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主编指导:如何撰写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主编指导:如何撰写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上出洋介 著,张北辰,姚尧,匡艳,易晓芳 译
图书标签:
  • 科研论文
  • 学术写作
  • 期刊发表
  • 论文写作
  • 科研方法
  • 学术规范
  • 投稿技巧
  • 论文质量
  • 科研论文写作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23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414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1
字数:1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根据其担任国际高级学术期刊编辑十余年的经验,从幕后的视角,重点讲述从执笔、投稿、审查到出版整个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诀窍。本书先讲述了发表科研论文的重要性、如何对科研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进行正确的评价、优秀的科研论文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等。然后讲述了论文作者、编辑和审稿人各自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新的科研活动和论文出版动态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针对科研论文各重要组成部分,以具体事例,详细叙述了各部分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用英语写作时的要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审稿意见,给出了应对的方法和诀窍。最后列举了在科技英语写作中容易犯错的案例和论文作者、编辑和审稿人之间交流的具体案例。
  本书可作为理工科研究生的教学用书或自学教材,也可供广大科研人员、科技编辑以及科研管理人员查阅和参考。

作者简介

  上出洋介(Kamide Yosuke),1972年获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赴美国,先后在阿拉斯加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美国国家空间环境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92年成为名古屋大学太阳地球环境研究所教授,1999-2005年担任该研究所所长。现任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陆别宇宙地球科学馆馆长。主要从事空间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历任国际地球电磁学会等多个日本国内学会以及国际学会的委员。担任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pace Physics的编辑共11年。除此之外,历任Space Science Reviews以及Reviews of Geophysics and Space Physics等综述刊物的理事会成员,担任Advance in Space Research、Space Weather与Space Research Today等刊物的编委会成员,以及学术专业书籍的编辑、国际会议组织委员长。现在是Terrestrial与Aun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的编辑理事会成员。

内页插图

目录

致中国的读者朋友
中译本说明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发表论文是研究者的义务
1.1 作为研究成果的论文
(1)什么是论文
(2)发表论文的必要性
(3)研究成果以论文进行评价
1.2 研究论文的量化标准
(1)引用指数的含义
(2)影响因子
(3)日本发表的论文正在减少
(4)论文的寿命,保质期
1.3 依据论文对研究进行评价
(1)质量或数量
(2)h指数、g指数
(3)论文产出数量和年龄
(4)论文数量多是否就能评上教授
(5)论文和普通书籍的不同
(6)不写论文的研究人员

第二章 优秀论文
2.1 论文的形式
(1)自然科学家的写作
(2)技术写作
(3)长论文、短论文
(4)有品位的论文,令人赞叹的论文
(5)同样的研究结果,优秀论文更胜一筹
(6)什么是拙劣论文
(7)撰写读者能看懂的论文
2.2 各种各样的学术期刊
(1)优秀的学术期刊
(2)开放存取
(3)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者拒绝投稿
2.3 论文的基本条件
(1)什么是综述论文
(2)这不是论文
(3)明星研究者
2.4 论文造假就是研究不端
(1)指导方针
(2)捏造、篡改
(3)夸张的讨论是学术不端吗?
(4)其他的学术不端
(5)复制粘贴流行

