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的逻辑:集体行动的理性与感性之争

社会认同的逻辑:集体行动的理性与感性之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婷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认同
  • 集体行动
  • 社会心理学
  • 理性选择
  • 情感
  • 社会运动
  • 群体行为
  • 认同政治
  • 行为经济学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174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62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5
字数:29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社会认同的逻辑:集体行动的理性与感性之争以社会心理学为立足点,融汇其他领域和学科有关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的内涵、外延和发生、发展机制等理论和方法,提出更为全面和适合我国背景的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的概念框架和理论整合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实证研究,对国外经典的双路径模型进行验证和发展,并集中探讨社会认同、情绪、效能感和价值观等核心因素对集体行动的作用机制和由此体现的我国背景下集体行动参与的社会心理特征。本书内容翔实、系统,既可作为相关领域知识普及的重要工具考,也可为多视角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框架和交流平台,其实证研究结果,也为国内的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多视角下的集体行动1
第一节现实集体行动的多种界定1
第二节多视角下的网络集体行动15
第三节现实集体行动的经典理论28
第四节网络集体行动的相关理论53
第五节集体行动中的三足鼎立68
第六节集体行动影响因素解析81
第七节集体行动理论模型概述93
第八节本研究概述100
第二章集体行动理论框架构建106
第一节现实集体行动诸相关概念分类新框架106
第二节网络集体行动诸相关概念及分类新框架109
第三节现实集体行动理论整合模型115
第四节网络集体行动理论整合模型126
第三章理性与感性路径的实证解析136
第一节社会认同VS.工具性动机136
第二节情绪VS.效能感149
第三节各因素整合模型初探164
第四节跨情景整合模型分析175
第五节价值观的作用机制分析197
第六节社会认同作用机制的实验探索209
第四章从研究到实践221
参考文献229
后记248
附录251
附录A以钓鱼岛事件为背景的调查问卷251
附录B以利比亚事件为背景的调查问卷261
附录C实验中的调查问卷271

前言/序言

  不管是出于理论研究还是出于维持社会稳定、改善群际关系的目的,非制度性集体行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也使网络集体行动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究竟何为非制度性集体行动?它具有怎样的发展历程?哪些因素会促发这类行动?其影响机制如何?如何预测和预防?等等,这些都是目前广受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从中总结出10个核心问题,并希冀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此进行解答。
  1. 现实集体行动的定义和分类
  相对于制度性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而言,非制度性集体行动往往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反社会性,长久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的普遍关注,可以说是一个跨学科、跨历史和跨地域的研究领域。而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和社会实践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和分类,这就很容易造成对集体行动的认识混乱,既不利于学术上的交流,也不利于对集体行动本质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进行。基于此,本书在对以往国内外有关集体行动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一个较为全面并更适合我国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分类框架,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和工具。
  2. 网络集体行动的定义和分类
  随着网络影响的日益扩大,网络集体行动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集体行动本身,以及网络上出现的各种群体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参照现实集体行动的定义和框架以及以往的理论和研究,本书试图根据网络集体行动的特征和发展程度提出一个动静结合的定义和分类框架。
  3. 现实集体行动机制的理论整合
  关于现实集体行动的发生及发展机制,以往研究者虽然已建立了丰富的理论,但仍未形成统一认识。本书试图从微观、宏观和整合等不同层次对以往的重要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各理论的相似之处,并以价值累加理论所揭示的集体行动的发展脉络为主要框架对以往的理论进行整合,以对集体行动的不同类别和不同阶段的发生发展机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随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4. 网络集体行动机制的理论整合
  借鉴现实集体行动的整合思路,以网络集体行动所涉及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为主要整合线索,以价值累加理论为主要分析框架,对能够应用到网络环境中,用以解释网络集体行动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有关现实集体行动和传统传播现象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整合。试图勾画出网络集体行动及其发展的全貌,为随后研究的深入和更具针对性的理论的提出提供一定的依据。
  5. 对社会认同和工具性动机双路径模型的检验和发展
