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三经 金刚经·心经 圆觉经

佛教十三经 金刚经·心经 圆觉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赖永海 编
图书标签:
  • 佛教
  • 金刚经
  • 心经
  • 圆觉经
  • 经书
  • 佛学
  • 经典
  • 智慧
  • 修行
  • 禅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3737
商品编码:2586941276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佛教十三经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套装数量:1
字数:5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

/>

编辑

  国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和谐人文,清净人心。
  1.与儒家“十三经”一样,“佛教十三经”所收入的是浩瀚佛经中经典的十三部经书。
  2.本套佛经是国内一套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兼具的“佛教十三经”,适合广大喜爱阅读佛经的普通读者阅读。
  3.本套丛书主编赖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赖(赖永海)”之称,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赖家军”的“领军人物”,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7.“中华经典藏书”中的《金刚经·心经·坛经》、《地藏经·药师经》均有很好的销售量,本套佛经的系列推出,更将受到广大读??效率与

内容简介

  各类小本般若经的编译与流传中,以《金刚经》与《心经》颇具代表性与影响力。般若经的核心思想是“空”。但佛教所说的“空”,非一无所有之“空”,而是以“缘起”说“空”,亦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缘”即“条件”)的产物,都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条件具备了,它就产生了(“缘起”);条件不复存在了,它就消亡了(“缘灭”)。世间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念念不住的过程,因此都是没有自性的,无自性故“空”。《金刚经》和《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同样是其核心思想,但二者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金刚经》的“对外扫相”思想集中体现在“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偈句上,对内破执则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点睛之笔;《心经》则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两部经典都从扫外相、破心著的角度去说“空”。

精彩书评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大、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入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近几十年来,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特殊的文化、社会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佛教者也日渐增多。而要了解和研究佛教,首先得研读佛典。然而,佛教名相繁复,义理艰深,文字又晦涩难懂,即便有相当文史基础和哲学素养者,读来也颇感费力。为了便于佛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阅读和把握经中之思想义理,我们对所选录的十三部佛典进行了如下的诠释、注译工作:一是在每部佛经之首均置一“前言”,简要介绍该经之版本源流、内容结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二是在每一品目之前,都撰写了一个“题解”,对该品目之内容大要和主题思想进行简明扼要的提炼和揭示;三是采取义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对所选译的经文进行现代汉语的译述。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它对原典的阅读和义理的把握能有所助益。当然,这种做法按佛门的说法,多少带有“方便设施”的性质,但愿它能成为“渡海之舟筏”,而不至于沦为“忘月之手指”。
  ——某网友

目录

金刚经
法会因由分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心经

精彩书摘

  此段简单地示说了如何降心离相,把须菩提所问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两件事,再细说明。佛陀回答须菩提的问题,指出重要的就是要发“四心”:一、广大心的平等观,不拣择优劣疏,灭度众生之类,令其降伏凡圣九流的分别心;二、胜心,使众生皆断除烦恼,了生脱死,而入无余涅槃。但灭度众生的菩萨大悲心行,必须与般若无相相应,要这样降伏其心,安住其心。发悲愿为本的菩提心,才能成就名副其实的菩萨;三、无对待心,视众生平等无差别,因为众生本就是“性空”的;四、无颠倒心,菩萨心无四相,即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分别计较。又菩萨若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
  ……

