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城市环境遥感的方法与实践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城市环境遥感的方法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培军,谭琨,夏俊士,赵银娣 等 著
图书标签:
  • 遥感
  • 城市环境
  • 导航技术
  • 地球观测
  • 地理信息系统
  • 图像处理
  • 数据分析
  • 实践应用
  • 环境监测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804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00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能够为城市环境监测与评价提供定性、定量、动态、综合的信息支持,服务于城市规划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数字城市建设。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城市环境遥感的方法与实践》对城市环境遥感的框架体系、信息处理、典型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全书共分十章,从城市环境遥感的需求出发分析了主要信息源和信息处理方法,总结了城市环境遥感的框架体系、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从土地覆盖分类、典型目标识别、变化检测等方面对遥感影像解译方法进行了研究。以遥感数据和派生信息为主,综合各种统计调查数据,探讨了多源遥感信息在城市热环境建模、景观生态分析、生态安全评价、人居环境评估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方面的应用。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城市环境遥感的方法与实践》可供从事城市遥感、环境遥感、遥感应用、遥感图像处理等方向研究的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同时也可供从事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国土开发等方面遥感应用的专业人员参考。

目录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 城市遥感与城市环境遥感
1.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问题
1.2 城市环境遥感的体系结构
1.2.1 国际城市遥感大会的议题
1.2.2 城市环境遥感的体系结构
1.3 城市环境遥感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1.3.1 城市环境遥感的主要内容
1.3.2 城市环境遥感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 城市环境遥感数据源与信息处理
2.1 城市典型地物光谱特征
2.2 城市环境遥感的时空尺度与数据源
2.2.1 大尺度城市环境遥感数据源
2.2.2 中尺度生态环境遥感数据源
2.2.3 小尺度生态环境遥感数据源
2.3 城市环境遥感信息处理技术方法总论
2.3.1 遥感影像分类
2.3.2 城市化与城市扩展遥感动态监测与变化检测
2.3.3 遥感信息反演城市生态环境和地学参数
2.3.4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
2.3.5 城市三维建模与地表沉降分析
2.3.6 面向城市应用的遥感与GIS集成
2.4 遥感影像分类
2.4.1 非监督分类
2.4.2 监督分类
2.5 城市典型目标提取与识别
2.5.1 城市建筑物提取与识别
2.5.2 城市水体提取与识别
2.5.3 城市植被提取与识别
2.5.4 城市道路提取与识别
2.6 多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
2.7 多源信息融合
2.7.1 高分辨率影像与多光谱影像融合
2.7.2 SAR图象与光学影像融合
2.7.3 LiDAR数据与光学遥感数据融合
2.8 城市物理环境遥感定量化
2.9 城市三维环境建模
2.9.1 基于立体像对的城市三维建模
2.9.2 基于LiDAR技术的城市三维建模
参考文献

第3章 城市典型目标遥感提取
3.1 城市绿地提取
3.1.1 概述
3.1.2 植被指数
3.1.3 像素级分类的城市绿地信息提取
3.1.4 面向对象的城市绿地信息提取
3.1.5 基于混合像元分解的城市绿地信息提取
3.2 建设用地提取
3.2.1 概述
3.2.2 Gabor纹理特征
3.2.3 GMRF纹理特征
3.2.4 基于GMRF纹理特征的建设用地提取实例
3.3 道路提取
3.3.1 道路的遥感图像特征
3.3.2 道路提取方法的分类
3.3.3 基于剖面/模板匹配的道路提取
3.3.4 基于Snakes模型的道路提取
3.4 其他环境要素目标提取
3.4.1 水体目标提取
3.4.2 桥梁目标提取
参考文献

第4章 城市土地覆盖遥感分类
4.1 概述
4.2 城市土地覆盖分类的框架
4.3 像元级城市土地覆盖分类
4.3.1 监督分类
4.3.2 非监督分类
4.3.3 半监督分类
4.4 亚像元分类
4.5 面向对象分类
4.6 多分类器集成
4.7 实例分析
4.7.1 QuickBir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
4.7.2 OMIS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
4.7.3 Landsat ETM+遥感影像分类
参考文献

