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任伯年、齐白石、傅抱石等画坛名家推崇备至的画学启蒙读物,孕育丹青圣手的摇篮。
2.精选流行面很广的山水和梅兰竹菊等谱,让国画爱好者迅速入门。
3.重现康熙版的经典魅力,全彩印刷,画面清晰,纤毫必现。
4.作为一个想要学国画的人,请准备笔墨纸砚,和《芥子园画谱》携手开始一段艺术之旅。
《芥子园画谱》是一部中国画技法经典著作,又称《芥子园画传》。它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在《青在堂画学浅说》中,一开始就介绍了南齐著名画家谢赫的“六法”。即“气运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写形”、“随类傅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这是完整和系统的绘画、品画标准。对此经世珍宝,我们竭心尽力地重新编辑出版,希望能将其精髓全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芥子园画谱》一书囊括树谱、山石谱、梅兰竹菊谱之精华内容,原书文字皆为简体重排,图片全部采用高清画图,以飨读者。
序
青在堂画学浅说
树谱
山石谱
人物屋宇谱
青在堂画兰浅说
青在堂画竹浅说
青在堂画梅浅说
青在堂画菊浅说
鹿柴氏曰:论画或尚繁,或尚简,繁非也,简亦非也,或谓之易,或谓之难,难非也,易亦非也,或贵有法,或贵无法,无法非也,终于有法更非也。唯先矩度森严,而后超神尽变,有法之极归于无法,如顾长康之丹粉洒落,应手而生绮草,韩斡之乘黄独擅,请画而来神明,则有法可,无法亦可,唯先埋笔成塚,研铁如泥,十日一水,五日一石,而后嘉陵山水。李思训屡月始成,吴道元一夕断手,则曰难可,曰易亦可,惟胸贮五岳,目无全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驰突董巨之藩篱,直跻顾郑之堂奥,若倪云林之师右丞,山飞泉立,而为水净林空,若郭恕先之纸鸢放线,一扫数丈,而为台阁牛毛蚕丝,则繁亦可,简亦未始不可,然欲无法必先有法,欲易先难,欲练笔简净必入手繁缛,六法,六要。六长,三病,十二忌,盖可忽乎哉!
六法
南齐谢赫曰气运生动,曰骨法用笔,曰应物写形,曰随类写彩,曰经营位置,曰传摸移写,骨法以下五端可学而成,气运必在生知。
六要六长
宋刘道醇曰,气韵兼力一要也,格制俱老二要也,变异合理三要也,彩绘有泽四要也,去来自然五要也,师学舍短六要也。
粗卤求笔,一长也,僻涩求才,二长也,细巧求力,三长也,狂怪求理,四长也,无墨求染,五长也,平画求长,六长也。
三病
宋郭若虚曰:三病,皆系用笔。一曰板,板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状平褊,不能圆浑。二曰刻,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三曰结,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
十二忌
元饶自然曰:一忌布置拍密;二忌远近不分;三忌山无气脉;四忌水无源流;五忌境无夷险;六忌路无出入;七忌石只一面;八忌树少四枝;九忌人物伛偻;十忌楼阁错杂;十一忌滃淡失宜;十二忌点染无法。
三品
夏文彦曰: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未知,神品;笔墨超绝,传染得宜,意趣有异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是规矩者,谓之能品。
鹿柴氏曰:此述成论也,唐朱景真于三品之上,更增逸品。黄休复作先逸而后神妙,其意则祖于张彦远,彦远之言曰,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谨细,其论顾奇矣!但画至于神能事已毕,只有不自然者,逸则自应置三品之外,岂可于妙能议优劣?若失于谨细,则成无非无刺,媚俗容悦而为,画中之乡愿与媵妾,吾无取焉?
分宗
禅有南北,二宗于唐始分,画家亦有南北,二宗亦于唐始分,其人实非南北也,北宗则李思训父子,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伯骕,以至马远、夏彦之。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澹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郭忠恕、董源、巨然、米氏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马驹云门也。
重品
自古以文章名世,不必以画传。而深于绘事者,代不乏人,兹不能具载,然不惟其画,惟其人,因其人,想见其画。令人亹亹起仰止之思者,汉则张衡、蔡邕;魏则扬修;蜀则诸葛亮;晋则嵇康、王羲之、王廙、王献之、温峤;宋则逺公;南齐则谢蕙连;梁则陶弘景;唐则庐鸿;宋则司马光、朱熹、苏轼而已。
成家
自唐宋荆、关、巨、董以异代齐名,成四大家后,而至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为南渡四大家,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为元四家,高彦敬、倪元镇、方方壶,虽属逸品,亦卓然成家,所谓诸大家者,不必分门立户而门户自在,如李唐则远法,思训、公望则近守董源,彦敬则一洗宋体,元镇则首冠元人,各自春秋,赤帜难拔,不知诸家肖子,今日属谁?