  Simon等人提出的双路径模型虽然对影响集体行动的两大主要因素——社会认同和工具性动机进行了整合,但其有关两个路径相互独立的结论主要来自回归分析结果。Simon B, Loewy M, Stürmer S, et al., “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Participation* 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1998), 646. 后续的研究和分析则发现,社会认同和工具性动机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社会认同作为群体成员共享的信念体系除对集体行动有直接影响外,还可能通过影响工具性计算(如提高对背叛代价和合作收益的评估)过程而间接影响人们的参与决策。Stürmer S, Simon B, “The role of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in social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 panel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the German gay move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0(2004), 263. Louis等对学生运动的研究也发现,对收益—损失的主观评价在群体规范和集体行动参与间起中介作用。Louis W R, Taylor D M, Douglas R L, “Normative influence and rational conflict decisions: Group norms and cost|benefit analyses for intergroup behavior”,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8(2005),355. 两条路径间的相互关系暗示了可能存在一个潜在因子,该因素可能正揭示了出两条路径的内在机制。并且社会认同和工具性动机的内涵也暗示了可以从内外动机的角度探讨两种因素的作用本质,从而对双路径模型进行检验和发展。Ajzen I, Fishbein M, “Attitude|behavior realtions: A theoretical anayl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in, 84(1977), 888~918.
  此外,以往的研究多限于西方背景下的现实集体行动,而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匿名性和虚拟性等特征Postmes T, Spears R, Sakhel K, De Groot D, “Social influence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he effects of anonymity on group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2001), 1243. ,以及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行为取向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75~76页。,可能都会影响两种因素对集体行动的作用。
  基于此,本书首先以民族事件为背景,结合内外动机和双路径模型来探讨两种路径的作用本质以及中国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的特点和规律,以望能对以往的研究进行验证和发展。
  6. 对情绪和效能的双路径模型的检验和发展
  正如Van Zomeren等人(2004)对社会支持和群体不公的实验研究所发现的,效能和愤怒可以作为影响集体行动的两条相互补充的路径,并且工具性路径对情绪路径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Van Zomeren M, Spears R, Fischer A H, Leach C W, “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Explaining collective action tendencies through group|based anger and group efficac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7(2004), 649. 而Van Zomeren对不公(主要指情绪)和效能的操作以及其他研究者的工作,都暗示了合理性评估和价值观作为情绪的基础,可能对集体行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Mackie D M, Devos T, Smith E R, “ Intergroup emotions: Explaining offensive action tendencies in an intergroup contex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2000), 602. Van Zomeren等人(2008)随后提出的整合的集体行动社会认同模型(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Collective Action,SIMCA)则进一步确定了社会认同的基础性作用。Van Zomeren M, Postmes T, Spears R, “ Toward an integrative 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collective action: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synthesis of three socio|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4(2008), 504.
  但很少有研究对上述变量进行细化和整合,基于此,本书仍以民族事件为背景,并通过增加价值观和合理性评估等变量来探索中国背景下,不同维度的社会认同、价值观和效能感以及生气,合理性评估对人们参与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倾向的整体影响和相互关系,重点分析社会认同的调节作用,以望能对传统的情绪和效能双路径模型进行检验和发展。
  7. 集体行动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对社会认同和工具性动机模型,以及效能和情绪模型的检验和发展,能够初步揭示出特定事件背景下,中国人参与网络和现实集体行动的特征和规律。但是,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所选变量的影响,为进一步勾勒出中国式集体行动的整体特征以及各路径间的相互关系,本书将对不同维度的社会认同、工具性动机、效能感、价值观和情绪的影响机制进行整合分析。
  8. 不同类型集体行动的影响机制分析
  前面的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式集体行动的整体特征及主要因素的影响机制,但这些研究都是以民族事件为背景,由此得到的研究结论,特别是与西方研究的差异,除了受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影响外,还可能受到事件类型的影响,并且这些研究没有考察集体行动的类型对人们参与机制的影响,为检验和扩展整合分析的结果,探究中国人参与集体行动的普适规律,本书将进一步以不涉及民族直接利益的国际性事件为背景,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在不同场域(现实和网络)以及不同成本和风险的集体行动中的影响机制和相互关系,重点分析社会认同的调节作用机制。
  9. 价值观的作用机制
  如前所述,虽然近来有关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多将社会认同、群际情绪和工具性动机作为核心变量,但其对集体行动的解释仍较有限。新的较具解释力的变量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其中较受重视的就是价值观变量。Klandermans在讨论参与社会运动的基本动机时,就曾指出除工具性动机和社会认同外,人们对违背其基本价值观的评估就能激发其参与集体行动的动机。Klandermans B, “Collective political action”.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2003,670. 随后的研究也普遍将价值观看作是独立于工具理性的新的影响路径,人们参与行动单纯是为了增强自我意识、进行道德谴责或价值表达。Hornsey M J, Majkut L, Terry D J, McKimmie B M, “On being loud and proud: Non‐conformity and counter|conformity to group norm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2(2003), 319.
