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研究

古代哲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皮埃尔·阿多(Pierre Hadot) 著,赵灿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古代哲学
  • 西方哲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学术研究
  • 历史哲学
  • 古典文献
  • 哲学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61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412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法兰西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字数:2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代哲学研究》涵盖了皮埃尔·阿多哲学研究的所有重要方面,既有对古代哲学文献的考证、评注,又有对西方哲学史中“精神修习”以及哲学教学和哲学生活的研究。 作者在书中贯彻自己“哲学作为精神修习,作为生活方式”的鲜活理念及解读方式。无论对哲学研究者还是爱好者而言,都不失为一部全面了解阿多哲学思想,乃至古代哲学真正内涵的高水准论文集。

内容简介

《古代哲学研究》系皮埃尔·阿多的古代哲学研究自选集,所选的研究文本,既有对“注释”“术语”的精微解读,又关涉“古代思想、历史”的基本面向;清晰地展示了阿多所说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的研究进路和对古代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在本书中,阿多将一种对哲学文本的解释能力置于“教学与生活”之中,厘清了“哲学”在西方古代及现代研究的基本线索和问题,重新思考了何为“哲学”这一问题;并将其置于 “希腊化思想与罗马思想史”的研究视野之下,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阿多深厚的学养严谨治学风范。

作者简介

作者 皮埃尔·阿多(Pierre Hadot,1922—2010),法国20世纪著名哲学家、史学家与文献学家,法兰西学院荣誉教授。从事古希腊罗马思想研究,主要以研究古代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主义闻于世。阿多是福柯zui欣赏的哲学家之一。他强调古代哲学并非一套理论学说,而是一种与生活方式、生命品质密切相关的精神修炼。代表著作:《精神修炼与古代哲学》《古代哲学的智慧》《伊西斯的面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别忘记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译者 赵灿,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云南大学。研究方向:古希腊罗马哲学、现当代法国哲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福柯对古代哲学的解释”。发表学术论文《parrêsia 与 epimeleia heautou:福柯晚期思想的两个核心术语》《福柯论古代哲学中的“修习”》等。

目录

皮埃尔·阿多其人其事/1

前言/1

Ⅰ.注释、哲学与神学
1.哲学、注释与误释/3
2.神学理性与法律理性/12
3.希腊哲学中的神学、注释、启示、圣书/26

Ⅱ.术语问题
4.希腊哲学传统中的“pragma”的多重意义/59
5.评“phusis”和“nature”的观念/74

Ⅲ.历史问题
6.马可·奥勒留是瘾君子吗?/93
7.反思“集体心态”的观念/110

Ⅳ.哲学教学与哲学生活
8.古代的哲学专业划分119
9.古代的哲学、辩证法、修辞学149
10.理查德(M.�睤. Richard)《柏拉图的口头教学》序言/181
11.古代哲学:伦理抑或实践?/192
12.希腊拉丁古代世界的智慧者形象/215
13.古勒(R. Goulet)《古代哲学家辞典》序言/239

Ⅴ.古代思想的不同侧面
14.柏拉图《蒂迈欧》中的物理学和诗学/255
15.古人与自然/282
16.古希腊的守护之地/293
17.古代哲学家所议之幸福模式/300
18.异教的终结/312

古代作者索引/343
近代作者索引/348

精彩书摘

11
古代哲学:伦理抑或实践?