第三章 学术论文从投稿到录用
3.1 学术论文的审查过程
……
第四章 论文撰写:从基础到实践
第五章 英语论文的写法
第六章 对审稿人评论的具体对应
第七章 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当今是一个技术社会的时代,在我们周围,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到处都是电子产品。发达的交通、通信技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不仅如此,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场景——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劳动。
  然而,无论信息技术如何高度发展,计算机都无法代替人类写作,从简单的笔记,到随笔、小说、诗歌、情书、报告、学术论文等。能利用写作的方式实现相互交流,可以说是人类的特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写作”是和每个人的感悟,以及思考能力、创作能力、表现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不是人,就无法感悟、思考、创作,也无法将它们综合表达出来。
  换个角度看,“写作”是每个人表现个性的独特的行为,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时代酷爱写作的人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通常只有那些时刻充满好奇心、不断追求生活进步的人,才能轻松愉悦地从事研究工作。所谓研究,无疑是连接想象与创造的工作。别说是答案,就连需解决的问题谁也不明白,这就是研究的本质。研究成果则以论文的形式存留于世。
  这次受权威专业学术杂志的委托,为帮助人们写出有影响力的优秀论文,决定推出此书。希望将自己的心得展现给大家,结合自己以前的写作经历,以及最近对论文造假的忧虑等,全面系统地展开论述。作者既是研究者、教师,又是学术期刊编辑,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下能使优秀论文存留于世的诀窍及个人的所思所感。
  我确信,本书对理科学生或研究者自不必说,对公司的业绩发布、计划书的写作也一定有帮助。同样的研究结果,一定是号召力大、影响力更强的论文更优秀。另外,即使“当众不善言辞”的人,也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准确地为他人所理解,我想本书对其也是有帮助的。
  再者,优秀论文的写作方法,与优秀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有很多共同点。我大部分的教学经历,是以日本的国立大学理科研究生为对象,此外除了本科生课程,也在私立大学讲授理科专业课程和面向千余学生的一般教学课程,以及在国外进行的小班授课。在这些教学经历中,我发现有让老师啧啧称赞的优秀研究报告,也有让人一读就觉得完全“不行”的拙劣报告。这让我逐渐掌握了识别研究报告好坏特质的要领。而且本书所陈述的要点,和很多在职教师的观点是相同的。
  论文,还有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因为研究生和青年博士后想成为像样的研究者,必须创作出大量可在全球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优秀论文。好的论文,被大量引用,隐含着改变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可能性。我有幸担任世界顶级学术专业期刊的编辑11年之久,日复一日地面对大量各种级别的论文。同时,也担任过大量专业期刊的特刊以及国际会议论文集的编辑。本书从幕后的视角,将论文从执笔到投稿、审查、出版的整个过程,在允许范围内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大家。
  如果在学会优秀论文写作方法的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口头演讲也一定变得更轻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写作和当众演讲都是“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整理出来”、“使读者或者听众能百分百明白”,在这一点上两者是相通的。
  本书从概念到具体,多以实例进行说明。例句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因为考虑到必定会有与读者不相关的情况,甚至我自己也有不懂的术语,所以希望大家忽视特殊的无关术语,吸取其共同的要点。祝愿读者们能多发表高质量的论文。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主编指导:如何撰写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科研人员、硕博士研究生、以及所有希望在学术领域取得突破的探索者,提供一套系统、实战、且高度聚焦于“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的撰写与投稿策略。我们深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学术生态中,一篇成功的论文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清晰逻辑、严谨论证与精准表达的艺术。本书深入剖析了从选题立意到最终发表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力求将国际顶尖期刊对论文的隐性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 第一部分:构建坚实的基础——选题、创新性与研究设计 高质量论文的起点,绝非在键盘上敲下第一个字,而是在选题和研究设计的阶段。