能变
人物自顾、陆、展、郑以至僧繇、道、元一变也,山水则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
鹿柴氏曰:赵子昂居元代而犹守宋规,沈启南本明人而俨然元画,唐王洽若预知有米氏父子而若泼墨之关钥先开,王摩诘若逆料有王蒙而渲澹之衣钵早具,或创于前,或守于后,前人恐后人之不善变而先自变焉,或后人更恐后人之不能善守而坚自守焉,然有胆不变者亦有识。
计皴
学者必须潜心毕智,先功某一家皴,至所学既成,心手相应,然后可以杂采旁收,自出炉冶,陶铸诸家,自成一家。后则贵于浑忘,而先实贵于不杂。约略计之:
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小斧劈、云头皴、雨点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更有披麻而杂雨点,荷叶而搅斧劈者。至某皴创自某人某人马牙皴,师法于某,余已具载于山水分图之上,兹不赘。
释名
淡墨重叠,旋旋而取之曰斡。淡以铳笔横卧惹而取之曰皴。再以水墨三四而淋之曰渲。以水墨衮同泽之曰刷。以笔直往而指之曰捽。以笔头特下而指之曰擢。擢以笔端而注之曰点;点施于人物,亦施于苔树。界引笔去谓之曰画;画施于楼阁,亦施于松针。就缣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成烟光,全无笔墨踪迹曰染。露笔墨踪迹而成云缝水痕曰渍。瀑布用缣素本色,但以焦墨晕其旁曰分。山凹树隙,微以淡墨滃溚成气,上下相接曰衬。
说文曰:“画畛也,象田畛畔也。”释名曰:“画挂也,以彩色挂象物也。”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间崖下曰岩,路与山通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夹水曰涧,山下有潭曰濑,山间平坦曰坂,水中怒石曰矶,海外奇山曰岛,山水之名,约略如此。
用笔
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云影明晦,即谓之无墨。王思善曰:“使笔不可反为笔使。”故曰石分三面。此语是笔亦是墨。
凡画有用画笔之大小蟹爪者,点花染笔者,画兰与竹笔者,有用写字之兔毫湖颖者,羊毫雪鹅柳条者,有惯倚毫尖者,有专取秃笔者,视其性习,各有相近,未可执一。
鹿柴氏曰:“云林之仿关仝,不用正峰,乃更秀润,关仝实正峰也。李伯时书法极精,山谷谓其画之关钮,透入书中,则书亦透画中矣。钱叔宝游文太史之门,日见其搦管作书,而其画笔益妙。夏咏与陈嗣初王孟端相友善,每于临文,见草,而竹法愈超。与文士熏陶实资笔力不少。又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徐文长醉后拈写字败笔,作拭桐美人,即以笔染两颊。而丰姿绝代,转觉世间铅粉为垢,此无他盖其笔妙也。用笔至此,可谓珠撒掌中,神游化外。书与画均无歧致。不宁惟是,南朝词人直谓文为笔。沈约传曰:“谢元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庾肩吾曰:“诗既若此,笔又如之。”杜牧之曰:“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夫同此笔也,用以作字作诗作文,俱要抓着古人痒处,即抓着自己痒处。若将此笔,作诗作文与作字画,俱成一不痛不痒,世界会须早断此臂,有何用哉?”
