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诸子百家经典读本

商君书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诸子百家经典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商鞅 著
图书标签:
  • 商君书
  • 国学经典
  • 诸子百家
  • 原文注释译文
  • 文白对照
  • 历史
  • 政治
  • 法家
  • 中华文化
  • 精粹读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三读书馆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7761
商品编码:11532812577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页数:15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先秦法家经典之作
    中国历代统治者奉行外法内儒的政策,《商君书》作为法家代表作,影响中国几千年,历代帝王必读的治国宝卷。
★现代企业管理可借鉴之书
用于企业管理与商业经营,可以帮助个人致富发财;用于政治改革和社会治理,可以实现富国强兵。

《商君书》又称《商子》,是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后学著作汇编而成。《汉书?艺文志》中著录29篇,现存26篇,其中第16篇、第21篇有目无文,实存24篇。一般认为本书是商鞅及其一派法家的著作合编。书中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



作者简介

商鞅(约前395—前338),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又称卫鞅、公孙鞅。喜刑名之术,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目录

更法第X
垦令第二
农战第三
去强第四
说民第五
算地第六
开塞第七
壹言第八
错法第九
战法第十
立本第十一
兵守第十二
靳令第十三
修权第十四
徕民第十五
刑约第十六
赏刑第十七
画策第十八
境内第十九
弱民第二十
御盗第二十一
外内第二十二
君臣第二十三
禁使第二十四
慎法第二十五
定分第二十六
附录一 六法
附录二 史记·商君列传



在线试读

【原文】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纯纯①则易使也,信②可以守战也。壹则少诈而重居③,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口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凡治国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抟也,是以圣人作壹,抟之也。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作壹十岁者,百岁强;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君修赏罚以辅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
【注释】
①纯纯:淳朴厚道。
②信:真诚,诚信。
③重居:安土重迁。
④口:糊口。,通“糊”。
【译文】
圣明的君主懂得治理国家的要领。因此命令百姓专心务农。专心务农,百姓就朴实好管理,淳朴就容易役使,诚信便可
以守城作战。百姓专心农战,就很少奸诈而安土重迁,百姓专心农战,就能用奖赏和惩罚鼓励上进,百姓专心农战,就可以让他们来对外作战。百姓亲附国君为了法令牺牲自己,是因为他们从早到晚都从事农耕。百姓如果不能被役使,是因为看到靠空谈游说的人以侍奉国君而尊贵,商人可以发财致富,手工业者也能养家糊口。百姓看到这三种人轻松又赚钱,就必定会逃避农耕。逃避农耕,百姓就会轻易迁居。轻易迁居,就一定不会替国君守土作战。凡是治国的人都害怕百姓散漫而不能凝聚。所以圣明的君主实行农战政策,就是为了把百姓凝聚起来。百姓专心于农战一年,国家就能强大十年;百姓专心于农战十年,国家就能强大一百年;百姓专心于农战一百年,国家就能强大一千年,强大一千年就能称王于天下。国君设定赏罚措施作为农战的辅助手段,所以对百姓的教化有常法,治理国家也就会有成效。
【原文】
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赏赐而民亲上,不待爵禄而民从事①,不待刑罚而民致死。国危主忧,说者成伍,无益于安危也。夫国危主忧也者,强敌大国也。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②,抟民力,以待外事③,然后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④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
【注释】
①从事:从事农战。
②便地形:占据有利地形。
③外事:外敌入侵。
④事淫:从事不正当职业。
【译文】
国君掌握了统治百姓X关键的原则,所以不等国君赏赐民众,民众便亲附国君,不等国君封爵加禄百姓便从事农战,不等国君使用刑罚百姓就拼死效命。当国家危亡、国君忧愁的时候,空谈之士成群,却对国家的安危没有任何好处。国家危亡、国君忧愁是因为遇上了强大的敌国。国君不能战胜强敌,攻破大国,就要修整防御设施,占据有利地形,聚集百姓力量,应付外敌入侵,这样外患可以消除,而称王天下的目的才能达到。因此明君治理国家应专心农战,去除那些无用的东西,禁止百姓学习浮华的学问、从事不正当职业,让他们专心农耕,这样国家就能富强,百姓的力量也可以凝聚了。


