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汉对勘入菩提行论

梵汉对勘入菩提行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宝生 注
图书标签:
  • 佛教
  • 菩提行论
  • 梵汉对勘
  • 印度哲学
  • 宗喀巴
  • 翻译
  • 佛学研究
  • 经典
  • 注释
  • 藏传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9597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5880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梵汉佛经对勘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梵汉对勘入菩提行论》译者黄宝生将现代在印度发现的梵文佛经《入菩提行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与唐代译经对勘,加以注释,翻译力求与原文贴近。《梵汉对勘入菩提行论》是研究佛教史、古印度文化、中印翻译史的重要资料。

目录

导言
入菩提行论
第一 赞菩提心品
第二 忏悔品
第三 受持菩提心品
第四 菩提心不放逸品
第五 守护正知品
第六 忍辱波罗蜜品
第七 精进波罗蜜品
第八 禅定波罗蜜品
第九 般若波罗蜜品
第十 回向品

前言/序言


《入菩提行论》是佛教大乘经典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由印度论师寂天所著,对后世菩萨道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论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系统阐述了菩萨应当如何实践“入菩提行”,即迈向究竟觉悟的道路。其内容涵盖了菩萨行持的方方面面,从发心、慈悲、智慧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无一不包,无一不精。 一、发心与慈悲:菩萨道的起点与核心 《入菩提行论》开篇即强调发心的重要性。成佛并非易事,需要无量劫的积累与修持,而这一切的起点,在于发一颗真实、广大、无私的菩提心。这颗心,并非简单的愿望,而是对一切众生苦的深切体会,以及誓愿拔除一切众生苦的坚定决心。寂天论师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发菩提心的功德,指出其能超越世间一切善行的功德,是趋向觉悟的根本驱动力。 紧随其后,论中对慈悲的阐述更是深刻入微。慈悲,是菩萨行持的灵魂。慈,是与一切众生结缘,愿其获得安乐;悲,是体察一切众生之苦,愿其离苦得乐。寂天论师指出,众生皆有佛性,皆渴望安乐,皆厌离痛苦。然而,由于无明烦恼的遮蔽,众生沉溺于轮回的苦海。菩萨正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父母子女,不舍不弃,勇猛精进,誓愿度化。论中详细分析了如何对治嗔恨、贪欲等烦恼,培养慈悲心,将慈悲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二、智慧的妙用:破除我执与实证空性 如果说慈悲是菩萨道的“心”,那么智慧就是菩萨道的“眼”。《入菩提行论》将智慧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认为离开智慧的慈悲,如同盲人摸象,难以真正利益众生。此论所说的智慧,并非世俗的聪明才智,而是通达实相的般若智慧,是能够破除一切戏论、洞悉万法本寂的究竟智慧。 论中花了大量篇幅阐述“无我”的智慧。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受苦无尽,皆因执着于“我”与“我所”。然而,“我”究竟是什么?论中层层剥离,从五蕴(色、受、想、行、识)入手,层层分析,指出无论是物质的身体,还是精神的感受、思想、行为、认知,都无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我”的产生,不过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如同水中月,镜中像,既无实体,也无自性。 破除“我执”,是获得解脱的必经之路。一旦我执渐消,贪嗔痴等烦恼便失去根基,众生便能从苦恼的轮回中超脱出来。《入菩提行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空性”的智慧。万事万物,包括我们所执着的“我”,都处于一种“空”的状态,即无自性、无实在。这种“空”并非虚无,而是指事物的如幻性、无实性。万事万物皆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灭,其本质是缘起性空,非由外力所造,亦无内在实体。 论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论证方式,例如以“法无我”破除“人无我”,以“因缘所生法”破除“自性所生法”。其论证过程严谨精妙,丝丝入扣,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逐步破除习以为常的错误认知,走向对实相的真正了悟。 三、六度万行:菩萨实践的次第与方法 在发心与智慧的基础上,《入菩提行论》系统地阐述了菩萨行持的具体实践内容,即“六度万行”。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每一度都蕴含着深刻的修行方法与内在的智慧。 布施: 论中将布施视为化解悭贪、增长福德的重要法门。布施不仅限于物质的给予,更包括法布施、无畏布施等。布施的目的是利益众生,同时也是对治自身贪欲的修行。论中强调,真正的布施,是以平等心、无所求心去付出,不求回报,不执着于布施的功德。 持戒: 持戒是为了约束身口意,不造恶业,远离烦恼。戒律的根本在于不伤害众生,维护众生的安乐。论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持守戒律,以及持戒的功德,指出持戒是菩萨行持的基石。 忍辱: 忍辱是菩萨行持中最为重要的修行之一。面对逆境、侮辱、伤害,能够忍耐而不生嗔恨,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论中强调,忍辱并非愚昧地承受,而是以智慧观照,了知恶行源于无明,并以慈悲心来化解。忍辱能够熄灭嗔火,增长定力,并能为修习其他法门奠定基础。 精进: 精进是指努力不懈地修行,无论是积极向善,还是改恶向善,都需要精进的意志。论中指出,精进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持之以恒的努力,要做到“三常”,即常修善法,常断恶法,常行饶益有情。 禅定: 禅定是收摄心神,安住一境,以培养定力与专注力。通过禅定,可以使散乱的心趋于平静,为生起智慧创造条件。论中阐述了不同层次的禅定,以及如何通过禅定来观照自心,断除烦恼。 般若: 般若,即智慧,是六度中的核心,也是一切行的归宿。前五度是方便,般若则是究竟。论中将智慧的实践贯穿于整个菩萨行的过程,指出一切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证悟空性,圆满智慧。 四、功德回向与实践的启示 《入菩提行论》的结尾,论师将修行的所有功德,毫无保留地回向给一切众生,祈愿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速证菩提。这种无私的胸怀,正是菩萨道的精神体现。 此论不仅是一部教理的阐述,更是一部实修的指南。它以其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洞见、生动的比喻,以及对众生苦乐的深切关怀,赢得了历代修行者的推崇。阅读《入菩提行论》,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成佛的道路,了解菩萨应具备的心量与行持,并为我们在生活中实践慈悲与智慧提供指导。 它教导我们,成佛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通过积极的实践,逐步实现的究竟目标。它鼓励我们,以无私的慈悲之心,去关怀一切众生,以清净的智慧之眼,去洞悉世间实相,并在日常生活中,将所学付诸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菩提。 