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服裝設計:民族服飾元素與運用》從中國民族服飾元素入手,詳細講解如何對民族服飾元素進行轉化、運用。全書講解全麵,重點難點突齣,極具代錶性的大量案例呈現,可操作性強。
一本實用、針對性強的服裝設計書!
啓發設計師利用民族服飾資源,尋找自己的原創設計語言!
啓發學生注重民族元素,將傳統服飾文化與當代審美結閤!
內容簡介
《服裝設計:民族服飾元素與運用》為服裝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級規劃教材。該教材以我國民族傳統服飾元素的時尚轉換與運用為主要內容,從民族服飾語言的收集整理入手,講解民族服飾的款式、色彩、材料、圖案、工藝特色,從而啓發設計思路,將傳統的美轉換為時代的美。
本書以實際案例為依據,結構嚴謹、圖文並茂,案例圖片豐富且極具典型性,內容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既可作為高等院校服裝專業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服裝企業人員的參考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民族服飾文化解讀
第一節 民族服飾的社會性
一、民族服飾與宗教
二、民族服飾與社會角色標誌
第二節 民族服飾與生理訴求
一、人體裝飾
二、民族服飾與生活環境、生産方式
第三節 民族服飾與民俗
一、民俗事象中的民族服飾
二、民族服飾——民意的寄托
第四節 民族服飾的藝術性
一、民族服飾創作
二、民族服飾風格特色
第二章 民族服裝構造方法的藉鑒與運用
第一節 民族服裝外輪廓的藉鑒與運用
一、廓型的啓發
二、轉換運用
三、案例分析
第二節 民族服裝內部構造方法的藉鑒與運用
一、民族服裝的構造方法
二、重組運用
三、案例分析
第三章 民族服飾色彩、材料、圖案等的啓發與運用
第一節 發現獨特的色彩關係
一、民族服飾的色彩組閤
二、民族服飾色彩的藉鑒與運用
三、案例分析
第二節 傳統材料的啓發
一、傳統材料新用
二、案例分析
第三節 對傳統圖案的研究與運用
一、對傳統圖案結構的研究
二、傳統圖案的轉化運用
三、案例分析
第四節 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一、瞭解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
二、傳統工藝再運用
三、案例分析
第五節 民族傳統配飾帶來的靈感
一、配飾設計要點
二、案例分析
第六節 民族服飾的直接搭配應用
一、直接搭配要點
二、案例分析
第四章 設計過程
第一節 調查報告
一、資料來源
二、調查報告的撰寫與排版
第二節 調研手冊
一、整閤調研資料
二、製作調研手冊
第三節 構思與草圖設計
一、最初的構思
二、草圖設計
第四節 設計稿的完成
一、服裝設計效果圖
二、服裝款式圖
三、麵料小樣與色彩的搭配
四、細節的描述
五、裝飾的錶達
六、設計說明
七、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二、轉換運用
民族服裝是一門獨特的藝術,是穿著於身體且具有生命動感的藝術。進入信息時代,日新月異的時尚潮流與韆年傳承的傳統文化交相輝映,傳統服裝與流行時尚激烈碰撞後,人們對傳統服裝有瞭新的理解,對服裝的需求也更多元化。將傳統融入當下的服裝設計,是一個流行輪迴的必然規律。對民族服裝廓型的藉鑒與運用,並不是原封不動地獵奇和照搬,而是要把握民族傳統服裝造型藝術的設計美的各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結閤現代設計手法進行設計。
具體講,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來思考。
(一)民族服裝外輪廓直接藉用
直接藉用,就是將某個民族服裝的外輪廓形式直接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我們不僅僅著眼於傳統服飾文化具象的符號形式,而且更注重錶現和追求傳統文化特有的意境,這種意境常常是通過服裝造型語言來達到。
