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半个世纪13版修订,是当今逻辑教科书的标准范本,是清晰性与准确性的典范,它能够使学生理解、把握并应用古典三段论逻辑和更为强有力的现代符号逻辑技术。
  《国外经典哲学教材译丛:逻辑学导论(第13版)》中所选用的有关政治、哲学、科学及多领域当代论争的鲜活的论证实例,展示了许多严肃的学者和思想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逻辑原理的应用,使逻辑学习既内容充盈又富有生活气息。
  柯匹和科恩的《逻辑学导论》,是导论性逻辑教科书中完满的一部:既有演绎逻辑亦有归纳逻辑,既有古典逻辑亦有现代逻辑。本书是当今逻辑教科书的标准范本,是清晰性与准确性的典范,它能够使学生理解、把握并应用古典三段论逻辑和更为强有力的现代符号逻辑技术。
  《国外经典哲学教材译丛:逻辑学导论(第13版)》中所选用的有关政治、哲学、科学及多领域当代论争的鲜活的论证实例,展示了许多严肃的学者和思想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逻辑原理的应用,使逻辑学习既内容充盈又富有生活气息。
  欧文·M·柯匹( Irving M. Copi,1917—2002),美国著名逻辑教育家,曾先后执教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夏威夷大学。除本书外,其代表性作品还有:《符号逻辑》(Symbolic Logic,1954),《逻辑类型论》(The Theory of Logical Types,1971),《当代哲学逻辑》(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Logic,1978),《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1992)。
  卡尔·科恩( Carl Cohen,1931— ),美国密歇根大学逻辑学与政治哲学教授。除本书外,其代表性作品还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与民主》 (Communism Fascism & Democracy,1962),《地球隐秘:人类未解之谜》(Earth's Hidden Mysteries: Accounts of Mankind's Unsolved Puzzles,1974),《反歧视行动与种族优选之辩》(Affirmative Action and Racial Preference: A Debate,2003)。
前言1
第一部分逻辑与语言
A篇推理
第1章逻辑学的基本概念
1.1什么是逻辑学
1.2命题与论证
1.3论证的辨识
1.4论证和说明
1.5演绎和归纳论证
1.6有效性和真实性
第1章概要
第2章论证的分析
2.1论证的解析
2.2论证的图示
2.3复杂的论证性语段
2.4推理中的问题
第2章概要
B篇非形式逻辑
第3章语言和定义
3.1语言功能
3.2情感语言、中性语言和论争
3.3论争和含混性
3.4定义及其用途
3.5定义的结构:外延和内涵
3.6属加种差定义
第3章概要
第4章谬误
4.1什么是谬误
4.2谬误的分类
4.3相干谬误
4.4不当归纳谬误
4.5预设谬误
4.6含混谬误
第4章概要
第二部分演绎
A篇古典逻辑
第5章直言命题
5.1演绎理论
5.2类与直言命题
5.3四种直言命题
5.4质、量与周延性
5.5传统对当方阵
5.6其他直接推论
5.7存在含义与直言命题的解释
5.8直言命题的符号系统与图解
第5章概要
第6章直言三段论
6.1标准式直言三段论
6.2三段论论证的形式性质
6.3检验三段论:文恩图解法
6.4三段论规则和三段论谬误
6.5直言三段论的15个有效形式
附录直言三段论15个有效形式的演绎推导
第6章概要
第7章日常语言中的论证
7.1三段论论证
7.2词项数量规约为三
7.3直言命题的标准化
7.4协同翻译
7.5省略式三段论
7.6连锁三段论
7.7析取三段论和假言三段论
7.8二难推论
第7章概要
B篇现代逻辑
第8章符号逻辑
8.1现代逻辑及其符号语言
8.2合取、否定和析取符号
8.3条件陈述与实质蕴涵
8.4论证形式与运用逻辑类推进行的反驳
8.5“效”和“有效”的精确含义
8.6根据真值表检验论证
8.7一些常见的论证形式
8.8陈述形式与实质等值
8.9逻辑等价
8.10三大“思想法则”
第8章概要
第9章演绎方法
9.1有效性的形式证明
9.2基本的有效论证形式
9.3有效性形式证明例示
9.4有效性形式证明的构造
9.5构造更复杂的形式证明
9.6扩展推论规则:替换规则
9.7自然演绎系统
9.8运用十九条推论规则构建形式证明
9.9效性的证明
9.10不相容性
9.11有效性的间接证明
9.12简化的真值表方法
第9章概要
第10章量化理论
10.1对量化的呼唤
10.2单称命题
10.3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10.4传统主—谓命题
10.5有效性证明
10.6效性证明
10.7非三段论推论
第10章概要
第三部分归纳
A篇类比与因果
第11章类比推理
11.1归纳与演绎再探
11.2类比论证
11.3类比论证的评价
11.4通过逻辑类推进行的反驳
第11章概要
第12章因果推理
12.1原因和结果
12.2因果律和自然的齐一性
12.3简单枚举归纳法
12.4因果分析的方法
12.5归纳技术的局限
第12章概要
B篇科学与概率
第13章科学和假说
13.1科学说明
13.2科学探究:假说和确证
13.3对科学说明的评价
13.4作为假说的分类
第13章概要
第14章概率
14.1关于概率的几种观点
14.2概率计算
14.3日常生活中的概率
第14章概要
部分练习题解答
术语/索引
第11版译者后记
第13版译者后记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循序渐进”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就像一条潺潺的小溪,从最平缓的地方开始,慢慢流淌,然后在一些地势稍陡的地方,汇聚成更有力量的溪流,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稳的节奏,让你能够舒适地跟随。我曾经被其他逻辑学教材中的符号系统吓退过,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仿佛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高墙。然而,这本书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符号的引入和解释。作者会先用清晰的语言描述一个概念,然后才引入对应的符号,并且会反复强调符号的含义和用法。