本部分着重于如何发现真正的“研究空白”而非简单的“知识缺失”。 1. 选题的“新颖性”与“重要性”的平衡艺术: 探讨如何识别那些既能填补现有知识体系中的关键缺口,又具有潜在高影响力(High Impact Factor)潜力的研究方向。我们将解析权威期刊主编如何评估一项研究的“新颖性(Novelty)”——它是否仅仅是现有成果的线性延伸,还是一个范式上的小步快跑或根本性的突破。 2. 文献综述的战略性布局: 拒绝流水账式的文献罗列。本章教授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对话性”和“论辩性”的文献综述,明确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并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研究的核心贡献点。同时,重点解析如何通过对顶尖文献的深度解读,提炼出跨学科的潜在合作思路。 3. 严谨的研究设计与方法论的稳固性: 数据的质量决定了结论的高度。本部分将详细拆解不同学科领域(如实验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中,被顶级期刊认可的“黄金标准”研究设计范式。内容涵盖样本量确定、对照组设置的科学性、统计方法的选择与滥用辨析,确保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都达到国际认可水平。 第二部分:逻辑的骨架——论文结构与叙事构建 一篇引人入胜的论文,其结构必须如同精密的机械,每一个部件都服务于最终的目标——说服审稿人和读者。 1. “IMRaD”结构的高级应用与灵活变形: 标准的引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结构是基础,但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在这些模块之间建立无缝的逻辑链条。重点分析如何通过“钩子式”引言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确保引言的最后一段成为对全文核心贡献的有力预告。 2. 结果呈现的叙事化: 如何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有说服力的故事?本章详细讲解图表制作的规范性与艺术性,解析如何选择最能体现核心发现的可视化方式。特别关注如何避免“数据堆砌”,而是通过精选的、有逻辑顺序的图表,引导读者一步步走向你的结论。 3. 讨论部分的深度挖掘与影响力的展望: 这是区分平庸论文与卓越论文的关键部分。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超越简单地总结结果,而是深入探讨“我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它如何挑战或支持现有理论?”以及“未来研究应如何沿着我的发现继续前进?”——聚焦于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际应用价值的阐述。 第三部分:语言的精度——学术写作的规范与风格 在国际期刊的匿名评审环境中,清晰、精确、无歧义的语言是第一道“通行证”。 1. 学术英语的“力量”与“简洁”: 探讨如何摒弃冗长复杂的长句结构,采用主动语态,增强句子力量感。内容包括专业术语的精准使用、避免常见的语法陷阱(如时态混淆、主谓一致错误),以及构建流畅的过渡句,确保段落间的衔接自然。 2. 摘要(Abstract)的“微型论文”艺术: 摘要是编辑决定是否送审的关键。本书将提供一套高效率的摘要撰写框架,确保在严格的字数限制内,完整传达研究背景、核心方法、主要发现和关键结论。 3. 致谢与利益冲突的规范化处理: 详细讲解如何撰写规范、得体的致谢部分,以及在日益严格的学术诚信要求下,如何清晰、透明地披露所有潜在的利益冲突和资金支持来源。 第四部分:投稿、修改与高压应对——从接受到在线发表 从完成稿件到最终刊登,是一场与时间、审稿人和编辑的博弈。 1. 目标期刊的选择与定位匹配: 如何科学地评估期刊的影响因子、审稿周期、学科范围,并确保你的研究成果与目标期刊的读者群和编辑方向高度契合。讲解如何利用期刊的过往发表论文,反向推导其青睐的研究类型。 2. 投稿信(Cover Letter)的营销策略: 投稿信不是摘要的重复,而是你向编辑“推销”你研究价值的黄金机会。本章提供模板和实战案例,指导如何用一页纸的篇幅,清晰地说明本研究的创新性、重要性,以及为何它适合该特定期刊。 3. 致命一击:有效回应审稿意见(Rebuttal Letter): 这是发表过程中最考验情商和科研功底的环节。本书提供了一套“三明治”回应结构(肯定-解释-反驳/修改),教你如何礼貌、专业、有理有据地处理尖锐批评,将负面意见转化为提升论文质量的契机。同时,针对“小修后拒稿(Reject after Minor Revision)”的复杂情况,提供应对策略。 4. 最终定稿与“预出版”流程管理: 涵盖校对、确认版权协议、应对在线发表后的早期反馈等后期工作,确保整个发表过程的顺利与高效。 本书内容深度聚焦于实操技巧和国际学术出版的隐性规则,是每一位渴望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声音的作者必备的案头指南。通过本书的学习,科研人员将能显著提升论文从“可读”到“必读”,从“投稿”到“发表”的成功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投稿与审稿环节的心理学博弈”的深刻洞察。坦白说,以前我总觉得审稿人是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判官’,而我的稿件只要内容够硬,就一定能被接受。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天真的想法。它用近乎“内部消息”的笔触,剖析了审稿人评审论文时的潜在偏见、时间压力以及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哪一类论述结构。这部分内容读起来简直像在听一场顶尖专家的经验分享会,充满了实战智慧。