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是贝克莱的代表作品。
在《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中,作者进一步发挥了他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的基本观点,认为物质不是客观的,物质只是在被人感知的范围内存在,物质只是人的各种感官知觉的一些印象或观念的饿结合体。书中的海拉斯借指古代希腊哲学中唯物主义的主张者,而斐洛诺斯直译就是“爱努斯”。努斯即希腊语中的心灵灵魂,泛指感觉、思想、意志等精神活动。
作者在《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中所要维护和阐发的,就是作者以怒斯统摄存在的哲学主张:存在就是感知与被感知。
《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以对话体阐发该原理,整个作品显得活泼流畅,因此比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具有可读性,观念的阐发也更加完整和逻辑一贯。
作者简介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为近代英国(爱尔兰)著名哲学家,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著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等,均成为当时英国各大学热烈讨论的话题。1734年被任命为爱尔兰基尔肯尼地区主教,任职18年,仍一直致力于哲学思辩,1752年移居牛津附近的新学院。贝克莱在《视觉新论》中继承和发展了经验主义中的心理联想主义传统,在《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中则系统阐发了他的著名哲学主张:“存在就是感知与被感知”。贝克莱在其后来的著作中还进一步阐发了其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主张。
目录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精彩书摘
《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
海 是这样。
斐 海拉斯,那么您可以告诉我,当您看到恺撒的像时,您的两眼不是只看见一些配制均匀、组织完备的颜色同形相,而看不到旁的吗?
海 没有别的。
斐 纵然不知道恺撒的人,所见的也不就是这样吗?
海 所见的也就是这些。
斐 那么他的视觉,同视觉的用途,都同您的一样完美了。
海 我同意您的说法。
斐 那么为什么,您的思想就想到这位罗马帝王,他的就不然呢?这一定不是由于您所知觉到的感觉或感官观念吧?因为您承认您的感觉和观念同他的一样,并没有什么优越的地方!那么这种原因好像只应当归之于理性同记忆了,是不是呢?
海 应当。
斐 结果,我们就不能因为这个例证,说有任何不被直接知觉的东西,是被感官所知觉的了。我自然承认,在某种意义下,我们可以用感官间接地来知觉可感物;我自然承认,因为我们常见事物间有一种联系,所以此一种感官一知觉到某些观念,可以向我们的心暗示出与它们常相连带的或许属于另一种感官的观念。例如我听到马车在街上驰行时,我虽然只听到声音,但是因为我常经验到那样一种声音同马车连在一起,所以我也可以说是听到了马车。虽则如此,但是据实地、严格地说来,除了声音以外,我听不到别的东西,所以此时的马车,妥当地说,并不是为感官所知觉,只是为经验所暗示罢了。同样,在我们看见一段红热的铁条时,铁的凝固同热并不是视觉的对象,只是被视觉所知觉到的颜色同形相暗示于想象罢了。简言之,按照现实的严格的意义讲,所谓被某种感官所知觉的东西,应当只限于我们初次赋有那种感官时所直接知觉到的东西。至于说到其他事物,显然,它们是由经验暗示于心中的,是以先前的知觉为根据的。再返回来,说您那恺撒画像的比喻,如果您仍坚持前言,那么您分明以为实在的事物或观念的原型,并不是被感官所知觉,只是被灵魂的一些内在官能,如理性同记忆之类所知觉的了。因此,我很愿意知道,您从理性得到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您所谓实在的事物或物质的实体的存在;我很愿意知道,您是否记得在先前见过事物的本身;我很愿意知道,您是否听过或是从书上知道别人见过事物的本身。
海 斐洛诺斯,我看您是爱讥蔑人的吧,这怎么能说服我呢。
斐 我的目的,只是要想知道,您循着什么途径,得知有物质的存在物。我们知觉事物,不是直接地凭着感官,就是间接地凭着理性同反想。现在您既然把感官除外,那么请您告诉我,您有什么理由来相信物质实体的存在呢?凭借着什么媒介,您可以证明实体的存在,使我或使您得以理解呢?
