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名著本15:天球运行论

汉译名著本15:天球运行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波兰] 哥白尼 著,张卜天 译
图书标签:
  • 天文学
  • 古代科学
  • 西方古典
  • 翻译作品
  • 名著
  • 天球学
  • 哥白尼
  • 历史
  • 科学史
  • 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ISBN:97871001220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262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开山之作,对西方近现代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尼古拉?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1473年出生于波兰。40岁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但直到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曾长期被教会列为禁书。这部伟大著作,是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

作者简介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

  在哥白尼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quan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当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认为日心说与其并无矛盾,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可直到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去世的那一天出版商才收到哥白尼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

  哥白尼的“日心说”更正了人们的宇宙观。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哥白尼遗骨于2010年5月22日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重新下葬。

  译者简介:张卜天,中国科学院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杰出的青年翻译家。译有著作30余部。


汉译名著本16:形而上学导论 著者: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译者: 孙鸿钧 出版信息: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此为示例,实际信息请以出版记录为准) --- 内容提要与导读 《形而上学导论》并非一部孤立的著作,而是对古希腊哲学巨擘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也最为晦涩难懂的部分——即我们今日所称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进行系统梳理与入门引导的导读性文本。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跨越亚里士多德原著语言的鸿沟与概念的复杂性,理解“关于存在本身的研究”这一学科的基石。 本书严格遵循“导论”的定位,它不涉及天文学、宇宙论或具体的自然科学发现,而是聚焦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原著中所确立的哲学范畴和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存在的探究与“第一哲学”的界定 本书的开篇,即对哲学分支进行了清晰的划分。作者首先阐释了亚里士多德何以将对“存在”的研究提升到“第一哲学”的地位。这部分深入探讨了与数学、物理学(自然哲学)的本质区别。 1. 存在的广延性(Being Qua Being): 强调形而上学关心的并非是“某种特定存在”(如数量、运动中的物体),而是“存在之为存在”(Being in general)的共同属性和基本原则。读者将在此部分领会到,为何对“实体”(Substance)的研究是形而上学的核心。 2. 知识的层级结构: 详细辨析了感性知识、经验知识与纯粹理性的知识之间的区别。导论清晰地阐明,形而上学的知识是最高级的、最完善的知识,因为它探究的是不变的、永恒的真理,而非易变的现象世界。 第二部分:实体(Substance)的解析与范畴论 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对“实体”概念的细致剖析。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必须依附于实体而存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支柱。 1. 实体的三重含义: 导论系统地梳理了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定义,包括: 感性实体(Primary Substance): 即具体的、个别的存在物,如“这个特定的苏格拉底”。 共相实体(Secondary Substance): 即事物的类或种,如“人”或“动物”。 形式与质料的分离与统一: 深入讲解了实体如何由“质料”(Matter)和“形式”(Form)结合而成,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形式可以独立于质料而被理解。 2. 十大范畴的系统梳理: 本书详细解释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分析工具——十个范畴(Category)。导论强调,这些范畴是描述任何存在之事物时必须用到的基本类别。它们包括:实体、量、质、关系、处所、时间、处境、有、能动与被动。每一种范畴都被配以清晰的实例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其逻辑边界。 第三部分:潜能(Potency)与实现(Actuality)的辩证法 这是理解亚里士多德动态世界观的关键。导论部分细致地解释了为何需要引入“潜能”与“实现”这对概念来解释事物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 1. 对巴门尼德学说的回应: 导论会追溯亚里士多德提出此二元论的哲学背景,特别是对“生成与毁灭”问题的解答。存在不能从非存在中来,也不能归于非存在,那么变化如何发生?答案在于“潜在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2. 变化的逻辑基础: 通过深入分析“质料的潜能”与“形式的实现”之间的关系,读者将能理解,一粒橡子之所以能长成橡树,不是因为凭空出现,而是因为它“潜在地”包含了橡树的性质,并通过内在的“动力”(Efficient Cause)促成了“实现”。 第四部分:对“三因论”的引入与纯粹实现者的探讨 在探究了存在的具体层面之后,导论转向了对终极原因的追溯,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奠定基础。 1. 四因说的应用: 虽然形而上学并非主要讨论四因说,但本书会简要回顾物质因、形式因、效因和目的因在理解实体时的作用。 2. 论“纯粹实现”(Pure Act): 这是对形而上学终极目标的概述。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事物的变化链条不能无限后退,那么必然存在一个不包含任何“潜能”、完全处于“实现”状态的实体,即“不动的第一推动者”或“纯粹的现实性”。本书将此概念置于哲学探索的顶峰进行介绍。 本书价值 《形而上学导论》作为系统介绍“第一哲学”的入门读物,其价值在于将亚里士多德体系中高度抽象的概念,以一种结构化、易于消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它专注于对“存在”、“实体”、“潜能与实现”这些哲学基本要素的精确定义和逻辑推演,是理解西方古典形而上学传统不可或缺的桥梁性著作。本书的阅读要求读者具备对逻辑推理的基本兴趣,而非对具体自然现象的知识储备。

