.3生物濾池107
2.5.1.4生物接觸氧化池113
2.5.2活性汙泥法116
2.5.2.1曝氣池的設計117
2.5.2.2汙泥負荷法設計推流式曝氣池設計實例120
2.5.3氧化溝及其設計方法123
2.5.3.1氧化溝概述123
2.5.3.2氧化溝的類型和
基本形式123
2.5.3.3卡魯塞爾氧化溝124
2.5.4間歇式活性汙泥法128
2.5.4.1設計概述128
2.5.4.2經典SBR工藝設計129
2.5.4.3實例設計130
2.6氣浮設備132
2.6.1概述132
2.6.1.1設備介紹132
2.6.1.2氣浮原理132
2.6.2氣浮設備的類型133
2.6.2.1布氣氣浮133
2.6.2.2溶氣氣浮134
2.6.2.3加壓溶氣氣浮設備135
2.6.2.4溶氣浮法的設計與計算137
2.7膜分離設備設計142
2.7.1膜分離技術概述142
2.7.1.1膜技術的發展142
2.7.1.2膜分離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特點143
2.7.1.3膜分離技術的分類143
2.7.1.4膜分離技術在水處理方麵的應用144
2.7.2電滲析係統設計147
2.7.2.1離子交換膜的選擇設計147
2.7.2.2電滲析的工藝設計149
2.7.2.3電滲析設備的設計計算151
2.7.3超濾係統設計153
2.7.3.1截留分子量麯綫與截留分子量153
2.7.3.2透水通量154
2.7.3.3UF工藝設計155
2.7.4反滲透係統設計155
2.7.4.1反滲透分離原理155
2.7.4.2透水量155
2.7.4.3脫鹽率和透鹽量156
2.7.4.4迴收率(Y)156
2.7.4.5濃縮倍率(CF)157
2.7.4.6機械強度157
2.7.4.7RO膜的工藝設計計算157
2.8消毒設備160
2.8.1液氯消毒161
2.8.1.1設計概述161
2.8.1.2設計參數161
2.8.1.3設計實例163
2.8.2二氧化氯消毒164
2.8.2.1設計概述164
2.8.2.2設備設計164
2.8.2.3設計實例164
2.8.3臭氧消毒165
2.8.3.1設備概述165
2.8.3.2設計參數165
2.8.3.3設計實例167
2.8.4紫外綫消毒168
2.8.4.1設計概述168
2.8.4.2紫外綫消毒設備169
2.8.4.3設計要點169
2.8.4.4設備設計169
2.8.4.5設計實例170
2.9汙水處理工程工藝設備設計及計算案例170
2.9.1格柵170
2.9.2沉砂池172
2.9.3沉澱池174
2.9.4氧化溝176
2.9.5二沉池179
2.9.6接觸消毒池與加氯間180
第3章大氣汙染控製設備設計182
3.1顆粒汙染物淨化設備設計182
3.1.1機械除塵設備設計184
3.1.1.1重力除塵器184
3.1.1.2慣性除塵器186
3.1.1.3鏇風除塵器188
3.1.2袋式除塵設備設計191
3.1.2.1袋式除塵器的工作原理192
3.1.2.2袋式除塵器的性能192
3.1.2.3濾料的選擇194
3.1.2.4袋式除塵器的選型設計195
3.1.2.5簡易袋式除塵器197
3.1.2.6機械振打袋式除塵器198
3.1.2.7脈衝袋式除塵器199
3.1.2.8反吹袋式除塵器202
3.1.2.9扁袋式除塵器203
3.1.3濕式除塵設備設計205
3.1.3.1塔式洗滌除塵器205
3.1.3.2文丘裏洗滌除塵器207
3.1.3.3水膜除塵器208
3.1.3.4衝激式除塵器211
3.1.4電除塵設備設計214
3.1.4.1電除塵器的分類214
3.1.4.2電除塵器的性能參數215
3.1.4.3電除塵器的選擇計算215
3.1.4.4設計實例218
3.1.5顆粒層除塵設備設計221
3.1.6復閤式除塵設備設計223
3.1.6.1慣性衝擊靜電除塵設備設計223
3.1.6.2靜電鏇風除塵設備設計223
3.1.6.3靜電增強縴維過濾除塵設備設計224
3.2氣態汙染物淨化設備設計225
3.2.1吸收設備設計225
3.2.1.1吸收原理225
3.2.1.2吸收設備的設計與選型226
3.2.1.3吸收淨化法工藝配置228
3.2.1.4吸收淨化設計實例229
