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绪的道德判断:厌恶与愤怒的不同效应

基于情绪的道德判断:厌恶与愤怒的不同效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宝沛 著
图书标签:
  • 道德判断
  • 情绪影响
  • 厌恶
  • 愤怒
  • 情绪心理学
  • 社会认知
  • 道德心理学
  • 情绪与道德
  • 行为神经科学
  • 判断与决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37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67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3
字数:1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基于情绪的道德判断:厌恶与愤怒的不同效应》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特定情绪具有特定的适应功能,能够驱动个体以适应性的行为反应解决进化环境中反复发生的选择难题,厌恶情绪与疾病感染关系密切。情绪在传统的道德心理学领域遭受普遍的忽视,不过已有越来越多理论和实证层面的研究指出情绪在道德判断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内容简介

  情绪具有进化适应功能,这些功能试图解决的是进化环境中影响个体生存和繁衍的具体难题。无论是承诺装置理论还是高位协调理论,都认为特定情绪在帮助人们解决特定的适应难题方面,扮演着积极有效的角色。来自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的不少研究也都发现情绪在道德判断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吴宝沛所著《基于情绪的道德判断:厌恶与愤怒的不同效应》试图以厌恶和愤怒为例,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考察两种特定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具体影响。结果发现,厌恶强化了人们对卫生冒犯的道德谴责,这一情绪并不影响对公平冒犯的道德判断。同时,我们发现愤怒跟公平领域的道德判断同样存在特定的对应关系,即愤怒只影响公平领域的道德判断,但不影响跟社会交换无关的卫生领域的道德判断。

目录

第一章 情绪的进化心理学视角
1.1 情绪的进化心理学界定
1.2 情绪的进化心理学理论
1.2.1 承诺装置理论
1.2.2 高位协调理论
1.3 情绪的进化心理学研究
1.3.1 恐惧
1.3.2 性嫉妒
1.3.3 与社会适应有关的情绪
1.4 情绪影响道德判断

第二章 厌恶、病菌威胁与行为免疫
2.1 病菌威胁与行为免疫系统
2.2 作为行为免疫系统的社会行为
2.3 厌恶情绪与道德判断
2.3.1 厌恶是一种进化而来的抗病情绪
2.3.2 厌恶影响道德判断

第三章 愤怒、伤害与社会交换
3.1 愤怒情绪的进化功能
3.1.1 愤怒的再次校正理论
3.1.2 愤怒的承诺装置理论
3.2 愤怒情绪与道德判断

第四章 问题提出
第五章 研究1
5.1 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初步统计分析
5.2.2 情绪启动测查
5.2.3 情绪影响道德判断
5.2.4 讨论

第六章 研究2
6.1 方法
6.2 结果
6.2.1 描述性统计结果
6.2.2 顺序效应检验
6.2.3 情绪启动测查
6.2.4 道德判断的组间差异
6.2.5 讨论