  但按照Rokeach的定义Rokeach M,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Free Press, 1973,p.3. 以及Schwartz对价值观特征的总结Schwartz S H, “Universal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empirical tests in 20 countrie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5(1992),1.,则暗示了价值观因其抽象性等特征有别于并超越于态度,从而对人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有着基础性影响,因此,也可能在集体行动中起到和社会认同类似的核心作用。为进一步明确价值观的影响机制,在前述整合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将进一步通过调节效应和复杂模型的分析对其作用性质进行跨行为场域和行动类型的探索。
  10. 社会认同的作用机制
  以往很多研究都将社会认同作为影响集体行动的核心机制或基础性变量,并开始探讨不同层次的社会认同对集体行动的相对预测力。但对其具体的影响路径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并且很少有研究从作用性质的角度探讨不同水平的社会认同对集体行动的影响。但这一研究视角可能就为揭示双路径模型的本质属性,以及解释以往有关整合模型研究中的不一致或矛盾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基于此,本书根据前期的调查研究、结构方程和调节效应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通过实验研究探索不同层次的社会认同的作用机理和具体的影响路径,对理解和整合前人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综上所述,本书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所提出的适应我国社会背景的集体行动的概念框架和理论整合模型,以及针对特定类型和特定阶段集体行动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从理论和现实等角度有助于促进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揭示中国式集体行动的特征和机制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现实方面来看:(1)多学科的视角和动态的角度有助于把握集体行动的发展全貌和各部分、各类别间的关系,从而为构建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的综合指标体系和知识库提供基本的概念框架,为搭建各类集体行动的预警、预测模型提供社会心理层面的知识支撑。(2)对中国人参与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因素和影响路径的深入分析,能够为有效预防破坏性集体行动的发生、合理引导建设性集体行动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3)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特别容易爆发各种社会与经济危机事件,社会集体行动是很多公共安全事件的主体,同时网络的兴起和不断发展使得集体行动(特别是集群行为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更具隐蔽性、突发性和扩散性。由于相关研究的匮乏,决策者往往不能及时地发现并化解系统的脆弱性。本书成果不但可以为决策者引控和管理集体行动提供依据,并可以应用于大型活动、社会动员、危机管理和政府决策等领域,为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经济增长、提升全社会的突发应急能力提供理论基础。(4)集体行动多发生在群际背景下,遵循一定的群际关系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中国人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探索,有助于理解中国背景及具体情景下群际关系的特点和动力机制,对从中观和微观的角度促进群体内合作、减少群际冲突、改善群际关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看:(1)基于多学科和动态发展的视角提出的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的概念体系和分类框架,有助于解决以往研究中的概念不清和概念混淆问题,促进不同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同时也有助于对集体行动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2)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等领域都有对集体行动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理论论述,有些理论表面上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这就很容易引起认识上的混乱,本书试图打破学科界限,根据相关理论所采取的不同视角和解释重点对其进行梳理,并按照集体行动的发生、发展脉络对主要理论进行整合,有助于厘清各理论之间的关系,把握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的发展全貌和内部机制,为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具体路径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框架。