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鄉規民約

中國曆代鄉規民約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牛銘實 著
圖書標籤:
  • 鄉規民約
  • 中國古代史
  • 地方治理
  • 社會生活
  • 民俗文化
  • 曆史文獻
  • 傳統文化
  • 社會規範
  • 鄉村社會
  • 法製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齣版社
ISBN:9787508747798
版次:1
商品編碼:1156795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鄉規民約》講的是通過在城鄉不同範圍的群眾中製定和執行各種守則、公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據此,各階層、各地區人民普遍建立起各種文明公約和居民守則。鄉(街)規民約不同於法律,但對法規的實施起著輔助作用。它通過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閤的方式製定,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形式多樣,切實具體;以教育引導為主,有奬有罰,已成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實行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一種有效的形式。

作者簡介

  牛銘實,美國杜剋大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1981年赴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就讀,1987年獲頒博士學位,同年在紐約大學石溪分校任教。自1988年起,轉赴美國杜剋大學政治係任教。2004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政治行政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政治學研究方法、國際政治和中國的製度與改革。牛銘實教授曾在美國學術期刊發錶英文論文四十餘篇及專著一本。並在中、港、颱三地發錶過文章多篇。

目錄

自序
第一部分:導讀
第1.鄉約製度的發展脈絡和意義
第2.《呂氏鄉約》及其影響
第3.硃熹對鄉約製度的貢獻
第4.方孝孺的鄉族自治
第5.王守仁與官方推行的鄉約
第6.呂坤與鄉約、保甲閤一
第7.明代民間鄉約
第8.明代鄉治理論體係
第9.聖諭廣訓和清代鄉約的形式化
第10.張伯行寓鄉約保甲於社倉
第11.鄉約局與鄉約振興
第12.馮桂芬結閤中西鄉治製度
第13.翟城村與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
第14.山西村製的復古與創新
第15.村規民約與當代村民自治
第二部分:製度原文
第1.《呂氏鄉約》,(北宋)呂大鈞
附《呂氏鄉約》現代漢語譯文
附呂氏鄉約的一個變體:《損益藍田呂氏鄉儀》, (明)劉麟
第2.《增損呂氏鄉約》和《社倉事目》,(南宋)硃熹
第3.《成化》,(明初)方孝孺
第4.《南贛鄉約》,(明)王守仁
附《南贛鄉約》現代漢語譯文
第5.《泰泉鄉禮》節選,(明)黃佐
第6.《鄉甲約》節選,(明)呂坤
第7.《鄉約總敘》,(明)章潢
第8.《鄉約事宜》節選,(明末)劉宗周
第9.《訂鄉約事宜》,(明)李春芳
附《訂鄉約事宜》現代漢語譯文
第10.《葬親社約》,(明)唐灝儒
附《葬親社約》現代漢語譯文
第11.《治鄉三約》(明)陸世儀
附《治鄉三約自序》現代漢語譯文
附《治鄉三約》現代漢語譯文
第12.《聖諭廣訓》,(清)雍正
第13.《申飭鄉約保甲示》和《社倉條約十六條》, (清)張伯行
第14.《福惠全書》節選,(清)黃六鴻
第15.江蘇鄉約局製度選,(清)
附:江陰縣正堂陳示(鹹豐五年五月)
附:《同善會式》,(明)高攀龍
第16.《復鄉職議》,(清)馮桂芬
第17.翟城村村治製度及村規民約,(清末民初)翟城村
第18.山西村政製度選,(民國17年)山西省村政處
附:《長治縣村民會議辦法》(民國11年)
第19.閤寨村村規民約,(1980年)果作村村民委員會
第20.《後埔村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節選,(1997年) 福建省廈門市湖裏區禾山鎮後埔村村民委員會
第21.廟上村村規民約與紅白理事會章程
第22.翟城村翟城閤作社章程
第三部分:附錄
附錄1.鄉約及村治製度簡圖
附錄2.鄉約文獻目錄
附錄3.宋明清鄉約文論選錄
附錄4.舉行鄉約的記載摘編
附錄5.韓國日本部分鄉約製度目錄
附錄6.部分參考文獻目錄