例如,在引入“非”(¬)这个符号时,书中会先用“不是”、“不”等日常语言来解释,然后再说明它在逻辑中的具体用法,并且会通过大量例子来巩固。这种“先理解,后符号化”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逻辑学并没有那么难以接近。而且,书中在讲解一些稍复杂的逻辑系统时,例如“谓词逻辑”,并没有一下子就抛出所有的概念,而是分步骤进行。先讲解“个体词”、“谓词”、“量词”,然后再将它们组合起来,构建出更复杂的表达式。每一步的过渡都非常平滑,让我感觉自己是在一步步地攀登山峰,而不是被突然推到山顶。这种细致入微的教学设计,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自信和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眼前一亮,它摒弃了传统学术著作的晦涩难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新、自然的叙述方式,仿佛一位睿智的朋友在与你分享他对于逻辑的深刻理解。我喜欢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不时插入的一些幽默元素,这些调剂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逻辑学变得活泼有趣,也让我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片刻的放松。例如,在解释“析取”这个概念时,书中举了一个关于“明天要么下雨,要么晴天”的例子,然后又巧妙地引申到“明天要么下雨,要么晴天,要么下雪”的情况,这种循序渐进的类比,让抽象的逻辑符号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而且,作者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解释,总是能够找到恰当的比喻,比如他将“逻辑蕴含”比作“如果A发生,那么B就必然发生”的承诺,这种形象化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我记得在学习“量词”的时候,我曾经对“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感到十分困惑,但书中通过“所有人都喜欢冰淇淋”和“有人喜欢冰淇淋”这两个简单而生动的句子,就将两者的区别讲得清清楚楚,并且还将它们与我们日常的语言表达联系起来,让我觉得逻辑学并非脱离生活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我们思考和交流的方方面面。这本书让我不再惧怕逻辑学,反而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甚至开始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逻辑结构,去分析他人言语中的逻辑漏洞,这种思维的转变,得益于这本书恰到好处的引导。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实用性”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并没有局限于纯粹的理论探讨,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强调逻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作者会引用大量的案例,来展示逻辑学如何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出决策。例如,在讲解“假言推理”时,书中会举例说明,在商业谈判、法律辩论、科学研究等领域,如何巧妙地运用假言推理来构建论证、预测结果。这让我觉得,学习逻辑学并非是脱离实际的象牙塔行为,而是一种能够直接提升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技能。我记得在学习“谬误”的部分,书中列举了非常多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逻辑谬误,并对其进行一一剖析,让我瞬间提高了对不良论证的警惕性。原来很多时候,我们被说服,或者我们说服别人,都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掉入了逻辑的陷阱。这种“防身术”的技能提升,是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实用价值之一。而且,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清晰论证、如何识别虚假信息的方法,这些都能够直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逻辑学强大的生命力和价值,它让我觉得,学习逻辑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投资。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我必须点赞。它不是那种一次性抛出所有信息,让你应接不暇的模式。而是像搭积木一样,从最基础的“积木块”开始,然后一块一块地搭建,直到最终形成一个宏伟的建筑。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思路,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经尝试过阅读其他逻辑学的书籍,但往往因为一开始就接触到过于复杂的符号和概念,而感到沮丧和放弃。这本书则完全避免了这个问题。它首先从最基本的命题及其真值开始,然后慢慢引入联结词,构建更复杂的复合命题,再到推理规则,最后才逐渐过渡到谓词逻辑等更高级的领域。每一步都紧密衔接,并且在讲解新概念时,都会回顾和利用之前学到的知识。这种“复习式”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我所学的知识是扎实的,而不是零散的。而且,书中在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会有一系列的习题,这些习题的难度梯度非常明显,从简单的选择题,到需要动手演算的证明题,能够有效地检验我是否真正理解了该章节的内容。我常常会在做完一章的习题后,回头再去看书,发现很多之前模糊的地方都变得清晰了。这种“学-练-思”的闭环设计,让我感觉学习效率大大提升,也让我对逻辑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莫过于它所展现的“动态性”和“互动性”。