(3)本书在前述理论和分类框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群体性事件和社会运动等有一定规范和影响力的现实集体行动以及基于共同行为目标的网上集体行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机制,综合分析了不同的社会认同、群际情绪、效能感、集体行动的动机以及价值观等因素对中国人参与集体行动的影响机制及各主要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深入分析社会认同的作用机制,试图揭示集体行动双路径的本质规律,这不仅是在中国背景下对西方经典的双路径模型的检验和发展,也为解释以往研究中的矛盾和不一致现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而对不同行为情景和不同行动类型的研究不但能够增强结果的解释力,也有助于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探索中国人参与集体行动的本质规律。
  作者
  2016年3月5日

《群体之中:社会认同的内在驱动与外在表现》 导论:从个体到群体,探寻认同的边界 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体构成的复杂网络,而群体,作为个体聚集的显性形态,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原始部落的紧密协作,到现代国家的庞大体系,从街头巷尾的民间组织,到跨越国界的国际联盟,群体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是什么将一群原本独立的个体凝聚在一起,形成具有共同目标、行为模式乃至情感联系的“我们”?这种“我们”的形成,又为何常常伴随着如此强大的力量,既能激发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与团结,也可能导向盲目的狂热与排斥? 本书《群体之中:社会认同的内在驱动与外在表现》旨在深入剖析社会认同这一核心概念,它不仅是理解群体行为的关键,更是探究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如何定位自我、如何被他人定位的基石。我们将超越浮于表面的群体现象,去探寻其背后深层的心理机制、社会结构以及文化根源。这不是一本关于特定群体或事件的案例集,也不是一本提供即时解决方案的“群体行动手册”。相反,它是一次关于“认同”本质的哲学与社会学式的探问,一次对人类社会性最基本特征的追溯与审视。 我们相信,理解社会认同,需要跨越理性计算与情感冲动之间的简单二分法。人类的群体行为,往往是两者交织、相互塑造的结果。理性的考量,例如在成本效益分析中判断加入某个群体的收益,往往在集体行动的初期发挥作用。然而,一旦群体形成,情感的联结,如归属感、忠诚感、共同的愤怒或喜悦,则可能成为维系群体生命力的更强大力量。本书将致力于展现这种理性和感性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个体的群体归属,并进而影响群体的整体走向。 第一部分:认同的根基——个体心智与社会连接 社会认同并非凭空产生,它的种子深深埋藏在每个个体的认知结构与情感需求之中。本部分将从个体层面出发,审视驱动社会认同形成的内在因素。 “自我”的建构与社会的镜子: 我们如何认识自己?“自我”的边界在哪里?本章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镜像自我”理论,以及社会反馈在个体自我概念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个体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行为、观点和情感的反应,来塑造和巩固自己的身份认同。这种基于社会映照的自我认知,为个体对特定群体的归属提供了心理基础。 归属的渴望:超越孤独的本能: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对归属感有着根深蒂固的需求。本章将分析这种“归属本能”的演化根源,以及它如何驱动个体主动寻求与他人的联结,参与到各种群体之中。个体在群体中获得的认同感,能够有效缓解孤独感和不确定性,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 认知的捷径与刻板印象: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需要高效的认知方式来理解世界。本章将探讨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和“范畴化”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社会群体的认知。当信息不足或处理能力有限时,人们倾向于依赖简化的认知模型,即刻板印象,来快速判断和归类他人,这既是认知的效率,也可能成为误解和偏见的温床。 情感的共鸣与感染: 群体的情感并非简单的个体情感叠加,而是一种强大的共振现象。本章将分析群体氛围、情绪传染以及集体兴奋等心理过程,解释情感如何在群体中快速传播并放大。这种情感上的联结,往往比理性分析更能驱动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例如在抗议、庆典或危机时刻。 第二部分:群体的涌现——结构、互动与规范的塑造 当个体带着各自的认同需求汇聚成群体,一系列新的动力学便开始运作,塑造群体的形态、功能乃至文化。本部分将聚焦于群体本身的结构性与互动性特征。 群体边界的划定与“内-外”区分: 任何群体都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边界,将“我们”与“他们”区分开来。