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沟通心理学

中式沟通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飞 著
图书标签:
  • 沟通
  • 心理学
  • 中国文化
  • 人际关系
  • 文化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社交技巧
  • 情商
  • 思维模式
  • 人际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ISBN:97875441825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17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根据书中的沟通方式和技巧抽空多加练习,下一个奇迹将会发生在你身上!照着练一次,受用一辈子!


  *本书是针对国人的心理特性,从广义沟通的角度着手解读沟通原理和技术,是您驾驭心理的沟通宝典、打动人心的睿语箴言,


  *本书写给那些希望自己会说话,提升魅力指数,但是又因不知道如何提升沟通技能而困惑的人。


内容简介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一些沟通难的问题,沟通高手并非天生,而是通过认真学习沟通方法和技巧练成的。本书囊括了人际沟通中所有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心理学在口才技巧中的运用,并给出了有效的指导方案,可以随时随地为您提供沟通交流和贴身指导,帮您掌握能赢得人心的沟通诀窍。


作者简介

李飞,毕业后曾在大学任教多年,后投身于文化事业,坚持从事文学创作工作,几家媒体的专栏撰稿人。擅长透过对人生的了解,参悟人性的盲点,对行为心理学有多年研究,出版了《在不安的世界里,找自己的存在感》《口才魔法书:几句话改变尴尬境遇的语言圣经》《品味男人礼仪书》等作品。