它不像很多理论书籍那样,只是单向地灌输知识,而是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去思考,去实践。作者在书中,并不害怕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引导读者去思考一些尚未完全解决的哲学难题,这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教材,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思想的对话。我记得在讲解“命题逻辑”的时候,书中设置了大量的“思考题”,这些题目并非简单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而是需要我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去判断,甚至去创造。有时候,一道思考题会让我纠结很久,但当我最终找到答案,或者形成自己的观点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让我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本书在讲解过程中,也常常会引用一些经典哲学家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批判,这让我觉得我所学的逻辑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哲学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与其他哲学思想的碰撞,我更能理解逻辑学的价值和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教会了我如何进行有效的推理,更教会了我如何去“学”逻辑,如何去“用”逻辑,它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哲学世界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全面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力求精确和完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引起误解的细节。我曾经在阅读其他逻辑学书籍时,遇到过一些概念的解释不够清晰,或者存在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这让我感到困惑。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于每一个概念,都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且会对其进行多角度的阐释。例如,在讲解“同一性”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数学上的定义,还探讨了哲学上关于同一性的不同观点,以及它们在逻辑推理中的重要性。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每一个概念都有了深入而透彻的理解。而且,本书的覆盖面也非常广,从最基础的命题逻辑,到更复杂的谓词逻辑、模态逻辑,甚至还涉及了一些重要的逻辑学史和逻辑哲学问题。这让我觉得,我在这本书中,不仅能够学到逻辑学的基本工具,还能够对整个逻辑学的学科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种“深度”与“广度”的结合,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作为一本“导论”的定位。它不仅仅为我打下了坚实的逻辑学基础,更让我看到了这个学科的无限魅力和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太巧妙了,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一个转角都能带来新的发现,但又总能让你找到出路,而这条出路又会引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它不是那种一口气吃成胖子的速成手册,而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耐心和投入,但每一次前进都充满了价值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所做的铺垫工作。他总是先从一些实际问题出发,或者引用一些历史上的哲学争论,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需要引入的逻辑工具。这种方式让我觉得逻辑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武器。比如,在讲解“谬误”的部分,书中列举了非常多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逻辑谬误,并对其进行一一剖析,让我瞬间提高了对不良论证的警惕性。原来很多时候,我们被说服,或者我们说服别人,都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掉入了逻辑的陷阱。这种“防身术”的技能提升,是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实用价值之一。而且,书中对于每一个理论的阐述,都伴随着大量的练习题,而且题目的难度和类型都非常多样,从简单的符号转换,到复杂的证明题,应有尽有。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钻研这些题目,有时候一道题会卡住很久,但一旦攻克,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做题的过程,就是将书本上的理论内化为自己能力的过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逻辑思维的训练是如何发生的。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它更在于它对我们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塑造。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怎么思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什么这样思考”的书。