本章将探讨群体边界形成的机制,包括共同的标志、象征、历史叙事以及区分性行为。这种“内-外”区分,不仅是群体认同的体现,也是维护群体凝聚力和排斥外部影响的重要手段。 领导者的角色与权力结构: 群体需要某种形式的组织和领导。本章将分析不同类型的领导者(如魅力型、权威型、服务型)在群体形成、发展和维持中的作用,以及权力在群体内部的分配与流动如何影响群体行为和认同的稳定性。 规范的形成与个体行为的约束: 群体并非自由散漫的集合,而是逐渐形成一套共享的规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本章将探讨群体规范如何从互动中涌现,如何通过奖励与惩罚机制得以维持,以及它们如何规训个体行为,使其符合群体的期望。 信息流动与群体决策: 群体内部的信息传递模式,直接影响其决策的质量和效率。本章将分析信息在群体中的传播路径、可能的失真现象,以及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从众效应、群体极化等普遍存在的偏差。 群体间的互动与竞争: 群体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常常发生互动,有时是合作,有时是竞争。本章将探讨群体间互动的动力学,以及群体间的竞争如何反过来强化群体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攘外必先安内”)。 第三部分:认同的张力——理性与感性的博弈,个体与群体的边界 社会认同的逻辑并非总是清晰的直线,它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与复杂性。个体在群体中的体验,往往是理性判断与情感冲动、个人自由与群体约束之间的持续博弈。 从“我想”到“我们应该”:个体意志的集体化: 本章将深入探讨,在何种条件下,个体的独立意志会被集体的目标和规范所取代。我们将分析群体压力、社会规范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以及群体认同如何塑造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动机,使其倾向于做出符合群体利益的行为,即使这可能与个体最初的偏好有所不同。 群体思维的诱惑与陷阱: 当群体凝聚力过强,对异见的容忍度降低时,群体思维便可能产生。本章将剖析群体思维的成因,包括对一致性的过度追求、审查异见以及“群体外群体内”的偏见,并探讨其可能导致的灾难性决策。 情感驱动的集体行动:狂热与忠诚的界限: 情感在群体行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过度的情感驱动可能导致盲目和非理性。本章将考察如集体狂热、英雄崇拜、牺牲精神等情感驱动的群体现象,并探讨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辨别健康的群体情感与危险的群体狂热。 认同的脆弱性与转化: 社会认同并非一成不变,它可能随着环境、经历和个体认知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本章将探讨影响社会认同稳定性的因素,包括群体内部的冲突、外部的挑战、以及个体反思与自我修正的可能性。我们将审视个体如何在不同群体认同之间进行转换,以及群体认同如何被挑战、瓦解或重塑。 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统一: 本章将回归本书的中心议题,即理性与感性在社会认同逻辑中的辩证统一。我们将展示,并非只有绝对的理性或感性才能驱动群体行为,而是两者在不同情境下以不同的权重交织作用。例如,对群体目标的情感认同,可能赋予个体执行复杂理性计划的动力;而对群体规范的理性理解,则能帮助个体在情感波动中保持行为的连贯性。 结论:理解认同,理解社会 《群体之中:社会认同的内在驱动与外在表现》并非提供一套操作性的指南,而是提供一种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的视角。通过深入剖析社会认同的逻辑,我们希望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以及群体行为背后复杂的理性与感性驱动。 理解社会认同,意味着我们能够更批判性地看待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识别群体力量的潜能与危险,并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到更具建设性的参与方式。这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解读,更是对人类社会性本质的一次深刻探索。这趟旅程,将带领我们更清晰地看见“我们”是如何被创造,又将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读《社会认同的逻辑:集体行动的理性与感性之争》之前,我可能对集体行动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比如“大家一起做某件事”。但这本书,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大门。作者在书中对“社会认同”这个核心概念的探讨,我觉得是最具价值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我们在群体中是如何被影响,又是如何去影响他人。书中对“理性”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个体在权衡行动的成本和收益时的精妙计算,而对“感性”的描绘,则让我看到了情感的洪流是如何轻易地超越理性的藩篱,将人们凝聚在一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没有回避集体行动的“非理性”一面,而是将其纳入到整体的逻辑之中,这使得整个分析更加完整和真实。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参与一场关于人类行为动机的深度对话,而且收获颇丰。