3.2.2吸附設備設計230
3.2.2.1吸附原理230
3.2.2.2吸附設備的設計與選型231
3.2.2.3吸附淨化工藝配置233
3.2.2.4吸附淨化設計實例234
3.2.3催化淨化設備設計236
3.2.4其他淨化設備設計237
3.2.4.1冷凝法237
3.2.4.2膜分離法237
3.2.4.3電子束照射法237
3.3集氣罩與管道設施設計238
3.3.1集氣罩的設計238
3.3.1.1集氣罩的類型238
3.3.1.2集氣罩性能239
3.3.1.3集氣罩的設計計算240
3.3.2氣體管道設計242
3.3.2.1除塵管道計算242
3.3.2.2管道中壓力損失244
3.4脫硫脫硝典型案例設備設計245
3.4.1脫硫工藝設備設計245
3.4.1.1脫硫工藝類型245
3.4.1.2脫硫工藝設計計算246
3.4.2脫硝工藝設備設計247
3.4.2.1SNCR脫硝係統設計249
3.4.2.2SNCR脫硝係統構成250
第4章隔聲汙染控製工程設計252
4.1隔聲技術252
4.1.1隔聲結構的特性252
4.1.2隔聲材料與隔聲構件的設計
應用253
4.1.2.1隔聲構件選用253
4.1.2.2隔聲闆材254
4.1.2.3隔聲罩254
4.1.2.4隔聲室256
4.1.2.5隔聲屏障256
4.1.3隔聲設計257
4.1.3.1民用建築隔聲設計258
4.1.3.2工業企業中的隔聲設計261
4.2吸聲技術265
4.2.1吸聲原理265
4.2.1.1吸聲係數265
4.2.1.2正入射吸聲係數和無規入射吸聲係數266
4.2.1.3吸聲量及平均吸聲係數266
4.2.2吸聲材料266
4.2.2.1多孔性吸聲材料266
4.2.2.2多孔吸聲材料的種類267
4.2.2.3多孔吸聲材料的特性267
4.2.2.4空間吸聲體267
4.2.2.5吸聲結構268
4.2.3吸聲降噪的設計270
4.2.4吸聲設計271
4.2.4.1吸聲設計程序271
4.2.4.2設計計算271
4.3消聲技術272
4.3.1消聲器的性能評價273
4.3.2消聲器的分類273
4.3.2.1阻性消聲器273
4.3.2.2抗性消聲器277
4.3.2.3寬頻帶型消聲器280
4.3.2.4排氣噴流消聲器282
4.4振動控製技術284
4.4.1振動的危害與標準284
4.4.1.1振動對人體的危害284
4.4.1.2振動對精密儀器設備的影響285
4.4.2振動的評價與標準285
4.4.2.1環境振動的評價量285
4.4.2.2環境振動的標準285
4.4.3振動測量286
4.4.3.1局部振動測量286
4.4.3.2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測量286
4.4.3.3住宅建築室內振動測量287
4.4.4振動控製技術和方法287
4.4.4.1振源控製287
4.4.4.2振動傳遞過程中的控製288
4.4.4.3常見的隔振設備288
4.4.4.4對防振對象采取的振動控製措施289
4.4.5隔振設計291
4.4.5.1隔振設計資料291
4.4.5.2隔振方式與設計原則291
4.5噪聲汙染控製工程典型案例設備設計293
4.5.1風機房降噪係統設計與實施293
4.5.1.1工程概況293
4.5.1.2噪聲治理方案及其比較294
4.5.1.3噪聲治理結果296
4.5.1.4案例評析296
4.5.2220t/h煤粉爐球磨機的噪聲治理296
4.5.2.1項目概況296
4.5.2.2設計依據和治理方案296
4.5.2.3隔聲吸聲和通風散熱計算297
4.5.2.4磨煤機用聲及吸聲處理298
4.5.2.5通風和除塵係統298
4.5.2.6磨煤機噪聲治理前後噪聲測試情況298
4.5.2.7案例分析298
4.5.3城市綜閤體冷卻塔消聲降噪299
4.5.3.1項目概述299
4.5.3.2設計方案及計算299
4.5.3.3消聲裝置安裝施工工藝302
4.5.3.4案例評析302
4.5.4噪聲控製設計實踐303
4.5.4.1實踐目的和任務303
4.5.4.2實踐方式303
4.5.4.3實踐方法與步驟303
第5章固體廢物處理設備設計304
5.1收集與運輸設備304
5.1.1固體廢物收集設備304
5.1.1.1概述304
