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学 标准化的科学理论

标准化学 标准化的科学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麦绿波 著
图书标签:
  • 化学
  • 标准化
  • 科学理论
  • 化学史
  • 科学哲学
  • 学术著作
  • 理工科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51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14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6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标准化学——标准化的科学理论》是标准化科学理论的原创著作,系统性地创建了标准化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标准化的科学性和哲学认识,标准化的理性概念、公理、形式谱系、原理、定律、标准化熵、相似标准化、标准方程等元理论和基础理论,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组合化、型谱系列与族系、统型、协同互操作性、产品顶层设计、产品优化、标准化指标体系等的理论和设计方法,标准化系统工程、项目的标准管理与控制、零部件管理、标准化应用状态评价、标准化效益评价等方法。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认识篇
第1章 标准化的认识 1
1.1 标准化的存在与感觉 1
1.2 标准化学建立的必要性 3
1.3 标准化学的科学性 8
1.4 标准化的哲学认识 11
1 -5 标准化学的理论体系 19
1.6 标准化的多维度认识 24
参考文献 34
第2章 全域世界新划分和标准化存在领域的本体论 36
2.1 本体论的内涵 36
2.2 对三界论的质疑 37
2.3 全域世界的新划分 40
2.4 标准化存在领域的划分 43
2.5 标准化存在领域间的关系 49
参考文献 51
第3章 标准化的历史发展阶段及推进作用 52
3.1 标准化的起源及里程碑标志 52
3.2 标准化发展阶段的时代划分 54
3.3 标准化发展阶段的推动力划分 55
3.4 标准化未来发展阶段预测 58
3.5 标准化对人类进化的影响 59
3.6 标准化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64
3.7 标准化的影响 67
参考文献 68
第4章 标准化作业的价值 69
4.1 自主态劳动作业的模型化和特点 69
4.2 栎准化劳动作业模型 72
4.3 标准化的T业生产模型 74
4.4 标准化作业的价值和效果 76
参考文献 77
第二篇 基本理论篇
第5章 标准的概念 78
5.1 各方对标准概念的定义 78
5.2 标准概念定义的局限性问题 79
5.3 标准的广义概念 83
5.1 标准的狭义概念 85
5.5 标准和标准化的关系 86
参考文献 87
第6章 标准的存在形式与类型谱系 88
6.1 标准的存在形式 88
6.2 客观形成的标准体系 91
6.3 主观建立的标准体系 93
6.4 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标准体系 95
6.5 标准的哲理关系 96
参考文献 98
第7章 标准化的概念及其理论模型 99
7.1 标准化概念的历史性认识 99
7.2 ISO和中国对标准化概念定义的历程 100
7.3 标准化定义的问题分析 102
7.4 标准化定义的理性化思考 105
7.5 标准化概念的理性分析 106
7.6 标准化理性概念的创建 108
7.7 标准化概念的关系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创建 109
7.8 标准化概念数学模型的演绎 111
7.9 标淮化概念的应用与验证 113
7.10 标准化状态的空间和时间传播数学模型和关系模型 114
参考文献 116
第8章 标准化的性质和作用 118
8.1 性质的特点和建立标准化性质的意义 118
8.2 标准化的第一性质 118
8.3 标准化的第二性质 121
8.4 标准化的第三性质 122
8.5 标准化的第四性质 123
8.6 标准化性质的应用 124
8.7 标准化地位和作用的内涵 124
8.8 标准化的地位 125
8.9 标准化的作用 127
8.10 标准化作用的关系和特点 131
参考文献 131
第9章 标准化的基本公理 132
9.1 标准化概念的公理依赖性 132
9.2 标准化公理的创建 134
9.3 标准化公理的三维空间 137
9.4 标准化公理的应用 139
参考文献 141
第10章 标准化形式的理论谱系 142
10.1 标准化形式认定面临的困惑 142
10.2 标准化形式的理论谱系创建 143
10.3 标准化形式的理论验证 147
参考文献 150
第11章 标准化的核心原理 151
11.1 标准化原理观点的回顾 151
11.2 理论命题的内涵和区别 153
11.3 标准化原理观点的评论 154
11.4 标准化原理的理性探讨 157
11.5 标准化原理的必备要素 158
11.6 标准化原理需重建的原因 159
11.7 标准化核心原理的构建~ 161
11.8 核心原理的验证和应用方法 170
参考文献 174
第12章 标准化的基本定律 175
12.1 定律的特点及必备要素 175
12.2 定律与原理的关系 176
12.3 标准化基本定律的创建 176
12.4 标准化的变换定律(第一定律) 177
12.5 标准化的统一最大定律(第二定律) 178
12.6 标准化的相通定律(第三定律) 181
12.7 标准化的时域同态定律(第四定律) 182
12.8 标准化的空域同态定律(第五定律) 183
12.9 标准化的时空域同态定律(第六定律) 184
12.10 标准化的空间惯性定律(第七定律) 186
12.11 标准化的时间惯性定律(第八定律) 187
12.12 标准化的时空惯性定律(第九定律) 188
12.13 标准化的复杂性效益定律(第十定律) 189
12.14 标准化基本定律的验证与应用 190
参考文献 193
第13章 标准化的几何互换性定律 194
13.1 几何互换性从规律到定律的感悟 194
13.2 动配合互换性定律(第十一定律) 195