目录

第一章 听音辨心 :会说的前提是会听,此处无声胜有声

愿意听人讲话,别人才乐于接受你 / 002

把话听清楚,才能把事做明白 / 006

那些弦外之音,才是真实的心声 / 008

心细的人,听说话就能知人性情 / 011

揣摩语速音调,可微观他人心理 / 013

解读口头禅,可见对方内心世界 / 016

听人说话,切忌自以为是的想当然 / 018

让对方多说,你才能“善解人意” / 020

第二章 观人猜心: 那不经意动弹的肢体,流露着千言万语

细观眉头,可知对方沟通时的心情 / 024

细观眼睛,可直视对方谈话时的内心活动 / 025

细观鼻子,可揣摩对方交谈时的心理变化 / 027

细观双手,可体察对方交流时的心理状态 / 028

这样的动作,很可能预示着他在说谎 / 031

假笑,是沟通时常用的一种迷惑手段 / 035

“抓耳挠腮”往往并不是因为身体痒 / 036

搓手有时并不单单是为了给自己取暖 / 037

对方环抱双臂,其实暗藏着大量信息 / 038

握手的刹那,是感知对方的大好时机 / 040

第三章 开言夺心:总是那初逢的立谈之间,才让人余味延绵

射箭要看靶子,说话要看听众 / 044

说话应情应景,避免彼此尴尬 / 047

懂得察言观色,善于看人下菜 / 050

好的自我介绍,瞬间吸引人心 / 052

说好开场之言,三两句话动人心弦 / 055

寻找共同之处,迅速拉近心理距离 / 058

措辞要得体适当,以免惹人反感 / 061

善用眼神说话,直触对方心底 / 064

借用手势表达,让语言更具感染力 / 068

说好结束语,对方才会总“想你” / 071

第四章 美言温心:赞美恰如阳春酥雨,缓缓流入人的心底

赞美是所有声音中最甜蜜的一种 / 076

会赞美的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 / 079

掌握赞美法则,避免适得其反 / 082

赞美应恰如其分,别给人造作之感 / 085

赞美加入创意,别人才真心爱听 / 087

赞美出于真诚,才能将人彻底打动 / 089

把握赞美尺度,莫落拍马之嫌 / 092

第五章 趣言悦心:幽默是灵光乍现的惊艳,迷倒了众生一片

懂幽默的人,更容易接通感情的热线 / 096

幽默感十足,别人会觉得你魅力四射 / 099

幽之一默比牙尖嘴利更具有说服力 / 101

不恰当的幽默,会令别人心生厌恶 / 103

一语双关,含蓄中给人风趣生动之感 / 105

自嘲式幽默,能迅速消除彼此间的隔阂 / 108

幽之一默,巧妙化解纷争于无形 / 110

风趣反击,既不让自己受气也不得罪人 / 112

一不小心就感染人心的幽默实用技巧 / 114

第六章 谏言规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批评本身也是美文

没人喜欢批评,除非你用些手段 / 118

坏话好说不恼人,甜口良药也治病 / 120

掌握批评原则,才能减少负面效应 / 123

杜绝武断批评,给人解释的机会 / 125

点化式暗示,可以让批评更动听 / 127

照顾别人面子,替人搭好台阶 / 129

正话反说,委婉地点醒对方 / 132

批评下属,应尽量避免引起反弹情绪 / 134

第七章 巧言拨心:所有美妙的推销,都是拨开了客户心中的插销

给客户来一个特别的开场白 / 138

多说一些让客户“有感觉”的话 / 140

找到交谈切入点,顺势赢得好感 / 143

言语真诚,让客户对你产生信任感 / 147

了解客户需求,说投其所好的话 / 151

一语中的,短时间抓住客户注意力 / 154

巧妙诱导,激发客户的了解欲望 / 158

“迷魂汤”要灌得恰到好处 / 161

欲擒故纵,说吊胃口的话抓住客户 / 165

暗示客户不买你的产品会很痛苦 / 167

在与客户的谈判中始终占据主动位置 / 173

第八章 妙言破心:找到求人的突破口,人家才愿意跟着你的节奏走

有求于人,先以礼貌敲开心门 / 178

求人要有颜色,看清眉眼高低 / 182

“不经意”地迎合对方的兴趣 / 184

投其所好,达成心理上的共鸣 / 187

软磨硬泡,磨到对方无可奈何 / 189

求助上级,用软话激发同情心理 / 193

四步骤帮你轻松突破被求人心理壁垒 / 195

第九章 热言暖心:交谈中的情感对接,少不得走了心的情真意切

在话语中倾入真情,轻松打动人心 / 198

用“心”说话,才能赢得别人的心 / 200

为他人真诚着想,便能换来真诚相待 / 203

说话前替人考虑,沟通中一团和气 / 205

倾听时换位思考,和谐沟通不是难事 / 207

表达真挚关心,送人一个“暖炉” / 209

把人情话说好,人缘肯定差不了 / 211

职场人情话,让同事关系更融洽 / 213

第十章 千万小心:最失败的沟通是触人禁忌,一词一语都不能随心所欲

说话不经大脑,人缘绝对没好 / 218

总说负面话,必给人留下负面印象 / 219

随意指责别人,到处都是敌人 / 222

短处,是别人心中不可触摸的痛点 / 224

人家的隐私,绝不会容忍你四处散播 / 227

玩笑若不得体,就会引发怒气 / 229

远离流言蜚语,没人喜欢嚼舌之人 / 231

人际沟通与交往,拂人面子是大忌 / 234

不良口头禅,瞬间毁掉你的交谈 / 236

交谈中最招人反感的7个坏习惯 / 239


精彩书摘

  那些弦外之音,才是真实的心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两种内容大不相同的对话:一种是表面的话,而另一种是“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才是一个人真正表达其感情或祈求的内心话,因此,如果想要获得别人的友谊,你就要懂得如何去听取对方话中的“弦外之音”。

  有时候,在对话中,是很难从对方谈话的表面上去了解他的真意。这时,就必须从隐藏在对话背后的那“弦外之音”上着手探索,才能够使彼此的意思或感情沟通。

  你要设法从对方的话中去了解:他到底在想什么?有什么企图?在希求些什么?对我的印象如何?……事情。

  举一个例子来看看。

  在一个天气暖和的上午,你坐在公园里的一张长凳上欣赏风景。

  这时候,坐在离你不远的长凳上的一名男人,突然向你说:“今天天气很好啊!天上一片云彩也没有。”