作者在讲解每一个逻辑规则和概念时,都会追溯其背后的哲学根源和意义。这让我觉得,逻辑学不仅仅是一套形式化的工具,更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晶,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展的成果。我记得在学习“真值表”的时候,作者并没有仅仅介绍如何制作真值表,而是探讨了真值表背后的“真值函数”思想,以及它在判断命题真伪上的重要作用。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不仅仅是学会了“操作”,更是理解了“原理”。而且,书中在讨论一些逻辑悖论时,例如“说谎者悖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悖论产生的原因,以及它对我们传统逻辑系统的挑战。这种引导性的提问方式,让我对逻辑学的边界和可能性产生了更深的思考。我感觉,这本书培养的不仅仅是我的逻辑能力,更是我的哲学思辨能力。它让我开始质疑,开始探索,开始以一种更深刻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这种思维的提升,是我在其他很多教材中都未曾获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必须坦诚地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逻辑学”这个词的印象,还停留在高中时期那几堂令人生畏的数学课上,充满了枯燥的符号和冰冷的公式。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展现的逻辑学,并非高冷的学问,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思维工具,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作者在书中,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探索逻辑的奥秘。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将抽象的逻辑规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逻辑的精髓。我记得在学习“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先通过一些看似简单的日常情景,例如“一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的悖论,然后引出这些基本定律的重要性,让我深刻体会到,它们并非抽象的原则,而是维持我们思考和交流有序运转的基石。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分,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两种推理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这不仅提升了我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的思考模式,是否能够更加严谨和有效。这本书,让我对逻辑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场思维的启蒙。
评分一本真正让我大脑“嗡”地一下被点亮的书。起初翻开它,是带着一丝应付课程的功利心,毕竟“导论”二字,似乎预示着枯燥与理论的堆砌。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却颠覆了我此前的刻板印象。他并非高高在上地宣讲概念,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娓娓道来,引导我一步步走入逻辑的迷宫,又在我迷失方向时,适时地伸出援手。书中对于“命题”、“真值”、“推理”等基本概念的阐释,并非简单罗列定义,而是结合了大量贴近生活的例子,从简单的日常对话,到一些经典的悖论,都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记得有一次,在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时,书中举了一个关于“下雨”和“地面湿滑”的例子,那清晰的对比瞬间让我茅塞顿开,之前所有关于这两个概念的困惑都烟消云散。更让我惊喜的是,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基础概念的讲解,而是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逻辑系统,例如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甚至触及了一些模态逻辑的边缘。作者在介绍这些内容时,并没有为了追求学术的严谨而牺牲可读性,他巧妙地运用图示、表格,以及循序渐进的例题,将抽象的符号和规则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工具。读到后面,我甚至感觉自己像一位侦探,开始用逻辑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去构建严谨的论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理性思考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思维的秩序与力量,这是一种全新的认知体验,受益匪浅。
评分不错,看样子是正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京东的商品都不错。特别是京东的物流,快得让你吃惊,真是没有比较就没鉴别。还有就是京东的售后服务更是让人舒心,退货换货畅通无阻。而且是免费上门取货,免去了我们客户为退换货与商家交涉和邮寄的麻烦。
评分新书葬成这样也卖?怎么处理。
评分书挺好,就是还没看完⁄(⁄ ⁄•⁄?⁄•⁄ ⁄)⁄
评分本以为很好的书,但翻译运用了直译方法,读起来很费力。
评分汪单里的。一定买来读读,不会后悔。买了若干单
评分经典的逻辑学书籍,做活动就赶紧购买了,内容很不错,好评!京东服务很赞,值得拥有
评分买了书不少,还没看,感觉不错,不说了,滚去看书。
评分包装完好,物流迅速,价格合理,书还没有细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