第5章 城市环境变化动态监测
5.1 基于变化检测的城市环境分析
5.1.1 变化检测技术原理与进展
5.1.2 变化检测在城市环境监测中应用
5.2 基于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的城市扩展分析
5.2.1 研究背景与进展
5.2.2 方法介绍与分类
5.3 基于景观格局变化的城市环境遥感分析
5.3.1 研究与应用背景
5.3.2 方法与指标
5.4 基于不透水面的城市扩展分析
5.4.1 研究背景与进展
5.4.2 方法模型与实现流程
5.5 城市扩展与环境变化遥感监测实例
参考文献

第6章 城市景观生态遥感
6.1 概述
6.2 研究区概况
6.3 景观信息分类与评价
6.3.1 决策树分类算法
6.3.2 分类特征的选择
6.3.3 基于决策树的景观分类
6.4 城市景观格局特点与评价指标
6.4.1 城市景观的特点
6.4.2 景观格局指数选择
6.5 徐州市景观尺度上的格局分析
6.5.1 转移矩阵
6.5.2 景观尺度上的格局指数
6.6 徐州市类型尺度上的格局分析
6.6.1 景观类型形状特征分析
6.6.2 景观类型优势度分析
6.6.3 景观类型破碎度分析
6.6.4 景观类型聚集度与连通性分析
6.7 城市景观格局环境影响评价
6.7.1 新城区
6.7.2 庞庄矿区
6.7.3 市中心区
6.7.4 小南湖及矿大南湖校区
参考文献

第7章 城市热环境遥感
7.1 概述
7.2 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算法
7.2.1 Landsat TM/ETM+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算法
7.2.2 NOAA-AVHRR数据中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
7.2.3 MODIS数据中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
7.2.4 ASTER数据中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
7.3 城市不透水面比例遥感提取与估算
7.3.1 不透水面提取步骤
7.3.2 Landsat TM/ETM+提取城市不透水面
7.3.3 HJ-1和CBERS提取城市不透水面
7.3.4 Eo-1 Hyperion提取城市不透水面
7.4 热环境与土地覆盖的关系
7.5 城市热环境与空气污染
7.6 城市热环境建模与模拟
参考文献

第8章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
8.1 引言
8.2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设计
8.2.1 评价体系框架设计
8.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8.2.3 评价模型
8.3 生态安全评价因子遥感提取
8.3.1 植被信息
8.3.2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景观分类
8.3.3 城市热环境
8.4 GIS环境下的生态安全因子获取
8.4.1 矿区压力
8.4.2 水污染压力
8.4.3 人口压力
8.4.4 生态弹性
8.4.5 景观格局
8.5 徐州生态安全分析
8.5.1 时间维生态安全评价
8.5.2 分类生态安全评价
8.5.3 空间维生态安全评价
8.5.4 生态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8.5.5 建议与意见
参考文献

