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 作者 | 顾海良 |
| 定价 | 86.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087405 |
| 出版日期 | 2009-04-01 |
| 字数 | 716000 |
| 页码 | 655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962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研究了自1848年《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以恢弘的理论视野、深刻的理论论证、清晰的发展脉络、翔实的文献资料,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及其内在统一性,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历史发展及当代意义。本书注重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历史发展和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规律及当代趋势。 |
| 作者简介 | |
| 顾海良,教授,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现任武汉大学校长。学术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 |
| 目录 | |
|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历程 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现实 章 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二、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三、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四、社会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 第二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趋势的探索 一、马克思经济学科学探索的历程 二、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及其趋势研究 五、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视域 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 三、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四、社会历史观的多方面阐述 五、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文化观的创新 第四章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一、资本主义时代的变化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 二、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理论批判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一、列宁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二、对帝国主义理论的探索 三、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四、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 第六章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一、十月革命胜利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 二、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三、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四、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多方面思考 第七章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探索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阐述 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 五、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扩展及其影响 第八章 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起源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三、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第九章 毛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理论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四、毛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十章 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及其趋势的探讨 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研究 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的探析 三、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流派与思潮的多样化 四、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与发展 五、新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 第十一章 苏联东欧剧变与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一、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二、苏联东欧剧变及其原因分析 三、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历程及其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邓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历程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及其意义 第十三章 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及其性质的探讨 二、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的新发展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中国党先进性建设的理论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历程 四、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国际战略的选择及其影响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标准,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史实与鲜活的思想家的生命体验联系在了一起。阅读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理论诞生时的时代压力和思想家的内心挣扎。作者在描述理论的“诞生”与“斗争”时,没有采用高高在上的评判姿态,而是保持了一种深切的共情和历史的理解,这使得严肃的学术讨论变得具有了人情味。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让我们明白,伟大的思想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特定人群在特定困境下,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智力劳动。正是这种对思想家“人”的一面的关注,使得这部关于“发展史”的作品,充满了生机和感染力,它不再是死的教条,而是鲜活的历史进程的见证。
评分坦率地说,我接触过不少同类型的历史梳理类书籍,但真正能做到脉络清晰又不失学术深度的作品并不多见。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它似乎遵循着一种螺旋上升的逻辑,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前一部分的积累和批判之上展开新的论述。作者非常擅长做“历史的纵向切割”和“思想的横向对比”,这使得读者在追踪某个核心议题的发展轨迹时,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历史阶段的继承与断裂。这种严谨的结构设计,极大地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对于那些想要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且具备批判性视角的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张极佳的地图,它指引我们穿越复杂的历史迷雾,直达思想演变的真正核心地带,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细节。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打磨的作品。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深度,那种沉稳的色调很符合主题的庄重感。拿到书后,我立刻翻阅了一下目录,结构梳理得非常清晰,脉络感很强,看得出作者在整体架构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我特别欣赏它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方式,不是简单的时间罗列,而是将思想的演变过程与具体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起来,这种“情境化”的阐释方法,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发展史变得生动起来,让人更容易理解在特定历史关头,思想家们是如何思考和突破的。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文献和注释方面做得非常详尽和严谨,这无疑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普通读者在遇到晦涩概念时,有可靠的溯源渠道。整体而言,从物理触感到内在逻辑,这部作品都散发出一种专业且值得信赖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每一个章节的精妙之处。
评分我个人对学术著作的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提供“新的观察角度”。在这方面,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它并没有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重复阐述上,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某些思想发展阶段中容易被忽视的“转折点”和“隐性矛盾”。比如,在讨论某个关键概念的地域性传播与本土化改造时,作者的分析角度就非常新颖,他没有简单地归结于外部影响,而是深入挖掘了内部社会结构如何反作用于理论的接受和重构过程。这种深度的挖掘和批判性的反思,让整部作品的厚度大大增加。读完某个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去的一些既有认知进行反思和调整。这种强烈的互动感,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在灌输知识,而是在引导读者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可以说是“授人以渔”的典范。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说实话,初看时,我有点担心它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著作,但读进去后才发现,作者的文笔是极其老练且富有洞察力的。他擅长用一种非常凝练的笔触去概括复杂纷繁的思潮流变,使得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尤其是在解析那些跨越世纪的理论争鸣时,作者展现出的那种驾驭复杂材料的能力令人叹服,他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将不同学派之间的分歧与联系勾勒得清清楚楚,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的感觉。这种行文风格,与其说是学术报告,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历史对话,引人入胜,让人不禁感叹知识的力量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碰撞并最终形成体系的。对于希望系统了解一个宏大思想体系如何一步步走来的求知者来说,这种流畅而有深度的表达方式,无疑是极大的阅读享受。
评分良心话,书的质量没问题。但是不理解的是本来在京东买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京东物流的速度与便捷,卖家却发了第三方,挺无奈的~
评分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质量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