13.3 定位配合互换性定律(第十二定律) 198
13.4 紧配合互换性定律(第十三定律) 200
13.5 几何互换性定律的验证与应用 201
13.6 几何互换性空间创建 202
参考文献 203
第14章 标准化的功能互换性定律 204
14.1 功能互换性的概念和研究需求 204
14.2 功能互换性定律的创建(第十四定律) 205
14.3 功能互换性的特点 207
14.4 功能互换性定律的验证与应用 210
参考文献 212
第15章 标准化的模式互换性定律 213
15.1 模式系统互换性的需求 213
15.2 模式互换性定律的创建(第十五定律) 214
15.3 模式互换性的特点 216
15.4 模式互换性的维度表达 218
15.5 模式互换性定律的验证与应用 219
第16章 标准化的行为互换性定律 221
16.1 行为不准现象 221
16.2 行为互换性规律的需求 222
16.3 行为互换性定律的创建(第十六定律) 223
16.4 行为互换性的特点 225
16.5 行为互换性定律的验证与应用 927
16.6 互换性定律的族系 227
第17章 标准化的熵 228
17.1 标准化引入熵的思考 228
17.2 熵的概念和认识 229
17.3 标准化熵的概念及其数学模型的创建 232
17.4 标准化熵的应用 235
17.5 标准化熵进一步的工作 236
参考文献 237
第18章 相似标准化 238
18.1 相似性与标准化的关系 238
18.2 分形的概念和算法 238
18.3 相似标准化的概念和理论 241
18.4 相似标准化的应用 244
参考文献 245
第19章 标准控制方程 246
19.1 标准控制方程的创建 246
19.2 标准控制的状态维度关系 249
19.3 状态的目标关系 250
19.,1 标准方程的自变量分析 250
19.5 标准方程的控制因素分析 251
19.6 标准方程的应用和评价 252
参考文献 252
第三篇 方法篇
第20章 通用化的理论和设计方法 253
20.1 通用化的概念和原理模型 253
20.2 通用化的方式及范围 256
20.3 通用化设计方法 260
20.4 通用化关系分析 264
参考文献 265
第21章 系列化的理论和设计方法 266
21.1 系列化的概念和关系模型 266
21.2 系列化的类型及数学模型 267
21.3 系列化设计 273
21.4 系列化的经济关系分析 277
21.5 系列化的应用 279
参考文献 279
第22章 模块化的理论和设计方法 281
22.1 模块化的概念及其属性 281
22.2 模块化的理论关系 283
22.3 模块化的类型 285
22.4 模块化的设计方法 287
22.5 模块化的应用 295
参考文献 297
第23章 组合化的理论和设计方法 298
23.1 组合化的概念 298
23.2 组合化的标准化属性 299
23.3 组合化的合成方式和对象 300
23.4 组合化的应用 302
23.5 组合化与模块化的关系 302
参考文献 303
第24章 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组合化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304
24.1 各“化”的概念及标准化属性 304
24.2 各“化”的对象 305
24.3 各“化”的特点 306
24.4 各“化”的相互关系 307
24.5 各“化”的存在与表述 308
参考文献 308
第25章 产品型谱和族系的理论和设计方法 309
25.1 产品型谱和族系的概念及其关系模型 309
25.2 型谱的分类 312
25.3 型谱的设计方法 313
25.4 建立产品型谱的价值 316
参考文献 317
第26章 统型的理论和方法 318
26.1 统型的概念 318
26.2 统型的原理 319
26.3 统型的对象及其层次 321
26.4 统型的方式 322
26.5 统型的实施 325
参考文献 326
第27章 协同互操作性的理论和设计方法 327
27.1 产品性能组成的调整 327
27.2 协同互操作性的概念和原理模型 330
27.3 协同互操作性的表征指标 334
27.4 协同互操作性的设计方法 343
27.5 协同互操作性的作用和价值 350
27.6 协同互操作性的应用 353
参考文献 357
第28章 产品顶层设计的标准化理论和方法 358
28.1 顶层设计的理论依据 358
28.2 体系空间设计和平面内涵分析 360
28.3 设计的表格表达 362
28.4 设计的图谱表达 365
28.5 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368
参考文献 368
第29章 产品集成优化的标准化理论和方法 369
29.1 标准化的集成关系优化原理 369
29.2 集成关系优化模型空间 375
29.3 产品集成优化的模型体系 377
29.4 优化模型流程的建立 3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世界贸易路线与文化交流的图书简介,旨在描绘跨越大陆的商品、思想与信仰的传播网络。 --- 书名:丝绸、香料与信仰的交织:古代欧亚大陆的流动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现代科学规范或形式逻辑体系的著作,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一个波澜壮阔的古代世界——一个由漫长商路、错综复杂的政治实体以及无处不在的文化渗透所构筑的动态网络。我们所探讨的,是人类文明在地理限制下,如何通过贸易与接触,编织出跨越数千年历史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地理的挑战与丝绸之路的诞生 本书开篇,我们首先必须理解古代世界地理环境的严酷性。广袤的戈壁、险峻的帕米尔高原、干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遥远的海洋,构成了巨大的天然屏障。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游牧民族(如斯基泰人、匈奴)在欧亚草原上的迁徙轨迹,正是他们的生存需求与对特定资源的渴望,无意中打通了连接东西方的最初通道。 重点章节将深入分析“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这不是一条单一的道路,而是一个不断演化、分支纵横的交通系统。