第七章 研究3
7.1 方法
7.2 结果
7.2.1 描述性统计结果
7.2.2 具体情绪体验的差异
7.2.3 具体情绪对道德冒犯的预测
7.2.4 讨论
第八章 研究讨论
8.1 特定情绪和行为决策
8.2 厌恶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
8.3 愤怒跟公平冒犯之间的关系
8.4 研究局限与未来的研究展望
8.5 研究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程序:所有被试单独测试,他们被告知将要完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任务。借鉴已有研究的程序,在第一个写作任务中,被试需要写一段不少于120字的个人经历。厌恶条件下的被试需要写一段跟身体厌恶有关的经历,比如吃水果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个蛀虫,或者看到臭水沟里有几只腐烂的死老鼠。愤怒条件下的被试需要写一段令自己愤怒的经历,比如评选校三好学生时被成绩差但有背景的市长的儿子挤占了名额,或者听说有人侮辱或谩骂自己的家人。中性条件下的被试则被要求写一段自己在过去两个星期里度过的最普通一天的日程安排。实验者要求被试尽可能详细地描写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越详细越好,描述中的人名都用字母代替,以保证匿名性。  完成写作任务之后,被试接着进行道德判断任务,使用研究1中同样的道德冒犯题目。因为是通过问卷填写完成,卫生冒犯和公平冒犯的题目进行顺序平衡。大约一半的被试先对卫生冒犯进行评价,再对公平冒犯进行评价,而另一半的被试则先评价公平冒犯,再评价卫生冒犯。无论是卫生冒犯,还是公平冒犯,所有道德判断题目都是跟自我有关的放在前面,跟他人有关的放在后面。  情绪启动测查:实验者要求被试重新阅读一遍自己刚才写下的个人经历,然后评价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的情绪感受。被试在7点评分的量表上回答他们在何种程度上感受到如下的情绪:“生气”“厌恶”“快乐”“恶心”“恐惧”“悲伤”“气愤”“反胃”“羞愧”“愤怒”“尴尬”,1代表“一点没有”,7代表“非常强烈”。“厌恶”“反胃”“恶心”的题目得分平均构成厌恶指针,而“生气”“愤怒”“气愤”的平均分则构成愤怒指标。其他情绪则是与研究无关的项目,包括进来主要是防止被试猜测研究目的或内容,它们并不进入随后的结果分析。除此之外,被试也在7点评分的量表上回答“在描写的过程中,你在多大程度上感到情绪低落~情绪高涨?”(1=“非常低落”,7=“非常高涨”)。该题目逆向记分之后形成一个情绪体验到总体得分,即消极心境。所有被试最后完成对保守主义和社会地位的测量,填写他们的性别和年龄信息,获得奖励后被解散。  ……