用户评价

评分

《天球运行论》这本书,我刚拿到手,感觉它是一本历史悠久的经典著作。翻开目录,看到里面的章节标题,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隐约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这本书的名字就很有吸引力,“天球运行论”——光是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对古代人们仰望星空,试图理解宇宙奥秘的好奇心。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部分感到期待,不知道古代天文学家是如何在没有现代观测设备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肉眼和几何学来推演出如此复杂的理论的。这本书的出版年份也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敬畏,它所代表的知识体系,一定是当时人类智慧的结晶。我很好奇,书中究竟是怎样一步步构建起对天体运行的理解框架的?是怎样的逻辑推导,怎样的观测数据,又或是怎样的哲学思考,最终汇成了这部著作?即使对天文学知之甚少,我也能从书名中感受到一股穿越时空的学术力量,它代表着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智慧,是科学史上一份宝贵的遗产。

评分

收到这本《天球运行论》,我立刻被它厚重的纸张和泛黄的书页所吸引,一种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让人不禁想象古人是如何在夜空中描绘出那宏伟的“天球”图景,又是如何一步步揭示那肉眼看不见的运行规律的。我对于书中的图表和公式尤其感兴趣,想象着它们承载着几百年前的智慧,那是多么精妙的思维舞蹈啊!这本书,我感觉它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天文学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科学思想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当时的科学家是如何思考宇宙的?他们的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怎样的逻辑思维让他们能够突破时代的局限,对宇宙运行做出如此深刻的阐述?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其科学内容,更在于它所展现的那个时代人类的智慧、探索精神以及对未知的执着追求。它是一种历史的回响,一种思想的传承,让我有机会去触碰那些曾经照亮人类文明进程的星光。

评分

拿到《天球运行论》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底蕴。单看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严谨而宏大的科学探索精神。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是关于古代天文学的里程碑式著作,记录了人类早期对宇宙秩序的深刻认知。书中描述的“天球运行”究竟是怎样的模型?是托勒密的地心说,还是早期就已经萌芽的日心说?我对此充满了好奇。我设想,书中的论证过程一定极其严谨,充满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数学计算,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凝聚了先辈们无数的心血和智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科学方法的展示,一种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的传承。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理解科学发展脉络的绝佳机会,去窥探那些塑造我们现代科学认知的古老思想,去感受科学进步的艰辛与辉煌,是一次与古代智慧的深度对话。

评分

《天球运行论》这本书,我拿到手里就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从书名来看,它显然是一部探讨宇宙运行规律的古老著作,充满了神秘和智慧。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包含了古代人们对星辰轨迹、行星运动以及宇宙结构的早期理解和模型。我非常好奇,在那个没有精密仪器和先进数学工具的时代,古人是如何通过细致的观测和逻辑推理,来构建如此宏大的宇宙图景的?书中的论证过程,是否充满了精妙的几何学推导?是否记录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又或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天文学的著作,更是一扇打开古代科学思想大门的钥匙,让我有机会去感受人类早期对宇宙的敬畏与探索,去理解科学是如何一步步从模糊走向清晰的。

评分

拿到《天球运行论》这本著作,我瞬间就被它身上散发出的历史气息所吸引。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古典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猜测,这本书一定承载着古代人们对宇宙运行的独特理解和精妙的理论构建。我很好奇,书中究竟是如何描绘天体运行的?是怎样的模型?又有哪些具体的观测和计算支撑着这些理论?我设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能与现代科学著作大相径庭,充满了严谨的论证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是对那个时代科学精神的一次生动展现。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叠,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承,让我有机会去领略古代智慧的魅力,去理解科学发展过程中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是一次与历史深处科学巨匠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