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高级中学)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用书2017]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高级中学)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用书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资格证
  • 美术
  • 中学
  • 教材
  • 2017
  • 中公
  • 考点速记
  • 高频考点
  •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 用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95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0856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用书2017
外文名称: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用书2017
开本:64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0
字数:14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高级中学)》在深入研究、分析近几年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抓住考试核心内容,总结了考试中的高频考点。本书设计了64开版面,总结每个考点精华,方便考生随身携带。采用双色印刷,重点内容重点标出,使考生记忆更方便。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高级中学)》是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深入研究近几年真题,总结的考试中的高频考点。本书设置了“高频考点提要”“考题再现”“考点强化练习”等栏目,为考生呈现了真题的考查特征及命题趋势,力求帮助考生巩固相关知识要点。

目录

第一章中国美术史/2
高频考点提要/2
第一节原始时期的美术/2
第二节夏商周美术/7
第三节秦、汉美术/11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美术/20
第五节隋唐五代美术/28
第六节宋元美术/39
第七节明清美术/53
第八节近现代美术/70
第九节中国民间艺术/82
考点强化练习/86
第二章外国美术史/89
高频考点提要/89
第一节史前美术、古代美术/89
第二节欧洲中世纪美术/104
第三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113
第四节巴洛克和洛可可美术/124
第五节19世纪美术/129
第六节20世纪美术/143
第七节西方现代艺术/151
考点强化练习/167
第三章美术基本知识/170
高频考点提要/170
第一节美术基本理论/170
第二节美术的类别/178
第三节美术的相关技法理论/185
第四节美术创作思想与社会价值/196
第五节美术与设计的创作过程和方法/202
第六节美术作品赏析的艺术方法/204
第四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208
高频考点提要/208
第一节前言/208
第二节课程目标/217
第三节内容标准/219
第四节实施建议/233
考点强化练习/241
第五章美术教学基本理论/243
高频考点提要/243
第一节美术课程的价值与目标/243
第二节美术课程知识与教材编写/246
第三节美术教学/248
第四节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251
第五节高中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253
考点强化练习/255
第一章教学设计概述/258
高频考点提要/258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含义及特点/258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依据及原则/261
第二章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准备/264
高频考点提要/264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264
第二节教学重点与难点/274
第三节教学准备/285
第三章美术教学中的策略、方法及手段/286
高频考点提要/286
第一节美术教学策略/286
第二节教学方法与手段/294
第四章美术教学过程/310
高频考点提要/310
第一节高中美术内容/310
第二节教学过程概述/327
第三节教案概述/338
第五章教学资源/341
高频考点提要/341
第一节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341
第二节教学资源的整合/346
考点强化练习/348
第一章教学实施概述/350
高频考点提要/350
第一节教学实施的含义与方法/350
第二节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原则/352
第二章美术课堂的教学艺术/358
高频考点提要/358
第一节高中美术教学建议/358
第二节高中美术教学艺术/371
第三节高中学生的学习/378
第四节高中美术教学模式/399
第三章美术的多媒体教学/405
高频考点提要/405
第一节美术多媒体教学概述/405
第二节多媒体教学的开发与利用/410
第三节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413
考点强化练习/415
第一章美术教学评价概述/418
高频考点提要/418
第一节美术教学评价的含义、功能与分类/418
第二节美术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改革/427
第二章美术教学评价的应用与反思/434
高频考点提要/434
第一节美术教学评价的应用/434
第二节学生的学习评价与作业评价/455
第三节教师的教学反思/463
考点强化练习/466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68"