前言/序言


道德的暗流:情绪如何塑造我们的判断 我们的道德世界,并非总是理性与逻辑的净土。事实上,它更像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海洋,而情绪,正是驱动这些波涛的深层洋流。当面对道德困境时,我们的大脑并非冷静地权衡利弊,而是被一股股不可见的力量悄然牵引。这些力量,便是我们最原始、最强烈的情感回应。 本书《道德的暗流》旨在深入探索情绪在道德判断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并非孤立地审视某一特定情绪,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更宏观的图景,理解不同情绪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影响我们对是非黑白的感知、对行为善恶的评判,以及最终对公正与惩罚的取舍。 触碰禁忌的边界:厌恶感与道德的界限 厌恶,作为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通常与令人不适的触觉、嗅觉或味觉体验相关联。它是一种本能的排斥反应,保护我们免受潜在的有害物质的侵害。然而,在道德领域,厌恶感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似乎构筑了一道隐形的边界,将某些行为、某些人,甚至某些思想,标记为“不洁”或“反常”,从而引发我们的道德排斥。 试想一下,当我们听到或看到某些行为时,内心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恶心感,这种感觉并非仅仅是对生理不适的反应,它往往伴随着一种道德上的厌弃。例如,一些文化中对特定食物的禁忌,或者对某些性行为的排斥,很大程度上是由厌恶感驱动的。这种情绪如同一个强大的过滤器,预先设定了我们对某些事物的接受度,使我们在理性分析之前就已产生强烈的负面评价。 本书将深入剖析厌恶感如何与我们的道德直觉纠缠在一起。我们会考察厌恶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天然”与“人造”、“纯净”与“污染”的理解。它是否会让我们对那些被视为“不自然”的行为产生更严厉的道德谴责?它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社会秩序和群体纯洁性的感知?我们还将探讨,厌恶感作为一种“惩罚性”情绪,是否会促使我们在道德判断中倾向于更严酷的惩罚,以“净化”那些被污染的个体或行为。 冲破枷锁的冲动:愤怒与正义的边界 与厌恶感的排斥和收缩不同,愤怒则是一种更具爆发力、更倾向于行动的情绪。它常常源于 perceived 的不公正、侵犯或威胁。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犯,当看到他人遭受不公时,愤怒如同火山爆发,驱使我们想要反击、纠正,甚至惩罚。 在道德判断中,愤怒扮演着“正义守卫者”的角色。它赋予我们行动的动力,让我们不再袖手旁观。我们渴望看到那些“越界”的行为受到制裁,那些“犯规”的个体付出代价。这种情绪的强度,往往与我们对不公正的感知程度成正比,也与我们认为自己应得的对待方式息息相关。 本书将深入研究愤怒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双重性。一方面,它能够激发我们追求正义的勇气,促使我们挺身而出,反对不公。另一方面,过度的愤怒,或者将愤怒错误地投射到无辜者身上,则可能导致武断的判断和过激的惩罚。我们将考察,愤怒感是如何影响我们对行为动机的解读,是否会让我们更容易将负面行为归咎于恶意,从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解释。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愤怒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回报”和“惩罚”的认知。当个体感受到被侵犯时,他们的愤怒感是否会让他们认为,施加更严厉的惩罚才是“公平”的?这种对“以牙还牙”的诉求,在多大程度上是愤怒情绪的直接产物?我们还将审视,愤怒感是否会影响我们对“宽恕”的态度,使得被激怒的个体更难放下仇恨,更倾向于保持戒备和敌意。 情绪的交织与道德的复杂性 《道德的暗流》并非孤立地研究某一种情绪,而是着力于揭示不同情绪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建起我们丰富而复杂的道德判断体系。厌恶感和愤怒感,虽然在引发的反应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生存本能和群体合作需求。 我们将考察,在某些情境下,厌恶感和愤怒感是否会同时出现,并且相互加强?例如,当我们认为某个行为不仅“不洁”,而且是对社会秩序的“侵犯”时,厌恶和愤怒可能会交织在一起,催生出更强烈的道德谴责和惩罚愿望。 本书还将触及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进化根源。为什么我们会发展出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来处理道德问题?这些情绪在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将尝试理解,这些看似非理性的情感,实则可能包含着深刻的适应性意义。 跨越文化的道德景观 道德判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焦点。情绪作为道德判断的驱动力,是否也存在跨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厌恶感和愤怒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评判? 我们将审视,尽管基础性的情绪反应可能具有一定普遍性,但文化规范、社会价值观以及个体经历,都会对情绪的表达、解读和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在一些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对“破坏群体和谐”的行为,可能会引发更强烈的厌恶感和愤怒感。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对“个人自由”的强调,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某些行为的道德定性。 走向更深刻的自我认知 理解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并非仅仅是对一种心理机制的探索,它更是走向更深刻自我认知的重要一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道德判断可能深受情感的影响,我们便能更警惕地审视自己的偏见,更审慎地处理那些容易激起我们强烈情绪的事件。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自我反思的旅程。通过了解厌恶和愤怒等情绪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我们的道德天平,我们能够: 提升批判性思维: 识别出情绪对我们判断的潜在干扰,学习在情绪激动时暂停思考,避免冲动决策。 培养同理心: 理解他人的情绪反应,即使他们的道德判断与我们不同,也能尝试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理解其情感根源。 促进公正的实践: 在执法、教育、人际交往等领域,认识到情绪因素的重要性,努力构建更公平、更包容的社会。 《道德的暗流》将以严谨的学术视角,辅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带领读者一同潜入情绪与道德的深层水域,揭示那些驱动我们判断的隐秘力量。我们相信,唯有理解了这些暗流,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道德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更明智、更富人性的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基于情绪的道德判断:厌恶与愤怒的不同效应》这个书名,简直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类心智运作模式的好奇之门。 我一直觉得,我们之所以能够对事物的好坏、对错做出判断,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们内心最原始、最直接的感受——也就是情绪——的驱动。 这本书直指“厌恶”和“愤怒”这两种在我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情绪,并提出它们在道德判断中有着“不同效应”,这让我立刻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 我想深入了解的是,作者是如何阐释这两种情绪的具体机制。 比如,厌恶感是否会促使我们更加关注行为的“边界”和“纯洁性”,从而在道德判断中倾向于采取一种“保守”或“排斥”的态度? 相反,愤怒是否会激发我们对“不公”和“伤害”的敏感,从而在道德判断中倾向于采取一种“修正”或“惩罚”的立场? 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理论支撑,甚至是一些实验数据,来具体说明这两种情绪是如何在认知层面影响我们对道德情境的解读和反应的。 另外,我也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当厌恶和愤怒这两种情绪同时存在时,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的。 获得这样的知识,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或许还能为我们在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问题时,提供更深刻的视角和更具智慧的策略。