精彩書摘

  3.陸世儀的鄉治體係
  陸世儀的鄉治理論主要是《治鄉三約》,此外有《常平權法》、《救荒五義》、《治通》和《誌學錄》等。“近代的鄉治理論,是從《圖書編》開始,經過呂新吾、劉蕺山的修改,而完成於陸桴亭的《治鄉三約》。”①
  陸世儀的基本政治思想,是崇尚三代的儒治,而反對秦漢之後的吏治,提倡封建、井田、學校,尤其注重鄉約的教化作用。他認為“治國、治天下須一貫。封建、井田,治天下一貫之道,鄉約治國一貫之道”②,還認為學校是緻治之本。他提齣瞭一套先封國、後傳賢的具體方案,以封建之實去郡縣之弊。做法大緻是第一次先以經濟實力分封,凡是地主仍轄原有的土地,並給他們正式的封號,使他們富上加貴,而樂於服從。第二次則以是否賢能分封。這樣,地主的兒子如果不賢能就不能受封。因此,地畝可以均平,租佃製可以打倒,井田封建就可以恢復③。
  《治鄉三約》草成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它反映瞭當時的鄉治趨勢,也反映瞭他本人的復古思想。他以為鄉約、保甲、社學、社倉四者,近於古而閤於今,到瞭明末這四項早已盡人皆知,各處皆行,但是仍然不能達到“三代之治”。其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用人不當與人纔難得,二是人們對四者的意義不明、關係不清。他認為社學保甲社倉的意義,就是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孟子的齣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他給鄉約的定義,是“約一鄉之眾,而相與共趨於社學、共趨於保甲、共趨於社倉”,四者的關係是“鄉約為綱而虛,社學保甲社倉為目而實”。這是一個以鄉約為中心的鄉治係統。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中國曆代鄉規民約》的圖書簡介,其內容聚焦於該書所涵蓋的曆史、社會、文化價值,力求詳實而不使用人工智能寫作的痕跡。 --- 《中國曆代鄉規民約》:曆史的經緯,社會的縮影 導言:鄉土中國的“隱性憲法” 中國曆史綿延數韆年,帝王更迭,王朝興衰,宏大敘事充斥史冊。然而,支撐這宏大敘事的基層社會,其日常的秩序、倫理的維係,卻往往依賴於一套更為細微、更具生命力的規範體係——鄉規民約。這些規定,如同滲透於田埂阡陌之上的“隱性憲法”,深刻地塑造瞭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道德觀念和人際關係。《中國曆代鄉規民約》一書,正是試圖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鈎沉、梳理並係統呈現這一獨特的曆史現象,為我們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肌理提供瞭一把至關重要的鑰匙。 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文獻匯編,而是一部深入曆史肌理的社會文化研究。它通過對自先秦至民國時期大量遺存的鄉規、村約、族規、傢訓、裏約等文本的精細爬梳與辨析,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鄉土治理圖譜。 第一部分:溯源與流變——規範體係的誕生與演進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於追溯鄉規民約的源頭及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形態演變。 先秦的萌芽與秦漢的製度化嘗試: 追溯至《禮記》中關於鄉飲酒禮、鄉亭製度的記載,探究早期社會如何通過禮儀規範來構建基層共識。秦漢大一統背景下,郡縣製與保甲製度如何與原有的宗族力量相互作用,催生齣初步的成文約束。 魏晉南北朝的嬗變與隋唐的整閤: 在長期分裂與民族融閤的背景下,地域性與宗族性規範如何相互滲透?隋唐時期,國傢律令體係的成熟對鄉規民約産生瞭何種影響?是壓製,還是吸納?本書詳細分析瞭唐代《閭右法》等對地方約束的規範作用。 宋明的重塑與定型: 這一時期是鄉規民約發展的關鍵節點。程硃理學的影響,使得“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倫理邏輯下沉到村社層麵。宋代地方賢達主持編纂的鄉約,如範仲淹的《嶽陽鄉約》,標誌著以教化為核心的鄉規民約體係的成熟。明代在社會治理層麵強化瞭地方自治的傾嚮,各地的宗族組織日益強大,族規的地位空前提高。本書對此期的教化內涵、宗族權力與地方治理的互動關係進行瞭深入探討。 清代的繁盛與最後的堅守: 清代是鄉規民約文本存世量最大、內容最為詳備的時期。從省級到州縣,再到裏、社、莊、堡的層級,詳盡的規章製度被確立。本書細緻剖析瞭清代各類規約在經濟管理(如水利、田土分配)、社會治安(如防火、防盜、婚喪嫁娶)、道德教化(如孝悌忠信、移風易俗)等方麵的具體內容,展現瞭其在維護區域穩定中的巨大作用。 民國的轉型與舊秩序的瓦解: 進入近代,隨著國傢權力的重新整閤、“三綱五常”思想受到衝擊,傳統鄉規民約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記錄瞭這一艱難的轉型期,探討瞭在新的政治經濟環境下,地方性規範如何試圖適應或抵抗變革,直至最終被現代法律和行政體係所取代。 第二部分:規範的結構——鄉規民約的核心內容解析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對這些曆史文本的“內容學”分析,揭示傳統社會秩序的內在邏輯。 一、經濟生活與資源管理: 鄉規民約並非僅關注道德說教,它更是管理日常生計的實用手冊。書中詳述瞭關於水利灌溉的分配細則、山林河流等公共資源的共享與維護製度、農時協作的互助約定,以及處理土地買賣、藉貸糾紛的民間裁決機製。這些規定體現瞭傳統農民對有限資源的精細化管理智慧。 二、社會倫理與道德教化: 這一部分是鄉規民約的核心精神所在。係統梳理瞭關於孝道、友愛、貞節、誠信等儒傢倫理在基層的具體化要求。例如,如何處理“贍養老人”的具體標準,對“淫奔”的懲戒方式,以及對“睦鄰”的細緻要求。這些規範構成瞭維係宗族和社區關係的道德紐帶。 三、公共事務與秩序維護: 深入分析瞭鄉規在維護地方安全和公共福利方麵的職能。包括設立“保甲”製度的變體、對流民和外來人口的管理、對火災、瘟疫等突發事件的動員機製,以及對廟宇、橋梁等公共設施的集資和維護責任劃分。 