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经典珍藏版 
  ★国学智谋宝典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内容简介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精华。西方人花了2500年时间,经历了无数战争,才认识到孙子的英明:三十六计更是令无数政治家、军事家、商人成名于天下。
  这两部兵法奇书的实用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军事战争的范畴,并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外交、金融、职场、商场、处世等各项领域,而且花样还在不断地翻新。
     目录
   孙子兵法 
第一 计篇 
第二 作战篇 
第三 谋攻篇 
第四 形篇 
第五 势篇 
第六 虚实篇 
第七 军争篇 
第八 九变篇 
第九 行军篇 
第十 地形篇 
第十一 九地篇 
第十二 火攻篇 
第十三 用间篇 
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附录 
《孙子兵法》原文 
《三十六计》原文       
精彩书摘
     兵 法 导 读 
  计,是预计、计算的意思,这里指战前的预测与战略谋划。本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在全书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孙子的战争观、战略观及战术思想在本篇中都有十分精彩的阐述。首先,慎战与备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明确地表明了慎战与备战的观点。其次,认真权衡考察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敌我双方"五事七计"的考察比较,来对战争的胜负趋势做出合乎实际的预测,并据此制定战略决策。"五事"是指"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领)""法(法制)"五个方面。"七计"是指考察敌我双方哪一方君主的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的指挥高明、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七个方面。再次,树立"诡道"的战术思想。战争是一种诡诈行为,孙子主张在作战中贯彻执行以"利"为宗旨的"诡道十二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掌握战争中的主动权,克敌制胜,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最后,孙子提出了著名论断:"多算胜,少算不胜。"就是说,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足就会失败。 
  原  文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②也。故经之以五事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④。一曰道⑤,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 ⑥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⑦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⑧,乃为之势⑨,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注  释 
  ①兵:本义为兵械。后逐渐引申为兵士、军队、战争等,此处作战争、军事解。 
  ②察:考察、研究。 
  ③经之以五事:经,度量、衡量的意思。五事,指下面谈到的"道、天、地、将、法"。此句意为要从五个方面分析、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④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比较。计,指下文所言的"七计"。索,考究。情,情势、实情,也可理解为规律。此句意为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条件的比较分析,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况和规律。 
  ⑤道:本义是道路,后引申为事理、规律、方法等。此处是指社会政治条件。 
  ⑥曲制、官道、主用:曲制,有关军队的组织编制、通信联络等具体的制度。官道,指各级将吏的管理制度。主用,指各类军需物资的后勤保障制度。 
  ⑦将:一说作名词解,即将领。另一说作助词解,表示假设,意为假如、如果。此为孙子激吴王阖闾而求用之语,故采用第二种说法,意为"(吴王)如果听从我的计谋"。 
  ⑧计利以听:计利,计算、衡量敌我双方的有利或不利条件。以,通"已",已然、业已的意思。听,听从、采纳。 
  ⑨乃为之势:乃,于是、就。为,创造、造就。之,语气助词,无义。势,态势。 
  译  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 
  ……       
前言/序言
       
				 
				
				
					《国学经典丛书·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集》  洞悉古今智慧,纵横时代风云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军事思想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沉淀,孕育出无数璀璨的智慧瑰宝。其中,《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无疑是其中的巅峰之作,它们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精妙的战术安排,以及对人性、局势的深刻洞察,跨越时空,成为历代军事家、政治家乃至各行各业精英们案头必备的案头之书。  《孙子兵法》:兵学圣典,制胜千秋  《孙子兵法》,这部由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其地位如同哲学领域的《论语》,文学领域的《诗经》。全书仅六千余言,却包罗万象,字字珠玑,蕴含着中国古代军事哲学的精髓。它并非仅仅是指导战争的策略,更是一种深远的生存智慧和管理哲学。  孙子兵法开篇即提出了“道、天、地、将、法”五事七计,强调了战争的根源在于政治,而军事行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地理条件、将帅才能和严明的军纪。这“五事七计”奠定了其理论基础,也揭示了孙子兵法超越单纯的军事技巧,而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本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也是其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告诫人们,在任何竞争与斗争中,充分了解对手的实力、意图、弱点,同时准确评估自身的力量、资源、优势,是取得胜利的前提。这种“知彼知己”的精神,不仅适用于战场,更深刻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人际交往、个人成长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孙子兵法还强调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它主张以谋略、外交、威慑等手段,在不发生实际冲突的情况下,迫使敌人屈服,从而达到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胜利。这种“上兵伐谋”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哲学理念,也为现代危机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书中对“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篇章的论述,更是将军事思想推向了极致。