Ⅰ.“精神修习”的观念
解释古代哲学文本是我的工作。这工作让我意识到所谓“精神修习”(exercices spirituels)的重要性“Exercices spirituels”是阿多最重要的哲学术语,其代表作即名“Exercices spirituels et philosophie antique”。其中“exercice”源自希腊文“askêsis”,意为“精心制造、打扮装饰、锻炼、练习”,本书译为“修习”,“exercices spirituels”相应为“精神修习”。另见“修炼”、“灵修”、“修行”等译法,我认为宗教意味过重了,应避免。该术语对福柯的晚期思想解释影响甚大,详见福柯1982年度法兰西学院课程《主体解释学》。因该术语的中译名尚未统一,译者特此提醒读者在阅读时注意辨识。——译注。事实上,跟先辈同侪们一样,我在古代哲学作品中同样碰到过前后参差,甚至彼此矛盾的现象。许多近代哲学史家以柏拉图及其他古代哲学家所期望的公理为出发点,用近代哲学家的模式,构造各种体系。而且,人们相信,古代哲学家们确实也如此期望。因为人们看到,古代哲学有数目庞大的,依等级高低而定的部门、科目、分类,从柏拉图至普罗克鲁斯的《神学要义》(Éléments de théologie)皆如此。欧几里得那部著名的《几何学原本》(Éléments)即是柏拉图的公理化理想所实现的结果。在整个古代,无论对伊壁鸠鲁或是对普罗克鲁斯,它都是哲学论述的基本范型。我自己喜欢在不同的哲学家身上,尤在斯多亚派哲学家身上,辨识这一理想的踪迹。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否定古代哲学作者有把思想严密化、体系化的意愿。正如斯多亚派看到的,思想亦如实存,若不致力于与自身成为一体,其将无以存在。尽管如此,在阅读古代作品时,难免仍有一些于我们的近代心智而言不是很自在的东西,或是论述方式,或是术语。不知有多少古代哲学史家、评注家对其所研究的作者叹息过,叹其论述之参差、行文之笨拙、结构之不足,其所叹者既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更有普罗提诺、奥古斯丁。
因此,我能把格鲁(Martial Gueroult)及其门生戈德施密特(V. Goldschmidt)、布鲁内(F. Brunner)、维曼(J. Vuillemin)的结构方法用于古代作者,实在是侥幸。这是一种繁殖力极强的方法,因为它也能用于近代那些意欲构造体系的哲学家,如莱布尼茨、笛卡尔、马勒伯朗士、黑格尔以及德国观念论。
也正是在此,我认为解释古代哲学时的基本问题暴露出来了。古代哲学的基本任务是撰写文章以述论一个概念体系吗?
首先,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撰写文章吗?戈德施密特承认如此。他在为澄清结构方法而提出的公设中有云:“结构方法无可置疑地强调书写作品,因为这是哲学思想表达自身的唯一证据。”说得很清楚。我们如何不以文章而了解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呢?
然而,我认为,这里的错误在于,它以近代哲学的书写模式,来谈论古代哲学的书写。因为首先,从一般看,这两种类型的书写是截然不同的。正如语言学家梅耶(A. Meillet)所说:“古代文学作品,其表达之缓慢,原因在于,它乃为着口头诵读而作。”可以说,古代之书写,或多或少都含口语维度。其次,更有力的理由是,古代的哲学书写与口耳有着密切关联。书写往往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与口头实践联系在一起:一种方式是像在柏拉图或许多其他古代对话中那样,作者力图给读者造成参与一场口语事件的错觉;另一种更一般的方式是,当众诵读。文章并非为自己而作,而仅只是使语言再次成为语言的物质载体,好比近代的碟片或磁带,只是两个事件——讲学与重复听讲——之间的媒介。近代著作在空间上的同时性,古代以文字加以记录的口语在时间上的先后承继性,这二者相互对立。近代哲学著作类似于建筑物,所有部分都得共存:人们可从一部分到另一部分,以证其结构严密;古代哲学作品则更像是音乐演奏,一切皆依主题与变奏进行。
因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联系着口头讲学,古代哲学作品首先是要面对一群聆听并时不时参与老师讨论的门生讲话。因此古代对作品的理解,就不仅仅是分析它的结构,而是要把它置于它所由来的那种鲜活的实践(praxis)之中,使它再次被那种实践所接纳。换言之,在古代哲学作品的背后,乃某一学派的生活。就是说,哲学家先得面对学生群体说话,哲学家的论说借此得以留存下来;哲学家所以说话,首要意图不在搭建一个概念的大厦,而在塑造这群学生——或采取与学生讨论的方式,或采取老师主讲的方式。可以说,现代人从自己的立场而想当然的,诸如结构缺陷、行文参差、内容矛盾之类,所有这些,皆是口头讲学的无奈之举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在哲学作品中的反映。
但我们还得进一步问,哲学的首要任务是不是构造概念体系。其实,刚才已经提到了,这种口头讲学主要不是用一些成体系的概念和命题,来灌输一些反映世界体系的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如《会饮》(175 d)中的苏格拉底所说:“要是智慧能从盈满的人的身上流到空虚的人的身上,像酒杯里的水通过一根羊毛流进一个空杯,那就好了。不,这种口头讲学,以及源自这种口头讲学的著作,绝不是灌输一种现成的知识,而主要是培养学生会做事、会讨论、会发言,以便在思想中、在城邦生活中,甚至世界生活中,知道自己的方向。施尔赫(Ren�� Schaerer)说:“[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得到的]定义对定义本身毫无意义;意义在于达到定义的过程。对话者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精神交往,更多的信赖,更多的做事技巧。”若它确实是柏拉图对话最显著的特性,那它对于亚里士多德的那些探究,对于普罗提诺的那些专论,也同样适合。那些表面上对我们没什么用的冗长述论,其目的却在于此。书写的哲学作品,因它是对口头讲学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与其说是学术论文,不如说是用以践行探究的一系列修习。在这里出现了“修习”这一观念,尽管只是关于理智上的修习。