  如果是照他这句话的表面来想,他只是向你叙述天气的状况;可是实际上,它还隐藏着许多的意义。

  首先,他表示他很想和你谈话。其次是,由于他怕你不愿意和他这么一名素不相识的人对话,所以,就借这句话来试探你的反应。

  如果他一开口就问你:“你是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你有几个小孩?”“请问贵姓?”……这一类的问题,万一你不理他的话,他不是会感到尴尬吗?所以,他就借叙述天气而和你攀谈。

  这么一来,你可能会回答:“是啊!天气真的太好了!如果早知道天气会这么好,我就不穿这一件大衣出来了。”

  如果照你这句话表面的意思去想,它只不过是表示:因为你没有料想到天气会那么好,所以穿了大衣出来到公园散步,现在却觉得穿大衣是多此一举的事情了。

  不过,事实上,你说这一句话,还隐藏了这样的意思:你也想和他聊一聊。

  接下去,如果他又说:“可是,穿出来也不错啊!你这一件名贵的大衣很漂亮!”

  他的话,除了说那一件大衣漂亮这表面上的意思之外,还有一个“弦外之音”,也就是:他要让你晓得,他知道那是一件名贵的大衣;而且你能够穿那样的大衣,一定是一位很有身份的人。

  这又表示:他有意讨好你。其目的是,想和你继续谈话。

  为了能够敏感地听懂别人言外之意,所以必须养成这样的习惯:当你听别人在说话,或者是你在和别人对谈时,你要自问:“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他那句话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如果对方是在炫耀他那光荣的过去,这时候你就要留心了,因为此时他心里正在期待着你的夸奖,所以,只要是认为值得或应该夸奖的,你就不妨夸奖他一下。当对方在显示他的博学或机智的时候也是一样,你也应该夸奖他,这样,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获得他的好感。

  同时,你也要懂得如何听出讥讽、嘲笑、挖苦等言外之意。对方之所以会向你说这种话,一定是因为对你感到不满才会这样的。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不要立刻反驳或一味生气,就当作没有听到好了,免得和对方发生不必要的冲突,那就不太好了。不过,事后最好能自我检讨一下,为什么别人会讥讽你?你本身是否有什么缺点?或者是无意中得罪了人家,才会引起别人对你的怨恨,而以讥讽你去消除他心中的怨恨呢?

  当你晓得了其中的原因之后,能够及时改善自己的行为,那么,虽然你受到别人的讥讽,也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了。

  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所说的那些,我们相信,你会愈来愈觉得对话是一种很有趣的享受。

  ……


前言/序言

  将沟通简单地理解为语言交流,这实在是一个糟糕的认识。沟通的背后,是复杂的感觉系统和外界刺激之间的相互作用,心理学上的通俗说法是:沟通就是信息的传(刺激)与受(被刺激)——沟通中的一方通过一定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接纳的过程。真正善于沟通的人,凭借的就是对于大众心理的把握,才能让别人瞬间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唐长老与孙大圣闹起了别扭,孙大圣负气回了花果山。这边孙大圣刚一走,唐长老就又被妖怪捉去了。

  八戒无奈之下去花果山请师兄相救,一开始那是好话说尽,可孙大圣就是无动于衷。还得说猪八戒八面玲珑,善于琢磨别人心理,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

  他说:“妖怪骂你胆小如鼠,你要来,就剥了你的皮,抽了你的筋,啃了你的骨头,吃了你的心!饶你猴子瘦,他也要把你剁碎着油烹!”

  孙大圣果然中了老猪的激将法,当时就气得抓耳挠腮,暴跳如雷,二话不说,跟着猪八戒就去救师父去了。

  好好说不行,非得“骂”他才管用,原因就在于,猪八戒编造的“骂语”对孙大圣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刺激。

  所以说,沟通不仅仅是语言交流,不仅仅是摆事实讲道理或者其他任何一种简单交流,沟通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刺激和融合活动。有效的沟通,就是有效的心理刺激和心理融合。良好的沟通,离不开心理学。