精彩书摘

  部分
  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部分是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约占总分值的33%。学科知识部分共分为五章内容,分别讲述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基本知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美术教学基本理论。从总体上看,此部分通常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所学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建议考生在备考时,可进行适量补充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记多思考。
  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美术门类的主要成就。如:陶瓷艺术、青铜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篆刻、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
  节原始时期的美术
  史前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学上又叫石器时代,属于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阶段。以石器制作的程度不同,可分为旧石器、新石器两个时期。
  一、石器时代概述
  旧石器时代主要特征是使用打制石器,人们利用自然的石块进行打猎和防御野兽。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陶器、玉器、骨器等工艺品上。重要的遗址有: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代表器物为人面鱼纹彩陶盆;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代表器物为舞蹈纹彩陶盆;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代表器物为玉铲;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代表器物为蛋壳黑陶高柄杯;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代表器物为玉琮等。新石器时代共分六期:齐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仰韶期。
  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玉器。约在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人们,有意识地把玉石制成装饰品,由此发展了中国的玉文化。
  二、陶器
  陶器是用黏土做成的一定形状经一定温度烧制而成的器皿。在新石器时代为突出,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仰韶文化彩陶因时间、地区的差异而被考古学家分成不同的类型,主要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等。马家窑文化彩陶,可分为先后连续的三种类型,分别是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陶器主要是用于饮食,如钵、碗、盘之类,有的用于炊事,还有一部分用于祭器。
  这一时期陶器的特点是:从造型上看,实用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从装饰上看,纹样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以及构成方式灵活。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的彩陶,根据其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彩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可以分为数种类型,其中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高。
  (1)半坡类型的彩陶艺术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陶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单纯。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彩陶盆”“三鱼纹彩陶盆”等。其纹饰主要有: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生动精彩,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几何纹,多从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早期彩陶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装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定的记号。
  (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代表作品有“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其纹饰有:植物纹,多呈旋花纹、叶状纹;动物纹,较少见,有蛙、鸟等形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几何纹,主要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的带状花纹。
  2.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纹饰有:人物纹,见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漩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代表作品有“舞蹈纹彩陶盆”。
  3.龙山文化的黑陶
  黑陶是指在器物烧成的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熠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黑陶的性质类型较彩陶明显增多,主要有罐、盆、盂、鬲、瓶、豆、鬻、杯、鼎等。其造型较彩陶有所见长,设计新颖巧妙,样式繁多,独具风格。黑陶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点,代表器物为蛋壳黑陶高柄杯。
  三、早期壁画、地画和岩画
  壁画: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中出土的壁画残片和宁夏固原麻黄剪子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用红彩绘制的几何纹壁画残片。
  地画: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房基遗址地面上发现的人物和动物绘画形象。
  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云南沧源、广西左江、江苏连云港岩画等。
  四、石器工艺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特征是:(1)普遍出现磨制石器,器型规整、定型。(2)复合工具开始出现。(3)流行石铲、石镰等农业生产工具。(4)出现作为祭祀礼器的生产工具以及其他石器装饰品。
  新石器时代石器工艺的代表是:广东石峡文化的石器,山东龙山文化的石锛以及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石饰制品等。
  五、玉器工艺
  东北辽河、华北黄河和华南长江中下游三大流域是玉器工艺集中的发源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为代表的玉器制作已相当兴盛。如内蒙古红山文化的《碧玉龙》、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琮(权力的象征)。
  第二节夏商周美术
  夏、商、周三代美术也被称为先秦美术。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形态由原始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也是我国封建文化构成的滥觞期。其中春秋以前是奴隶社会,战国进入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髹漆及纺织等手工业的技艺日益精湛。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及新兴封建贵族的统治,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工艺美术及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均获巨大发展,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简称。此外,商周的宫殿庙堂壁画及遗存之战国帛画,亦应给予重视。
  一、青铜艺术
  (一)青铜器的起源及铸造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与红铜相比,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等优点。中国的青铜器起源于黄河流域,到夏商周时期,它既是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也是王权神授的象征,另外青铜的使用还促进了各个地区间的交流。中国的青铜器到商周时期的铸造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出现了块范铸造和失蜡法等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
  (二)青铜器的应用
  青铜器在当时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和享用,商代晚期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大体可分为礼器(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以及车马器等。
  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称为礼器。青铜礼器象征着奴隶主的,并具有区分尊卑贵贱的功能。
  (三)青铜器纹饰与形制的发展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型丰富,青铜器的纹饰主要分为动物纹饰(造型及主体装饰)和几何纹饰(底纹或细部)两大类,流行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龙纹、虎纹、象纹、人面纹等纹饰。安阳殷墟出土的后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皆具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
  青铜器形制的特征:根据动物形态造型,被称之为“尊”;将人或动物形象与青铜器造型融为一体;以主体动物形象作为青铜器的附件。
  春秋中期,出现模印法与失蜡法等新工艺。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
 