海 坦白地说来,斐洛诺斯,我在一思考之后,觉得我实在不能向您举出什么理由。不过我总觉得,那一类东西至少也是可能存在的。只要这种假设没有什么悖理之处,那么在您提出相反的理由以前,我是决心继续旧日的信仰的。
……
《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探索人类存在、伦理困境与知识边界的哲学沉思 《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并非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亦非一篇详尽的历史记述。它是一系列深刻的哲学对话,通过两个虚构的人物——海拉斯与斐洛诺斯——的思辨与探讨,引我们进入人类存在、伦理选择以及知识边界的深邃境地。本书以古希腊哲学对话的经典形式,邀请读者一同参与一场智慧的较量,在字里行间寻找关于生命意义、道德原则与真理本质的答案。 第一篇:存在的迷雾与自我认同 在第一篇对话中,海拉斯,一个对世界充满疑问,对自身存在感到迷茫的智者,向他的挚友斐洛诺斯抛出了最根本的问题:“我是谁?”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名字或身份的追问,而是关于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在时间中的流转,以及在无数可能性中的独特性。海拉斯的困惑源于观察到人生的无常与易逝,以及社会身份的飘忽不定。他看到人们被各种标签所定义——职业、家庭、社会地位——但这些标签是否真正触及了“我”的核心?当这些外在的身份一旦被剥离,剩下的又是什么? 斐洛诺斯,以其沉静而敏锐的智慧,引导海拉斯从个体经验的狭窄视角中跳脱出来。他提出,自我认同并非一蹴而就的发现,而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它既包含我们对过往经验的内化与理解,也涵盖了我们对未来可能性的塑造与追求。斐洛诺斯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普适性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反问与类比,启发海拉斯思考“自我”的多重维度。 对话深入探讨了记忆在自我认同中的作用。海拉斯质疑,如果记忆会随着时间模糊、扭曲,甚至被遗忘,那么我们所依赖的“过去的我”是否真实存在?斐洛诺斯则认为,记忆虽然不尽完美,但它构成了我们意识连续性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和重塑这些记忆,如何从中汲取经验,并将其融入当下的决策之中,这才是构成“现在”的我,并走向“未来”的我。 此外,对话还触及了身体与心灵的关系。海拉斯时常感到身体的局限与衰朽,质疑这个物质的躯壳是否就是“我”的全部。斐洛诺斯则提醒他,身体是心灵活动的载体,也是我们感知外部世界,与他人互动,并体验情感的窗口。然而,他进一步指出,心灵拥有一种超越身体限制的自由,它能够思考、创造、感受爱与痛苦,这些精神层面的体验,构成了“我”更为深刻的内在世界。 最终,第一篇对话并未为“我是谁”提供一个终极的定义,而是指明了自我认同的复杂性与持续性。它告诫我们,不必执着于找到一个静态的、永恒的“自我”,而应拥抱变化,理解并接纳自身的多重面向,并在每一次选择与行动中,不断地重塑与发展“自我”。这场关于存在的迷雾,由此被拨开一丝缝隙,露出的是一条通往深刻自我理解的道路。 第二篇:伦理的十字路口与责任的重量 第二篇对话聚焦于人类社会中最具挑战性的议题之一:伦理困境与个人责任。当个体面临选择,而无论哪种选择都可能带来负面后果时,我们应如何权衡?道德的准则是否具有普适性,还是在特定情境下需要灵活变通?海拉斯,常常被眼前的社会不公与人性的脆弱所困扰,他对道德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产生怀疑。他看到一些人在看似遵循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仍然做出令人费解的恶行,而另一些人在绝境中却展现出惊人的善良。这让他不禁发问:“真正的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行动,才能被称为‘有德之人’?” 斐洛诺斯,则以一种更为审慎的态度,引导海拉斯审视道德行为的动机、后果以及其背后的理性基础。他并不否认情境的重要性,但他强调,即使在最复杂的情况下,某些基本原则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对话中,他们讨论了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即以最大化幸福或最小化痛苦为原则,并探讨了其局限性,例如是否会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来成全多数人的福祉。 接着,对话转向了义务论的视角,强调道德行为的内在价值,以及遵守道德法则本身的意义,无论其后果如何。