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是一本从中国学者自己的思想视野出发对古希腊哲学的正本清源之作。它不重在知识的梳理与介绍,而重在思想的分析与检讨,上溯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下迄公元6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上下1200余年的古希腊哲学,深入其思想内部,探寻其内在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思想根底与究竟,力求勾勒出西方思想最初的源流与脉络,指陈其思想深处的得失与转捩,阐明其对二千余年西方思想的奠基意义与形塑作用。
聂敏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人文学者。主要从事古希腊哲学的教学和研究,长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本科生的西方哲学史专业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与爱戴。出版有学术专著《存在与实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研究(Z 1-9)》、《实体与形式——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研究(Z 10-17)》,译著有《20世纪亚里士多德研究文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原文精选的批评史》,在学界享有广泛的声誉。《存在与实体》先后获得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实体与形式》入选201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导论:古希腊哲学的起源
【1】古希腊文明的多样性
【2】殖民运动与米利都的兴起
【3】僭主政制与古希腊的政治智慧
【4】哲学智慧的诞生
【5】古希腊哲学的几个特征
第一部分前苏格拉底哲学
引言
第一章以赫拉克利特为顶峰的宇宙生成论传统
【1】宇宙生成论
【2】泰勒斯与水
【3】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
【4】阿那克西美尼与气
【5】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第二章以巴门尼德为开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
【1】伊奥尼亚学派与意大利学派
【2】毕达戈拉斯学派与克塞诺芬尼
【3】巴门尼德的“存在”
【4】芝诺悖论与辩证法
【5】拯救现象运动和元素论者
第三章智者运动
【1】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社会
【2】智者运动及其基本问题
【3】普罗泰戈拉与“人是万物的尺度”
【4】高尔吉亚论“非存在”
【5】和之争
第二部分古典希腊哲学
引言
第四章苏格拉底
【1】苏格拉底的形象和使命
【2】苏格拉底的方法
【3】苏格拉底思想的转变
【4】苏格拉底的德性伦理学
第五章柏拉图的中期理念论
【1】柏拉图的生平及学说
【2】柏拉图的理念论
【3】中期理念论的认识论难题
【4】回忆说
【5】灵魂转向说
第六章柏拉图的晚期理念论
【1】中期理念论的理论难题与晚期理念论
【2】《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对理念论的自我批判
【3】关于“一”的八组辩证推论
【4】《智者篇》的通种论
第七章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1】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与著作
【2】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历史命运
【3】《范畴篇》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4】《物理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5】《形而上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第八章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政治学
【1】至善与幸福
【2】思辨是最大的幸福
【3】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
【4】中道、选择与明智
【5】政治体制和理想政制
第三部分晚期希腊哲学
引言
第九章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和怀疑论学派
【1】晚期希腊哲学的社会历史环境
【2】晚期希腊哲学的一般理论特征
【3】斯多亚学派
【4】伊壁鸠鲁学派
【5】怀疑论学派
第十章基督教的兴起
【1】基督教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2】基督教的精神
【3】保罗对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奠定
第十一章新柏拉图主义
【1】柏拉图学派的历史传承
【2】折中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
【3】普罗提诺和他的《九章集》
【4】灵魂、理智和太一
【5】流溢
结语
古希腊主要哲学家年表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古希腊哲学研究进入中国,如果从梁启超的《论希腊古代学术》(1902)算起,至今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德国新古典人文主义的影响,古希腊哲学乃至古希腊文化在中国知识分子那里总是受到百般尊崇。改革开放以来,在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等西方现代学者对古希腊思想研究的影响下,一部分中国学者对古希腊思想更是竭尽文化想象之能事,对古希腊的崇奉之情有增无减。