《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报考高级中学美术学科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提供全面、深入的学习资料。本书紧密围绕考试大纲,系统梳理了美术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和高频考点,并将其与教学能力的要求相结合,帮助考生构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娴熟的教学技能。 第一部分:美术学科知识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高级中学美术教育所必需的学科知识体系,内容涵盖了美术史论、艺术鉴赏、绘画基础、设计基础、雕塑与工艺、以及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教育理论等多个维度。 一、美术史论 中国美术史: 史前美术: 了解新石器时代彩陶、玉器等早期艺术的特征与文化内涵。 夏商周时期: 掌握青铜器艺术的鼎盛及其象征意义,以及早期绘画的萌芽。 秦汉时期: 重点学习秦代画像石、画像砖以及汉代壁画、帛画的艺术风格和题材,理解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倾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 深入研究佛教艺术的发展,如石窟寺(敦煌、云冈、龙门)的壁画与雕塑,以及顾恺之等名家的人物画成就,关注艺术的玄学化倾向。 隋唐时期: 领略唐代绘画的辉煌,包括阎立本的人物画、吴道子的人物画及山水画,张萱、周昉的仕女画,以及青绿山水的代表作。理解其开放、博大、雄浑的时代精神。 宋代: 重点掌握宋代绘画的院体画、文人画两大主流,熟悉山水画(如范宽、郭熙)、花鸟画(如赵佶、林椿)的技法与风格,理解其写实性、理性与哲思。 元代: 关注元代文人画的进一步发展,如赵孟頫的复古创新,以及黄公望、王蒙等“元四家”的山水画。 明代: 了解明代绘画的承袭与发展,如浙派、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和风格,以及董其昌的绘画理论。 清代: 学习清代绘画的多元化,包括宫廷绘画、扬州八怪、海上画派等,理解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近现代中国画: 掌握近现代中国画的变革,如“中西融合”的探索,以及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等大师的艺术贡献。 外国美术史: 西方美术史: 古希腊罗马美术: 学习古希腊雕塑(如米隆、菲迪亚斯)的人体美表现,古罗马建筑和雕塑的现实主义特征。 中世纪美术: 了解拜占庭艺术、罗马式艺术、哥特式艺术的宗教性和象征性。 文艺复兴时期: 深入研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巨匠的绘画、雕塑、建筑作品,理解人文主义思潮对艺术的影响。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 掌握其戏剧性、动感和装饰性特征。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对比其理性与情感的不同表现。 19世纪现实主义与印象派: 学习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光影色彩的探索。 20世纪至今: 梳理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艺术的多元化与观念化。 东方美术史(除中国外): 印度美术: 了解佛教艺术、印度教艺术的特点。 日本美术: 学习其浮世绘、武士画等特色。 伊斯兰美术: 掌握其几何纹样、阿拉伯文书法等装饰性特点。 二、艺术鉴赏 鉴赏方法: 掌握从形式、内容、风格、技巧、时代背景等多个角度进行艺术品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不同门类艺术的鉴赏: 绘画: 了解不同画种(油画、水彩、版画等)的特性,掌握构图、色彩、线条、笔触等要素的分析。 雕塑: 学习圆雕、浮雕等形式,理解材质、造型、空间关系。 建筑: 掌握不同风格(如古典、哥特、现代)的建筑特点,理解其功能与美学。 工艺美术: 了解陶瓷、染织、金属工艺、家具等的设计原理和审美价值。 摄影与影视艺术: 学习其构图、光影、叙事方式。 设计艺术: 了解平面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的基本原则和审美追求。 经典艺术作品赏析: 熟悉国内外重要的艺术史上的代表性作品,能够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三、绘画基础 素描: 基本原理: 掌握透视、光影、结构、体积、空间等基本概念。 表现技法: 学习明暗法、排线法、擦拭法等,以及不同工具(铅笔、炭笔、色粉笔)的使用。 写生训练: 掌握静物、人物、风景写生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创作实践: 能够运用素描语言表达构思。 色彩: 色彩原理: 学习色彩的属性(色相、明度、纯度)、色彩的混合、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色彩表现: 掌握冷暖色、补色、邻近色等运用,以及色彩在造型中的作用。 不同媒介的色彩表现: 学习水彩、水粉、油画、丙烯等媒介的色彩特性和技法。 速写: 目的与要求: 了解速写的快捷性、写实性、表现性。 训练方法: 掌握人物动态速写、场景速写、物体速写等。 捕捉瞬间: 训练快速观察和表现能力。 四、设计基础 构成学: 平面构成: 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元素,以及重复、渐变、特异、对比、平衡等组织原则。 色彩构成: 学习色彩在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和应用。 立体构成: 了解基本形、集合形、肌理等在三维空间中的构成方式。 设计思维与方法: 学习用户研究、头脑风暴、草图绘制、原型制作、测试反馈等设计流程。 视觉传达设计: 了解标志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字体设计等。 产品设计: 学习人机工程学、材料美学、制造工艺等。 环境艺术设计: 了解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等。 应用性与审美性: 理解设计作品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五、雕塑与工艺 雕塑基础: 材料与工具: 了解粘土、石膏、木材、金属等雕塑材料,以及刻刀、泥塑工具等。 基本技法: 学习雕、塑、刻、接等方法。 造型训练: 掌握人物、动物、抽象形体的塑造。 工艺美术: 陶瓷工艺: 了解拉坯、捏塑、釉彩等技艺。 染织工艺: 学习扎染、蜡染、印染、编织等。 金属工艺: 了解锻打、焊接、铸造、掐丝等。 