  学习和运用沟通心理学,可以使陌生的人消除隔阂、顿生好感;可以使相识的人交情更深、爱意更浓;可以使敌对的人冰释前嫌、融洽相处。

  本书是针对国人的心理特性,从广义沟通的角度着手解读沟通原理和技术,是您驾驭心理的沟通宝典、打动人心的睿语箴言,其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心理学在口才技巧中的运用,帮您掌握最能赢得人心的沟通诀窍。

  本书将为您呈现一次完整的沟通活动,书中囊括了人际沟通中所有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并给出了有效的指导方案。全书内容凝练,生动有趣,可以随时随地为您提供沟通交流和贴身指导。



《情绪的形状:解锁内心世界的无声语言》 内容简介: 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被复杂的情绪所裹挟,时而欣喜若狂,时而低落沮丧,时而焦虑不安,时而又平静如水。这些情绪如同潮汐,涌动在我们内心深处,却常常难以言喻,难以捉摸。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却似乎不曾真正理解它们。究竟,情绪是如何在我们体内产生的?它们又为何会以如此多样的“形状”呈现?《情绪的形状:解锁内心世界的无声语言》这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深入探索人类情绪本质的旅程,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去理解,并最终去驾驭我们内心最原始、最真实的力量。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心理学教科书,而是以一种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智慧。作者以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深入研究为基础,结合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故事和生活化的比喻,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关于情绪的生动画面。您将了解到,那些看似无序的情绪波动,实际上都遵循着内在的逻辑和规律。从最基本的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到更为 nuanced 的嫉妒、羞耻、内疚、爱恋,乃至那些我们难以命名,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行为的点滴感受,本书都将一一剖析。 揭示情绪的生理根源与认知加工: 为何我们会感到紧张?是什么让我们的心跳加速?本书将首先从生理层面揭示情绪的起源。您将了解到,大脑中的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关键区域是如何在情绪产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我们将探索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肾上腺素等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以及它们与我们的身体反应(如心率、血压、呼吸等)之间的精密联动。这并非冗长的科学讲解,而是通过浅显的语言,让您明白,情绪并非虚无缥缈,而是有着坚实的生理基础。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探讨情绪的认知加工过程。我们如何解读外部事件,以及这种解读如何触发相应的情绪?例如,同一句话,在不同的人听来,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本书将解释“认知重评”这一关键机制,展示我们如何通过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来调节情绪。您将学习到,我们的思维模式、过往经验、信念体系,都如同滤镜一般,塑造着我们对现实的感知,进而影响着我们情绪的“形状”。 剖析情绪的表达方式与沟通信号: 情绪的“形状”,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内心,它们更会通过各种无声的语言向外传递。本书将重点关注情绪的非语言表达,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调变化、眼神交流等。您将学会如何敏锐地捕捉他人的情绪信号,理解那些隐藏在言语之下的真实情感。同时,本书也将探讨我们自身情绪的表达方式,以及这些表达方式如何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我们常常会发出一些“情绪信号”,但这些信号是否被准确地接收和解读?例如,一位朋友可能用沉默来表达内心的不满,而我们却可能将其误解为冷漠。本书将帮助您理解这些信号的含义,并学习如何更清晰、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您将了解到,理解情绪的非语言维度,是建立深度连接和有效沟通的关键。 理解情绪的社会文化影响: 情绪的产生和表达,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它们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本书将探讨文化如何塑造我们对情绪的认知、体验和表达方式。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表达愤怒可能被视为不成熟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认为是坚守原则的体现。 您将了解“情绪表达规则”的存在,即社会对我们在不同情境下应该如何表达情绪的潜在期望。这些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情绪的“形状”和展现方式。本书将帮助您认识到,理解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也对于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模式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掌握情绪的调节与转化: 理解情绪的来源、表达和影响,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驾驭它们。本书的核心部分,将提供一系列实用且富有洞察力的情绪调节策略。您将学习到如何识别并接纳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或逃避。我们将探讨正念呼吸、冥想、身体放松技巧等方法,帮助您在情绪波动时,找到内心的平静。 更进一步,本书将介绍“情绪转化”的艺术。这意味着,我们并非仅仅是“控制”情绪,而是要学习如何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力量,如何从挑战中汲取成长的养分。