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德里达

导读德里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尼古拉斯·罗伊尔 著,严子杰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德里达
  • 解构主义
  • 后现代主义
  • 西方哲学
  • 理论批评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文学理论
  • 导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949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24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2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德里达一般被视为一位创造性超群、想象力澎湃且幽默诙谐的作家。坊间的导读往往侧重德里达作品的哲学性质以及谱系。罗伊尔的这本书则另辟蹊径,重点指出文学在德氏作品里,那种奇奇怪怪的重要性。为了让读者进一步理解和欣赏德里达的作品,他对德里达的著作作出了详细的参照,字里行间更交织着对其他文学作品的仔细解读,从而探讨德里达一贯的主张:解构就是“与文学和解”。作者罗伊尔一再强调,在德里达眼中,“文学”势必与其他问题(例如哲学、心理分析、政治与道德、责任与正义、法治与民主)息息相关,彼此不可分割。

内容简介

  在这本富于热情且充满挑衅性的导读里,作者罗伊尔会为读者清楚介绍不少德里达的“关键思想”,包括解构(deconstruction)、延异(difference)和将临的民主(the democracy to come),同时也兼顾了一系列也许不那么显眼的题目,例如地震、动物和动物性、鬼魂、畸怪、诗性(poematic)、毒药、礼物、秘密、战争和哀悼等。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罗伊尔(Nicholas Royle),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英文系教授。著作包括:《心灵感应与文学:论心灵的阅读》(Telepathy and Literature: Essays on the Reading Mind,1990)、《德里达之后》(After Derrida,1995)、《诡异》(The Uncanny,2003)及与安德鲁?贝内(Andrew Bennett)合著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Theory,1999);编有《解构:读者指南》(Deconstructions: A User’s Guide,2000)。

精彩书评

  ★“(这是一部)出色、强大、明快、原创的(著作)”。

  ——雅克·德里达

  ★“一部雄辩滔滔、创建非凡、胆识过人的著作;其成就连坊间大多数的导读都不能企及:它们想也不敢想呢!”。

  ——黛安·埃兰(Diane Elam),卡迪夫大学

  ★“读者实在不可能找到(比本书作者)更具专业且经验更丰富的导师。作者虽然没有淡化德里达著作的重要性和分量,但他直截了当、风趣无比的论说风格,必定会令初次接触德里达、并通常会因此而受惊过度的读者倍感亲切”。

  ——德里克·阿德利治(Derek Attridge),约克大学

目录

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导读书?

丛书编者前言

致谢

书(篇)名缩写

1为什么是德里达?

2关键思想

3解构大地震

4拥抱自由吧

5增补

6文本

7延异

8世上最有趣的事情

9怪物

10秘密生活

11诗之断裂

12德里达之后

进阶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通用索引

德里达作品索引

雅克·德里达思想源流简图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为什么是德里达?

  为什么是德里达?按照“劳特利奇批判思想家”系列的“惯例”,我必须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更要碰碰运气,希望你会感兴趣(不过,我承认我并不能全盘接受和应对这个问题,原因我想你会渐渐了解)。但毋庸置疑,大家已经有最起码的理解及预设:“德里达”不是新上市的高能量饮料的名称,也不是下届奥运会的候选地。“为什么是德里达?”呢?我把问题放进引号,但它本来已是句引文。在这里,我正式引用德里达,他说:“警惕那看不见的引号,即使那只是个单词,里面的引号一样要警剔”(LO 76)。对于“为什么是德里达?”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样理解?而这些理解又是否基于假想?是怎样的假想?

  以下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段简介:

  “德里达”,一个男人的名字,一位犹太裔、阿尔及利亚—法国籍的哲学家,生于1930年。

  “这句话”,引用一下德里达最近较精彩的论文:“我们大可花无数年的时间去琢磨”(Dem 54)。这个句子的各个部分,各自带出了有关德里达作品的一些重要问题:

  (1)当某某的名字被放在引号里,会产生什么效果?引号又是什么?引号从哪里开始?“可引用性”(quotability)的限制是什么?我们如何决定什么应该或不应该放进引号?我们将会看到,德里达的作品如何“实践一种对引号谨慎但……广泛的运用”(SST 77)。他的作品探索的是一种“不再可能板起脸孔地套用传统话语”的观念,旨在“动摇……带有引号的论述(discourse)与没有引号的论述之间的对立状态”,也就是动摇到“哲学的整体,理论的整体”(SST 74-5)。

