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伯特兰·罗素 著,贾可春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真理
  • 意义
  • 西方哲学
  • 学术著作
  • 思想史
  • 汉译名著
  • 理论
  • 知识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64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27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第十三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一部探讨知识论问题的著作。罗素在书中区分了两种形式的知识论:第一种形式的知识论把我们的知识作为当然的东西接受下来,并把它构想为有机体的一种状态;第二种形式的知识论,也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论。《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探讨是围绕基本命题同经验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

作者简介

英国著名哲学家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词是什么
第二章 句子、句法和词性
第三章 描述经验的句子
第四章 对象语言
第五章 逻辑语词
第六章 专名
第七章 自我中心殊相词
第八章 知觉与知识
第九章 认识论的前提
第十章 基本命题
第十一章 事实的前提
第十二章 对涉及命题的问题的分析
第十三章 句子的含义
第十四章 作为表达的语言
第十五章 句子所“指示”的
第十六章 真与假:初步的讨论
第十七章 真理与经验
第十八章 一般信念
第十九章 外延性与原子性
第二十章 排中律
第二十一章 真理与证实
第二十二章 意义与证实
第二十三章 有保证的可断言性
第二十四章 分析
第二十五章 语言与形而上学
索引

精彩书摘

  《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第五章逻辑语词
  在本章中,我想考虑某些出现在二阶语言和所有高阶语言,但并不出现在对象语言中的语词。所说的这些语词具有逻辑的特征。我尤其要考虑“真的”、“假的”、“并非”、“或者”和“所有”这几个语词。我们从逻辑学中得知,这些词项不可能全都被定义,但是根据哪些词项来定义另外哪些词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选择的问题。由于我们的问题属于知识论问题,所以相比较而言,我们更多地关心我们由之认识到这些词项在其中出现的那些命题的方式,而较少关心这些词项的定义。
  让我们从“真的”、“假的”和“并非”开始。没有必要同时拥有“假的”和“并非”这两个词,因为假如p是一个命题,“p是假的”和“并非p”严格说来是同义的。在实践上,二者的差别只是各自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假如你对对象感兴趣,你会说“并非户”;但是假如你对陈述感兴趣,你会说“p是假的”。假如你想要酥油,并且向橱柜里看了看,并且发现了奶油干酪,你将会说“这不是酥油”。但是假如牛奶房的人要出售一种标有“酥油”的物质,你发现这种东西是人造黄油,那么你就会说“你说这是酥油,但那是假的”,因为与他提供的货品相比,你更感兴趣于他的不道德。然而,这些修辞学方面的要旨与我们无关,而且我们可以安全地把“假的”和“并非”当作同义词。
  在二阶语言中,我们关心对象语言中的语词;它们并非仅仅作为某些声音或身体的运动(因为就此而言它们属于对象语言),而且是作为拥有意义的语词。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关心对象语词和对象语句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关心它们所称呼或断言的东西。“语词”不可能出现在对象语言中,但“对象语词”可以出现在二阶语言中。假定逻辑语词出现在二阶语言中,“逻辑语词”将首先出现在三阶语言中。假如“三阶语词”被定义为出现在三阶语言,但并不出现在初阶语言或二阶语言中的语词,那么“三阶语词”就属于四阶语言;如此等等。可以理解,每一种语言都包含所有相对低阶的语言。“语词”自身所属的阶是模糊的,因此它没有确定的意义;假如记不住这一点,就容易出现矛盾。比如说,以关于“异系性的”(heterological)这个词的矛盾为例。当一个谓词不能用来断言自身时,它就是“异系性的”。因此,“长的”是异系性的,因为它不是一个长的语词;但是“短的”是同系性的(homological)。①我们现在问:“异系性的”是异系性的吗?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回答,都将导致矛盾。为了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语言的分层是必要的。
  “真的”和“假的”这两个语词,正如我们在本章中将要考虑的那样,将只应用于初阶语言中的语句。
  ……