《商君书》:法家之基,集权之魂 一、 时代背景与成书缘起 《商君书》,一部在中国思想史乃至政治实践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经典,其诞生于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那个时期,周朝王室的权威早已衰落,诸侯割据,各国纷纷图强,变法图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这个乱世之中,法家思想应运而生,以其鲜明的政治主张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为各个国家提供了强兵富国的蓝图。 《商君书》正是法家集大成者之一——商鞅一生政治实践与思想精华的结晶。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他以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在秦国推行了划时代的变法,奠定了秦国日后统一六国的基础。本书收录的许多篇章,便是商鞅在秦国变法过程中所颁布的法令、所撰写的奏疏,以及他与秦孝公、秦惠文王之间的对话记录。这些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指导思想以及推行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 《商君书》的成书,不仅是商鞅个人思想的体现,更是当时社会变革思潮的产物。它汇聚了法家对于如何建立强大国家、如何实现有效统治的深刻思考。书中对君权、法制、农业、军事等方面的论述,无不围绕着“富国强兵”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旨在通过严明的法度,重塑国家秩序,提升国家力量。 二、 《商君书》核心思想探析 《商君书》的思想体系严谨而激进,其核心在于“法治”和“君权至上”。它摒弃了儒家强调的德治、礼治,认为这些软性的统治手段在乱世中无法带来真正的秩序和力量。商鞅推崇以严酷的法律作为国家统治的基石,强调“法不阿贵”,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要遵守法律,触犯者必受严惩。 1. 君权至上与中央集权: 《商君书》将君主的权力推向极致,认为君主的意志即是法律。君主应集一切权力于一身,不受任何约束,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为实现君权至上,商鞅主张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有的权力都应集中在君主手中,由君主通过法律和官僚体系来行使。 2. 重农抑商与农业立国: 《商君书》将农业视为国家富强的根基,认为“耕战”是国家强大的两条主要途径。“农”指的就是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努力耕作,增加粮食产量,以保障国家和军队的供给。“战”则指的是军事力量,强调国家必须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才能在列国争霸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商业发展,将社会资源和劳动力集中于农业生产。 3. 严刑峻法与刑罚的威慑: 商鞅认为,人性本恶,要想使人民遵守秩序,必须依靠严酷的法律和严厉的刑罚。《商君书》中充斥着对刑罚的强调,认为刑罚越严,人民越不敢犯罪,社会反而越安定。它主张“重罚”,对于小过错也要给予严厉的惩罚,以达到“禁于未形”的效果。刑罚的目的是为了震慑,而不是为了教化。 4. 愚民政策与思想控制: 为了巩固君权和推行变法,《商君书》提倡“愚民”政策,认为民众的知识越少,就越容易被统治,越不容易产生异议。书中明确提出要“塞言之路”,限制百姓议论朝政,防止出现反对的声音。思想上的统一是政治统一的前提,因此,商鞅主张统一思想,将民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农耕和战争上,而远离政治。 5. 法不阿贵与平等观念的萌芽: 尽管《商君书》强调君权至上,但在执行法律方面,却提出了“法不阿贵”的原则。这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贵族还是平民,犯法都必须受到惩罚。这一原则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它挑战了血缘和身份等级的传统观念,为后世法治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 《商君书》主要篇章及其内容概要 《商君书》现存篇章数量不一,不同版本收录的篇章略有差异,但核心内容大致相同。以下列举其中一些重要的篇章,并对其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垦令》: 这是商鞅在秦国推行土地制度改革时颁布的法令。它规定了新的土地税收制度,鼓励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是“重农”思想的重要体现。 《农战》: 本篇集中阐述了“农战”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强调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供应;同时,也强调国家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抵御外敌,扩张领土。 《君臣》: 讨论君主如何运用权术来驾驭臣下,巩固自身权力。强调君主应保持神秘感,让臣下难以揣测其心思,从而更好地控制臣僚。 《五度》: 探讨君主应如何根据不同的时代和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治国策略。强调“时势”的重要性,认为不变通的统治是无法长久的。 《去强》: 揭示了国家衰弱的原因,批判了导致国家衰弱的各种因素,如外患、内乱、奢靡等,并提出了应对之道。 《徕民》: 探讨如何吸引和留住人口,以增加国家的劳动力和兵源。强调通过优厚的政策来招揽人才和百姓。 《算者》: 论述了国家在经济和军事上的计算和规划,强调要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科学的估算和调配。 《战法》: 详细阐述了军事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强调战术上的灵活性和欺骗性。 四、 《商君书》的深远影响与历史评价 《商君书》的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商君书》系统地阐述了法家的核心主张,成为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献。其严密的逻辑、激进的观点,为后世的法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秦朝统一的理论支撑: 商鞅变法正是以《商君书》的思想为指导,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商君书》是秦朝强大的思想密码之一。 