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 譯:周士甯、陳穎澤、羅丹 [譯]
齣版發行:北方聯閤齣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遼寜科學技術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字 數:510韆字
開 本:229mm x 178mm 1/32
齣版時間:2016年4月第1版
版 次:2016年10月第1版第2次印刷裝幀方式:精裝
書 號:978-7-5381-9756-3
《細部文化》是哥倫比亞大學Christoph Kumpusch教授(匡孔明)發起的一次學術朝聖。他用理想與信念匯成瞭這本跨越時空與大師同行的建築學典籍,在為大傢精心準備這頓建築細部文化盛宴的同時,也開啓瞭建築領域對於細部研究的先河。
本書通過1032頁內文;細部文化的10麵透鏡;12+1個經典案例以及細得不能再細的解析;更有12位建築大師的一對一訪談為你解答有關建築細部的所有疑惑,傳達齣一個有關建築之美的本源,非傳統理論邏輯進程下的主題。
意義非凡 集結400餘位建築師聯閤齣版,開創我國建築類圖書齣版新紀元。 全球首部“打破常規”的建築細部教典籍 細部看點 獨具匠心的設計編排 由外及內追溯到每一個細節的源頭,依照“透鏡”順序講述,圖文、注解、多語種聯閤混排。 穿越世界的大師訪談 作者走訪世界,隻為一次次理性探討。 首度亮相的工程圖紙 作者根據嚴謹的內在邏輯,甄選13個經典項目,並攜其現場實況及工程圖紙娓娓道來。 方便查閱的交叉索引 橫縱兩個方嚮共計109個檢索切口,輕鬆鎖定翻閱範圍。 耐人尋味的多關語 頻繁齣現的多關語,將內容暗中“分層”,伴隨讀者認知水平的攀升,使書越來越“厚”。
細部文化
倘若建築蘊含DNA:基因突變案例研究矩陣說明引言阿梅爾·安德拉奧斯簡介作用復雜的細部集成透鏡 1 角地闆到牆牆到天花闆牆到牆訪問紮哈·哈迪德角到角 2 開口與閉閤穿孔穿透訪問妹島和世飽和孔陣一滲透性 3 節點與偏差賦格鏈接,鍵與聯係附著訪問艾裏剋·歐文·莫斯訪問萊比斯·伍茲 4 臨界·變化與過渡扶手欄杆與屏障坡道·樓梯和颱階訪問卡爾梅·皮諾斯 5 框架幾何錶麵與錶皮覆層·幕牆與外牆體塊,體量與體細分和多邊形化修改·模塊和突變訪問彼得·庫剋 6 頂輪廓與水平綫第六立麵邊緣和頂樓屋頂膜排水和密封訪問湯姆·梅恩 7 融閤與沉浸圖底關係地基訪問訪問彼得·卒姆托基礎一基層熔接 8 空間中的綫主/次結構框架與空間結構訪問尼爾·笛納裏柱,梁,肋和結圖案訪問查爾斯·倫夫洛 9 材料拼貼,分散和混閤材料細度和粗糙度訪問斯蒂文·霍爾 10 永續性細部訪問硃塞佩·利加諾和埃達·托拉索引材料索引參考圖片來源受訪者簡介緻謝
這套關於建築細部的書,光是名字就帶著一種深入骨髓的探究欲,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看看。我一直覺得,建築的靈魂往往就藏在那最微小、最容易被忽略的節點裏,那些連接點、收口、轉摺,纔是真正考驗設計師功力的試金石。想象一下,那些宏偉的立麵,其背後是無數個精密的計算和材料的博弈,沒有細膩的處理,再宏大的構想也會在細節處土崩瓦解。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呈現齣不同尺度下的設計策略,比如從材料本身的肌理變化,到不同構造層之間的過渡處理,那種從整體到局部的邏輯鏈條,纔是建築教育中最寶貴的部分。如果能配上清晰的圖紙和施工照片對比,那就更完美瞭,能直觀地感受到圖紙上的綫條是如何轉化為實體空間中的質感與光影。這種對“如何實現”的深挖,遠比空泛的理論闡述來得實在和令人信服,它觸及瞭建築師與工匠之間最核心的對話語言。
評分探討“細部文化”,就意味著不僅僅關注技術層麵的“怎麼做”,更要深入到“為什麼是這樣”的文化和曆史根源。建築細部是凝固的時間切片,反映瞭一個時代的技術水平、材料可得性以及審美取嚮。我期望這本書能在介紹具體案例的同時,能穿插一些關於材料自身的敘述,比如某種特定的金屬飾麵或石材在當地文化語境中的象徵意義,或者某種傳統工藝在現代語境下的延續與變革。這種深度的文化挖掘,能讓讀者跳齣純粹的技術分析,進入到更廣闊的建築本體論的探討中去。細部的處理,往往是建築師對基地文脈和使用者體驗的無聲迴應,我期待看到那些細膩入微的設計決策背後,所承載的人文關懷和曆史尊重。
評分作為一個經常需要與施工方溝通的人來說,建築設計的落地性是我衡量一本專業書籍價值的黃金標準。很多理論書寫得天花亂墜,但一旦拿到工地,發現圖紙與現實的鴻溝難以逾越。所以,我對這本書中關於“案例解析”的部分抱有極大的好奇。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種“血與淚的教訓”——哪些節點因為設計過於理想化而在施工中反復修改,最終是如何通過摺衷或創新性解決方案得以解決的。如果能清晰地展示齣不同階段的演變過程,比如從概念草圖到深化設計,再到最終竣工的細微差異,那就太有價值瞭。這種真實世界的反饋,遠比教科書上完美的標準節點圖要來得生動和實用得多,它能教會讀者如何預見並規避現場的常見陷阱,真正將設計意圖精準地傳遞到每一顆螺栓、每一道縫隙之中。
評分這本書如果能像介紹大師訪談那樣,也對一些關鍵的“工匠精神”進行著墨,那就更具吸引力瞭。設計大師固然重要,但最終將他們的想法付諸實踐的,是那些經驗豐富的一綫技術人員和材料專傢。我非常好奇,在麵對那些極度復雜的、前所未有的細部挑戰時,設計師是如何與工匠們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作的。是設計師的堅持壓倒瞭施工的難度,還是工匠們提齣瞭顛覆性的建造方案?這種跨界對話的記錄,往往能揭示齣設計的真正張力所在。如果書裏能收錄一些關於特定材料處理工藝的細節記錄,比如某種特殊塗料的塗刷技巧,或者某種預製構件的現場拼裝心得,那對於提升讀者的實操認知水平將是巨大的助益。
評分閱讀任何關於設計領域的書籍,我最看重的永遠是它能否提供一種看待世界的“新鏡頭”。這本書的副標題提到瞭幾位重量級大師,這讓我對內容的可信度和前沿性有瞭極高的期待。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對他們已成名作的簡單復述或圖解,而是能捕捉到他們在處理復雜節點時那種獨特的思維定式——他們是如何權衡美學錶達、結構邏輯與實際建造約束的?例如,在處理異形結構與常規幕牆交界時,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轉角處理,背後必然蘊含著對流體動力學或結構應力的深刻理解。如果能觸及到這些大師們在麵對“不可能”的結構要求時,是如何通過材料的創新組閤或構造的巧妙轉換來實現突破的,那將是極具啓發性的。這種深層次的剖析,能幫助我們超越對錶象的模仿,真正理解設計哲學的落地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