从如何灵活运用兵力、制造虚实结合的假象,到如何抓住有利时机、争夺制高点;从如何根据战场变化调整战术,到如何巧妙利用地形、辨别九种不同的土地并采取相应策略;从如何运用火攻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到如何运用间谍获取情报,孙子兵法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作战指导。  《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而不衰,在于其思想的普遍性和前瞻性。它所阐述的战略原则,如“势”、“道”、“形”、“机”,至今仍是理解复杂局势、做出明智决策的关键。它所倡导的“慎战”、“以逸待劳”、“避实击虚”等策略,不仅在古代战争中屡试不爽,在现代的商业谈判、市场竞争、团队管理中,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三十六计:智谋之集,攻守之道  与《孙子兵法》的宏大战略不同,“三十六计”则是一套更为具体、更为精微的战术谋略集。它将历代战争中出现的各种奇谋巧计,归纳整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攻防体系,尤其侧重于在不利或劣势情况下,如何通过智慧和策略扭转乾坤。  “三十六计”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长期以来民间智慧的结晶,它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具象化的方式,展现了古人的军事智慧。“计”字本身就包含了筹划、谋划、策略的意思,而“三十六”则寓意着数量之多,几乎囊括了所有可能用到的计谋。  这三十六计,大致可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并战计、围战计、败战计六大类,每一类之下又包含了若干具体的计策。     胜战计:如“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等,这些计策往往发生在己方占有一定优势,或是可以制造优势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策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例如,“瞒天过海”便是利用人们的麻痹心理,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完成重要任务;“围魏救赵”则是一种以攻为守、调虎离山的经典战术。     敌战计:如“釜底抽薪”、“混水摸鱼”、“打草惊蛇”、“借尸还魂”、“美人计”、“空城计”等,这些计策多用于面对强大的敌人,或是处于不利地位时。它们强调的是如何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制造混乱,分散敌人的注意力,或是利用敌人的弱点,进行出其不意的打击。“混水摸鱼”便是利用混乱局面,伺机获利;“空城计”则以冒险的方式,制造假象,震慑敌人。     攻战计:如“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顺手牵羊”、“偷梁换柱”、“隔岸观火”等,这些计策侧重于主动进攻,或是在进攻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它们往往需要更强的洞察力和执行力,通过精准的判断和出色的演练,达成攻克敌人的目的。“偷梁换柱”便是通过暗中替换,达到欺骗敌人的目的;“隔岸观火”则是一种冷眼旁观,伺机而动的策略。     并战计:如“桃园结义”(此处应为“关门捉贼”)、“顺水推舟”、“李代桃僵”、“金蝉脱壳”、“反客为主”、“瞒神弄鬼”等(此处对“桃园结义”和“瞒神弄鬼”的解释需注意),这些计策多用于双方力量相当,或是需要联合行动时的策略。它们强调的是如何在复杂的局面中,巧妙周旋,达成自己的目标。“顺水推舟”便是借势而为,事半功倍;“李代桃僵”则是一种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策略。     围战计:如“驱虎吞狼”、“瓮中捉鳖”、“投鼠忌器”、“擒贼擒王”、“远交近攻”等,这些计策多用于围困敌人,或是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驱虎吞狼”是利用强大的敌人去消灭另一个敌人;“瓮中捉鳖”则是一种将其完全围住,使其无处可逃的策略。     败战计:如“美人计”、“反客为主”、“将计就计”、“无中生有”、“连环计”等(此处需注意,部分计策如“美人计”和“反客为主”在其他分类中也可能出现,说明其通用性),这些计策是在战败,或是局势不利时,为了保存实力、伺机反攻,或是迷惑敌人而采取的策略。“将计就计”是指利用敌人的计谋,反过来对付敌人;“无中生有”则是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三十六计的每一个计策,都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们教会我们如何灵活应变,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出路,如何在危机中发现机遇。这些计策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们往往能够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棘手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学经典丛书·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集》:穿越时空的智慧宝典  《国学经典丛书·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集》的出版,旨在将这两部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智慧经典,以最权威、最系统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本丛书不仅收录了原文,更重要的是,它将邀请当代国学大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和注释。  这些解读将不再局限于古代的军事背景,而是将其蕴含的战略思想、哲学智慧、人生道理,广泛应用于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商业、管理、教育乃至个人修养等各个领域。读者将从书中学习到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何知人善用,凝聚人心;如何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如何攻守兼备,化险为夷。  本丛书的特点在于:     权威性:精选最优版本,并由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审定,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学术性。    系统性:完整收录《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并提供详尽的解读和注释,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通俗性:语言通俗易懂,避免艰涩的古文,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智慧。    实用性: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实际相结合,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帮助读者解决现实问题。    收藏性:精美的装帧设计,考究的印刷质量,使其成为一本值得珍藏的国学经典。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国学经典丛书·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集》将是一本陪伴您洞悉世事、纵横捭阖的智慧宝典。无论您是希望提升领导力、掌握竞争之道,还是渴望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游刃有余,本书都将为您提供源源不断的启示和力量。  翻开这本书,您将不仅仅是阅读古籍,更是在与伟大的先哲对话,在汲取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精华。让《孙子兵法》的宏大气魄和三十六计的精妙谋略,指引您在人生的战场上,成为真正的智者、勇者、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