  (2)何谓“名字”?它跟名字的持有者有何关系?名字是一己专属之物?专有名词(proper noun)真的是“专有”的吗?德里达会坚持这种逻辑:我们都是“[自己]名字的陌生人”(参见AC 427)。提到“德里达”这个名字,他说:“我爱这个名字[德里达],不过当然,它不属于我(爱自己名字的唯一条件:它不属一己之有)”(AI 219)。

  (3)相对于女人,或相对于动物和机器,何谓男人?德里达让如此这般的对立或分类更为复杂难办。例如他关注到“复数形式的性别差异”(V 163),主张以思维去“超越男女对立,更要打破双性恋、同性恋、异性恋等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分类”(Cho 108)。德里达感兴趣的是批判思考——打乱直截了当的人禽之辨。“没有人可以否定,人类有能力亲身感受到某些动物身上所受到苦难、恐惧或恐慌、惊怖或惊吓”,德里达总结道:“动物直视我们,而我们迎之以赤身祼体。思考本身或许就在那一刻开始”(ATA 397)。同时,他旨在用新思维去思考何谓机器(machine),构建机器、重复(repetition)、书写和死亡之间的亲密关系。他认为,如果没有机械性的重复,就不可能有所谓的书写和记忆;机器即是死亡,“机器之所以出现,关乎到死亡”(FSW 227)。

  (4)“犹太人”意味着什么?当有人因其希伯来血统或宗教而被识别出来,背后的潜台词及利害关系又是什么?试想一下,如果“基督徒”的身份以同样的方式被加诸有关作家或所谓公众人物身上,又会如何?德里达说过,他是犹太人,也不是犹太人;他是基督徒,也不是基督徒。在身份问题上,宗教如何发挥作用?德里达受到“去宗教化的弥赛亚主义”(SM 59)感召,他戮力“阻截一切通往神学的道路”(Pos 40)。这样的一个思想家,我们应如何应对?

  (5)“阿尔及利亚—法国人”(Algerian-French):不止一个身份,来自或属于不止一个国家——特别是阿尔及利亚和法国这种有着历史瓜葛并制造“身份认同障碍”(MO 14)的国家——究竟是怎么回事?

  (6)何谓“哲学家”?被称作哲学家意味着什么?当哲学家或哲学不可避免地要括上引号,这说明了什么?某些德里达的读者急于指出德里达最称职不过的作家身份,但如果“作家”(和其息息相关的“文学”)都必须置于引号之内呢?德里达曾说过:“我很好奇世上还有完全纯粹的‘作家’或‘哲学家’吗?毫无疑问,我两者皆非”(HPH 189)。

  (7)当我们说,某某出生了、“他出生了”(he was born)、“我出生了”(I was born),又或者是没有标示过去时态的一句“生于1930年”(born in 1930),我们要表达的是什么?“出生了”(was born),或“出生”(is born),两者在时间及时态上都有点怪怪的。(在法语里这种模糊更为明显:je suis né(e),可同时解释为“出生了”和/或“出生”。)“出生”意味着什么?在何种意义上,我们竟然可以察觉到“出生”这个事实?在德里达看来,“这个问题引起的焦虑是挥之不去的”(MMW 339)。每次诞生也是“一个绝对的开始,是世界的另一起源”:它是个惊喜,是一起“不能回首分析”的事件(DA 543)。

  (8)“生于1930年”:日期是什么?日期是独异(singular)的,无可取代的。它“不回头,不重复”(TSICL 42),它“用来铭刻每一刻的独特性,但正因如此,它捉不住独特的一刻……日期总是被消抹(effaced)。同时铭刻,同时消抹(PTP 378-9),例如“9.11”—— 或任何其他日期,不也就是这样吗?日期是奇怪的,用德里达的话来说,日期是“我们向时间和空间抛掷的网状符码,试图减少或掌控复数形式的差异(differences),截停差异,锁定差异(AC 419)。

  (9)最后,上面引述有关德里达的介绍文字,以“生于1930年”作结,但其实似乎没把话说完,或其实已道出了弦外之音,幽灵般(ghostly)肯定着有关人士依然在生、生活着或将继续生活。这又是什么意思?“活着”、“继续活着”,又是什么意思?幽灵性(ghostliness)又是什么?本书会论及这些德里达提出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围绕着“为什么是德里达?”而运作如常的,是什么假设、信仰、幻觉或幽灵?显而易见,我们可能更应把问题改写并理解为:“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德里达的书?”或“为什么我想要或需要读这本书?”