《入菩提行论》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内心的觉悟之光,指引我们从迷茫走向清晰,从痛苦走向安乐,最终抵达究竟解脱的彼岸。它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体悟和实践的经典,其智慧之光,将永远照亮我们修行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位资深居士的推荐下购买的这本书。他告诉我,这本书不仅是文字的对比,更是一种精神的重建。当我开始翻阅目录时,我立刻被其系统的结构所吸引。它不像一般的导读书籍那样只做泛泛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文本的骨骼肌理之中。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代智者的跨时空对话。特别是那些涉及修行次第的章节,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感到每一步的提升都是有根有据的。这对我目前在修行中遇到的困惑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指引方向。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更自信地在自己的修学道路上前进,而不是盲目跟风。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序言中阐述了他进行这项工作的初衷与方法,读来令人印象深刻。他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调,而是用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娓娓道来,将复杂的概念变得平易近人。他强调了对历史文献的严谨考证,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佛法真谛的虔诚探寻。这种将学术严谨性与个人体悟相结合的写作风格,在我看来是非常难得的。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不同版本之间细微差异的比较分析,那样的细致入微,让我意识到一部经典流传下来的不易与其中蕴含的深层意涵。虽然我目前还在理解其宏大的体系结构,但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文本梳理上付出的巨大心血。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它拓宽了我对文献学和宗教学的认知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是我最看重的一点。我深知,将古老的梵文经典准确无误地转译成现代汉语,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稍有不慎便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从我初步浏览的几页来看,译者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常出色,既保留了梵文原意的精准性,又使得中文表达流畅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这种平衡的把握,实属不易。每一次接触到关键术语时,译者都会非常审慎地处理,有时候会辅以简短的注脚进行解释,这极大地帮助了我这种初学者理解那些特定的哲学概念。可以说,这本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译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佛法思想的透彻理解,它为我们这些非梵文背景的读者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和字体选择非常贴心。对于像我这样需要长时间阅读的人来说,眼睛的舒适度至关重要。它采用了适中的字号和合理的行距,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书本的重量适中,方便携带,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在宁静的午后,都能轻松地将其置于手边,随时沉浸其中。而且,装帧坚固,想必能经受住反复的翻阅和查阅。这种对读者体验的细致关怀,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经典出版应有态度的坚持。总而言之,这本书从视觉、触觉到阅读体验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设计,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可以常伴身边的精神良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古朴典雅的色调,配上精美的插图,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历史厚重感。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那种宁静而又充满智慧的气息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佛教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寻找那些能够引领我深入探索的经典著作。这本书的装帧精良,纸张质地也非常好,阅读起来体验极佳,每次翻开它,都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哲思的殿堂。作者的用心不言而喻,从版式设计到文字排布,都透露出对原著的尊重与敬畏。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从外在的呈现来看,它无疑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很期待能在这本书中寻找到我一直在追寻的智慧之光。这本书的整体感觉非常庄重,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可靠感,让人愿意花时间去慢慢品味。

评分

后来看到佛教寺院里,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塑像,觉得比曾子所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更为严重。但当然也会认为那是宗教迷信的图腾。再后来了解到自然科学,对于物理学、光学等有了一些皮毛知识。才相信人们起心动念的思想作用,甚至善恶念头等等,它在自然界里,也犹如投一颗小石子在水里,它都会发生波动性的动力作用。

评分

买回来了一直还没有时间看,包装还行

评分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菩萨阿弥陀佛

评分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评分

《梵汉对勘入菩提行论》译者黄宝生将现代在印度发现的梵文佛经《入菩提行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与唐代译经对勘,加以注释,翻译力求与原文贴近。《梵汉对勘入菩提行论》是研究佛教史、古印度文化、中印翻译史的重要资料。

评分

大师觉赞的著作,权威的注解,值得细读践行!

评分

背部为阳,心是阳中之阳,肺是阳中之阴。腹部为阴,肾是阴中之阴,肝是阴中之阳,脾是阴中之至阴。

评分

梵汉对勘系列目前似乎只出到三本,反正京東上只有此三本,此次全部請來,相當值得

评分

因此春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心脏;秋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四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