用墨
李成惜墨如金,王洽泼墨审成画。夫学者必念惜墨泼墨四字于六法三品,思过半矣。
鹿柴氏曰:大凡旧墨,只宜书画纸,仿旧画,以其光芒尽敛,火气全无,如林逋、魏野具属典型久宜并席,若将旧墨,施于新缯,金笺金笔之上,则翻不若新墨之光彩直射,此非旧墨之不佳也,实以新楮缯难以相受,有如置深山有道之淳古衣冠于新贵暴富座上,无不掩口胡虑臭味何能相人,余故谓旧墨留书,旧纸新墨,用画新缯金楮,且可任意挥洒,不必过惜耳。
重润渲染
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救,渐用浓墨者为上,董源坡脚下多碎石,乃画建康山势,先向笔画边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处,着色不离乎此,石着色要重,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中有云气,皴法要渗软,下有沙地,用淡墨扫屈曲为之,再用淡墨破。
夏山欲雨,要带水笔晕开,山石加谈螺青于矶头更觉秀润,以螺青入墨或藤黄入墨画石,其色亦浮润可爱。冬景借地为雪,以薄粉晕山头,浓粉点苔,画树不用更重,干瘦枝脆,即为寒林,在用谈墨水重过加润之,则为春树。
凡画山着色与用墨,必有浓淡者,以山必有云影,有影处必晦,无影有日色处必明,明处淡,晦处浓,则画成俨然云光日影浮动于中矣!
山水家画雪景多俗,尝见李营丘雪图,峰峦林屋,皆以淡墨为之,而水天空处,全用粉填,亦一奇也。
凡打远山,必先香朽其势,然后以青以墨一一染出,处一层色淡,后一层略深,最后一层又深,盖愈远者得云气愈深,故色愈重也。
画桥梁及屋宇须用淡墨润一二次,无论着色与水墨,不润即浅薄。王叔明画有全不设色,只以赭石淡水润松身,略勾石廓,便风采绝伦。
天地位置
凡经营下笔,比留天地,何谓天地?有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主意定景,窥见世之初学,据尔把笔,涂抹满幅,看之添塞人目,已觉意阻,那得取重于赏鉴之士?
鹿柴氏曰:徐文长论画,以奇峰绝壁,大小悬流,怪石苍松,幽人羽客,大抵以墨汁淋漓,烟岚满纸,旷如无天,密如无地为上。此语似与前论未合,曰:文长乃潇洒之士,却于极填塞中具极空灵之致,夫曰:旷若曰密,如于字缝早逗露矣。
破邪
如郑癫仙、张复阳、钟钦礼、蒋三松、张平山、汪海云、吴小仙,于屠赤水画笺中,直斥之为邪魔,切不可使此邪魔之气绕吾笔端。
去俗
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俗犹不可侵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学者其慎旃哉。
设色
鹿柴氏曰:天有云霞,烂然成锦,此天之设色也;地生草树,斐然有章,此地之设色也;人有眉目唇齿,明皓红黑,错陈于面,此人之设色也;凤擅苞,鸡吐绶,虎、豹炳蔚其文,山雉离明其像,此物之设色也;司马子长援据《尚书》、《左传》、《国策》诸书,古色灿然,而成《史记》,此文章家之设色也;犀首张仪,变乱黑白,支辞博辨,口横海市,舌卷蜃楼,务为铺张,此言语家之设色也。夫设色而至于文章,至于言语,不惟有形,抑且有声矣。嗟乎!大而天地,广而人物,丽而文章,赡而言语,顿成一着色世界矣!岂惟画然。即淑躬处世有如所谓倪云林淡墨山水者,鲜不唾面,鲜不喷饭矣。居今之世,抱素其安施耶?故即以画论,则研丹摅粉,称人物之精工;而淡黛轻黄,亦山水之极致。有如云横白练,天染朱霞,峰矗曾青,树披翠厨,红堆谷口,知是春深,黄落车前,定为秋晚,岂非胸中备四时之气,指上夺造化之工,五色实令人目聪哉!