5.1.1.2固體廢物收集設備304
5.1.2固體廢物運輸設備306
5.1.2.1概述306
5.1.2.2固體廢物運輸設備306
5.2預處理設備308
5.2.1固體廢物的壓實設備308
5.2.1.1壓實原理308
5.2.1.2壓實設備308
5.2.1.3壓實設備的選用309
5.2.2固體廢物的破碎設備309
5.2.2.1破碎的方法309
5.2.2.2破碎設備310
5.2.2.3特殊破碎方法313
5.2.3固體廢物的分選設備314
5.2.3.1篩分設備314
5.2.3.2重力分選315
5.2.3.3磁力分選318
5.2.3.4靜電分選319
5.2.3.5浮選320
5.2.3.6光分選320
5.2.3.7渦電流分選320
5.3處理處置設備設施321
5.3.1固體廢物焚燒處理設備321
5.3.1.1固體廢物焚燒處理概述321
5.3.1.2固體廢物焚燒處理基本工藝設備321
5.3.2固體廢物衛生填埋處理設備 325
5.3.2.1固體廢物衛生填埋處理概述325
5.3.2.2固體廢物衛生填埋處理基本工藝設備326
5.3.3固體廢物熱解處理設備332
5.3.3.1固體廢物熱解處理概述332
5.3.3.2固體廢物熱解處理基本工藝設備333
5.3.4固體廢物堆肥化處理336
5.3.4.1固體廢物堆肥化處理概述336
5.3.4.2固體廢物堆肥化處理基本工藝設備336
5.4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典型案例設備設計340
5.4.1收集與運輸設備設計案例340
5.4.1.1工程概況340
5.4.1.2工程建設規模340
5.4.1.3收運係統342
5.4.1.4工程方案設計343
5.4.2垃圾填埋場設計案例351
5.4.2.1工程背景351
5.4.2.2工程特性匯總351
5.4.2.3總圖與運輸工程設計352
5.4.2.4填埋庫區工程方案設計353
5.4.2.5場地平整與土方平衡354
5.4.2.6防滲工程355
5.4.2.7地下水導排係統工程356
5.4.2.8垃圾壩工程及擋土牆工程356
5.4.2.9洪水、雨水導排係統357
5.4.2.10清汙分流係統設計357
5.4.2.11滲濾液處理工程方案設計357
5.4.2.12填埋氣體的處理359
5.4.2.13封場設計(略)360
參考文獻361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現代水處理技術與實踐》的圖書簡介,該書內容與《環保設備設計與應用(潘瓊)》完全不相關,並力求詳實自然: --- 現代水處理技術與實踐 ——麵嚮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深度解析 內容提要: 在當前全球水資源日益緊缺與水環境汙染日益嚴峻的背景下,水處理技術已不再僅僅是環境保護的末端治理手段,而是關乎國傢戰略安全、公共衛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科技領域。《現代水處理技術與實踐》一書,旨在係統性、前沿性地梳理和闡述當前水處理工程領域中最具創新性、應用最廣泛的核心技術體係。全書內容緊密圍繞“提質增效、資源化迴收”這一核心目標展開,從水處理的理論基礎到工程應用中的實際挑戰與解決方案,進行瞭全方位的深度剖析。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現有技術,而是側重於探討新原理、新工藝的集成應用與優化,特彆是針對復雜汙染物(如微量有機汙染物、抗生素、內分泌乾擾物等)的去除,以及膜技術、高級氧化技術在實際工程中的集成優化策略。 第一部分:水處理工程的理論基石與水質特徵分析 本部分奠定瞭理解現代水處理技術的基礎。首先,詳細迴顧瞭水化學平衡、水體微生物生態學及汙染物遷移轉化規律的最新研究進展。隨後,重點聚焦於非常規水質指標的分析與控製,包括對新興汙染物(CECs)和高鹽、高氨氮等難降解廢水的特性進行細緻的錶徵,為後續工藝選擇提供科學依據。其中,特彆引入瞭“水質指紋圖譜”的概念,強調從源頭理解水體復雜性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基礎單元操作的深度革新與優化 傳統的混凝、沉澱、過濾等單元操作在現代工程中麵臨效率和占地麵積的挑戰。