前言/序言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大、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认为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人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
《佛教十三经:金刚经·心经·圆觉经》 导语: 佛陀释迦牟尼的教法,如浩瀚的海洋,其核心智慧贯穿古今,指引众生走向觉悟。在中国佛教史上,《金刚经》、《心经》与《圆觉经》三部经典,因其精炼的义理、深邃的智慧,以及对修行者实践的直接指导,被尊为“十三经”中的瑰宝,并受到广泛的研习和传颂。本书《佛教十三经:金刚经·心经·圆觉经》正是汇聚了这三部极为重要的佛经,力求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佛教核心教义的窗口,从而开启智慧,离苦得乐。 本书的编排,旨在最大程度地呈现这三部经典的精髓,并为其提供必要的背景与解读,使之易于理解,易于体悟。我们深信,通过研读这三部经典,每一个有缘的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养分,照亮前行的道路,实现内心的安宁与自在。 第一部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破除执念,见性成佛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般若部经典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其“金刚”之名,寓意着能够斩断一切烦恼妄想,如同金刚钻石般坚不可摧;“般若”意为智慧,是超越一切分别、执著的究竟智慧;“波罗蜜”则意为到彼岸,指从生死烦恼的此岸,渡往涅槃解脱的彼岸。 《金刚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极为精炼且深刻的语言,直指人心,破除我们对“我”、“众生”、“寿命”、“了别境”等一切概念的执著。佛陀在经中反复强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并非否定现实的存在,而是要我们了知一切现象的本质皆是无常、无我,不过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 核心思想解读: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是《金刚经》最为核心的教导之一。经中指出,菩萨应发愿“度脱一切众生”,但同时又说“实无众生得度者”。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恰恰揭示了“我”及“众生”皆是虚妄不实的执念。当我们不再执著于有一个实在的“我”,不再区分“能度”与“所度”,也就真正进入了般若的境界。 无住生心: 佛陀教导菩萨应“于一切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意味着,我们的心不应被任何事物所束缚、所染着,无论是在修行中获得什么成就,还是面对世间的顺逆境,都应保持一种超然、空净的状态,让清净的自性光明自然流露。 一切法皆是佛法: 《金刚经》并不排斥世俗的现象,反而指出“以是名字,名无量义经”,“乃至一念生净信人,得福胜彼”。这意味着,在如实的智慧观照下,任何事物、任何经验,都可以成为通往觉悟的途径。即使是微小的善念,只要具足“信心”,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福德与智慧并重: 经中屡次提及“福德”与“智慧”的功德,但强调“无我相”、“无人相”的布施,其福德胜过有相布施。这说明,真正的功德不在于外在的善行本身,而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般若智慧。 阅读价值: 研习《金刚经》,能帮助我们认识到一切执著的根源,从而逐渐破除我慢、贪爱、嗔恚等烦恼。它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清净心,如何以无私的智慧对待一切,最终超越生死轮回,获得究竟的解脱。对于初学者而言,《金刚经》如同一把利剑,能够迅速切断我们与烦恼的纠缠;对于有一定修行基础的行者而言,它更是深入般若大海,体悟佛陀圆满智慧的必经之路。 第二部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字字珠玑,直观真空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所有般若经典中最短小精炼的一部,却蕴含着般若智慧的全部精华。它以仅有二百余字的篇幅,将“空性”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被誉为“般若之核”。“心”字,也意味着它是般若智慧的核心,是万法的根本。 《心经》的语言极为精炼,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词句,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它直接从“观自在菩萨”的视角出发,以“照见五蕴皆空”为起点,阐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核心理念。 核心思想解读: 五蕴皆空: “五蕴”指的是构成我们身心世界的五种要素:色(物质)、受(感受)、想(思想)、行(意志)、识(意识)。《心经》指出,这五蕴在本质上都是“空”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没有一个独立、实在、永恒的实体。这种“空”并非虚无,而是指事物没有自性,是因缘和合而生。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经中进一步阐述了“空”的境界,即超越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对立和分别。当我们了知一切现象的虚妄,便不再为外境所转,内心自然获得清净。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无明”是众生痛苦的根源,是未能了知诸法实相的愚昧。经中指出,在般若智慧的光照下,无明本身便被消解,无需再刻意去“尽”。这是一种直接的解脱,而非渐进的过程。 八无度: 《心经》列举了“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最终落实在“无所得”的境界。这是对佛教修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种种执著(如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执著,对有为、无为法的执著)的破除,导向一种超越一切对立的究竟解脱。 般若波罗蜜多: 经文的最后,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作为总结。这强调了般若智慧的无比力量,它不仅是通往解脱的咒语,更是能够彻底消除一切痛苦的真实法门。 阅读价值: 《心经》虽然短小,但其内涵极为丰富。研习《心经》,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地把握般若智慧的精髓,培养对“空性”的直观认识。它提醒我们,一切烦恼的根源在于执著,而解脱的钥匙在于了知诸法无我、无相。经常诵读《心经》,可以培养我们的正念,减少妄想,使内心趋于平静,对于净化心灵、增长智慧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部分:圆觉经——普觉万物,圆满自性 《圆觉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如来藏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以其圆满、广大、平等的智慧,揭示了众生自性本具的“圆觉”。“圆觉”二字,意指圆满的觉悟,是佛陀所证的究竟、彻底的觉悟,也是众生本来具有的清净佛性。 《圆觉经》在结构上,通过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等十二位菩萨与佛陀的问答,层层深入地阐述了“圆觉”的含义,以及修行者如何在纷繁的世相中,保持清净的觉性,最终证得圆满的佛果。 核心思想解读: 众生本具圆觉: 经中明确指出,一切众生皆有圆觉妙心,与佛无异。只不过因为无始以来的无明而未能显现。这是一种“但以识二(二元对立)而不能证”,而非“本无圆觉”的理念。 寂灭为本,流转为用: 《圆觉经》认为,清净的圆觉真心是寂灭(平静、空寂)的,而我们所经历的世间一切现象,都是从这个寂灭心中“流转”出来的。这种流转并非破坏真心,而是真心作用的表现。了知这一点,我们就能在流转中体悟寂灭,在生死中见到涅槃。 一念成佛,一念不成佛: 经中阐述了“圆觉”的无边威力。当众生心中生起一念清净的圆觉,便当下成就佛道;而如果执著于“成佛”的概念,反而会因此而堕入执著,不能成就。这同样体现了般若智慧的空性原则。 因地与果地: 经中详细阐述了修行者在“因地”(修行过程中)如何安住圆觉,破除“幻住”、“幻灭”、“知见”、“证入”等种种名相上的执著,以及如何在“果地”(证悟后)体悟圆满的佛果。 十二圆觉菩萨的启示: 十二位菩萨代表了不同的修行境界和侧重点,他们的提问与佛陀的回答,构成了《圆觉经》丰富而系统的教理。例如,文殊菩萨问“何名为心”,普贤菩萨问“何名为善知识”,普眼菩萨问“如何修习”,普慧菩萨问“如何入圆觉”等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修行指导。 阅读价值: 《圆觉经》为我们描绘了一条从凡夫到成佛的完整修行蓝图。它不仅揭示了众生本具佛性的深刻道理,更提供了具体的修行方法和心态指导。研习《圆觉经》,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自性的光明,培养对“空”与“有”的辩证理解,并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安住清净心,如何善用一切因缘,最终证得圆满的觉悟,成为一个真正自在、智慧的生命。 结语: 《佛教十三经:金刚经·心经·圆觉经》集结的这三部经典,如同三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世界、走向觉悟的道路。它们分别从破除执念、直观真空、圆满自性等不同角度,呈现了佛教最为核心的智慧。 本书的编撰,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精炼、易懂、深入的阅读体验。我们希望通过此书,能让更多人接触、理解并体悟佛法的精髓,从而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开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觉醒之旅。愿一切众生,皆能离苦得乐,早证菩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工具书不仅要内容扎实,更要能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精心维护的花园,而不是一个堆满杂物的仓库。它收录的几部重要经典,使得我无需在书架上东翻西找,就能在同一个地方,进行不同法门的对比和印证。这种集中的资源,让我可以更容易地看到不同经典之间相互呼应的地方。例如,当我在阅读某一段关于“觉悟”的描述时,我的思绪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另一部经文中对此概念更细致的阐述。这种跨文本的思考过程,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佛教核心思想的理解维度。它不是孤立地呈现知识点,而是提供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鼓励读者主动去构建自己的理解体系。