前言/序言

  本书经历了几年时间的逐渐写作,并在担任一系列学术职务的过程中得以完成。1938年,在牛津大学所作的《语言与事实》的系列讲座中,我探讨了这个主题的一部分。这些讲座形成了1938~1939年在芝加哥大学以及1939~1940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所开设的研究班课程的基础。在这两次研究班上的讨论大大拓宽了我对所涉及的这些问题的理解,并且减少了我原先对于这个主题的语言学方面的强调。我必须表达一种欠情,即欠那些教授和学生们的集体人情;他们通过细致而又友好的批评使我避免了一些差错和谬误(我希望如此)。更特别的是,在芝加哥时,卡尔纳普和莫里斯教授时常参加研究班,而且一些研究生表现出了很强的哲学研究能力,从而使这些讨论成为富有成果的争论性合作的典范。诺曼·道尔凯先生参加了两个研究班,后来阅读了全书的手稿,我非常感激他谨慎而又令人兴奋的批评。最后,在1940年夏季,我部分地从积累起来的材料中,部分地从对这个整个主题的重新思考中,准备了这些威廉·詹姆士讲座。
  就方法而言,我更赞同逻辑实证主义,而非任何其他现存的学派;对于读者来说,这将会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我与他们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在于我比他们更重视贝克莱和休谟的工作。本书就是试图把类似于休谟的一般观点与从现代逻辑中成长起来的方法结合起来的结果。
《论真理与价值的永恒之辩》 一、 真理的边界:从理性到经验的追寻 自古希腊哲学家们仰望星空、叩问宇宙的起源与本质以来,对“真理”的探寻便成为人类思想史上一条从未中断的河流。它流淌过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穿梭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激荡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理性曙光中,直至近代经验主义的浪潮席卷而来,将真理的根基 Anchored to the empirical world. 我们的这本《论真理与价值的永恒之辩》,便是试图梳理和解析这场横跨数千年的思想激荡,审视真理概念在不同哲学流派中的演变与嬗变。 真理,究竟是什么?它是否是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抑或是人类心智活动的建构?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这一核心问题。我们首先回溯古希腊的本体论传统,解析柏拉图关于“理念”作为永恒真理的观点,以及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第一因”和“不动之动者”的论述,揭示早期哲学如何试图为真理寻找一个超越感官世界的稳固基石。 随后,我们聚焦于近代认识论的革命。笛卡尔的怀疑主义,虽然以“怀疑”为起点,最终却指向了理性作为真理的唯一可靠来源。他的“普遍怀疑”方法,要求我们对一切信念进行质疑,直至找到不可动摇的“第一原理”。这种对内在理性的强调,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发展。紧接着,洛克、休谟等经验主义哲学家则将目光投向了感官经验,他们认为一切知识皆来源于感觉,真理的检验标准也应回归于经验的印证。本書將詳細闡述他們對“白板说”、“印象与观念”等核心概念的界定,並分析經驗主義在科學實證上的巨大貢獻,同時也會指出其在面對普遍性與必然性問題時所遭遇的困境。 康德的批判哲学,无疑是这场真理探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试图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矛盾,提出了“先验范畴”的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本身就预设了某些结构,这些结构是经验得以可能的前提。本书将深入解析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阐释“物自体”与“现象”的区分,以及“普遍必然性”如何在人类认知结构中得以确立。这不仅是对真理来源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边界进行的哲学界定。 进入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将语言分析作为探究真理的重要工具。他们主张“可证实性”原则,认为只有可以通过经验观察来验证的命题才有意义,哲学任务在于清晰化和逻辑化科学语言。本書將評析邏輯實證主義的興衰,探討其在分析哲學中的地位,同時也會揭示其在面對形而上學命題和價值判斷時的局限性。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和“普遍真理”的解构,探讨真理的相对性、多元性以及权力对真理生产的影响。我们并非简单地呈现这些观点,而是力图追溯它们产生的思想根源,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与对抗,从而勾勒出真理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复杂而又迷人的演进脉络。 二、 价值的维度:伦理、美学与存在的困境 如果说真理的探寻是一场对“是什么”的追问,那么对“应该是什么”的思考,则构成了价值哲学的核心。价值,这个词汇涵盖了我们对于善恶、美丑、自由、正义、幸福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判断与追求。它不仅仅是抽象的思辨,更是深刻影响着人类行为、社会制度乃至个体生命的根本原则。 本书的第二大部分,将聚焦于价值的多元维度,首先深入探讨伦理学的基石——道德价值。从古希腊的德性伦理学,如亚里士多德对“幸福”作为人生最高善的追求,到近代契约论伦理学,如卢梭对“社会契约”的设想,以及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强调行为的后果及其最大化幸福的原则。本书将详细解析这些不同理论的内在逻辑、优点与争议,并探讨它们在应对当代社会道德困境时的适用性。 康德的道义论,以其“绝对命令”和“善良意志”的理念,为道德价值提供了另一条坚实的理论路径。他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遵循普遍的道德法则,这是一种义务的体现。本书将深入阐释康德的道德哲学,分析其对自由、理性与道德律的深刻洞见。 与此同时,本书还将审视美学价值的独特魅力。从柏拉图关于“美”的理念,到黑格尔对艺术在精神发展中的地位的论述,再到现代美学对主体性、情感与创造力的强调,美学价值的探寻同样是一条曲折而又充满魅力的道路。我们不仅会分析“美”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之辩,还会探讨艺术品鉴赏中的历史、文化与个人经验的交织作用。 然而,价值的探讨并非止步于伦理和美学。本书还将触及更深层的存在性价值。尼采的“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都深刻地揭示了人在面对虚无、自由选择与个体责任时的困境。在传统价值体系崩塌的现代社会,个体如何寻找并确立自身的价值?这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价值哲学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引人深思的部分。 本书将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重要思想家关于价值理论的梳理与分析,揭示价值的生成机制、判断标准以及它们之间的张力关系。我们关注的不仅是理论本身,更是这些理论如何回应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如何塑造我们对生活的热情与期待,以及如何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意义的恒定。 三、 真理与价值的交织与张力:哲学探究的永恒主题 《论真理与价值的永恒之辩》并非仅仅是将真理和价值作为两个独立的板块进行论述,而是着力于揭示它们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联与张力。真理的探寻,往往服务于我们对价值的追求。我们希望了解世界的真相,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身,从而做出更符合我们价值判断的选择。例如,对疾病病因的真理认知,是为了寻求更有效的治疗,实现“健康”这一价值。 反之,我们的价值追求,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真理的认识。我们倾向于相信那些能够支持我们既有价值观的“真相”,有时也会因为对某种价值的坚守,而忽略或排斥与之为敌的“事实”。例如,在政治意识形态的较量中,不同阵营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往往截然不同,其背后便是不同价值立场的驱动。 本书将详细探讨这种交织。我们将审视那些试图将真理与价值统一起来的哲学尝试,比如一些宗教哲学和形而上学体系,它们往往将真理的发现视为一种道德的升华,或者将道德的实践视为一种对真理的遵循。 同时,我们也会深入分析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张力。当科学发现揭示出与人类传统价值观相悖的结论时,我们会面临怎样的思想冲击?当我们在追求某种“绝对真理”时,是否会无意中压制了价值的多元性?当我们在宣扬某种“普世价值”时,是否忽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情境? 本书将通过跨越多个哲学流派和历史时期的论述,引导读者审视这些永恒的问题。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够对真理和价值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清晰地辨析不同哲学思想的立场,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读者在个人生活和公共领域中,更审慎地进行价值判断,并以更开放和理性的态度去探寻真理。这不仅仅是一本哲学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关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安顿生命、如何创造更美好未来的思想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整理书架时,不经意间注意到了这本书的系列标识,那个“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标记,瞬间唤醒了我对以往阅读体验的回忆。这个系列的选书眼光一向独到,总能捕捉到那些真正对思想史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每一次翻开这个系列中的某一本书,都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进行心领神会的交流。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这本新入手的,但仅仅是它位列于此丛书之中,就足以让我对其学术价值抱持极高的信心。它不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思想传承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系列归属感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品质保证,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思维深度充满期待。