斐洛诺斯通过苏格拉底式的诘问,引导海拉斯思考,如果每个人都只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社会将走向何方?他强调了“对他人的责任”,即我们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是社会网络中的一环,我们的行为必然会影响到他人,因此,责任感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类福祉的关键。 本书特别深入地探讨了“意图”与“结果”在道德判断中的相对重要性。海拉斯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即使意图是好的,但如果行动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是否仍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斐洛诺斯则指出,尽管后果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但我们不能忽视行为者的意图。然而,他也警告,不能以“不知者不为罪”为借口,逃避学习和理解道德责任的义务。真正的责任,在于我们尽力去理解事物的本质,并以审慎的态度做出选择。 对话还涉及了“非暴力抵抗”与“必要之恶”的张力。在面对压迫和不公时,是否可以诉诸武力?如果可以,其边界又在哪里?斐洛诺斯并未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海拉斯认识到,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沉重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是对结果的承担,更是对自身道德立场的一种坚守。 第二篇对话的精髓在于,它揭示了伦理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实践和勇气的领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承担起选择的重量,并努力在复杂的世界中,寻求最为公正和充满关怀的行动路径。 第三篇:认知的疆界与真理的追寻 第三篇对话将焦点转移至人类认识的边界与对真理的永恒追寻。海拉斯,作为一名渴望知识的学者,常常对那些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事物感到沮丧。他看到科学的进步,认识的拓展,但同时也意识到,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宇宙的奥秘远超我们目前的理解。他问斐洛诺斯:“我们所认识的‘真理’,是否就是事物真正的样子?还是仅仅是我们感知与理性构建的幻象?” 斐洛诺斯,以其对知识论的深刻洞察,引导海拉斯认识到认知的局限性,但同时也肯定了人类追寻真理的价值。他解释了感官认知的不可靠性,以及理性推理可能存在的谬误。他引入了“视角主义”的概念,即任何认识都是相对于观察者的特定视角而言的。然而,他并未因此导向虚无主义,而是强调,尽管个体认识可能带有局限性,但通过集体的智慧、理性的批判以及不断的实践检验,我们可以逐渐逼近事物的真相。 对话深入探讨了“知识”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在那些无法通过经验或理性完全证明的领域,我们是否只能诉诸信仰?信仰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或者它是否会模糊我们对客观真理的追求?斐洛诺斯认为,信仰并非与理性完全对立,它可以是我们在认知盲区中,为行动提供方向的一种力量。但他也提醒,盲目的信仰可能阻碍我们对真理的探索,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我们所知甚少,并始终保持开放和批判的心态。 此外,本书还触及了语言在构建知识与真理中的作用。我们如何用语言来描述事物?语言是否能够完全捕捉事物的本质,还是它本身就会限制我们的认知?斐洛诺斯指出,语言是我们沟通与思考的工具,但它也可能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过滤器”。因此,我们应警惕语言的模糊性和误导性,并努力寻求更精确、更深刻的表达方式。 最后,第三篇对话并未提供一个现成的“真理宝库”,而是揭示了真理追寻的艰辛与持久。它鼓励读者认识到,知识的边界是不断被挑战和拓展的,而对真理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生实践。正如海拉斯在对话的尾声所体悟到的,最重要的并非最终获得某个绝对的答案,而是在追寻过程中所磨砺出的智慧、谦逊与开放的态度。 《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邀请读者在哲学的光辉下,审视自身的存在,反思伦理的抉择,并勇敢地踏上认知的征程。它是一面映照人类思想深度的镜子,也是一次通往更深刻自我理解的启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