不过,我们还得再进一步。我们事实上把这种理智上的修习设想为一种纯粹形式化的、总体上与生活完全无关的论说修习。在某些哲学家那里确实如此。诚然,在整个古代哲学史中,从头至尾,都可见到对这类哲学家的批评,因为他们只想靠卖弄哲学论说来博取声名。早在公元前3世纪,柏拉图派的波勒蒙(Polémon)就谴责同时代的某些人,他们想以辩证法的问答来获取人们的钦羡,却在自己的布局中陷入了自相矛盾。波勒蒙说,只有在生活的事情上,才尤其需要修习。几个世纪后的公元2世纪,斯多亚派的爱比克泰德也批评过这类哲学家的错误,说他们只会关注漂亮的容貌或者辩证法的奇技淫巧。而从原则上讲,从他们的基本取向上讲,所有古代的哲学流派都反对把哲学仅仅当作是纯理论化、纯形式化的理智的活动;他们视哲学为一种抉择,一种整个嵌入生活与灵魂中去的抉择。哲学之修习因此不仅仅是理智上的,而且也是精神境界上的。哲学也不仅仅教人会发言、会讨论,而且更要教人会生活,是就这个词所具有的最强力、最高贵的意义上而言的会生活。
《思想的源流:古希腊与古印度文明中的智慧回响》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两道光芒尤为璀璨,它们分别照亮了东方与西方的心灵,塑造了后世无数思想的基石。这两道光芒,便是古希腊哲学与古印度哲学。本书《思想的源流:古希腊与古印度文明中的智慧回响》并非对古代哲学进行宏观或微观的梳理,也不打算试图涵盖其浩瀚的知识体系,而是选取了几个关键的切入点,深入探讨这两个伟大文明在哲学探索上所呈现出的独特轨迹、核心关怀以及它们之间隐秘而深刻的联系。 本书的缘起,源于对人类早期理性思考与精神求索的好奇。我们惊叹于古希腊人对世界本源、理性认知、伦理道德的孜孜不倦的追问,也深深着迷于古印度人对生命本质、轮回解脱、宇宙真谛的深刻体悟。这两条看似独立的河流,却在更深的层面上,共同滋养着人类智慧的沃土。本书将避免简单地罗列哲学家和他们的学说,而是着力于挖掘其思想背后的时代精神、社会背景以及它们如何回应人类普遍存在的困惑。 在古希腊哲学的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理性”这一核心概念的萌芽与发展。我们不会事无巨细地介绍从泰勒斯到新柏拉图主义的漫长谱系,而是将重点放在那些奠定西方哲学基本范式的思想家及其核心思想。例如,我们将深入剖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探讨他如何通过区分“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为西方哲学构建了一个超越感官经验的形而上学框架。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理念”的定义,而是会考察这一理论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知识论、伦理学,以及它对我们理解“真实”与“表象”的根本性挑战。 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与“认识你自己”的理念,也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我们并非旨在重现对话的细节,而是要揭示其方法论的革命性意义——如何通过质疑与反思,唤醒个体独立的思考能力,追求一种基于理性判断的道德生活。我们会分析苏格拉底的智慧,不仅仅在于他对知识的追求,更在于他对于“无知之知”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德性作为知识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与形而上学,则将引领我们进入对世界秩序与存在本质的系统性思考。我们不会详尽介绍其“四因说”或“潜能与现实”的理论,而是侧重于考察他是如何试图建立一套关于世界运行规律的科学化描述,以及他对于“善”的理解如何与个体目的论相结合。我们将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工作,如何为西方科学思维奠定了基础,以及他的哲学如何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细致观察与理性分析。 此外,我们还会简要触及斯多葛主义与伊壁鸠鲁主义等 Hellenistic 时期的哲学流派,并非全面介绍其思想体系,而是聚焦于它们在面对个人命运、痛苦与快乐时所提供的不同的人生智慧。我们会分析这些哲学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为个体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与生活的指导,以及它们如何对后世的伦理思潮产生影响。 在古印度哲学的部分,本书将致力于揭示其对“生命”、“意识”与“解脱”的独特探寻。与西方哲学侧重于分析外部世界不同,古印度哲学更关注内在的体验与精神的超越。我们不会详尽解释吠陀、奥义书的全部内容,而是会围绕“梵”(Brahman)与“我”(Atman)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会分析奥义书是如何通过对个体灵魂与宇宙本源的同一性(梵我合一)的论证,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宇宙观,以及这一观念如何挑战了我们对自我存在的传统认知。 “业”(Karma)与“轮回”(Samsara)的理论,是理解古印度哲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本书将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其字面含义的解释,而是会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因果律与生命流转的观念。我们会考察这一理论如何深刻影响了古印度社会的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它为个体提供了一种理解生命苦难与追求超越的独特视角。 佛教的兴起,将是本书古印度哲学部分的重要节点。我们不会铺陈佛陀一生的传记,而是将重点放在其核心教义,如“四圣谛”(Dukkha, Samudaya, Nirodha, Magga)和“八正道”的哲学意涵。我们将分析佛教如何以一种更加直接和务实的方式,回应人类的苦难,以及其“缘起性空”的智慧如何提供了对世界运作的深刻洞见。我们也会简要提及“无我”(Anatta)的观念,探讨它如何构成对传统自我概念的颠覆。 此外,我们还会简要涉及早期瑜伽哲学中的冥想与修行方法,并非将其视为一种宗教仪式,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探索意识深层奥秘的哲学实践。我们会探讨冥想如何成为一种认识自我、超越烦恼的手段,以及它与古印度哲学整体的内在关联。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或许在于对古希腊与古印度哲学之间潜在联系的探索。虽然地理上遥远,历史背景各异,但我们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看到它们异曲同工的智慧。例如,它们都试图超越感官的局限,寻求一种更深层的真实;它们都对个体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要求,尽管方式不同;它们都面临着如何理解宇宙的秩序与人类在其中的位置的终极追问。本书将通过比较和对话的方式,揭示这种跨文化的思想共鸣,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丰富了人类的智慧宝库。 例如,我们可以将柏拉图的“理念”与奥义书中的“梵”进行对照,探讨它们在超越具体事物、寻求永恒实在方面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分析它们在个体与宇宙关系上的差异。又如,我们可以比较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与佛教的“智慧”(Prajna),在理解事物本质与追求真理上的异同。 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平实、流畅,避免学究气,以期让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我们不打算提供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百科全书,而是希望通过对一些关键思想的深入剖析,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思想探索之旅。我们相信,理解古代哲学的智慧,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并为未来的思考提供坚实的根基。 《思想的源流:古希腊与古印度文明中的智慧回响》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智识之旅。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将聆听古人的回响,感受思想的脉搏,并从中汲取滋养,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本书将是一次真诚的尝试,用一种不拘泥于书本,而更侧重于思想本身的力量,来展现古希腊与古印度哲学所散发出的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手工烫金的纹饰,透着一股历经岁月沉淀的厚重感。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它那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设计感的封面吸引住了。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棒,不是那种廉价的亮光纸,而是带着淡淡的米黄和细腻的纤维感,翻页时甚至能听到轻微的沙沙声,让人忍不住想慢慢地、郑重地去阅读里面的文字。封面上的那个抽象的几何图形,据说取材于某个失传已久的文明符号,虽然我不太懂这些符号学的门道,但它确实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引人入胜的氛围。我觉得出版方在选材和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完全不像市面上那些批量生产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甚至有点舍不得在上面做笔记,生怕破坏了它原有的完美形态。这种对书籍实体本身的尊重和投入,已经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层次,光是摆在书架上,看着它散发出的那种低调的质感,就觉得心头很熨帖。