评分

我通常在选择哲学或理论类书籍时,会非常在意译者的名声和专业背景。优秀的译本是通往原著思想的桥梁,拙劣的翻译则可能让人寸步难行,甚至产生误解。这本书的译者信息放在扉页上占据了显著的位置,这暗示了出版方对译文质量的重视。我猜测,为了能精准传达原著中那些晦涩、精妙的逻辑推演和术语辨析,译者必然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因此,在正式开始阅读前,我已经在心理上做好了准备,期待在语言的流畅度和概念的准确性之间,找到一种令人满意的平衡点。毕竟,对于探讨“意义”与“真理”这类宏大命题的作品来说,文字的精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韵味。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略带粗糙却又质感十足的书纸,让人忍不住想多翻几页。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它的内容,但仅仅是触感和视觉上的体验,就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定下了一个沉稳的基调。我特别喜欢那种经过时间沉淀的厚重感,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承载着某种历史的重量。书脊上的烫金文字在灯光下泛着微光,简洁有力地勾勒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可以说,光是作为一件实体物品,它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让人期待书页里蕴含的智慧是否能与之匹配。这种对书籍物理形态的关注,往往也是我们初次接触一本严肃著作时无法回避的心理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和篇幅,让我感觉到它具备了作为一本严肃学术著作的“分量”。它不是那种轻薄的入门小册子,而是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去反复研读的厚重之作。对于我个人而言,一本好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可以被反复阅读、每次都能从中挖掘出新意的能力上。我倾向于把这类书籍放在手边,时不时地去翻阅其中的章节,让书中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的思维模式。这种长期的、伴随式的阅读体验,远比一次性读完后束之高阁要来得更有价值。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我书桌上众多文本的一种无声的鞭策,促使我去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从侧面了解来看,似乎这本书涉及的领域十分宏大,涵盖了哲学史上的诸多关键议题。我猜想,它可能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份引导读者进行深度反思的路线图。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碎片化信息和速成结论的现代人来说,这种需要耐心和毅力去“啃”的著作,恰恰是最能磨砺心性的。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去辨析每一个论点的内在逻辑,去考察其历史语境,甚至要去质疑那些看似不证自明的预设。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提供一套严谨的思考工具,而非仅仅是提供一套既定的结论。这种挑战性,反而成了它吸引我的重要因素。

评分

值得一看,物流给力

评分

当当网一直缺货,终于在京东商城买到啦!

评分

内容不错,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值得一看,物流给力

评分

活动买的,质量不错,好评!!!

评分

值得一看,物流给力

评分

逻辑学经典,必读必看之书。

评分

还不错哈,活动买的,便宜实惠哈!

评分

逻辑学经典,必读必看之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