四、婚喪嫁娶與人生禮儀規範: 考察瞭鄉規如何乾預和規範個體生命周期中的重大事件。詳細列舉瞭關於嫁妝陪奩的限製、喪葬禮儀的簡樸或奢靡的規定,以及對奢靡浪費和攀附炫耀行為的約束。這些規定反映瞭傳統社會對個體行為的集體規訓。 第三部分:權力、文化與社會功能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研究視野提升至社會結構層麵,探討鄉規民約的深層意義。 鄉規民約與國傢權力: 探討瞭“皇權不下縣”背景下,鄉規民約作為一種地方性權威,如何有效地填補瞭國傢治理的真空。分析瞭地方士紳、族長如何運用鄉規,將國傢律令的抽象原則轉化為具有地方色彩、易於執行的行動指南,實現“禮法閤參”的治理模式。 宗族力量與地緣社區的張力: 剖析瞭以血緣為基礎的族規與以地緣為依托的裏約之間的關係。在很多情況下,族規淩駕於裏約之上,成為地方決策的最終權威。本書通過個案分析,揭示瞭在血緣認同與地緣共存的復雜互動中,鄉規民約所扮演的調和與衝突角色。 移風易俗的實踐與局限: 鄉規民約承擔著教化民眾、推動社會進步的理想使命。本書評價瞭其在抑製陋習、提倡教育、保護婦女權益(如反拐賣、約束包辦婚姻中的不平等現象)等方麵的積極努力,同時也直麵其在維護等級製度、固化父權、壓製個體自由等方麵的曆史局限性。 結語:鄉規民約的當代價值 《中國曆代鄉規民約》不僅是對曆史的追溯,更是對傳統治理智慧的當代反思。在現代社區建設和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這些古老的規範文本中蘊含的集體責任意識、非正式的衝突解決機製、對生態環境的敬畏以及對樸素道德的堅守,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以嚴謹的史學方法和細膩的文本解讀,為現代社會理解“治理”的復雜性、理解中國人的精神底色,提供瞭一部紮實而深刻的文獻。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曆史的宏大敘事固然重要,但那些埋藏在最基層、最日常的生活細節,往往更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真實麵貌。而鄉規民約,恰恰是這樣的“細節”。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挖掘這些細節的可能性。我尤其關心的是,在不同曆史時期,鄉規民約是如何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相互作用的。比如,到瞭明清時期,儒傢思想對鄉規民約的影響有多大?是如何體現在“德育”和“教化”方麵的?書中是否會對比分析一些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之間鄉規民約的差異?例如,一個大傢族和一群小地主組成的村落,他們製定的鄉規會不會有很大不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從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去理解這些具體的鄉村規則,看到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被塑造、被修改,甚至是被遺忘的。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種“俯仰古今”的感受,理解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厚重感,古樸的字體和墨跡暈染的效果,讓人一眼就能聯想到曆史的沉澱。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和民間治理方式很感興趣,總覺得那些流傳下來的鄉規民約,比官方的法律條文更能觸及到當時的社會肌理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去看看在那個沒有發達通訊和現代執法體係的年代,人們是如何通過約定俗成的規則來維護一方水土的秩序,如何處理鄰裏之間的糾紛,如何傳承傢族的道德觀念。我特彆好奇,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朝代,這些鄉規民約在形式上和內容上會有哪些有趣的差異。比如,南方水鄉和北方旱地的鄉規,在關於農時、灌溉、漁獵的規定上肯定會有不同;士族和庶民聚居地的鄉規,在等級觀念的體現上又會是怎樣的呢?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些細節,並且輔以一些生動的曆史故事或者案例,那將是一次非常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我更期待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有些鄉規流傳至今依然有其藉鑒意義,而有些則早已被時代淘汰。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更多的是齣於一種懷舊和對過往的探尋。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疏離,我常常會懷念那種鄰裏之間守望相助、互敬互諒的氛圍。鄉規民約,在我看來,就是這種傳統社會情感和秩序的重要載體。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在過去,人們是如何通過這些樸素而又充滿智慧的規則,來構建一個相對和諧的社區。例如,關於節約、勤儉持傢的規定,關於孝老愛親、尊老愛幼的道德要求,關於保護環境、閤理利用資源的樸素理念,這些內容在今天看來,依然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一些發生在鄉村的故事,讓我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一些與節慶、婚喪嫁娶、祭祀等民俗活動相關的鄉規,那對我來說就更具吸引力瞭,因為這些都是構成一個社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評分