第9章 城市人居环境遥感评价
9.1 绪论
9.1.1 研究背景
9.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9.2 人居环境遥感因子体系
9.2.1 研究区
9.2.2 人居环境遥感评价指标体系
9.3 城市人居环境遥感评价因子信息提取
9.3.1 基于遥感数据的评价因子直接提取
9.3.2 基于遥感数据的人居环境评价因子间接提取
9.4 人居环境遥感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9.4.1 模型的建立
9.4.2 人居环境质量结果分析
9.4.3 基于统计数据的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构建与比较
9.5 徐州市人居环境质量变化原因分析
9.5.1 城市扩展信息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9.5.2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9.5.3 徐州市人居环境发展趋势分析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10章 城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10.1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
10.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10.3 CASA模型
10.3.1 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PAR)的估算
10.3.2 光能利用率ε(x,t)的估算
10.4 徐州市NPP值估算结果
10.4.1 土地覆盖分类数据
10.4.2 C.ASA模型估算结果
10.4.3 徐州市2000~2010年NPP时空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据联合国相关统计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是,城市化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由于城市高强度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地覆盖变化、下垫面改变及其导致的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如城市热岛、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堆积、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等,极大地影响和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降低了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协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遥感作为一种从空间对地球表层资源、环境系统进行宏观、快速、综合观测的先进技术,能够获取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的水、土地、植被等要素的定性、定量、动态和综合信息,实现对城市环境的描述,为城市环境监测、评价、规划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遥感信息获取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为城市环境遥感构建高空间/高光谱分辨率、星空地集成的观测系统,提供多尺度、主被动、多/高光谱、实时动态的遥感数据。如何结合城市环境的特点和需求对遥感数据进行准确、精细的解译、提取感兴趣的专题信息并与相关的生态环境模型结合以生成满足需求的产品,是城市环境遥感研究最为重要的任务,也是对地观测信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发挥应用效益的关键。
  城市环境遥感作为城市遥感、环境遥感的重要研究内容,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也是近年来多学科研究的热点论题。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IEEEGRSS)等学术组织召开了诸多以城市环境遥感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如国际城市遥感大会(JointUrbanRe-moteSensingEvent,JURSE)和每年一度的IGARSS大会城市遥感等专题,都对城市环境遥感予以了高度的重视。
  本书面向当前城市环境遥感、遥感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沿,系统地总结了作者所在课题组近年来在城市环境遥感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环境遥感中重要的信息处理方法、代表性的应用方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介绍。全书注重原理、方法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典型研究区的研究验证了所用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全书共分10章,涵盖了城市环境遥感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主要数据源和信息处理方法、城市环境遥感典型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第1章简要介绍了城市遥感的发展现状和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当前城市环境遥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第2章从城市环境遥感的任务需求出发,分析了城市遥感的主要信息源和信息处理方法,特别是从城市遥感的地理尺度、遥感影像的分辨率两方面人手,分析了不同应用背景下不同分辨率遥感数据源的可用性。第3章对遥感影像中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典型目标的提取识别方法进行了探讨。第4章以土地覆盖这一承载城市系统的关键要素为研究对象,从亚像元级、像元级和对象级三个层次介绍了城市土地覆盖分类的主要研究进展。第5章以城市扩展和环境变化为主线,对多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和城市扩展遥感分析的相关方法进行了介绍。第6章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支持,结合实例重点介绍了在遥感影像分类图的基础上进行城市景观生态分析的方法。第7章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和热环境遥感分析评价方法,结合实例对地表温度反演、城市热环境影响因子等进行了探讨。第8章以遥感数据和派生信息为主要信息源,结合各种调查统计数据,开展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第9章则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系统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人居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第10章结合目前快速发展的城市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实例对基于遥感信息和气象观测数据的城市净初级生产力估算进行了探讨。全书通过总论(第1~2章)、信息处理方法(第3~5章)、应用实践(第6~10章)的系统分析,力图在总结城市环境遥感若干方向研究成果的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城市环境遥感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全书由杜培军、谭琨、夏俊士、苏红军共同确定编写大纲,由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相关教师和研究生共同编著。第1章由杜培军编著,第2章由谭琨编著,第3章由赵银娣编著.第4章由夏俊士、杜培军编著,第5章由柳思聪、杜培军编著,第6章由杜培军、潘琛编著,第7章由夏俊士、杜培军、苏红军编著,第8章由杜培军、罗艳编著,第9章由杜培军、曹文、苏红军编著,第10章由杜培军、单丹丹、谭琨编著。全书最后由杜培军、谭琨统稿。本书的成果也得益于参加相关项目的研究生刘培、张华鹏、张伟、袁林山、李光丽、王晓玲、王小美、方育莹、吴春花、陈颖等同学的辛苦工作;在书稿撰写、排版过程中,中国矿业大学陈雪玲、张克、刘毅和南京大学阿里木·赛买提等同学提供了大量支持,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城市环境遥感的方法与实践》的书籍的详细简介,该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本身的具体内容,但力求详尽和专业,旨在介绍一个相关领域或背景知识,字数约1500字。 --- 地球系统科学前沿:全球气候模型与区域生态响应 丛书导言: 本卷聚焦于当前地球科学研究中最为紧迫和复杂的交叉领域之一:全球气候系统的宏观演变规律及其在特定区域生态环境中所激发的复杂、非线性的响应机制。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影响的加剧,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对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的连锁反应,已成为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挑战。