评分

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些论点应用到我目前正在处理的一个当代社会学案例分析中,结果发现,尽管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鸿沟,那些关于权力结构、个体异化和认知偏差的讨论,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穿透力。作者似乎总能从古老的文本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人性困境,并以一种超越时代的普适性来陈述。例如,书中关于“知识与盲从”关系的探讨,几乎完美地映射了当前社交媒体时代信息茧房的运作机制。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工具箱里多了一套全新的、更坚固的底层操作系统,看待复杂现象时,多了一层解析的维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回顾的书籍,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深度指南,成功地将冷峻的古典智慧,转化为了可以直接应用于现代困境的实用思维框架,这一点,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未能企及的。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相当犀利和充满批判性的,它并非一味地赞美和复述那些被历史神化的思想巨匠,而是敢于直面他们理论中的内在矛盾和时代局限性。作者在分析某个流派的“善”的定义时,采取了一种近乎解构的姿态,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这种定义在面对跨文化交流时的脆弱性,以及其理论核心是如何微妙地迎合了当时的政治结构。这种毫不妥协的学术勇气,非常难得。我特别欣赏那种“带着敬意去挑战”的态度,他没有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苛求古人,而是从其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去寻找那个体系的逻辑断裂点。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我原本深信不疑的某些观念,在作者的冷峻剖析下,也开始出现裂缝。这本书更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帮助我们清理掉历史沉淀下来的浮尘和迷信,直达思想的肌理。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几乎是沉浸式地读完了这本书的前半部分,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拉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隧道,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清晰而又复杂起来。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他没有急于抛出那些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比如某个古老城邦的集市争论,或者一位隐士在竹林中的独白,然后层层剥茧,将那些深奥的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其中。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存在之界限”的那一章,作者引用了一段非常晦涩的早期文献,然后用了一段极具画面感的比喻——将思想比作在深海中航行的船只,光线只能穿透表层,而真正的深度需要我们亲自下潜。这种写作手法,既满足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照顾到了普通读者的接受度,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我感觉自己仿佛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坐在那位先贤的身边,听他娓娓道来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注释体系和索引部分。现在的很多学术著作,为了追求篇幅或者所谓的“简洁”,往往会牺牲掉详尽的引用和交叉参考,结果就是读者在遇到关键术语时,往往需要自己去查阅大量背景资料,费时费力。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脚注做得极其考究,几乎每一个关键概念后面都有对应出处的清晰标注,甚至是不同学派对此概念的细微差别解释,都被细致地罗列出来。更别提那份冗长但又异常清晰的专有名词索引了,它不仅仅是字母顺序排列,还根据概念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次级分类,这对于我这样需要频繁回溯和对比不同哲学家观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说实话,光是研究这套索引和注释,我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倾注的巨大心血,这远超出了“工具书”的范畴,它本身就是一套精密的导读系统,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效率和深度。

评分

很好,好喜欢,京东的活动很给力,买的开心,希望活动力度继续保持。

评分

阿多带现代人回到哲学的本源,学院哲学自己去玩吧。

评分

很棒的一本书呀。不过并没有那么厚。

评分

满意的一般,实惠,满减的时候买的。很开心,翻译的一般。

评分

好。。。。。。。。。。。。。。。。。。

评分

很棒的一本书呀。不过并没有那么厚。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京东买书真是神速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