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阿泰德》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作品,处于从中期对话录向晚期对话录过渡的阶段。它不可能是一篇早期作品,尽管在形式上它与早期对话录有相似之处,譬如,探究特定概念的定义,采用苏格拉底式的辩驳论证,以无结论的方式结尾,等等。《泰阿泰德》这篇对话录由两场谈话组成。前一场是欧几里德和特尔普西翁两人简短的铺垫性谈话。这两人都是麦加拉人,也是苏格拉底的追随者,在后者临死的时候,这两人都在场。欧几里德在这段简短的谈话中赞美了泰阿泰德,并说他曾经听苏格拉底向他转述了一场涉及泰阿泰德的谈话。欧几里德自称把这场谈话记录下来了,并且让仆人为特尔普西翁朗读出来。这读出来的内容就是《泰阿泰德》的主体部分,它是苏格拉底、塞奥多洛和泰阿泰德之间的一场哲学谈话,其主题是探究“知识”的本性。在结束谈话之时,苏格拉底说自己将去对付美勒托等人的控告。作者在此无疑暗示了苏格拉底的临死。这样,整篇对话录实际上处在临死的泰阿泰德和临死的苏格拉底之间;不难看出,柏拉图创作这部作品同时隐含着对这两人的纪念。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
坦率地讲,《泰阿泰德》的格局非常大,其野心可见一斑,它试图囊括从宇宙诞生到文明终结的一切。但正因为如此,它给我的感觉是——什么都说了,但什么都没说透。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暗示”和“留白”,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巨大的逻辑断层和人物动机空白。例如,某个关键事件的起因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然后作者立刻将焦点转向了事件的后续哲学影响。这种处理方式对于那些喜欢深度解读和脑补的读者来说或许是宝藏,但对于我这样倾向于获得完整叙事闭环的读者来说,却留下了太多的困惑和不满足感。我读完合上书本时,脑海里留下的不是清晰的画面或深刻的情感印记,而是一堆悬而未决的问题和需要反复考证的设定注释。这种“开放式结局”式的叙事策略,如果用在情感细微处或许能产生张力,但用在构建世界观的核心脉络上,就显得有些失职了。它像是一张地图,比例尺极其不均匀,重要的城市被忽略了,而大片荒芜的区域却被细致入微地标记出来,让人看完后总有种抓不住重点的空虚感。
评分翻开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遇到一场酣畅淋漓的冒险或者至少是某段扣人心弦的个人史诗。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一个极其精美的、但灯光昏暗的博物馆里漫步。视觉上的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文字的雕琢感极强,很多段落的描写达到了近乎诗歌的境界,那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对氛围的营造,绝对是顶尖水准。但问题恰恰出在这个“精美”上——它太像一件打磨过度、过度抛光的艺术品了。缺乏了生命力的那种粗粝感和意外性。情节的推进显得过于工整和可预测,仿佛每一个转折点都已经被写在了一个精密的时钟齿轮里,到了时间就必然发生,让人缺少了那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感。角色的对话也常常充满了象征意义,听起来很有哲理,但就是少了点烟火气,少了些许不经意的、真实世界中人才会有的口误或情绪失控。我花了好大力气去分析每一个潜台词,试图从中挖掘出作者的深意,但最终收获的,更多是智力上的满足,而非心灵上的触动。对于追求纯粹故事性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可能会显得节奏拖沓、重点不突出,它更像是作者献给自己内心某种理想主义的赞歌,而听众,需要具备极大的耐心和高度集中的精神才能跟上它的步调。
评分这本名为《泰阿泰德》的书,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挺大的期待去翻阅的,毕竟书名带着一种古老又神秘的气息,让人联想到史诗或者某种失落的智慧。然而,读完之后,我的感受却是五味杂陈,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有些迷茫的旅程。书中构建的世界观宏大而复杂,作者似乎倾注了大量心血去设计每一个种族、每一个神祇的起源和法则,大量的设定堆砌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理解这些错综复杂的体系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份详细的编年史纲要,而非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人物的塑造也因此显得有些单薄,他们更像是推动既定情节和展示世界观的工具,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动机常常被宏大的历史背景所淹没,导致读者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特别是那些关于哲学思辨和宇宙论的探讨,虽然深度可嘉,但在叙事节奏上却显得过于沉重,让阅读体验变得有些吃力。我希望能有更多情绪的起伏和人性的挣扎,而不是沉溺于无休止的背景介绍。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查阅笔记才能理清头绪的学术性奇幻作品,而非一部能让人沉浸其中,随主角一同呼吸的畅快之作。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在下一部作品中,找到叙事张力与深度探索之间的那个更优雅的平衡点。
评分读完《泰阿泰德》,我感到一股强烈的“信息过载”感。这本书的体量本身就相当可观,但更令人吃惊的是其信息密度。作者似乎有一个宏大的蓝图,想要在一个故事框架内探讨人类文明的兴衰、伦理的边界、以及时间本身的本质等一系列形而上的议题。结果就是,每一页都塞满了密密麻麻的理论和典故,像是一本被塞进了小说外壳的哲学论文集。我尝试去捕捉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但他们的个人悲欢似乎总是很快就被更宏大、更抽象的概念所吞噬。比如,某个角色为了一个关乎世界存亡的抉择而挣扎,但紧接着,作者就会用好几页篇幅去解释支撑这个抉择的底层物理定律或神学基础,这极大地削弱了情感张力的积累。我阅读时常常需要停下来,回溯前几章的内容,以确认我没有遗漏某个关键的术语定义。这种阅读方式极大地破坏了沉浸感,让我始终保持着一种“研究者”而非“参与者”的状态。如果说文学作品是给心灵提供一片可以休憩的港湾,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座需要专业工具才能攀登的科技塔,它对读者的知识储备和逻辑分析能力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使得普通读者的体验变得异常沉重和碎片化。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我得说,是极其华丽的,甚至到了有些炫技的地步。大量的排比、复杂的从句结构以及罕见的古词汇被频繁使用,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史诗氛围。这在初期确实很有吸引力,让人感觉仿佛正在阅读一部失传已久的古典巨著。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这种过度的雕琢开始反噬叙事本身。有些地方,我不得不逐字逐句地去拆解句子结构,才能明白作者到底想表达哪个简单的动作或场景。比如,一段简单的角色对视,可能会被描述成一段长达半页、充满了比喻和象征的长句,将原本可以瞬间完成的场景拉伸得极其缓慢和冗余。这让本就复杂的剧情更显晦涩难懂。我感觉作者与其说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在炫耀自己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这种美感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成为了理解内容的主要障碍。对于那些寻求流畅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无疑是相当高的,它要求读者放弃对叙事节奏的期待,转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的“音乐性”中去。坦白说,我更希望看到一种更干净、更直接的表达,让故事自己说话,而不是被过多的华丽辞藻所掩盖。
评分质量好,先读完再说,读好书,
评分第16章
评分柏拉图给我们的智慧无穷无尽
评分Aaaaaaaaaaaaaa
评分柏拉图代表作。
评分一 翻译与研究《智慧珍宝》的意义
评分百年经典
评分活动期间买的,不错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商务印书馆这套小册子蛮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