评分

刚拿到《社会认同的逻辑:集体行动的理性与感性之争》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理解我们为何会“随大流”或“抱团取暖”的全新视角。书中对于“社会认同”的探讨,我认为超越了许多泛泛而谈的论调。作者巧妙地将理性的计算与感性的冲动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力量,融汇在解释集体行动的形成和维持上,这一点非常令人耳目一新。读到关于“理性选择理论”如何被纳入集体行动分析,同时又如何被“情感驱动”所修正和补充的部分,我感到豁然开朗。比如,书中对“从众效应”的解释,不再是简单地描述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群体压力、信息不对称以及个体对社会评价的在意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同时,作者对“集体情感”的刻画,例如群体成员在共同目标下的激情、愤怒或希望,其感染力和塑造力的描述,让我深刻体会到,冰冷的理性算计在面对汹涌而来的情感浪潮时,往往显得无力。这种双重驱动力的分析,让我对许多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社会认同的逻辑:集体行动的理性与感性之争》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群体”的深层剖析,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定位。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参与过的各种集体活动。我一直觉得,人在做出选择时,总会权衡利弊,这是理性的体现。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做出集体行动的选择,并非仅仅是基于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难以言说的“归属感”和“意义感”的追求。书中对“社会认同”的细致描绘,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生动案例,展现了这种认同是如何被构建、被维系,又如何在某些时刻瓦解的。特别是关于“情感共鸣”在集体行动中的作用,作者的阐述非常到位,让我体会到,当个体的情感被群体所激发和放大时,所能产生的能量是多么巨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多力量大”,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心理驱动和价值认同。

评分

这本《社会认同的逻辑:集体行动的理性与感性之争》读起来,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引人入胜的思维漫步。作者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切入,试图解答一个古老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会加入集体,又是如何形成一股力量,去完成那些单打独斗无法企及的目标?书中对“认同”这个概念的拆解,我觉得尤其精彩。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被赋予了深厚的社会心理学根基。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分析集体行动的驱动力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人们的行为归结为纯粹的利己主义,而是深刻地探讨了“情感共鸣”和“归属感”在其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读到这里,我脑海中不断闪过各种现实中的案例,从学生时代的社团活动,到更大范围的社会运动,甚至是日常的粉丝文化,似乎都能在这套理论框架下找到合理的解释。而且,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的史实和研究案例也非常丰富,既有宏大的历史事件,也有细致的社会学调查,这让整个论证过程显得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盛宴之中。

评分

这本书,我必须说,它的视角非常独特,也极其富有洞察力。作者在《社会认同的逻辑:集体行动的理性与感性之争》中,并没有回避集体行动中存在的各种复杂性和矛盾性,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式来理解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理性”和“感性”这两种力量的辨析。过去,我总觉得集体行动要么是大家一起头脑发热,要么是精打细算的结果,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这两种力量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的。比如,书中关于“社会规范”如何通过个体间的互动而形成,并反过来塑造个体行为的论述,就非常精彩。它既有对理性思考的体现,比如对潜在惩罚的规避,又有对感性需求的满足,比如对群体接纳的渴望。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过程时,语言并不枯燥,而是充满了启发性,让我能够不断地将书中的理论与生活中的观察联系起来,产生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