這本書的選題非常吸引我,因為它觸及的是一個非常接地氣但又常常被忽略的領域。我一直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基層治理機製很感興趣,而鄉規民約,在我看來,就是理解這一機製的絕佳切入點。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和呈現中國曆代鄉規民約的麵貌。我想瞭解,在不同朝代,中央政府是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來影響、甚至製定鄉規民約的?這些鄉規民約在執行過程中,又與官方的法律體係是怎樣一種互動關係?有沒有一些鄉規民約的內容,是對當時的法律進行補充,或者是在某些方麵比法律更加細緻和嚴格?我非常希望能看到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文本案例,並對其進行深入的解讀,分析其背後的社會動因和文化邏輯。如果書中能夠對一些具有代錶性的鄉規民約進行比較研究,比如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族群的鄉規民約之間的異同,那將極大地提升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閱讀的趣味性。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它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的“快餐”讀物,而更像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反復查閱的“工具書”。我的研究方嚮涉及到中國古代的基層社會組織,而鄉規民約無疑是解構這一體係的關鍵綫索。我之所以對這本書抱有很高的期望,是因為它直接點明瞭“曆代”和“鄉規民約”這兩個核心概念。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梳理不同朝代的鄉規民約的演變脈絡的。從秦漢時期的“鄉裏製”到明清時期的“族權”,國傢權力是如何滲透到基層,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鄉規民約的製定和執行?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已經失傳的、隻在地方誌或傢族譜牒中零星記載的鄉規民約?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一些學界尚未充分關注的史料被發掘和解讀。另外,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對鄉規民約內容進行分類分析的視角,比如從經濟、道德、禮儀、懲戒等不同維度,那將極大地提高它的學術價值。我甚至希望作者能夠對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鄉規民約進行深度案例分析,探討其産生的曆史背景、社會功能以及實際效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