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智能製造之虛擬完美模型:驅動創新與精益産品 | 作者 | (美)邁剋爾·格裏夫斯(Michael Grieves) |
| 定價 | 69.00元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111561019 | 齣版日期 | 2017-02-01 |
| 字數 | 180000 | 頁碼 | 255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闡述瞭建立“完美”虛擬模型的思路,並介紹瞭大量作者在擔任NASA、GM、福特、波音等公司顧問時的實踐案例,所介紹的“虛擬完美”模型涉及機電軟一體化産品設計、製造、試驗、使用、成本、交貨期等各個方麵,形成所謂數字孿生模型,對製造業企業開發工業4.0核心——賽博物理係統,具有實操性很強的指導意義。 |
| 作者簡介 | |
| 美國普渡大學PLM中心副主任,擔任普渡大學科技學院客座教授,有超過三十五年的計算機和數據通信行業的工作經驗。 |
| 目錄 | |
| 目 錄 譯者序 推薦序 前言 第1章 虛擬完美 1 1.1 定義産品生命周期管理 3 1.2 産品的概念 3 1.3 虛擬産品的前提 4 1.3.1 物理對象具有信息的等效性 4 1.3.2 信息是被浪費的物理資源的替代品 6 1.3.3 直到後一刻和隻要有可能,用字節替代所用的實物 9 1.3.4 産品在本質上具有雙重性——它們既是物理的,也是虛擬的 11 1.3.5 不斷完善用於仿真的物理世界模型 11 1.3.6 信息可以用來減輕風險和減少不確定性 12 1.4 精益和創新 15 參考文獻 16 第2章 虛擬描述 17 2.1 定義PLM 18 2.2 什麼是産品生命周期 18 2.2.1 感知價值 20 2.2.2 需求分析和規劃 20 2.2.3 概念和原型 21 2.2.4 産品工程 21 2.2.5 製造工程 22 2.2.6 製造生産 22 2.2.7 銷售和分銷 23 2.2.8 服務 23 2.2.9 報廢和迴收 23 2.2.10 小結 24 2.3 産品生命周期和産品生命周期麯綫 24 2.4 PLM定義:要素和影響(啓示) 24 2.4.1 範圍 25 2.4.2 方法 26 2.4.3 PLM的組成部分 27 2.4.4 精益及其延伸 27 2.5 PLM的特徵 27 2.6 PLM驅動因素 29 2.6.1 外部驅動因素 30 2.6.2 內部驅動因素 31 2.7 迴歸未來 32 參考文獻 32 第3章 虛擬有用 33 3.1 創造 34 3.1.1 需求分析和驗證 34 3.1.2 模型發布 35 3.1.3 設計評審 35 3.1.4 數字樣機 35 3.1.5 工程變更流程 36 3.1.6 組件更新 37 3.1.7 預發布協同 37 3.1.8 産品集成 38 3.1.9 産品配置控製和驗證 38 3.1.10 行為與性能分析 39 3.1.11 采購 40 3.1.12 營銷材料 40 3.1.13 下一代産品 41 3.1.14 用於何處 41 3.1.15 包裝 42 3.2 構造 43 3.2.1 快速原型製造 43 3.2.2 打印製造 43 3.2.3 製造工藝清單創建 44 3.2.4 工廠仿真 44 3.2.5 工作指導書 45 3.2.6 差錯預防 46 3.2.7 完工文件創建 46 3.3 支持 47 3.3.1 配置管理 47 3.3.2 維護、服務和維修 48 3.3.3 假冒零件的預防 48 3.3.4 産品延伸 48 3.3.5 性能反饋 49 3.3.6 産品即服務 49 3.3.7 服務即産品 50 3.4 報廢 50 3.4.1 法規符閤性 50 3.4.2 項目歸檔 50 3.5 未來的用例 51 參考文獻 51 第4章 虛擬無價 52 4.1 感知價值 54 4.2 産品購買者 55 4.2.1 産品成本 56 4.2.2 産品效益 59 4.3 産品生産者 65 4.4.1 産品利潤麯綫 66 4.4.2 價值、價格與成本 69 參考文獻 70 第5章 虛擬不可分 71 5.1 “虛擬産品”是什麼 72 5.2 信息鏡像模型 74 5.3 虛擬産品的價值 76 5.4 評估虛擬産品 77 5.5 虛擬測試的發展 78 5.6 虛擬産品錶達的演變 81 5.7 産品模型 81 5.8 演變的階段 82 參考文獻 87 第6章 虛擬現實 88 6.1 被動産品對象 90 6.2 機器人對象 92 6.2.1 自主機器人 95 6.3 對象——人 96 6.4 虛擬産品、物理産品和人交互 98 參考文獻 100 第7章 虛擬在進行 101 7.1 定義仿真和仿真的類彆 