我们追溯了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重大意义,分析了罗马帝国对东方奢侈品(尤其是丝绸)的狂热需求如何驱动了这种贸易的商业化。书中辅以详尽的考古证据和文献对比,重建了例如楼兰、敦煌、撒马尔罕等关键中转站的商业生态——它们如何从边陲小镇,一跃成为汇集五洲珍宝的国际都会。 第二部分:商品、技术与物质文化的流动 古代贸易的驱动力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技术的扩散与物质文化的交流。本书细致描绘了不同地域特有产品的西传与东渐。 在中国一端,丝绸的生产技术被视为国家机密,然而其流出对周边国家服饰、礼仪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我们考察了西方玻璃器皿、珠宝、以及罗马金币如何作为硬通货,在东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更关键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技术,如造纸术的西传,对后世中东乃至欧洲的知识传播革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我们用专门的篇幅讨论了农业和畜牧业的贡献。马匹的引进极大地改变了古代战争与运输的形态;胡椒、肉桂等香料的价值不再仅仅是调味品,它们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和政治筹码。书籍中对这些商品的产地、运输路线、中间商阶层的构成(如粟特商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展示了古代商业活动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思想与信仰的跨界传播 贸易路线的另一重深远意义在于它成为了思想与信仰传播的“高速公路”。《丝绸、香料与信仰的交织》着重探讨了宗教在欧亚大陆上的迁徙史。 佛教的东传是本书中最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一。我们跟随僧侣的足迹,从印度恒河流域出发,经过中亚高僧如鸠摩罗什的翻译和阐释,最终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等派系。书中将佛教艺术的风格演变作为视觉证据,对比犍陀罗艺术对希腊化雕塑的吸收,以及其在中国石窟(如云冈、龙门)中的最终面貌,清晰地展示了文化元素的“在地化”过程。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早期基督教(景教)、摩尼教以及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沿着商道向东方传播的努力,以及伊斯兰教兴起后,如何迅速占据了中亚贸易的核心地位,并以其独特的商业伦理和法律体系,重塑了贸易秩序。这些思想的交汇,远比商品贸易本身更具持久的影响力。 第四部分: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海洋动脉 虽然陆地丝绸之路名声显赫,但本书也强调了海洋贸易的重要性。我们描绘了印度洋季风贸易圈的繁荣景象。从埃及的红海港口到印度西海岸的港口,再到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船只载满了香料、宝石和珍稀木材。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考察不同文明对海洋的认知与利用。罗马人如何航行至印度,以及后来阿拉伯航海家如何凭借对季风的精确掌握,建立了更为稳定和高效的跨洋贸易体系。海洋贸易不仅加快了物资流通的速度,也使得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直接接触更为频繁,催生了如斯瓦希里海岸文明等独特的混合文化。 总结 《丝绸、香料与信仰的交织:古代欧亚大陆的流动世界》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古代人类社会并非孤立运行的孤岛,而是通过复杂的、由需求和冒险精神驱动的流动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本书拒绝将古代历史视为一系列孤立帝国的兴衰史,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持续对话、相互塑造的全球性过程的早期阶段。它是一部关于连接、适应与人类共享命运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纸张触感极佳,带着一股淡淡的油墨香,让人在阅读时倍感舒适。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没想到它的内容竟然如此引人入胜。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仿佛在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那些复杂的化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其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化学分类的章节,它不仅梳理了各种化学物质的共性和特性,还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现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知识和灵感,让我对化学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美,色彩鲜艳,清晰地展示了化学分子的结构和反应机理,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我常常会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化学世界的探险家,在字里行间寻觅着科学的奥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对科学无限热情的启迪之书。