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与前沿方法论,用于解析从行星尺度到局地尺度的环境动态。 第一部分:全球气候模型的构建与不确定性分析 第一章:气候系统动力学基础与模型结构 本章深入探讨驱动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物理过程。内容涵盖大气环流的开尔文波、罗斯贝波等波动理论,海洋环流的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机制,以及冰雪圈(Cryosphere)与生物圈(Biosphere)之间复杂的气候反馈回路。重点阐述了当前主流的气候模型(如 GCMs 和 ESMs)的数学基础,包括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热力学方程和辐射传输方程的数值方法。我们将详细分析耦合模式(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中不同模块(大气、海洋、陆面、冰雪)的参数化方案,特别是针对次网格尺度过程(Sub-grid Scale Processes)的参数化,如云的形成与降水效率等,这些是模型预测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 第二章:高分辨率气候模拟与数据同化技术 随着超级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区域气候模型(RCMs)和高分辨率全球模型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章将介绍如何利用先进的网格技术(如非结构化网格或四面体网格)来提高模型的空间分辨率,从而更精确地捕捉局地天气系统。同时,重点讨论数据同化(Data Assimilation, DA)技术在初始化和校正气候模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变分法(3D-Var, 4D-Var)和集合卡尔曼滤波(Ensemble Kalman Filter, EnKF)等技术,我们将探究如何有效地融合卫星观测、地面站数据和再分析资料,以减小模型初值误差,提高短期和中长期气候预测的可靠性。 第三章: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量化与归因 气候预测并非一个单一的确定性结果,而是概率分布的集合。本章致力于量化和解析不同来源的不确定性。我们将详细梳理模型结构不确定性(如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的差异)、情景不确定性(如未来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的不确定性,即 SSPs 或 RCPs 的选择)以及内部变率不确定性(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NSO 循环的自然波动)。通过集合模拟(Ensemble Forecasting)的方法,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构建鲁棒的风险评估报告,明确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预测置信区间。 第二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 第四章:水文循环的区域放大效应与极端天气事件 气候变化在区域尺度上最显著的体现是极端水文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的变化。本章深入分析了气候变暖如何通过蒸散发、土壤湿度反馈和大气可凝结水汽含量的增加,导致区域降水格局的剧烈重塑。我们将探讨洪涝、干旱的频率分析方法,如基于极值理论(Extreme Value Theory, EVT)的分析框架。重点关注山地水文系统的脆弱性,阐释冰川消融、积雪变化如何影响下游河流径流的时间分配,并可能引发连锁的生态灾害。 第五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反馈机制 生态系统在碳、氮、磷等关键元素的循环中扮演着调节气候的关键角色。本章聚焦于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 $ ext{CO}_2$ 浓度升高的响应,即“$ ext{CO}_2$ 施肥效应”的饱和机制。通过研究森林、草原和湿地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速率随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动态响应,本章阐述了植被碳汇潜力的变化。此外,土壤微生物活动对温度和冻融周期的敏感性分析,揭示了永久冻土融化可能释放的甲烷和 $ ext{CO}_2$ 对温室气体预算的潜在贡献。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栖息地迁移与气候适应性 气候变化正驱动全球生物地理格局的重组。本章探讨了温度升高和降水变化对物种分布范围、物候(Phenology)和种间关系的影响。内容涵盖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SDMs)的应用,如何预测物种的迁移潜力与适应能力。特别关注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如授粉、水土保持)的影响,并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气候变化适应性策略,强调生态廊道的构建和关键栖息地的保护优先级排序。 第三部分:观测技术与长期监测网络的集成 第七章:多源遥感数据在气候监测中的应用 现代气候科学严重依赖长时间序列、大范围的地球观测数据。本章系统回顾了被动遥感(如 MODIS, VIIRS)和主动遥感(如 SAR, LiDAR)在监测地表能量平衡、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和冰盖物质平衡中的核心技术。重点讨论了如何进行异构数据源的交叉验证和融合,以提高气候变量估算的精度和时间分辨率。例如,利用微波辐射计数据反演大气水汽廓线,或利用激光雷达精确测量森林冠层高度变化。 第八章:全球传感器网络与长期基线数据质量控制 高质量的气候数据依赖于稳定、可比的地面观测网络。本章深入分析了全球气象站网、海洋浮标系统(如 Argo 浮标阵列)和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站(如 TCCON 网络)的运维标准与数据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QC)流程。强调了时间序列分析中系统偏差(Bias)的识别与校正技术,如交叉校准(Cross-Calibration)和仪器漂移分析,以确保跨越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气候记录在统计学上的一致性,为长期气候趋势的识别提供可靠的基准。 --- 结语: 本书为地球科学、环境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全球气候系统复杂性、掌握前沿模拟与观测技术的综合平台。它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对未来地球系统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展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上的广度和深度都让我感到非常惊叹,特别是它在“城市环境遥感”这一细分领域所展现出的专业性。书中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等,都给出了相应的遥感解决方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对单一遥感数据的应用,而是强调了多源数据融合的重要性,例如将光学遥感、雷达遥感与地面监测数据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城市环境信息。书中对于遥感影像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也有深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遥感技术在决策支持方面的巨大价值。此外,书中还提到了遥感数据处理中的一些难点和挑战,并结合实际经验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使得本书在理论性和实践性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专业且权威的感觉,封面的配色以沉稳的蓝色和绿色为主,搭配上简洁的字体,瞬间就能吸引住那些对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领域有深入研究意愿的读者。翻开书页,我首先被其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图表所吸引。书中对各种遥感传感器的原理、成像方式以及数据获取的详细介绍,让我如同置身于一个精密的实验室,能够清晰地理解那些高科技设备是如何捕捉地球表面的信息。特别是在介绍不同类型卫星(如光学卫星、雷达卫星)及其应用场景时,作者用了很多具体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在环境监测、灾害评估等方面的强大能力。书中对于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基础处理流程的讲解也十分到位,为后续更高级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我并非专业的遥感技术人员,但书中详尽的步骤和理论解释,让我能够逐步掌握这些技术的核心要义。而且,书中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如何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来匹配不同的传感器和处理方法,也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