评分

书名《基于情绪的道德判断:厌恶与愤怒的不同效应》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人类认知复杂性的好奇。 我一直相信,我们所谓的“道德感”并非完全脱离肉体和情感的纯粹理性产物,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生理和心理的感受之中。 这本书将目光投向了两种极具力量和普遍性的情绪——厌恶和愤怒,并暗示它们在我们的道德天平上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这无疑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研究方向。 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来揭示厌恶感与道德判断之间存在的关联。 例如,它是否会导致我们对某些行为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即便这种行为本身并不直接构成伤害? 又或者,当愤怒占据主导时,我们对“正义”的理解是否会变得更加激进,更倾向于惩罚那些违背我们期望的行为? 我很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探讨情绪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触发情境,如何共同影响道德判断的最终结果。 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情绪调节”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的讨论,即我们是否有能力通过理性控制,来减轻或改变情绪对我们道德评判的影响。 能够获得对这些情绪在道德判断中作用的深入洞察,无疑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以及社会规范的形成机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基于情绪的道德判断:厌恶与愤怒的不同效应》。我一直对人类的心理机制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涉及对错、善恶的判断,深感好奇。这本书的标题承诺要深入探讨两种非常基本但又可能截然相反的情绪——厌恶和愤怒——在塑造我们的道德天平上扮演的角色。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场景:当一个人因为看到不洁的场景而产生强烈的厌恶感时,他是否会更倾向于认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即使它并没有直接伤害到他人?反之,当社会正义受到侵犯,激起我们的愤怒时,我们对“惩罚”或“报复”的渴望是否会压倒对细枝末节的考量?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理论框架,解释这些情绪是如何通过复杂的认知过程,最终导向我们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同时,我也希望它能通过实际的研究案例或实验数据,来佐证这些理论,让我看到这些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作的。 如果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厌恶和愤怒在道德判断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比如它们是否会激活大脑中不同的区域,或者它们是否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我们对行为后果的评估,那将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我相信,理解这些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或许还能为社会伦理、法律判决甚至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基于情绪的道德判断:厌恶与愤怒的不同效应》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图景: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侦探,带领我们一步步解开道德判断的迷雾。我对“情绪”在人类思维中的力量总是充满了敬畏,而这本书似乎直接切入了这一核心。厌恶和愤怒,这两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情绪,竟然在塑造我们对“好”与“坏”的定义时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这本身就足够吊人胃口了。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这两种情绪是如何在认知层面上与道德判断产生联系的。例如,厌恶感是否会让我们对那些“不洁”、“不自然”的行为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从而将其归类为道德上的错误?而愤怒,这种更加主动、指向性的情绪,是否会让我们更倾向于看到行为的“不公”和“伤害”,并驱使我们寻求修正或惩罚? 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有趣的实验,通过操纵被试者的情绪状态,来观察他们对同一道德情境的不同判断? 亦或是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来揭示厌恶和愤怒在道德判断过程中激活的大脑区域有何差异? 我对这些细节充满好奇,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了解这些机制,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对某些事情感到深恶痛绝,而对另一些则怒不可遏,以及这些情绪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

评分

《基于情绪的道德判断:厌恶与愤怒的不同效应》——这个书名本身就具备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学术气质,仿佛一位心理学家正准备揭开人类内心深处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我一直觉得,我们之所以能够区分善恶,并非全然是理性的产物,而是深受我们自身感受的影响,而“情绪”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 这本书聚焦于厌恶和愤怒这两种极具代表性的情绪,并暗示它们在道德判断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这让我倍感期待。 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和测量“厌恶”和“愤怒”的,以及它们在被激活时,会对我们的道德推理过程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 比如,当一个人感到厌恶时,他是否会更容易关注行为的“纯洁性”或“社会规范”的违反,从而做出更严厉的道德判断? 而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时,他是否更倾向于关注行为的“意图”或“造成的伤害”,进而影响其对惩罚的看法? 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跨文化的视角,看看这两种情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是否存在共性或差异。 此外,我也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释那些看似“理性”的道德决策,它们是否也隐藏着情绪的影子? 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复杂而多变的情绪,是如何编织出我们对世界道德秩序的认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