本部分深入探討瞭這些經典單元的智能化改造與新型介質應用。 高效混凝技術: 介紹瞭新型聚閤氯化鋁(PAC)改性技術、微粒絮凝技術(Micro-flocculation)的應用,以及在綫投藥優化控製係統,以應對水質的瞬時變化。 生物處理技術的進化: 詳細闡述瞭厭氧氨氧化(Anammox)工藝的穩定化控製,以及膜生物反應器(MBR)在高汙泥齡、低占地負荷下的運行調控策略。同時,對顆粒汙泥技術(如UASB、EGSB)在市政及工業廢水中的應用前景進行瞭評估。 深度過濾與吸附: 重點分析瞭快速砂濾、多介質濾料的配比優化,並引入瞭新型功能化吸附材料(如改性炭材料、分子篩)在去除重金屬和特定有機物方麵的性能提升。 第三部分:膜分離技術的高級集成與抗汙染策略 膜技術是現代水處理領域的核心驅動力。本書將膜技術作為重中之重,超越瞭基礎的超濾(UF)和納濾(NF)介紹。 反滲透(RO)的能耗優化與預處理: 探討瞭先進的膜流體力學模型在係統設計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定製化預處理方案(如雙介質沉澱、磁分離技術)來顯著降低膜汙染速率,延長清洗周期。 膜生物反應器(MBR)的運行挑戰: 聚焦於膜汙染的機理研究,並提齣瞭基於化學清洗模型、在綫監測的“預防性清洗”方案,以及新型親水性膜材料的開發進展。 選擇性分離技術: 詳細介紹瞭正滲透(FO)技術在濃縮廢水和海水淡化領域中的潛力,及其麵臨的“支撐層汙染”等關鍵瓶頸的突破方嚮。 第四部分:麵嚮“零排放”的資源化與高級氧化 實現水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汙染物徹底去除,依賴於高級氧化技術(AOPs)和資源迴收技術。 高級氧化工藝的集成應用: 係統對比瞭臭氧氧化(O3)、紫外/過氧化氫(UV/H2O2)、芬頓/類芬頓反應(Fenton/Fenton-like)在降解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方麵的效率與成本效益。特彆強調瞭電化學氧化技術在工業廢水脫色和有毒物質分解中的工程化應用。 難降解廢水的深度處理與迴用: 深入剖析瞭廢水中的鹽分、氮磷元素的迴收技術。包括:熱力學結晶技術、選擇性離子交換樹脂在實現“近零液體排放”(ZLD)中的作用,以及從汙泥中迴收磷酸鹽和能源的生物煉製思路。 非常規水源的深度淨化: 針對再生水迴用和城市雨洪資源化利用,本書提供瞭集成膜過濾、深度消毒(如臭氧-生物炭組閤)的定製化處理流程設計,確保齣水水質滿足景觀、工業冷卻乃至飲用水迴用的嚴格標準。 本書特色: 1. 工程導嚮性強: 每一章節都輔以大量的工程案例分析(包括流程圖、關鍵設備選型依據和實際運行數據),幫助讀者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 2. 前沿技術覆蓋全麵: 緊跟國際水處理領域的最新動態,如人工智能在水廠優化控製中的應用、新型納米材料在催化氧化中的突破等。 3. 係統性與集成性: 不孤立地介紹單一技術,而是側重於不同單元技術在實際水廠和工業園區水處理係統中的優化集成方案,突齣係統思維。 適用對象: 水利、環境工程、化學工程等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從事水務管理、環保工程設計、項目運營及設備研發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活力的設計感,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內頁的紙張質感非常棒,閱讀的時候一點也不費力,即便是長時間盯著那些復雜的圖錶和公式,眼睛也不會感到酸澀。裝幀的處理也顯得格外用心,書脊的縫綫緊實有力,讓人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作者在文字的組織上也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素養,邏輯層次分明,術語的解釋既精準又易於理解,很多晦澀難懂的概念,通過精妙的比喻和結構化的闡述,變得豁然開朗。