评分

我一直对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介绍了一些遥感技术,更是将这些技术巧妙地融入到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书中对城市空气质量的遥感监测,对地表水体污染的识别与溯源,以及对城市植被覆盖变化与生态健康的评估,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让我特别欣喜的是,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利用遥感数据来辅助城市防灾减灾的案例,比如对滑坡、洪水等灾害风险区的识别和监测。这让我意识到,遥感技术不仅仅是“看”地球,更是“守护”地球。书中对于遥感数据处理后的可视化展示和信息提取的介绍,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为建设更美好的城市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落地”性。很多遥感技术的书籍可能会停留在理论层面,让人觉得遥不可及,但这本书不一样,它非常注重“方法与实践”。在讲解了各种遥感原理之后,书中立刻就深入到具体的应用层面,尤其是在城市环境这块,简直就是一本“教科书”式的操作指南。比如,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城市土地覆盖分类,如何提取城市绿地、水体等要素,甚至是如何监测城市扩张和建筑物的变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介绍了方法,还详细解释了每一步的关键参数设置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案例分析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将遥感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给出的算法和流程,都带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真的可以上手去尝试,去解决一些实际的城市环境问题了。

评分

对于我这样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得以一窥“地球观测”和“导航技术”这两个前沿领域的魅力。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参数和理论公式,更多的是将这些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地球紧密联系起来。从宏观的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到微观的城市内部交通流量分析,再到具体的环境污染源追踪,书中都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相应的技术解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章节,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遥感影像对比,直观地展示了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也让我认识到遥感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城市宜居性方面的巨大潜力。书中的一些内容,如城市基础设施的监测与管理,也让我联想到未来智能城市的建设,遥感技术无疑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