评分

当我拿到这套书时,就被它厚实的装帧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书的内容非常系统化,从基础的化学原理到复杂的化学应用,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作者在文字的处理上,既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又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化学发展史的叙述,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年代梳理,更是通过对那些伟大的化学家们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探索的描绘,展现了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的魅力,以及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书中那些精妙的化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都让我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系统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让我对化学这门学科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段落清晰,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我一直对化学这个领域充满兴趣,但苦于找不到一本真正能够引导我入门的书籍。直到我发现了这本,它用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化学概念层层剖析,让我茅塞顿开。作者在叙述时,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元素,更是将每个元素的特性、发现历史以及在宇宙中的分布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化学世界。这本书让我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我继续深入学习的动力。

评分

这套书的包装非常用心,每一本书都用独立的塑料膜包裹得严严实实,确保了书籍的完好无损。我是一名对化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化学知识的书籍。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从最基础的原子结构到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家的浪漫。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化学家们研究方法的介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科学思维的培养。每一次阅读,都仿佛走进了一个知识的宝库,让我不断地挖掘出新的宝藏。这本书让我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无限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深蓝色的背景如同浩瀚的宇宙,上面用银色粗体字印着书名,给人一种严谨而又充满探索的神秘感。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就被它散发出的学术气息所吸引。翻开书页,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化学物质和反应的精妙描述,让我深感佩服。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仿佛能够点石成金,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化学原理,通过层层剥离和深入浅出的阐释,变得清晰而富有逻辑。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对话,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曾经司空见惯的化学现象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那些关于物质结构的细致分析,以及对化学反应过程的精准描绘,都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亲眼见证着奇妙的化学变化在眼前发生。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的关怀融为一体,让我看到了化学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抢沙发,第一波,标准化领航人

评分

有些贵,支持麦老师!

评分

有些贵,支持麦老师!

评分

书本烂了。

评分

这书真好,很有帮助,喜欢!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