  由此带出了两个不同的可能。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德里达的书?”)至少是你我同样在乎的。而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想要或需要读这本书?”),大概对你来说更为切身。我们不能忽视“为什么是德里达?”这个问题的弦外之音,以及发问者语调的含义;这个问题正在呼吁你们去解答,同时亦在寻求解答,好像在问:读者们,快解释一下,为什么是德里达呢?为什么想要或需要认识德里达呢?为什么大家要对他感兴趣?

  ……


《思辨的迷宫:解构文本的隐秘之径》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家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以其独到的洞察力,照亮前行的道路,也引发无尽的探索。雅克·德里达,这位二十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法国哲学家,便是其中耀眼的一位。他以“解构”这一革命性的方法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理解语言、文本、意义乃至整个知识体系的方式。本书《思辨的迷宫:解构文本的隐秘之径》并非直接为您导读德里达的某个具体著作,而是旨在搭建一个理解其思想框架的平台,引导您进入他所构建的宏大思辨空间,认识解构的强大力量及其深远影响。 我们常常认为,意义是稳定、确定的,如同固定在文本中的珍珠。然而,德里达向我们揭示,这种确信可能是一种幻觉。他观察到,语言并非简单地指向外部现实,而是在自身内部不断地指涉、延宕,构成一个复杂的符号游戏。文字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取决于上下文的不断流动,取决于与他者意义的差异。这种差异,德里达称之为“差延”(différance),是意义生成的关键。差延消解了文本的单一、封闭的意义,揭示了其内在的张力和不确定性。 理解德里达,关键在于理解他对传统哲学二元对立的质疑。从柏拉图的“理念与现象”,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再到笛卡尔的“心与物”,西方哲学史充斥着各种对立的概念。德里达认为,这些对立并非平等,而是存在着等级关系,其中一方总是被视为更优先、更重要,另一方则被置于次要、衍生的地位。例如,语言被视为思想的工具,似乎思想先于语言而存在;声音被视为比文字更直接、更真实的表达,文字则被看作是声音的二次替代。德里达通过解构,揭示了这些看似牢固的二元对立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假设。他指出,被压抑的一方并非真正“次要”,而是构成主体一方存在的必要条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 解构并非是一种破坏,也不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否定。相反,它是一种精密的文本分析方法,一种“在文本内部进行的写作”。解构者如同审慎的考古学家,仔细勘察文本的“地层”,寻找那些被掩埋、被忽略的细节,那些文本自身无意中泄露出的矛盾和张力。通过聚焦于文本的边缘、注释、引文、错别字,甚至是那些未被言说的空白,解构能够揭示文本背后隐藏的假设、偏见和意识形态。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意义,质疑那些我们毫不怀疑的真理。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的概念阐释和案例分析,带您领略解构的魅力。我们将探讨“延异”如何挑战意义的确定性;“踪迹”如何揭示语言的内在性与差异性;“文本”如何超越传统的书籍概念,成为一切具有结构和意义的体系;“逻各斯中心主义”如何被质疑,从而挑战以声音或理性为中心的西方哲学传统;“乞援”与“赠予”的关系如何暗示了互惠的非对称性;“痕迹”与“存在”的纠缠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实在的理解。 举例来说,当我们在阅读一篇经典著作时,我们可能会习惯性地去寻找作者的“本意”。然而,解构者会问,这个“本意”是由谁来界定的?它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清晰、固定?作者在写作时,是否已经预设了某种读者,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读者?文本的意义是否会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偏移?德里达的思想提醒我们,文本的意义永远是“敞开的”,它不是被固化在一个时刻,而是不断地在与读者、与时代、与他者的互动中生成。 本书还将触及德里达思想的实践意义。解构不仅是一种哲学方法,更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它有助于我们审视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存在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操纵。在后现代语境下,信息爆炸、意义多元,但同时也充斥着虚假信息、身份政治的固化和真理的相对化。德里达的解构,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辨别文本操纵、警惕意识形态陷阱的有力工具。它鼓励我们保持怀疑精神,不轻易接受表面的陈述,而是去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其可能存在的矛盾。 《思辨的迷宫:解构文本的隐秘之径》并非要为您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式的德里达解读,因为德里达本人也反对任何形式的最终解释。恰恰相反,它旨在激发您的独立思考,引导您成为一个积极的意义探索者。当我们撕下对文本的既有成见,当我们敢于面对意义的不确定性,当我们开始欣赏文本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我们就已经踏上了德里达所开启的思辨之旅。 这本书将为您铺设一条进入德里达思想世界的清晰路径,但真正的探索,则需要您在阅读中,在思考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亲自去发现。解构的迷宫,并非终点,而是通往更深层理解的起点。愿这本书能点燃您对思想的激情,引领您在文本的隐秘之径上,发现那些未被言说、却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录梗概(非具体图书内容): 第一部分:思辨的基石——概念的解构 第一章:意义的延宕:延异(différance)的哲学 语言游戏与符号的流动性 差异性如何生成意义 时间性与空间性在意义生成中的角色 第二章:在场与缺席:痕迹(trace)的哲学 “在场”的幻觉与“缺席”的真实 痕迹如何预设了“在场” 文本的内在性与指涉性 第三章:二元对立的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 西方哲学中的主要二元对立 语音中心主义的特权与局限 文字的“罪恶”与“恩典” 第四章:文本之外无他物:文本(text)的无限延伸 超越书籍的文本概念 意义的网络与互文性 读者在意义生成中的角色 第二部分:解构的实践——文本的探索 第五章:揭示内在的张力:解构的分析方法 关注文本的边缘与空白 分析性的“乞援”与“赠予” 如何发现文本的矛盾与不确定性 第六章:重写与再阅读:解构的“文本” 解构并非简单的否定 “在文本内部的写作”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新的生成 第七章:政治的痕迹:解构与权力结构 语言中的意识形态与权力运作 解构在社会批判中的应用 后殖民语境下的解构思考 第三部分:思辨的延伸——未来的回响 第八章:哲学之外的解构:文学、艺术与法律 解构在不同领域的实践案例 对传统学科的挑战与重塑 第九章:不确定的恩典:拥抱意义的流动性 解构与后现代主义的关联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对未来思想的启示 (此目录为辅助理解德里达思想脉络而设,并非书中实际章节标题,旨在展示将如何系统地引导读者进入相关概念和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译本,那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层层嵌套的从句,几乎每隔三行就要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真正带领初学者平稳过渡到复杂思想领域的入门读物。我期待的,是那种像经验丰富的老向导一样,能够用清晰、连贯的逻辑链条,将那些看似天书般的概念,一步步拆解、消化,最终让人能够自信地走入那片思想的迷宫深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起我已有的知识储备和那些高深的哲学思辨,而不是另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让人在尝试攀登的过程中感到挫败和无助。

