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情我做主》集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浅显易懂,可为中小师学生提供课余阅读,也可满足一般社会读者阅读需要。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心理学越来越成为一门贴近自身经常用到的学科。而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本书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让青少年读者了解、认识什么是情绪,以及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营造好情绪,转化坏情绪,及时调整自身的情绪状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孙红刚,男,山东乐陵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近年来,参编、参写《心理商点》《人格发展心理学》等书籍多部。现为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梁春艳,女,广西南宁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目前为上海黄浦业余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决策和宏观经济现象研究。
一、因笑而乐,因哭而愁1
二、从身到心:情绪的内外策略13
三、由形扬神:内外的统一28
四、习惯改变,心境变迁44
五、移花接木地表达感情60
六、由压而弹,情绪的魅力73
七、情绪魔术师--暗示的力量90
八、掌控自己的情绪:有意识地自我暗示111
九、收起坏情绪,展现好情绪127
十、做情绪的主人:情绪调节大全157
近年来,地震、核泄漏、海啸、泥石流等天灾不断,亲人去世、恐怖袭击,流行病爆发等人祸横行,这些灾难在初期都会给人体验到一种深刻的震惊和迷惑,有的人甚至会出现创伤性反应,比如睡眠困难,噩梦、抑郁记忆闪回等。但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些反应会慢慢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应激反应症状逐步消失。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弹性。它来源于物理学概念,某些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撤销后,变能恢复原状。人们的心理状态也有类似的反应,它是精神上的免疫系统,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心理压力及其造成的,如恐惧、焦虑、悲伤等。它在对付短期压力时作用较为明显,但是处于长期压力的时候,心理免疫系统就大打折扣。在一个高压的社会里,你因为买房子发愁,因为付房租发愁,因为拿不到好成绩发愁,或者因为找不到好工作发愁,都会导致你的大脑经常性地警铃大作,压力激素持续喷涌,同时受到身体和感情上的伤害。比起突如其来的天灾,长期的心理压力积累可以让一个人精神失常。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芜杂的世界中,随时随地都可能体验到压力。作为学生而言,当与同学关系弄僵时,当期末考试来临时,当老师误解自己时,当父母不理解自己时,都可能体验到压力。社会中的人们,在现代的工业化社会带来了快节奏、高消耗的生活下,在有限的时间里总有许多事要做,还要为渺茫的前途担忧,空气和噪音污染不断,交通堵塞严重,还不时有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这些事件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时,加重了我们的压力感。但是没有压力的生活也就失去了挑战,也没有困难去克服,没有新的领域去开拓,更没有理由加速运转你的聪明头脑,提升你的能力,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所以,每个社会个体都要面临来自环境和个体需求的压力,需要妥善处理由压力而引起的情绪困扰,从而活得更好。美国心理学家伯纳诺教授调查过“9·11”之后的纽约人、“非典”之后的香港人、汶川地震后的四川人、刚动过乳腺癌手术的人、性暴力的受害者,以及刚刚痛失所爱的人,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尽管人们反应各异,但大部分人的心理都是有自然弹性的,而这种弹性足以帮助我们应付生命中绝大多数的变故。比如,当亲人去世时,“心理弹性”的表现形式就有很多,有人倾诉痛苦,有人压抑悲伤,有人理想化死去的亲人,有人继续跟死去的人说话,有人自我膨胀,也有人将悲伤转化为对医生的愤怒,但很少人真的一直沉溺在悲伤里不能自拔。
……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人驾驶一艘小船去参加朋友的婚宴。由于来宾都是彼此非常熟悉的好友,所有宴席热闹非常,彼此寒暄之后大家进入正题,笑谈之间喝了不少酒。婚礼结束后,这个人向新浪告别,然后摇摇晃晃走到听着小船的岸边。这时天色已晚,整个月亮爬上夜空。他摸上船后,熟练而用力地摇桨。可是,划了半天还没有抵达对岸。这时,微风吹拂在他喝了酒的滚烫额头上,他用力地划啊划啊,慢慢地在浓浓酒意下睡着了。第二天一早,他在刺眼的阳光中慢慢睁开双眼,一看四周的景物才发现船还停在原地,根本就没有移动。这让他大为震惊,以为发生了什么不祥的事情,于是惊呼而起,拼命地跳上岸边奔逃而去。没想到,他一上岸就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定下神来一看,原来是系船的缆绳--绳结仍好端端地绑在码头的桩上。正是这条绳子捆住了他!我们的一生也会有被绳子捆住的时候,而且有时这些束缚你手脚的枷锁绳子通常又不易被察觉,于是人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言行举止看上去完全改变。这一股拉扯的力量,总是让人生变得纷繁芜杂,精彩纷呈。
随着长大,青少年朋友心里会生出难以名状的涌动,那是感动、是激情、是欣喜、是忧愁、是担心、是羞赧……。那是系住你心房的一股绳子,其实那是情绪,是感受。情绪是染色剂,它让生活五颜六色:心动的日子驰骋张扬,愤懑的夜晚星光黯淡,愉快的周末兴奋不已,阴雨的天空惆怅无边。情绪也是催化剂和麻醉剂:它给人鼓劲、催人奋起,它也令人泄气、将人击倒,使人意志消沉。它也是安慰剂,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创伤,让人的生活变得轻松。我们经常在色彩斑斓的情绪世界中体味人生五味。
2004年,在希腊雅典奥运会的男子双人3米跳板决赛上,彭勃和王克楠的分数遥遥领先,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他们的最后一跳出现失误,冠军也是跑不了的。然而,大概是因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王克楠情绪起伏很大,又是兴奋,又是紧张。结果他最后一跳竟然直接从板上摔进了水里,而跳水名将熊倪称这种失误是一个跳水运动员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由于被起伏的情绪所累,王克楠与奥运金牌失之交臂,留下了莫大的遗憾。试问,如果他懂得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懂得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样的遗憾还会发生吗?不言而喻,我们需要积极乐观的情绪,都希望妥善处理焦虑,希望排解痛苦。因而需要认识情绪,了解情绪,及时调整自身的情绪状态。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压力裹挟,很少有时间停下来,真正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这本书,就像是一股清流,引导我放慢脚步,去关注那些被遗忘的情感角落。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接纳不完美”的几个章节。书中没有出现“你必须完美”的强迫性语句,而是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即使存在缺点和不足,也依然可以拥有闪耀的时刻。这种温和的引导,让我感到非常舒服。我不再因为自己的小错误而过度自责,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这些所谓的“不完美”,恰恰是构成我独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套“万能公式”,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才能“成功”或“快乐”,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迷茫时,递给你一面镜子,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样子,并鼓励你勇敢地去面对和拥抱。