历代王朝统治的借鉴: 尽管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法家思想并未因此消失,而是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历代王朝的统治之中。《商君书》中的君权至上、重农抑商、严刑峻法等思想,在不同程度上被后世统治者所采纳和运用。 争议与批评: 《商君书》的思想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批评。其极端强调君权、刑罚,以及“愚民”的政策,被许多思想家诟病,认为其过于残酷和不人道,扼杀了人性和创造力。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如孟子就曾严厉批判过商鞅及其法家思想。 五、 结语 《商君书》是一部充满争议却又价值非凡的古代典籍。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揭示了古人对于国家治理、社会秩序、人性本质的思考。理解《商君书》,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思想流派,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尽管其中某些思想在现代看来可能显得过于严苛,但其对于建立强大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探索,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商君书》原文、注释和译文的深入研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部著作的精髓,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反思当今的社会治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商君书》的注疏和译文版本,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严谨又不失通俗的编排方式。我一直觉得,研究古代典籍,最怕的就是晦涩难懂的原文和过于生硬的白话翻译,读起来就像在啃一块硬骨头。但这本书巧妙地将原文、细致的注释和流畅的译文并置对照,使得即便像我这样对先秦法家思想只有粗浅了解的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跟进商鞅的锐利思辨。那些关于“耕战”和“度量衡”的论述,在现代的语境下重新被解读和审视时,那种震撼力是难以言喻的。注释部分尤其值得称赞,它不是简单地解释词义,而是深入到当时的政治生态和历史背景中去挖掘文本的深层意涵,真正做到了“以史证文,以文释史”。读完第一编,我对秦国由弱变强的那套制度设计逻辑,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可以珍藏的学术伙伴。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处理一些关键概念,比如“壹”、“循”、“兵”、“法”这些核心法家术语时,采用了多角度的诠释,这一点在以往我阅读的各类诸子百家选本中是很少见的。很多时候,我们读古代经典,常常被“穿凿附会”的翻译误导,以为商鞅的思想就是冷酷无情的工具理性。然而,通过这个版本的详细梳理,我发现其背后蕴含着一套极其严密的逻辑闭环,关乎国家治理的效率与公正性,甚至触及了人与权力之间永恒的博弈。它不仅仅是让我们“知道”商鞅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以及这种“说”的力度究竟有多大。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对“权力运作机制”的冷峻认知。我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但通过阅读它,我对古代国家机器的运行原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没有回避商鞅思想中那些令人不安的部分,比如对个体自由的极大抑制,但同时也清晰地展示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些严苛的制度是如何有效地解决了“一盘散沙”的社会结构问题,并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制度基础。注释对这些悖论的处理非常得体,它既没有美化这种集权,也没有简单地套用现代价值观进行批判,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熔炉中去考察其功用和代价。读完后,我的感受是复杂而深刻的,它提供了一种审视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独特视角,促使人去思考:效率与人性,在国家建设中,究竟该如何权衡?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个版本的价值在于其对“文白对照”的精妙处理。它不是简单的左右分栏,而是将注释融入到译文流线中,使得读者在阅读译文时,随时可以查阅原文的对应处,进行即时性的文本比对和印证。这种交互式的阅读体验,对于我们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读演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书中对“公私之分”的讨论,在注释中引用了后世儒家和法家的对比观点,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原本枯燥的古代条文瞬间鲜活了起来。我感觉,出版方在制作这个系列时,是真的下足了功夫去构建一个完整的阅读生态,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文字。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最终造就了一本真正有内涵的精粹读本。

评分

对于传统国学爱好者来说,如何高效地吸收先秦文献的精华,是一门技术活。我之前尝试过几版不同的《商君书》解读,总感觉不是注释过于简略,导致理解失焦,就是译文过于学术化,失去了原文的“锋芒”。而这一版做得非常平衡。它的译文部分,我个人非常欣赏,它摒弃了那种刻板的“之乎者也”的仿古腔调,而是用一种清晰、现代但又不失古朴韵味的中文来重述,读起来如同与一位博学的先贤对谈。比如,对于商鞅强调的“法不阿贵”的论述,译文处理得既有力量感,又精准地把握了其内在的政治目的,没有过度美化或贬低。这种阅读体验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我能够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对文本思想脉络的把握上,而不是纠结于某个生僻词汇的字面含义。

评分

好书,价格实惠,商家服务好,还会买

评分

还行吧,还没仔细看,好像不错

评分

商鞅的思想现在依然很有用

评分

很好

评分

做工精细……

评分

商鞅的思想现在依然很有用

评分

好书,价格实惠,商家服务好,还会买

评分

版本信息没有问题,说明解释清晰明了

评分

版本信息没有问题,说明解释清晰明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