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得主康拉德?洛伦茨的一本论文集,其中收录了他1941年至1963年期间所写的7篇论文,意在向读者传达动物行为学所基于的某些认识论理解。对动物行为学、尤其是早期动物行为学发展有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这是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洛伦茨关于动物与人类行为问题研究的论著的第二卷。与详述动物行为并形成基本概念的第一卷不同,第二卷的目的主要在于向有兴趣的读者传达动物行为学所基于的某些认识论理解并阐述归纳式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作者不仅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动物行为学研究中真正艰辛细致的工作是如何进行的,使读者从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趣味,还以高屋建瓴的思想,回顾了不同的心理学派关于动物和人类行为问题的各种观点激发读者思考以下问题:动物会经历主观体验么?实验是否是科学知识的惟一来源?这些论文展现了动物行为学起步时期研究者对动物与人类行为的思考,今天看来仍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1903—1989),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被称为“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德国《明镜》周刊评论他是“动物灵魂方面的爱因斯坦”。他提出了行为科学中的多个重要概念,如印记现象和先天释放机制。由于动物行为研究方面的开拓性成就,洛伦茨与弗里施、廷贝亨共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洛伦茨较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他所著的《论攻击》 (Das sogenannte Böse)、《所罗门王的指环》 (Er redete mit dem Vieh, den Vögeln und den Fischen)、《狗的家世》(So kam der Mensch auf den Hund)、《灰雁的四季》 (Das Jahr der Graugans)等多部作品至今依旧广受好评和喜爱。
绪论
科学家的信条(1963)
鸭亚科运动模式的比较研究(1941)
动物和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一种方法论讨论(1950)
心理学和系统发生(1954)
行为问题的研究方法(1958)
格式塔知觉是科学知识的一种来源(1959)
动物会经历主观体验吗? (1963)
注释
参考文献
读完《动物与人类行为研究(第二卷)》,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某种“成功秘诀”或“行动指南”,而是以一种更具哲学性的方式,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作者对于“环境适应性”的论述,虽然没有具体描述“哪种动物”或“哪种人类”,但那种强调生命体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不断调整自身行为的逻辑,却让我印象深刻。我常常会思考,我们人类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也是对环境的回应?书中对“资源竞争”的探讨,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将动物描绘成为了食物而厮杀的野兽,而是深入分析了竞争背后的策略、联盟以及社会结构的影响。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便书中没有直接提及“某个特定群体”或“某种特定竞争模式”,但那种对“动态平衡”和“复杂博弈”的精妙解读,已经足以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生命体普遍存在的规律,并鼓励我去思考这些规律在我们自身行为中的体现。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刻“学以致用”的书,但它给予的启发,却能长久地滋养你的思考。
评分这本《动物与人类行为研究(第二卷)》简直是一场令人着迷的智力探险!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构建的严谨逻辑和生动案例深深吸引。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一种易于理解且充满趣味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物种行为的细致观察和比较分析,那些关于动物社会结构的描写,简直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比如,书中对于某种食肉动物如何巧妙地进行狩猎协作的阐述,以及它们内部等级制度的形成机制,都让我对“智慧”的定义产生了新的思考。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单纯的动物行为学,而是巧妙地将其与人类行为的某些侧面进行类比和探讨。虽然我并没有在书中找到关于“具体某种动物”或“具体某种人类行为”的详尽介绍,但书中弥漫的对生命本能、社会互动以及环境影响的深刻洞察,却让我对整个生命体是如何演化和运作有了更宏观的认识。那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反而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欲,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进一步了解那些书中未曾详述的细节。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书中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并尝试将其应用到观察我身边的人和事上,收效甚微但乐趣无穷!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行为学的迷宫,虽然我只是瞥见了其中的冰山一角,但其散发出的智慧光芒已经足以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评分坦白说,《动物与人类行为研究(第二卷)》是一本我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领会的书。它不是那种一口气就能读完的轻松读物,而是需要停下来、思考、甚至查阅一些背景知识才能深入理解的学术力作。作者的笔触非常严谨,逻辑性极强,但有时又会显得有些“跳跃”,让我感觉仿佛在跟随作者进行一场思维上的“极限运动”。书中对“行为演化”的探讨,虽然没有具体提及“某种动物”或“人类祖先”,但那种关于“选择压力”、“适应性优势”以及“代际传递”的逻辑链条,却让我对生命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有了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虽然书中没有给我提供“某个特定个体”或“某个特定环境”的详细案例,但那种对“复杂系统”的洞察,却让我对理解行为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有了新的视角。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总能在我以为已经理解的时候,抛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我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在我脑海中播撒下了无数的“问题种子”,等待我去发掘答案。它不是那种能够立即给你明确答案的书,但它给予的思考,却能让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益匪浅。
评分我一直对自然界中那些扑朔迷离的生命现象充满了好奇,因此当拿起《动物与人类行为研究(第二卷)》时,我满怀期待。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作者似乎更倾向于通过宏观的视角,来审视生命体之间那些普遍存在的互动模式。书中关于“群体动力学”的探讨,让我联想到了一些社会学上的概念,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提及人类社会中的具体群体,但那种关于成员如何协商、合作、竞争以及维持秩序的分析,却能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物种的共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信号传递”的阐述,那些关于视觉、听觉甚至化学信号在动物交流中的作用,都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可能无法在书中找到对“特定沟通方式”的详细解析,但作者对“信息传递的本质”以及“沟通在生存中的关键作用”的强调,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我常常会想象,如果将这些理论应用于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妙的非语言交流,是否也能发现更多的奥秘?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而不是一份详尽的“使用手册”。它像是在播撒思想的种子,让我自己去挖掘和生长。那些抽象的原理,在作者的笔下,似乎闪烁着生命的光辉,尽管我不能立刻找到具体事例佐证,但这种启迪性的阅读体验,已经足够令人欣喜。
评分《动物与人类行为研究(第二卷)》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知识浸润。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呈现“某个具体的研究案例”或“某个具体的理论模型”,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和抽象的视角,探讨了生命行为的普遍规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个体与群体”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深度。书中对“群体决策”的探讨,让我不禁思考,在人类社会中,我们是如何做出集体选择的?虽然书中没有给我提供“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决策案例,但那种对“信息流动”、“个体影响”以及“整体稳定性”的精妙分析,却让我对群体行为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感觉,作者更像是在构建一个理解生命行为的“元理论”,一个可以适用于多种情境的思维框架。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虽然让我无法立刻找到书中直接对应的内容,但其传递出的智慧和洞察,却足以让我受益终生。我常常会带着书中那些抽象的原理,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去思考那些看似寻常的现象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联系。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点拨我生命的奥秘。
评分劳伦斯经典之作!值得期待
评分还没看
评分还没看
评分送货非常及时,印刷效果好。
评分物美价廉 很喜欢 好评 送货快
评分送货非常及时,印刷效果好。
评分还没看
评分这套书真好,专业翻译,后附详尽文献目录。
评分送货非常及时,印刷效果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