评分这是一次非常触动心灵的阅读体验。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段落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陷入沉思。作者的文字并非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没有高高在上地教诲,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分享他对生活、对情感的理解。书中关于“情绪的流动性”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来都倾向于将自己的情绪进行归类,比如“这是好的情绪”,“那是坏的情绪”,并试图压抑那些“不好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们只是生命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重要的是如何去理解它们,而不是去抗拒它们。作者通过对一些具体情境的描绘,比如在面对挫折时的失落感,或是在获得成功时的短暂喜悦,让我看到,即使是同一种情绪,也会因为个体的原因、情境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种对情绪复杂性的深入剖析,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情绪的关系,并尝试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它们。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原以为会是一本关于情绪管理的科普读物,抱着学习如何控制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的期待翻开了它。然而,它却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悄悄地改变了我看待世界和自己的角度。书中的叙事并非那种直接灌输理论的模式,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细腻的心理描摹,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洞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跟着主人公一同经历喜怒哀乐。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教导”读者应该如何“正确”地感受,而是巧妙地展现了情绪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以及个体在面对不同境遇时,内心涌动的各种细微情绪。读到那些关于迷茫、焦虑、甚至偶尔的失落的篇章时,我常常会惊觉,原来我曾经独自承受的这些感受,并非孤例,而是在人生旅途中普遍存在的经历。书里没有出现任何“心灵鸡汤”式的励志口号,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与接纳。它鼓励我去审视自己的情绪,但不是为了评判,而是为了更深地认识自己。我开始意识到,所谓的“做主”,并非要压抑或否认某些感受,而是要学会与之共处,理解它们出现的根源,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应对之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直接的指导都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市面上关于自我成长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大同小异,充斥着陈词滥调和空泛的理论。我习惯性地翻阅了目录,看到一些熟悉的词汇,心里不免有些打鼓。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我发现这完全是一次出乎意料的惊喜。作者的文字极富感染力,他善于捕捉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瞬间,并将它们放大,赋予深刻的意义。比如,书中对一个平凡的清晨,窗外光线的变化,甚至是街角咖啡店飘来的香气,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些场景的背后,往往都关联着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是一位知心的老友,正娓娓道来他的人生体悟。他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也没有刻意美化现实,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选择”的部分,它不是那种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展现了在无数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背后,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的人生轨迹,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主导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没有给我提供一套改变人生的秘籍,也没有强行灌输任何观念,而是以一种极其自然、温和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自主”的定义。它不是那种激进的、对抗性的“反抗”,而是更加内敛、更加坚定的“选择”。作者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展现了在看似被动的情况下,个体依然可以做出属于自己的决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做主”,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饱满,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成长,都充满了真实感,让我能够感同身受。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被习惯、被他人影响而做出的选择,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并没有真正地“做主”。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鼓励我,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去做出真正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