评分

这部书刚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古朴典雅的装帧吸引住了。打开一看,内页的纸张质地非常舒服,那种微微泛黄的色泽,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悠远的时代。我以前也断断续续看过一些佛学入门的书籍,但大多都是现代语言的阐释,总觉得少了点原汁原味的韵味。这本书的排版很讲究,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庄重感,让人在阅读时自然而然地心就静了下来。我尤其喜欢它在经文旁边的留白处理,这使得每一个字都像被赋予了呼吸的空间,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淹没。对于一个初次接触这些深奥经典的读者来说,这种视觉上的友好度非常重要,它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愿意沉下心来,一字一句地去品味其中的哲理,而不是被复杂的文字结构吓退。每次翻开它,我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安静的自我对话,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很多快餐式的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对佛学经典的兴趣,更多是源于对人生困惑的探寻,而非纯粹的学术研究。这本书的呈现方式,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发现,仅仅是阅读那些耳熟能详的经文标题,比如“金刚经”和“心经”,就已经能唤起我内心深处对“空”和“无我”的思考。不同于某些版本只是简单地罗列文本,这本书在处理上似乎更注重引导读者的心绪。我特别留意了它的引言和结语部分,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答案”,但那种温和而坚定的语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耳边低语,不强迫你接受,只是轻轻地为你点亮前方的路标。这种留白式的引导,迫使我必须主动去思考,去内化这些教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于我们这些行走在现代社会,被各种噪音包围的人来说,这种能让人停下来、慢下来的力量,是无比珍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

说实话,以前接触一些佛经的译本时,常常会因为文言文的晦涩和一些专有名词的陌生感而感到力不从心,读几页就不得不停下来查阅大量的注释,阅读体验被打断得七零八落。但拿到这本《佛教十三经》后,我的体验明显不同。它的编排结构似乎考虑到了现代读者的习惯,虽然保持了经典的本貌,但在整体的流畅性上做得非常好。我发现自己能够更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经义本身,而不是纠结于那些繁复的句式结构上。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经文中所蕴含的逻辑和智慧的层层递进。那种顿悟的瞬间,不是来自某个刻意的注解,而是文字本身在特定的节奏和韵律下,自然而然地在我脑海中展开的画面感。这种无缝衔接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这些古老智慧的亲近感。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使用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于它提供的“静心空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需要一个“锚点”来稳定自己的心神。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它所承载的内容,天然就具备了这种镇定的力量。我习惯在一天工作结束后,随机翻开其中任何一页,随便读上几段,然后合上。奇怪的是,仅仅是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像是一种仪式,帮助我把白天的烦躁和杂念轻轻放下。它不需要我全神贯注地去“学”,却总能在不经意间给予我一些微妙的启发。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远胜于那些强行灌输知识的读物。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它静静地待在那里,你知道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它总会以最纯粹、最本质的面貌出现,给你片刻的安宁和清晰。

评分

非常感谢,快递员辛苦了

评分

非常感谢,快递员辛苦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很好,价格也好,商家细心

评分

书很好,价格也好,商家细心

评分

纸质挺好,字清晰,很满意。

评分

非常感谢,快递员辛苦了

评分

纸质挺好,字清晰,很满意。

评分

非常感谢,快递员辛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