您将学会如何识别并挑战那些导致负面情绪的非理性思维,如何培养乐观的心态,如何用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回应压力和困难。这些方法,都将帮助您重塑自己情绪的“形状”,让它们成为您前进的动力,而非绊脚石。 情绪与人际关系的深度互动: 情绪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深入探讨,我们的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进而影响我们与家人、朋友、伴侣、同事的关系。您将理解“情绪共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来建立更稳固、更和谐的人际联结。 本书还将提供关于如何处理冲突、化解矛盾的实用技巧。当冲突发生时,我们往往会陷入情绪的泥沼。学会识别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理解对方的情绪,将是化解危机、修复关系的基石。您将了解到,有效的沟通并非仅仅是言语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共振。 情绪与自我成长: 归根结底,《情绪的形状:解锁内心世界的无声语言》是一本关于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的书。通过深入了解情绪,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他人,更能深刻地认识自己。当您能够准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理解它们背后的原因,并学会有效地调节它们时,您将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强的掌控感。 本书将鼓励您拥抱自己完整的内心世界,包括那些看似“不好”的情绪。因为,正是这些情绪,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个体经验,驱动着我们去追求更美好的人生。学习理解和运用情绪,将帮助您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做出更符合内心深处渴望的选择。 本书的目标读者: 无论您是希望提升自我认知,改善人际关系,还是希望在面对生活挑战时能更从容、更坚定,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实用的工具。《情绪的形状:解锁内心世界的无声语言》适合所有渴望更深入理解人类情感,并希望运用这份理解来丰富自己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读者。它将是一本您随身携带的“情绪指南”,在每一个迷茫或不安的时刻,都能为您点亮前行的道路。 结语: 情绪如同流动的色彩,它们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斑斓而有深度。通过《情绪的形状:解锁内心世界的无声语言》,您将不再是那个被情绪随意摆布的旁观者,而是能够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用更深刻的智慧去品味生活,去拥抱每一次情感的涌动,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充满力量和色彩的人生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对“情感”在沟通中的渗透力,着实让我开了眼界。我之前一直以为,好的沟通就是逻辑清晰、信息准确。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情感,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都像一层薄膜,包裹着我们每一次的交流。无论是喜悦、愤怒、失望,都会在言语和非言语信号中流露出来,并深刻地影响着对方的接收。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工作压力大,心情不好,和家人说话时语气就比较冲。虽然我说的内容是合理的,但家人还是觉得我态度不好,之后也很少愿意和我交流。这本书就解释了,即使你说的内容是对的,但如果带着负面的情绪,对方也可能因为无法承受这种“负面情感”而关闭沟通的大门。反之,如果带着积极的情绪去沟通,即使事情本身并不那么顺利,对方也可能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书中提到了“情绪感染”,一个人的情绪是可以传染的,这让我更加警惕自己在沟通时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开始尝试在沟通前,先调整自己的情绪,比如深呼吸,或者想想开心的事情,再和家人朋友交流,我发现,对方的回应也变得更加积极和融洽。这种“以情动人”的沟通方式,比单纯的道理更能打动人心。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中式沟通心理学》,我拿到的时候,心里其实挺好奇的,因为“中式沟通”这四个字,总会勾起我很多生活中的碎片和回忆。我记得小时候,父母总是教我“听话”、“懂事”,很多时候,我需要自己去揣摩他们话语背后的意思,而不是直接的指令。这种含蓄、委婉,甚至是有点“绕”的表达方式,在很多中国人的交流中都根深蒂固。这本书,我觉得就很好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直接罗列那些生硬的沟通技巧,而是从更深层的心理层面去剖析,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沟通,为什么别人的话语会让我们产生那样的感受。比如,书中提到的“面子”文化,它不仅仅是虚荣,更是社会关系中一种重要的维护机制。当别人顾及你的面子,或者让你丢了面子,都会深刻地影响到沟通的效果。我联想到我之前和一位长辈的交流,当时我直接指出了一个问题,结果对方表现得非常不悦,后来我才明白,我应该用更委婉的方式,先肯定对方的辛苦,再提出建议,这样沟通才会更顺畅。这本书的语言也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它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让我能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就在我身边,和我一起分析那些我曾经遇到的困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潜台词”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听懂了,其实只是听到了表面的意思,而真正的意图,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去体会。这让我意识到,之前很多次误会,都可能源于我没有真正“听懂”对方。