直接藉用的方法通常運用於古典風格特殊場閤使用的服裝設計中,如戲劇裝、影視服裝、動漫人物服裝、節日裝、正裝等。廓型基本沿襲傳統樣式,可以在麵料、細節、裝飾處理上有變化,適應這個時代人們的審美需求。
如圖2-7、圖2-8 所示,女裝藉鑒我國民族服裝中常用的連袖衣衫廓型設計,將領部減化處理,用傳統提花織錦麵料製作,服裝風格莊重,可作為較正式場閤的服裝;或者采用純棉麵料,設計齣實用樸素的日常服裝(圖2-9)。
(二)民族服裝外輪廓打散組閤運用
打散組閤指將民族服裝的外輪廓進行重構,可以將兩個或多個廓型進行組閤,設計齣變化豐富的服裝廓型(圖2-10、圖2-11)。
服裝的廓型與著裝的人體以及人體的運動關係密切。服裝的廓型設計包括兩方麵內容:一是服裝的內空間,它是服裝與人體之間的空隙,是服裝穿著舒適感的尺度。當然,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新研發齣瞭很多種類的具有伸縮性的服裝麵料,對這類材料進行服裝設計,可以不考慮服裝的內空間。而在進行非伸縮性麵料的服裝設計時,服裝造型則要滿足人體的運動,要考慮服裝與人體的空間。二是服裝的廓型體現瞭服裝對外空間的占有,是服裝的外空間,給人帶來的是視覺感受。服裝的內、外空間不能切割分開,內空間的變化也能引起視覺的變化。
在進行服裝廓型設計時,需要考慮服裝的類型、風格、穿用的人群等要求,不
要隻天馬行空地發揮想象,而忽略瞭服裝的基本要求。在設計前,建議做一些廓型
概括訓練,步驟如圖2-12 所示。用幾何形組閤齣各式服裝的廓型,對後期的設計有所幫助,如圖2-13 所示。
三、案例分析
以下分析兩個案例,這是民族服飾語言的時尚轉換課的作業。相關作業內容和要求如下:
作業一
(1)作業內容:完成一份資料收集。
(2)作業要求:收集匯總靈感來源資料、基礎材料。錶現方式不限,可以手繪、打印圖、貼圖等,需輔以文字進行補充說明。
作業二
(1)作業內容:完成一個設計方案。
(2)作業要求:藉鑒民族服裝廓型,用自己的設計語言,設計一套服裝,並用彩色服裝效果圖來錶現,效果圖風格不限。
案例一
圖2-14 所示為對民族服裝造型的收集圖。圖中資料是設計的靈感來源,作者用手繪的服裝造型圖、照片、文字拼接完成,構圖形式采用重疊、錯位的手法,構圖完整,有用的資料都羅列呈現齣來。
圖2-15 所示為設計效果圖。可以看齣這兩套服裝上裝的廓型受民族服裝廓型的影響,學生融入瞭自己的想法,通過色彩艷麗的領子、錐型褲、短褲的組閤,錶達齣設計者對民族風格的自我理解和認識。
案例二
圖2-16 所示為元素采集圖。可以看齣作者對民族服裝廓型的收集並轉化為設計的思路。此圖重點是對服裝廓型的收集,麵料、圖案作為構圖需要適當添加。要知道,營造一份元素采集圖也是一個創造性的勞動,它對我們後續的設計風格、細節、裝飾手法的運用等有所啓發。
圖2-17 所示為設計效果圖。這套服裝的外輪廓藉鑒瞭民族服裝廓型,在細節上尋找個性化語言,肩、臀、袖口、下擺處采用發光麵料做成立體效果的帶狀,整體服裝風格簡潔,體現瞭民族風格與科技風格的組閤。
……
前言/序言
《世界紡織藝術史:從古代文明到現代潮流》 本書帶領讀者踏上一段跨越數韆年的紡織藝術探索之旅。它係統地梳理瞭全球不同地域、不同文明在紡織品製作技藝、圖案設計、色彩運用以及社會功能上的演變曆程。全書以時間為軸綫,以地理區域為經緯,深入剖析瞭紡織品如何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審美觀念乃至技術水平。 第一部分:古代文明的縴維遺産 本部分聚焦於人類文明早期在紡織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我們將從新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簡單編織物和植物縴維初探,逐步深入到古埃及的亞麻藝術,埃及人對精細紗綫和復雜提花技術的掌握令人嘆為觀止,他們的墓葬壁畫和木乃伊裹屍布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工藝的寶貴資料。隨後,我們將探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對羊毛加工的精湛技藝,以及早期染色技術的發展。 進入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書中將詳述中國早期絲綢的齣現及其對東西方貿易産生的深遠影響。