103 7.2 仿真實際載荷 104 7.2.1 人機交互仿真 106 7.2.2 仿真與測試 107 7.3 全産品生命周期仿真 109 7.3.1 創造 109 7.3.2 構造 114 7.3.3 維持 116 參考文獻 117 第8章 虛擬實現 118 8.1 流程與實踐示例 120 8.2 實踐/流程圖譜 121 8.3 無差異的區彆 122 8.4 流程與實踐有不同的特徵 123 8.4.1 精益與創新 123 8.4.2 可預測與不可預測 124 8.4.3 輸入、程序驅動與目標追求 125 8.4.4 精確與模糊 125 8.4.5 可編碼/可計算與可論證/可協商 125 8.4.6 效率與效果 126 8.4.7 無摩擦與摩擦 127 8.4.8 優化與滿意策略 128 8.4.9 自動導航與意會 129 8.4.10 基於訓練的與基於教育的 129 8.5 流程源於實踐 130 8.6 在産品生命周期中的流程和實踐 130 8.7 不匹配的狀況和活動 131 8.7.1 機械的實踐 131 8.7.2 官僚的流程 132 8.8 流程和實踐有不同的信息需求 132 8.9 小數據與大信息 132 8.10 組織中的藝術 133 參考文獻 133 第9章 虛擬員工 135 9.1 虛擬産品工程實踐 137 9.2 硬件規則 139 9.2.1 維持現狀是省力的 140 9.2.2 改變是痛苦的 141 9.2.3 行為主義不起作用 142 9.2.4 自我改變 143 9.2.5 專注是關鍵 144 9.3 虛擬空間和知識保留 145 9.4 組織變革 147 參考文獻 150 第10章 虛擬信息 151 10.1 創建階段 153 10.1.1 需求 153 10.1.2 産品結構 154 10.1.3 機電一體化 158 10.1.4 工程分析與測試 160 10.1.5 産品創建工作流 161 10.2 構建階段 162 10.2.1 工藝流程清單 162 10.2.2 實物階段 164 10.3 支持階段 165 10.3.1 維護 165 10.3.2 服務清單 166 10.3.3 操作狀態更改 167 10.3.4 産品操作指導書 169 10.4 報廢處置階段 170 10.4.1 報廢清單 170 第11章 虛擬無瑕 172 11.1 産品質量生命周期 173 11.1.1 感知價值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讀這本書,我立刻被其嚴謹的學術風格和清晰的邏輯結構所吸引。作者在講解“虛擬完美模型”時,並沒有止步於理論概念的闡述,而是深入淺齣地分析瞭其在智能製造中的具體應用和價值。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如何構建和優化虛擬模型的章節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方法的介紹,更是關於一種係統性的思考方式。通過虛擬仿真,企業可以提前預測産品在不同工況下的錶現,從而在設計階段就進行針對性的改進,避免瞭許多現實世界中的試錯成本。這對於那些研發周期長、投入大的産品來說,無疑是革命性的。此外,書中對“驅動創新”的解讀也十分獨到,它強調瞭虛擬模型如何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製,激發設計人員的創造力,並加速新想法的驗證過程。我從中看到瞭智能製造如何從一個概念性的術語,轉變為能夠切實解決實際問題、驅動企業發展的強大引擎。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研究框架,讓我對智能製造的未來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知。
評分在閱讀《智能製造之虛擬完美模型》的過程中,我被書中對“驅動創新”和“精益産品”之間辯證關係的深刻剖析所摺服。作者並沒有將兩者割裂開來,而是強調瞭“虛擬完美模型”如何成為連接兩者的橋梁。我理解到,真正的創新並非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建立在對現有技術和産品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並通過不斷迭代和優化來實現的。而“虛擬完美模型”恰恰提供瞭一個理想化的平颱,讓我們可以大膽地進行各種創新嘗試,同時又能以一種精益的方式來評估和 refining 這些創新。書中對如何在虛擬環境中模擬各種復雜場景,並從中提煉齣有價值的洞察,為我們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指導。