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法家经典之作
中国历代统治者奉行外法内儒的政策,《商君书》作为法家代表作,影响中国几千年,历代帝王必读的治国宝卷。
★现代企业管理可借鉴之书
用于企业管理与商业经营,可以帮助个人致富发财;用于政治改革和社会治理,可以实现富国强兵。
《商君书》又称《商子》,是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后学著作汇编而成。《汉书?艺文志》中著录29篇,现存26篇,其中第16篇、第21篇有目无文,实存24篇。一般认为本书是商鞅及其一派法家的著作合编。书中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
商鞅(约前395—前338),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又称卫鞅、公孙鞅。喜刑名之术,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更法第X
垦令第二
农战第三
去强第四
说民第五
算地第六
开塞第七
壹言第八
错法第九
战法第十
立本第十一
兵守第十二
靳令第十三
修权第十四
徕民第十五
刑约第十六
赏刑第十七
画策第十八
境内第十九
弱民第二十
御盗第二十一
外内第二十二
君臣第二十三
禁使第二十四
慎法第二十五
定分第二十六
附录一 六法
附录二 史记·商君列传
【原文】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纯纯①则易使也,信②可以守战也。壹则少诈而重居③,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口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凡治国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抟也,是以圣人作壹,抟之也。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作壹十岁者,百岁强;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君修赏罚以辅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
【注释】
①纯纯:淳朴厚道。
②信:真诚,诚信。
③重居:安土重迁。
④口:糊口。,通“糊”。
【译文】
圣明的君主懂得治理国家的要领。因此命令百姓专心务农。专心务农,百姓就朴实好管理,淳朴就容易役使,诚信便可
以守城作战。百姓专心农战,就很少奸诈而安土重迁,百姓专心农战,就能用奖赏和惩罚鼓励上进,百姓专心农战,就可以让他们来对外作战。百姓亲附国君为了法令牺牲自己,是因为他们从早到晚都从事农耕。百姓如果不能被役使,是因为看到靠空谈游说的人以侍奉国君而尊贵,商人可以发财致富,手工业者也能养家糊口。百姓看到这三种人轻松又赚钱,就必定会逃避农耕。逃避农耕,百姓就会轻易迁居。轻易迁居,就一定不会替国君守土作战。凡是治国的人都害怕百姓散漫而不能凝聚。所以圣明的君主实行农战政策,就是为了把百姓凝聚起来。百姓专心于农战一年,国家就能强大十年;百姓专心于农战十年,国家就能强大一百年;百姓专心于农战一百年,国家就能强大一千年,强大一千年就能称王于天下。国君设定赏罚措施作为农战的辅助手段,所以对百姓的教化有常法,治理国家也就会有成效。
【原文】
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赏赐而民亲上,不待爵禄而民从事①,不待刑罚而民致死。国危主忧,说者成伍,无益于安危也。夫国危主忧也者,强敌大国也。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②,抟民力,以待外事③,然后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④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
【注释】
①从事:从事农战。
②便地形:占据有利地形。
③外事:外敌入侵。
④事淫:从事不正当职业。
【译文】
国君掌握了统治百姓X关键的原则,所以不等国君赏赐民众,民众便亲附国君,不等国君封爵加禄百姓便从事农战,不等国君使用刑罚百姓就拼死效命。当国家危亡、国君忧愁的时候,空谈之士成群,却对国家的安危没有任何好处。国家危亡、国君忧愁是因为遇上了强大的敌国。国君不能战胜强敌,攻破大国,就要修整防御设施,占据有利地形,聚集百姓力量,应付外敌入侵,这样外患可以消除,而称王天下的目的才能达到。因此明君治理国家应专心农战,去除那些无用的东西,禁止百姓学习浮华的学问、从事不正当职业,让他们专心农耕,这样国家就能富强,百姓的力量也可以凝聚了。
这部《商君书》的注疏和译文版本,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严谨又不失通俗的编排方式。我一直觉得,研究古代典籍,最怕的就是晦涩难懂的原文和过于生硬的白话翻译,读起来就像在啃一块硬骨头。但这本书巧妙地将原文、细致的注释和流畅的译文并置对照,使得即便像我这样对先秦法家思想只有粗浅了解的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跟进商鞅的锐利思辨。那些关于“耕战”和“度量衡”的论述,在现代的语境下重新被解读和审视时,那种震撼力是难以言喻的。注释部分尤其值得称赞,它不是简单地解释词义,而是深入到当时的政治生态和历史背景中去挖掘文本的深层意涵,真正做到了“以史证文,以文释史”。读完第一编,我对秦国由弱变强的那套制度设计逻辑,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可以珍藏的学术伙伴。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处理一些关键概念,比如“壹”、“循”、“兵”、“法”这些核心法家术语时,采用了多角度的诠释,这一点在以往我阅读的各类诸子百家选本中是很少见的。很多时候,我们读古代经典,常常被“穿凿附会”的翻译误导,以为商鞅的思想就是冷酷无情的工具理性。然而,通过这个版本的详细梳理,我发现其背后蕴含着一套极其严密的逻辑闭环,关乎国家治理的效率与公正性,甚至触及了人与权力之间永恒的博弈。它不仅仅是让我们“知道”商鞅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以及这种“说”的力度究竟有多大。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对“权力运作机制”的冷峻认知。我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但通过阅读它,我对古代国家机器的运行原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没有回避商鞅思想中那些令人不安的部分,比如对个体自由的极大抑制,但同时也清晰地展示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些严苛的制度是如何有效地解决了“一盘散沙”的社会结构问题,并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制度基础。注释对这些悖论的处理非常得体,它既没有美化这种集权,也没有简单地套用现代价值观进行批判,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熔炉中去考察其功用和代价。读完后,我的感受是复杂而深刻的,它提供了一种审视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独特视角,促使人去思考:效率与人性,在国家建设中,究竟该如何权衡?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个版本的价值在于其对“文白对照”的精妙处理。它不是简单的左右分栏,而是将注释融入到译文流线中,使得读者在阅读译文时,随时可以查阅原文的对应处,进行即时性的文本比对和印证。这种交互式的阅读体验,对于我们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读演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书中对“公私之分”的讨论,在注释中引用了后世儒家和法家的对比观点,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原本枯燥的古代条文瞬间鲜活了起来。我感觉,出版方在制作这个系列时,是真的下足了功夫去构建一个完整的阅读生态,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文字。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最终造就了一本真正有内涵的精粹读本。
评分对于传统国学爱好者来说,如何高效地吸收先秦文献的精华,是一门技术活。我之前尝试过几版不同的《商君书》解读,总感觉不是注释过于简略,导致理解失焦,就是译文过于学术化,失去了原文的“锋芒”。而这一版做得非常平衡。它的译文部分,我个人非常欣赏,它摒弃了那种刻板的“之乎者也”的仿古腔调,而是用一种清晰、现代但又不失古朴韵味的中文来重述,读起来如同与一位博学的先贤对谈。比如,对于商鞅强调的“法不阿贵”的论述,译文处理得既有力量感,又精准地把握了其内在的政治目的,没有过度美化或贬低。这种阅读体验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我能够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对文本思想脉络的把握上,而不是纠结于某个生僻词汇的字面含义。
评分好书,价格实惠,商家服务好,还会买
评分还行吧,还没仔细看,好像不错
评分商鞅的思想现在依然很有用
评分很好
评分做工精细……
评分商鞅的思想现在依然很有用
评分好书,价格实惠,商家服务好,还会买
评分版本信息没有问题,说明解释清晰明了
评分版本信息没有问题,说明解释清晰明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