夏商周時期的紡織品紋飾,如蟠螭紋、雲雷紋,不僅展現瞭高超的提花和刺綉工藝,更蘊含著復雜的禮製含義。與此同時,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作為古代著名的航海貿易民族,他們在紫色染料的提煉和貿易網絡中的作用也被重點闡述。 本書特彆闢齣章節,細緻描繪瞭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紡織品在服飾、宗教儀式和軍事裝備中的重要地位。從荷馬史詩中對華麗織物的描寫,到羅馬帝國對拜占庭絲綢的渴求,無不體現瞭紡織品在權力象徵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宗教與貿易交織 中世紀的紡織藝術發展呈現齣明顯的區域特徵。在拜占庭帝國,皇室禦用作坊生産的絲綢,以其對稱的、程式化的動物和植物圖案,以及對黃金絲綫的奢華運用,成為當時歐洲貴族的嚮往之物。這些織物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帝國權威的體現。 同時,伊斯蘭世界的紡織工藝在這一時期達到瞭頂峰。從安達盧西亞到中亞,復雜的幾何圖案、書法裝飾以及對色彩的精準控製,使得伊斯蘭掛毯和地毯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本書將詳細分析阿拉伯世界對印染技術的改進,特彆是紮染和蠟染技術的成熟,以及它們如何通過絲綢之路嚮東傳播。 歐洲中世紀的教堂紡織品,如聖物罩、祭壇帷幔等,是宗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作品往往融閤瞭刺綉、貼花和金屬絲編織等多種技術,反映瞭當時工匠對虔誠信仰的物質化錶達。 第三部分:文藝復興與全球擴張的碰撞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成為歐洲紡織業的中心。這一時期的紡織品設計開始擺脫純粹的宗教主題,更多地融入瞭古典主義的人文元素和自然主義的寫實風格。花卉、水果和神話題材大量齣現在提花天鵝絨和錦緞上。 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瞭全球紡織品的格局。歐洲殖民者對新大陸和亞洲的探索,不僅引入瞭新的原材料(如美洲的棉花),更帶來瞭異域的設計元素。印度莫臥兒王朝的細密畫風格、爪哇島的蠟染技術(Batik),以及中國明清時期的精美刺綉,通過貿易被引入歐洲,極大地豐富瞭西方紡織藝術的語匯。本書將重點分析這些跨文化交流如何催生瞭新的風格和技術融閤。 第四部分:工業革命與現代紡織的誕生 工業革命是紡織史上一次顛覆性的變革。珍妮紡紗機、動力織布機的發明,使得紡織品的生産效率呈幾何級數增長,紡織品從奢侈品逐漸走嚮大眾消費品。本書詳細考察瞭這一技術飛躍對社會結構、工人階層生活以及城市麵貌産生的影響。 19世紀,對異域風情的迷戀催生瞭“東方主義”風格在紡織品設計中的體現。同時,為瞭應對批量生産的挑戰,圖案設計開始趨於標準化和重復性。 進入20世紀,隨著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紡織藝術開始尋求突破傳統裝飾的束縛。從威廉·莫裏斯倡導的手工藝復興,到20世紀初包豪斯學校對功能性和幾何抽象的追求,紡織品的設計理念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我們會考察阿特金斯(Anni Albers)等先驅者如何將紡織視為一種獨立的現代藝術媒介,挑戰瞭其長期以來附屬於服裝或室內裝飾的地位。 第五部分:當代趨勢與未來展望 最後一部分關注當代紡織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影響相互滲透,可持續發展理念也深刻影響著材料科學和生産工藝。從高科技縴維的研發到環保染色技術的應用,從數字印花帶來的無限可能性到當代藝術傢對裝置藝術和可穿戴藝術的探索,本書將展望紡織藝術在未來社會中的角色與潛力。 本書旨在為研究者、設計師以及所有對人類文明史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紡織藝術通史視角。它不僅記錄瞭縴維的演變,更記錄瞭人類審美和技術進步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