又曰:王维皆青绿山水,李公麟尽画白描人物,初无浅绛色也,昉于董源,盛于黄公望,谓之曰吴装,传至文、沈,逐成专尚矣。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勾出大概。王蒙多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石勾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
传世三百余年,风行画坛经久不衰的《芥子园画谱》是集明清中国画名家之杰作,为艺术家启蒙之良师,汇集名家画论,详述绘画技巧,为国画初学者之典藏。成为公认最具权威的读画学画的百科全书,是官吏商贾、文人墨客最热衷收藏的极品。其中第一集山水图谱于康熙十八年,以木版彩色套印成书,并以沈心友的岳父—李渔的别墅“芥子园”为书命名。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绘画的发展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如果从新石器时代彩陶上描绘鱼、鹿的纹饰算起,到晚清的绘画,中国画已前后经历了七千多年的发展过程。这套画谱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图文并茂,浅显易懂,便于初学者临模
《芥子园画谱》是一部中国画技法经典著作,又称《芥子园画传》。它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在《青在堂画学浅说》中,一开始就介绍了南齐著名画家谢赫的“六法”。即“气运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写形”、“随类傅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这是最完整和系统的绘画、品画标准。
对此经世珍宝,我们竭心尽力地重新编辑出版,希望能将其精髓全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全书遴选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等精华内容。相信这本画坛传世经典之作一定会对学画、爱画的朋友有所裨益,帮您开启绘画之门,更近距离地感受中国传统画作的无穷魅力。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芥子园画谱》,老实说,在我收到之前,我对它抱有一些期待,但也夹杂着一些疑虑。毕竟,市面上关于中国画的书籍琳琅满目,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却不多。然而,这本书的实际表现,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带领我走进中国画的世界。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精良,清晰的图文结合,让每一个绘画步骤都一目了然。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绘画原理阐述清楚。这对于像我这样,希望系统学习中国画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喜欢它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从最基础的笔墨练习,到复杂的山水构图,每一步都扎实可靠,让我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而不是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
评分初次翻开《芥子园画谱》,就被它那股淡淡的墨香和古朴的纸页所吸引。我虽非科班出身,但自幼对中国画情有独钟,常在名家画作前驻足,试图捕捉那份“形神兼备”的意境。然而,理论的匮乏和实践的摸索,总让我觉得隔靴搔痒。这本书的出现,恰似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将那些深奥的绘画理论,以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从线条的运用,到皴法的变化,再到色彩的搭配,每一个步骤都详述得一丝不苟。书中精选的范例,更是如同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让我仿佛置身于大师的画室,亲眼见证他们如何将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跃然纸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构图的讲解,它教会我如何取舍,如何安排景物,如何营造空间感,让原本杂乱的画面瞬间有了生命和呼吸。读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凭感觉挥洒的门外汉,而是开始懂得一些“道”的门道。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领悟,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传统绘画殿堂的大门。
评分在我看来,《芥子园画谱》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本中国传统美学的百科全书。它所包含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绘画技巧。书中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对事物内在精神的提炼,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如何握笔,如何运墨,更是如何去“看”,如何去“悟”。它教会我如何从一片落叶中看到生命的轮回,如何从潺潺的流水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如何从巍峨的山峰中体会自然的雄浑与壮阔。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理解,通过绘画的形式得以体现,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审美情趣,也引导我走向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评分作为一个对自然风光有着强烈热爱的人,我总是希望能够将那些壮丽的山河、静谧的溪流、生机勃勃的花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然而,现实中的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画出的景物总显得呆板、缺乏灵气。《芥子园画谱》的出现,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它并没有止步于枯燥的技法讲解,而是深入地剖析了自然界各种元素的内在规律。比如,它讲解如何观察山石的结构,如何表现云水的流动,如何捕捉花卉的形态和神韵。我跟着书中的指导,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现实中的景物,用画谱中的理论去对照、去理解。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我不再只是匆匆一瞥,而是开始留意树叶的纹理,感受风吹动草木的姿态,体会阳光洒在岩石上的光影变化。书中的范例,更是我的灵感源泉,我从中学习到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转化为笔下的生动画面。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绘画,尤其是中国画,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够传承下来的那份精神。而《芥子园画谱》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法讲解的工具书,更是一本承载了数百年中国绘画精髓的文化载体。书中每一个笔触,每一处留白,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临摹,从最基础的勾勒开始,渐渐地,我体会到了线条的弹性与力量,感受到了墨色的浓淡干湿所能表达的情感。这种感觉,是任何现代的绘画软件都无法比拟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想象,当年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是如何在灯下研读此书,又是如何将其中的技法融会贯通,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作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绘画体系,从宏观的章法布局,到微观的笔墨技巧,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对生命深刻的理解与热爱。它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我有机会触摸到中国绘画最纯粹、最经典的灵魂。
评分想要更全面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国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喜欢这本启蒙画册!
评分图谱印刷的质量不错,还有彩色的,活动购入好划算。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学国画的入门教程,买给孩子认识国画
评分评价大于20元的商品超过十个字就有机会获得京豆,看见此评价证明东西基本完好无问题,可以好评,以后就都用这个,省事。
评分不错的经典好书
评分不错物有所值
评分非常愉快的一次购书经历,本书印刷精美,虽然有些内容还没仔细拜读,作为中国绘画的入门读物还是值得购买!
评分很好的书,在京东买书就是快。价格也优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