比如,它详细讲解了如何撰写一份“极具说服力的投稿信”(Cover Letter),强调了信中应如何精准捕捉审稿人的兴趣点,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摘要内容。这种操作层面的指导,对于那些在被拒稿后感到气馁的作者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因为它教会你如何“与系统”合作,而不是被系统所击垮。我立刻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修改了我上次被拒稿的信件,那种感觉就像掌握了游戏规则,准备迎接下一轮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你身边,用思维导图和流程图的方式帮你梳理思路。特别是关于“数据可视化与图表叙事”的那几章,我以前总是草草了事,认为图表只要能把数据放进去就行。但这本书用一系列对比鲜明的“糟糕图表”和“优秀图表”的案例,清晰地揭示了视觉信息如何瞬间提升或摧毁一篇论文的说服力。它甚至细致到讨论了不同颜色方案在黑白打印和电子版PDF中的差异,以及如何为不同类型的期刊(偏重定性还是定量)优化图表风格。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体现了作者对“高质量”的定义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更是渗透到了每一个视觉元素的构建之中。这种对专业细节的毫不妥协,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它本身的价格。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科研小白量身定做的救星!当我第一次面对那些复杂的学术规范和晦涩难懂的期刊要求时,感觉就像站在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前,完全无从下手。这本书的结构清晰得令人惊喜,它没有堆砌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理论术语,而是用非常接地气、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如何写出一篇能被顶刊青睐的论文”这个宏大的目标,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步骤。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研究设计”那一章节的处理方式,不同于其他书籍那种空泛的理论指导,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学科领域内,成功的初稿是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想法逐步演变成一个逻辑严密、论据扎实的完整作品。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感觉心里有底了,至少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努力,那种迷茫感一下子就消散了。它不仅仅是教你“写”,更重要的是教你“思考”——如何像一个资深的研究者那样去构建你的论证链条。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并未停留在对传统实证研究论文的指导上,而是大胆地拓展到了“创新性成果的呈现方式”。对于那些致力于理论突破或者方法论革新的研究者而言,常规的“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构有时反而会成为束缚。书中有一段关于“前沿理论构建”的讨论,作者提出了“反向叙事”和“问题驱动型引言”的几种变体,这些都是我在其他任何主流写作指南中都未曾见过的宝贵策略。它鼓励作者要敢于挑战既有的学术范式,并提供了如何在审稿人面前为自己的“非主流”结构辩护的策略性语言。这让我意识到,写作一篇顶尖论文,不仅需要扎实的研究基础,更需要高超的“营销艺术”,懂得如何包装和推销你的创新点。这本书成功地将这两者——学术的严谨性与传播的艺术性——融为了一炉。

评分

作为一名跨学科研究者,我经常在不同学科的术语和规范之间切换,这常常导致我的论文在边缘学科的评审中显得“四不像”。这本书中关于“跨学科叙事构建”的章节,简直是为我这类读者点亮了一盏明灯。它没有简单地建议“多查阅相关文献”,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下,将来自不同领域的概念进行无缝对接,确保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理解你的核心贡献。作者引用的例子非常巧妙,他展示了如何在保持严谨性的前提下,用外行人能懂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技术细节,并且强调了“精确的类比”在连接不同知识体系中的关键作用。我以前常常因为害怕用词不当而显得过于保守,这本书鼓励我大胆地进行概念的融合与重构,只要这种融合是建立在坚实的论证基础之上的。这极大地拓展了我论文的潜在影响力范围,让我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术圈子。

评分

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京东无缘无故扣了京豆500。联系客服又在打太极,无语了……

评分

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京东无缘无故扣了京豆500。联系客服又在打太极,无语了……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很好,全5分。

评分

很好,全5分。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快递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