据此,如何用一种理性、批判的目光来审视古希腊哲学,既指出它作为西方思想源头的奠基意义、它普遍的思想价值,又指出它内在的思想局限性,它轻经验、重思辨的思想特征,既展现其中每一位哲学家思想的特有魅力和思想史意义,又能够对他们思想本身的不足之处进行基于思想史的深刻批判,而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将哲学史变成历史上已有的哲学家的意见集,更不是将哲学史变成一座座神圣不可侵犯的殿堂、庙宇,而是要在其中追寻真理,这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工作,学术研究的价值显然也就在此。
因此,本书便是在这个方面的一个尝试。它虽然题名为“西方思想的起源”,但是,严格来说,它更是一部“古希腊哲学史论”。它立足于思想史批判的立场,在展现古希腊哲学家观点的基础上,将重心更多地放在对哲学家提出这些观点的内在思想逻辑、思想立场和思想主旨的分析上;也就是说,它不仅着眼于展现哲学家说了些什么,而且更多地着眼于展现哲学家是怎样说的和为什么这样说,同时,还要合理地指出他们说得对还是不对。显然,哲学史的通行的研究以及著作与教材的写作,着眼于第一点的较多,而着眼于第二点的较少,同时还能着眼于第三点的则鲜有。本书便是这样的一个尝试。因此,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它更着重于论的部分,力图将哲学家的思想说清楚,指出这些思想的内在问题,并且在个别地方还争取做到洞烛幽微,发前人之所未发。
当然,作为一部哲学史的著作,它也会力图展现内在于古希腊哲学史的思想线索与问题线索。但是,这不是没有侧重的。这里可以明确宣告的就是,本书所展现的古希腊哲学更多的是基于形而上学、认识论的角度,从而所发掘、阐述的古希腊哲学内在的思想线索与问题线索也是集中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上。在这个方面,本书呈现了西方形而上学发生、发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的线索,以及与之相伴随的认识论问题。本书坚持认为,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的基础,它们回答的分别是世界是怎样的以及我如何能够知道世界是怎样的问题。显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一步提出并回答我应当如何生活以及我应当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的问题,这些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问题。前两个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说解决得不好,那么后两个问题的解决就变得虚浮和缥缈起来。我们不能将哲学思想笼罩在云雾之中,因此,本书愿意将思想探索的根茎扎得更深一些,扎到哲学思想最坚实的基础部分。
至于内容的安排,本书起自公元前6世纪的第一个古希腊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终至公元6世纪的最后一个古希腊哲学学派新柏拉图主义,并将这段长达1200年的哲学史分成习惯的三个部分——前苏格拉底哲学、古典希腊哲学和晚期希腊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部分集中展现以赫拉克利特为顶峰的早期希腊宇宙生成论的传统、以巴门尼德为转折点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传统,然后以智者学派为过渡转向古典希腊哲学。在古典希腊哲学部分,本书着重探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其中,对于柏拉图,着重阐明他中期理念论与晚期理念论中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思想、认识论的思想和辩证法的思想;对于亚里士多德,着重论述他的形而上学思想和伦理学、政治学思想。在晚期希腊哲学部分,本书集中概述了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论学派的思想,并对基督教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兴起的思想史意义进行了专门探讨,最后以对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概述作为结束。本书相信,这样一种安排能比较集中地展现古希腊哲学史中最基本的思想框架与问题线索。
在行文上,为达到雅俗共赏、学术普及的目的,本书尽量采用生动明快、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不以艰涩的学术语言来给读者设置阅读障碍,也不以海量的参考文献来眩惑读者的耳目。总之,以向读者说清楚一个哲学问题、理清楚一条思想史线索,给读者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启发甚至能够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享受作为目的。
……
这是一部充满激情又不失冷静的史学著作。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古希腊文明的整体把握非常到位,他没有孤立地看待哲学,而是将其视为整个城邦生活、宗教传统、乃至艺术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书中对前苏格拉底时期宇宙论的探讨,那些关于“水”、“气”、“火”、“土”的争论,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幼稚的科学猜想,而是人类运用最初的抽象思维尝试为混沌世界命名和分类的伟大努力。文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也值得称赞,尽管主题深奥,但作者的语言组织总能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避免了学术写作常见的枯燥感。他善于运用比喻来阐释那些极难把握的概念,比如描述泰勒斯的“万物源于水”,与其说是一种物质猜测,不如说是一种对“统一性”的早期哲学渴求的体现。这本书让人深刻认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思维习惯,其源头可以清晰地追溯到爱琴海边的那些辩论和沉思之中。