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色彩運用的考量,比如在區分不同係統模塊時所選用的色係搭配,既保證瞭專業性,又提供瞭視覺上的愉悅感。整體而言,這本書在硬件層麵的用心,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人願意沉浸其中,細細品味每一個章節的精髓。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在我看來,簡直是一股清流。它沒有傳統技術書籍那種闆著麵孔、拒人於韆裏之外的距離感。相反,作者的筆觸中透露齣一種曆經風霜後的沉穩與洞察,但又不失探索新知的熱情。讀起來就像是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並肩工作,他會在關鍵節點給齣提點,而不是生硬地拋齣結論。我尤其欣賞他引入瞭一些關於“設計哲學”的討論,比如如何在成本、效率和環境責任之間尋求動態平衡,這遠超齣瞭單純的技術參數堆砌。在描述某些權衡取捨時,作者的措辭充滿瞭人文關懷,讓人明白我們所做的設計,最終服務於更廣闊的人類福祉。這種將技術與人文深度融閤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考維度,讓我開始用更宏觀的視角審視工程問題。

評分

讀完第一部分後,我深刻體會到作者在案例分析上的獨到匠心。他並未流於泛泛而談,而是選取瞭幾個極具代錶性的工業場景,進行瞭一次徹底的“解剖”。我過去閱讀過的很多相關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脫離實際操作的泥淖;要麼案例陳舊,無法反映當前行業最新的技術前沿。這本書完全規避瞭這些弊端。每一個案例都詳細追蹤瞭從初始需求分析、概念設計、到最終實施和後期優化的全過程,數據詳實,圖紙清晰到可以作為實際工程的參考藍本。尤其是一些關於能耗優化和汙染物控製的復雜計算模型,作者的處理方式極其精妙,仿佛是為初學者搭建瞭一座直通高階工程師思維的橋梁。我甚至動手對照著書中的步驟,在腦海中模擬瞭一遍流程,那種條分縷析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比單純背誦知識點要有效得多。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在知識體係的構建上,展現齣瞭一種令人欽佩的全局觀。它並未將各個專業領域割裂開來,而是巧妙地編織成瞭一張網。我感受到作者在撰寫過程中,對上下遊産業鏈的理解極為透徹,從原材料的獲取,到核心反應器的設計,再到末端排放的監測與處理,形成瞭一個完整且自洽的知識閉環。特彆是對於跨學科知識的整閤,例如將流體力學與化學反應動力學相結閤的章節,處理得非常流暢自然,沒有齣現那種生硬的知識拼接感。這使得讀者在掌握特定技術的同時,也能清晰地看到該技術在整個環保鏈條中的定位和影響。這種係統化的思維訓練,對於未來處理復雜工程項目,無疑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在對“應用”這一環節的深度挖掘上,做到瞭令人稱贊的細緻。很多教材往往在理論講解後就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的是“如何從紙麵走嚮現實”的巨大鴻溝。然而,本書對此有詳盡的闡述,它不僅展示瞭理論模型,更深入探討瞭實際項目落地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意外情況”——比如材料兼容性問題、現場施工的限製、以及不同地區監管標準的差異性。作者對於這些“軟性”但至關重要的工程挑戰,給齣瞭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甚至連設備選型時供應商溝通的要點都做瞭提及。這種從宏觀理論到微觀操作的無縫銜接,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呈幾何級數增長。它不僅僅教會瞭“做什麼”,更教會瞭“怎麼剋服睏難纔能做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