评分

我正在努力培养一种更具批判性的阅读习惯,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作者提供的信息,而是希望能学会如何审视论证的结构、检验前提的有效性,并识别出潜在的偏见。我非常欣赏那些能够教导读者“如何思考”而非仅仅“思考什么”的著作。理想中的这本书,应该能够提供一套实用的工具箱,帮助我拆解任何文本的逻辑骨架,无论面对的是一篇新闻评论、一份学术论文,还是一段复杂的政治宣言。这种方法论的训练,对我构建独立判断的能力至关重要,它关乎的不仅仅是理解文本,更是理解我们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导航。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的构建与消解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传统叙事是如何被不断地重写和颠覆的。我特别关注那些探讨“他者”形象如何被权力结构所塑造和异化的论述。我正在寻找的,是对当代艺术和电影中,那种潜藏在表层娱乐之下的深刻批判性视野的挖掘。有没有可能,通过对文本的解构,揭示出隐藏在主流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那种能够穿透现象、直击本质,揭示出语言和权力之间复杂共谋关系的分析视角,才是我目前最渴望吸收的养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沉的藏蓝色,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韵味。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能感受到那种细腻的触感。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非常用心,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很好地烘托了内容的严肃性。内页的留白恰到好处,让眼睛在长时间阅读后也能得到片刻的放松,不像有些学术书籍那样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整体层次,让人在还没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和出版方的专业态度肃然起敬。它不只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拿在手中品鉴,都显得十分赏心悦目。

评分

说实话,最近读的几本关于现当代哲学史的概述,都过于注重线性梳理了,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现象学,像是在完成一份教科书式的任务,缺乏对思想家之间那种激烈碰撞和相互批判的生动描绘。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展现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紧要关头迸发出来的作品,展现出那些天才头脑在面对时代困境时,是如何挣扎、如何突破的。那种充满个体生命力和时代烙印的叙事,远比冰冷的知识点堆砌要引人入胜得多,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思想诞生的那份震撼与激情。

评分

思想家与思想著作导读丛书,有几本感兴趣的还未出版

评分

书薄略贵,内容还好~

评分

理论书籍,老师指定阅读的,经典大家的著作,需要好好钻研一下。

评分

评分

将深奥化为晓畅是该丛书的最大功绩

评分

很好的书籍 值得一读呀!

评分

将深奥化为晓畅是该丛书的最大功绩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套书都不错,值得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