评分

这本书中对“情境”在沟通中的作用的阐述,让我非常有共鸣。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沟通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们不会说话,而是因为我们在错误的情境下,用了错误的方式说话。比如,在正式场合,我们说话需要严谨、得体,而在朋友聚会,则可以更随意、幽默。这本书就深入地剖析了不同情境下的沟通规则和心理预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关系”的讨论印象深刻。在中国,“关系”是社交的基石,而沟通,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关系”进行的。如何维护现有关系,如何发展新关系,都需要精妙的沟通技巧。比如,给领导送礼,并不是简单的物质交换,而是要考虑送什么,什么时候送,怎么送,才能达到增进关系的目的。我之前就犯过类似的错误,在一次重要的聚会中,我没有注意到和其他几位重要人物的“关系”,说话过于随意,结果惹得对方不快,事后我才意识到,我应该在说话前,先观察和了解在场每个人的“关系网”,然后根据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这本书让我明白,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经营和维护。我开始更加注重在沟通前,对情境和参与者的关系进行评估,这极大地提升了我沟通的有效性。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沉默”这个沟通元素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很多时候,“不说话”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它可能代表着默许,也可能代表着不满,甚至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我之前一直觉得,沟通就是要多说,说得越多,理解才越深。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这一认知。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境下,过多的言语反而会破坏沟通的氛围。比如,在长辈面前,我们常被教导要“少说多听”,这背后其实是尊重和谦逊的体现。当遇到敏感话题时,适时的沉默,反而能给对方留有余地,避免冲突的发生。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关于职场汇报。我以前总是喜欢把事情的细节都讲清楚,生怕领导不了解。但这本书的观点是,对于领导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结果和核心问题,过多的细节反而会让他们感到厌烦。我回想了一下,确实,我之前的一些汇报,领导的反应都很平淡,可能就是因为我没有抓住重点,而沉默,或者用更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反而会让他们觉得你更专业,更有条理。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沟通方式,在中国文化中确实有着深远的意义。我开始尝试在一些场合,运用这种“倾听”和“观察”来代替过多的表达,发现效果出奇的好。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留白”在沟通中的智慧有了新的体悟。在中文的语境里,很多时候,最重要的话,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留白”。这种“留白”可以是在对话中的停顿,也可以是文章中的省略,它给听者或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我之前一直觉得,沟通就是要“一五一十”地说清楚,避免任何模糊不清的地方。但这本书的观点是,适当的“留白”反而能让沟通更有张力,更具感染力,甚至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在批评别人时,如果事无巨细地罗列对方的错误,可能会让对方感到羞辱和抵触。但如果点到为止,留下一部分让对方自己去反思,效果反而会更好。书中还提到了“欲扬先抑”的技巧,先说一些不那么好的,再转折说好的,这样会让后面的肯定显得更加真诚和有力。我想到我曾经在和我的下属沟通工作失误时,我总是直接指出问题,结果对方总是辩解或者沮丧。后来我尝试用“留白”的方式,先肯定他之前的努力,再引导他思考问题出在哪里,最后再提出改进建议,这样对方的态度明显变得积极了很多,也更愿意去改正。这种“曲径通幽”的沟通方式,确实是中国式智慧的一种体现,它讲究的是“意会”,而非“言传”。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一本非常不错的书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不错。比我想象中的还好了一点

评分

一本非常不错的书

评分

一本非常不错的书

评分

不错。比我想象中的还好了一点

评分

不错。比我想象中的还好了一点

评分

不错。比我想象中的还好了一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