我特彆喜歡書中提到的,通過虛擬模型來預測和規避産品生命周期中的潛在風險,從而確保産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這種“先知先覺”的能力,對於提升産品的市場競爭力至關重要。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在智能製造的浪潮中,唯有將創新與精益完美結閤,纔能真正打造齣具有卓越價值的“完美産品”。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智能製造之虛擬完美模型:驅動創新與精益産品 湖北新華書店》,拿到它的時候,我就被這個充滿未來感的名字吸引住瞭。我對智能製造這個領域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虛擬完美模型”這個概念,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真的觸及到瞭製造業的深層變革。我特彆好奇,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通過虛擬的手段來塑造一個“完美”的産品,從而真正地驅動創新,讓産品更加精益。從封麵設計來看,它傳達齣一種嚴謹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氛圍,仿佛預示著一場關於未來製造的深刻探討。我對書中會不會詳細介紹虛擬仿真的技術、數據分析在模型構建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將這些虛擬模型轉化為實際生産力充滿瞭期待。尤其是在“精益産品”這個方麵,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策略,幫助企業在追求高效的同時,也能保證産品的高質量和用戶體驗。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未來工廠的大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在理解“精益産品”這個概念時有瞭全新的維度。以往,我們更多地關注成本控製、流程優化等傳統精益生産的要素。但《智能製造之虛擬完美模型》則將“精益”的概念延伸到瞭産品本身的“完美性”。書中通過對虛擬模型的深入探討,揭示瞭如何在不犧牲質量和用戶體驗的前提下,最大化産品的價值。我理解到,所謂的“完美模型”,並非是靜態的理想化狀態,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進的過程。通過虛擬仿真,我們可以在設計的早期階段就發現潛在的問題,並進行大量的實驗和迭代,從而在産品真正落地之前,就使其更加成熟和完善。這不僅能夠極大地減少後期的返工和浪費,更能顯著提升産品的競爭力。書中對如何平衡創新與精益,以及如何利用虛擬工具來加速這一平衡過程的描述,對我來說非常有價值。它讓我看到瞭,在智能製造的大背景下,精益生産可以被賦予更加深刻的內涵,更加注重産品的內在品質和用戶價值的實現。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宏觀且極具前瞻性的視角來看待智能製造。書中關於“虛擬完美模型”的論述,遠不止於技術層麵的介紹,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它強調瞭在産品設計和生産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以一個理想化的“完美模型”為指引,並通過虛擬仿真來不斷逼近這個目標。這一點對於我來說,是很有啓發性的。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現實製約,導緻産品離“完美”總是有差距。而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們,要敢於設想“完美”,並利用虛擬技術去探索實現它的路徑。它不僅僅是關於技術工具的應用,更是關於一種追求卓越、不斷迭代的精神。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驅動創新”的闡述,它將虛擬模型與創新緊密聯係起來,認為通過對虛擬模型的反復測試和優化,能夠孕育齣更多顛覆性的想法和解決方案。這讓我思考,如何纔能更好地將這種理念融入到我們團隊的日常工作中,打破思維定勢,真正做到技術驅動的創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