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 探索新材料、新工艺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六、学科相关的教育理论 教育心理学基础: 了解学习动机、认知发展、感知觉、记忆、创造力等与美术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教育学基础: 掌握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教育学基本理论。 美术教育学: 学习美术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不同学派的美术教育思想。 第二部分:教学能力 本部分重点考察考生在高级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所需的各项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研能力等。 一、教学设计能力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进行科学的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 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制定认知、技能、情感等多层面的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性、时限性(SMART)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组织: 能够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练习巩固、拓展延伸等环节。 教学方法选择: 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灵活选择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能够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范画、实物、网络资源等,并能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开发。 教学评价设计: 能够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作品分析、问卷调查、考试测试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案编写: 能够撰写条理清晰、内容详实、符合规范的教案,体现教学设计的完整性。 二、教学实施能力 课堂组织与管理: 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秩序,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清晰、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够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解抽象概念。 板书设计能力: 板书内容简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辅助教学的功能。 演示与示范能力: 能够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的清晰示范,并能有效引导学生模仿练习。 提问与互动能力: 能够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能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多媒体运用能力: 能够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运用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突发状况处理能力: 能够冷静、有效地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学生评价与反馈: 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作品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进步。 三、教学评价能力 评价原则: 遵循激励性、发展性、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的评价原则。 评价工具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如量规、评分标准、作品集、观察记录表等)和方法(如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分析与运用: 能够分析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发展。 自我评价与反思: 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教研能力 教学研究意识: 关注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备终身学习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案例分析: 能够分析教学案例,从中提炼教育教学规律。 撰写教学反思与论文: 能够撰写有深度的教学反思,并尝试撰写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信息素养: 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应用教育教学信息。 合作与交流: 能够与同事进行教学研讨,分享经验,共同提高。 学习建议 系统复习: 紧扣考试大纲,对美术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两个部分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复习。 重点突破: 识别高频考点和易错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教学的结合,通过模拟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教学能力。 多做练习: 勤加练习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技巧。 及时总结: 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关注时事: 了解美术教育领域的新动态、新理念,关注与美术教育相关的社会热点。 本书希望能够成为考生备考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有力助手,帮助考生在美术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方面都取得优异的成绩,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中学美术教师。