评分这部大部头读下来,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探险。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绘那些早期智者们面对世界时那种近乎原始的好奇心和理性萌芽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从神话向逻辑过渡的艰难与激动人心。他没有把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展现了他们作为那个时代局限中的探索者所面临的困境和他们思维的锋利。尤其是对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之间那种根本性的对立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那种“万物流变”与“存在永恒”的拉扯,不仅仅是两个学派的争论,更是人类认知史上第一次清晰地捕捉到时间与实在的矛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这些深奥概念时,总能巧妙地嵌入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城邦政治环境,让抽象的形而上学讨论立刻有了鲜活的土壤和重量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它并非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问题域”层层递进,引导读者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本源”进行系统性追问的尝试。读完后,我感觉对后世西方文明中“理性”二字的理解,都变得更加厚实和立体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而非轻松的散步。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充满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每一个论断似乎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敲和印证。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和伦理转向的分析。与其他将苏格拉底浪漫化的描述不同,这位作者更侧重于探讨这种转向对于城邦公共生活和个人灵魂塑造产生的结构性影响。他没有回避苏格拉底思想中蕴含的某种精英主义倾向和对城邦民主实践的潜在张力。书中对“知识即德性”这一核心命题的剖析,尤其深刻,它不仅仅是道德说教,更是一种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的界定。全书的论证链条非常紧密,从米利都学派的自然观察,到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神秘主义,再到智者们的相对主义挑战,每一步都承接得水到渠成,逻辑跳跃性极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古老思想的人,也能跟随作者的思路构建起清晰的知识框架。这种严密性,让人由衷地感到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性著作。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理性”起源的理解。它清晰地表明,古希腊哲学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一个漫长、充满反复和辩证的过程。作者在论述中流露出的对那种“提出问题本身的勇气”的赞赏,尤其打动我。比如,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宣言的分析,虽然带着时代的局限性,但那种挑战神谕、将关注点从宇宙转向人的主体性的巨大飞跃,被作者描绘得极具戏剧张力。全书在处理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演进时,那种层层剥笋般的逻辑推进,让我对西方思想史的脉络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它不仅告诉你“他们想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相互碰撞、相互塑造。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西方文明核心精神根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作,它要求你思考,并最终启发你去思考那些最根本的问题。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但其回报是巨大的。它成功地将那些常常被我们视为神话或零散智慧的碎片,重新编织成了一张宏大而富有内在张力的思想网络。作者的叙述功力非凡,他擅长捕捉那些转折点上的微妙变化。比如,当他谈到柏拉图构建其“理念世界”时,那种对“感性世界之不确定性”的深刻不满,以及试图在纯粹的数学和逻辑中寻找永恒秩序的激情,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不只是一部哲学史,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试图超越感官局限、建立稳定认知体系的史诗。书中对不同学派之间批判与继承关系的梳理,极其富有洞察力。它清晰地展示了,后来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在不断回应和修正前人的观点中,才得以将哲学这门学科推向下一个阶段。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时,那种近乎工程学的精确描述,将形式逻辑的骨架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明白古希腊人是如何奠定西方思维方式的基石。
评分包装太差,导致图书边角挤压磕碰。
评分本来译文是重点讨论起源的,其实是从头讲到尾,但对部分细节发微值得看看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呵呵红红火火哈哈哈哈哈哈哈呵呵红红火火呵呵红红火火呵呵红红火火哈哈哈哈哈哈哈呵呵红红火火
评分包装太差,导致图书边角挤压磕碰。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包装太差,导致图书边角挤压磕碰。
评分非常好,这一本是一直都想要的,趁活动入手啦。最近力度比较强~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阅读。
评分讲历史背景的部分太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