用户评价

评分

深入阅读内容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知识点的覆盖面上展现出的“广度”,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出现在高级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查范围内的细枝末节。举个例子,关于近现代艺术史的部分,它不像一些教材那样只停留在印象派和立体派这种“显眼包”阶段,而是深入挖掘了一些相对冷门但评分点很高的概念,比如包豪斯的设计哲学在当代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或者具体的某位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在课程中的渗透点。更让我觉得惊喜的是,它在“教学能力”这一块的处理上,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陈述,而是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教学案例和情境分析。比如,当面对一个对传统国画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时,这本书提供的“如何利用数字媒介引入国画审美”的思路,就显得特别接地气,完全是实战型指导。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度,远超我预期的“速记”范畴,更像是一本浓缩版的教研手册,让人感觉每一页都凝聚了考点背后的教育理念。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挺朴实无华的,完全是那种“工具书”的调调,没有太多花哨的封面设计或者印刷工艺上的亮点。拿到手里感觉就是分量十足,沉甸甸的,翻开内页,纸张质量中规中矩,不算特别光滑细腻,但用来做笔记和反复翻阅也足够了。最吸引我的是目录那一块的编排逻辑,清晰明了,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一下子就能定位到自己最薄弱的知识点所在区域。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细致程度,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大类堆砌,而是更贴合考试的实际考察维度进行了切分,比如对不同艺术流派的辨析、对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深度,这些都处理得比较到位。而且,那些关键术语的排版设计也很有巧思,加粗、下划线、甚至用不同字号来区分重要性,让人在快速浏览时不会遗漏核心信息。对于一个需要高效备考的人来说,这种“一目了然”的视觉引导力,比那些内容堆砌但排版混乱的书籍要实用太多了。虽然内容本身才是王道,但好的排版和设计是打开阅读兴趣的第一步,这本书在这方面确实做到了务实而非浮夸。

评分

然而,这本书在某些领域的深度上,也暴露出了作为一本“速记”和“高频”教材的局限性。比如,在涉及到一些特定地区或教材版本中可能出现的、非常细微的中国当代艺术流派划分时,它的介绍略显保守和概括,似乎更偏向于全国统考的“普适性”考点。当我对照我所在地区往年真题中出现的一个关于地方性美术教育改革方向的题目时,这本书的参考信息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这可能意味着,如果考生完全依赖此书而不结合最新的教育政策文件或地方教研动态,可能会在一些“压轴题”上失分。当然,考虑到其定位和篇幅限制,这是可以理解的权衡。但对于追求“满分”的学霸型考生来说,可能需要在阅读此书的同时,额外补充一些关于政策前沿和地方特色的资料,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坚固的“骨架”,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添肉”填充那些更偏门的“血肉”细节。

评分

关于那些所谓的“高频考点速记”部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处理方式相当有自己的风格。它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点做成卡片式的罗列,而是采用了一种“知识点脉络图+简要阐释”的组合拳。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复杂概念进行提炼后,用逻辑箭头和层级结构来展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在讨论“艺术审美判断标准”的多元化时,它用一个三层结构图清晰地展示了“客观标准”、“主观体验”和“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相互制约和影响的。这种图形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也更符合我们大脑对信息进行结构化记忆的习惯。对于考前冲刺阶段,这种高度浓缩且结构清晰的总结,简直是救命稻草。不像有些速记本,只是把知识点截断,让人看了抓不住重点,这本书的“速记”是建立在对知识体系深刻理解基础上的重构,非常高效。

评分

总的来说,作为一本应试辅导材料,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成功地在“信息密度”和“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从我个人的使用体验来看,它在帮助我梳理多年积累下来的零散知识点方面,起到了一个极佳的“整合器”作用。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参考书中的概念,经过这本书的重新编排和点拨,一下子串联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尤其是那些关于“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章节,它提供的评分点解析非常到位,让我清楚地知道阅卷老师究竟在寻找什么样的关键词和论证结构。我不会把它当作唯一的学习材料,但它绝对是我复习后期用来查漏补缺、进行最后知识体系巩固的首选工具书。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非常清楚考生在考场上最焦虑的是什么,并针对性地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非常值得信赖。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印刷不错!内容也很实用!

评分

不错 就是我用不着了 我要考小学的

评分

很好的书。物流没谁了。晚上拍白天起来的来了,

评分

书挺好的,很简捷,要点明确

评分

下单有点晚,快递小哥年29送到的,赞一个?,辛苦了各位

评分

书挺好的,很简捷,要点明确

评分

发货速度很快,到货也快,有塑封包装,是新的!希望可以考个好成绩!

评分

蛮好的,题型全面,比较新

评分

非常不错,重点划的好。要是图片是彩色的就完美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