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灯下蛾类图谱

北京灯下蛾类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建云,张建华 编
图书标签:
  • 昆虫学
  • 鳞翅目
  • 蛾类
  • 北京
  • 图谱
  • 野外观察
  • 生物多样性
  • 自然科学
  • 科普
  • 昆虫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226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36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京灯下蛾类图谱》收录了鳞翅目昆虫27科、359属、494种,494种昆虫中含中国新纪录种4种、北京新记录种134种。书中图片充分展示成虫的背面、腹面、翅、触角或足等局部特征,文字描述准确,尽量与图片特征相对应。
  《北京灯下蛾类图谱》既可作为昆虫爱好者和中小学生的科普读物,又可作为农业生产一线专业人士识别昆虫的重要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虎蛾科
1.葡萄修虎蛾

灯蛾科
1.红缘灯蛾
2.广鹿蛾
3.豹灯蛾
4.粗艳苔蛾
5.暗脉艳苔蛾
6.白雪灯蛾
7.血红雪苔蛾
8.排点灯蛾
9.后褐土苔蛾
10.黄土苔蛾
11.黄臀黑污灯蛾
12.头橙荷苔蛾
13.黄灰佳苔蛾
14.美国白蛾
15.奇特望灯蛾
16.异美苔蛾
17.殊美苔蛾
18.优美苔蛾
19.斑灯蛾
20.亚麻篱灯蛾
21.肖浑黄灯蛾
22.净污灯蛾
23.污灯蛾
24.强污灯蛾
25.连星污灯蛾
26.人纹污灯蛾
27.黄星雪灯蛾
28.红星雪灯蛾
29.黄痣苔蛾
30.明痣苔蛾
31.玫痣苔蛾
32.橙颚苔蛾

蚕蛾科
1.野蚕
2.黄波花蚕蛾

箩纹蛾科
1.黄褐箩纹蛾

蠹蛾科
1.小线角木蠹蛾
2.榆木蠹蛾
3.芦笋木蠹蛾
4.多斑豹蠹蛾

螟蛾科
1.果叶峰斑螟
2.二点织螟
3.栗色梢斑螟
4.水稻毛拟斑螟
5.榄绿歧角螟
6.齿纹丛螟
7.灰直纹螟
8.艳双点螟
9.紫斑谷螟
10.金黄螟
11.基红阴翅斑螟
……

草螟科
钩蛾科
麦蛾科
尺蛾科
鸵蛾科
枯叶蛾科
祝蛾科
刺蛾科
毒蛾科
夜蛾科
瘤蛾科
舟蛾科
织蛾科
大蚕蛾科
天蛾科
波纹蛾科
网蛾科
卷蛾科
医疗费蛾科
巢蛾科
斑蛾科
参考文献
中文名称索引
学名索引

前言/序言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纲,其种类和数量庞大,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昆虫中有令人厌恶的蟑螂、苍蝇、蚊子干扰着人们的生活,也有蝗虫、黏虫、蚜虫等危害着农业生产,当然也不乏勤劳的蜜蜂为我们生产蜜汁,舞动的蜻蜓给我们生活添彩,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爱恨交织,难以分离。昆虫世界五彩缤纷,神秘莫测,常常引发人们浓厚的兴趣和无尽的遐想。对普通民众而言,常常好奇身边的昆虫叫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来世和今生,给生活增加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对专业人员来说,需要对昆虫种类作出准确识别,对其生物学规律进行研究,利用昆虫有益的一面为人类服务,规避或抑制昆虫有害的一面,减轻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编者从长期的植物保护工作中体会到,对昆虫种类认识不准确、名称使用不规范易在工作交流中产生误解,从而扰乱后续工作的思路和方向,贻误农业害虫防控的有利时机,甚至造成较大损失。因此,正确识别昆虫的种类十分重要。
  为加强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和植物疫情监测,北京市2010年建成了60个覆盖全市的植物疫情监测点,对检疫性昆虫以及黏虫、蝗虫、草地螟等重大危险性害虫实施监测。监测点在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中设置了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每天诱集到的昆虫种类繁多,监测人员难于统计。为解决监测工作中的实际问题,2012年起,我们组织全北京市植物检疫人员将60个监测点诱集的昆虫进行收集整理,制作成昆虫标本,并针对其中最大的鳞翅目蛾类昆虫标本进行拍照、鉴定,编辑形成《北京灯下蛾类图谱》。图谱收录鳞翅目昆虫27科、359属、494种,由于资料缺乏,其中10种只鉴定到属。494种昆虫中含中国新记录种4种、北京新记录种134种。《北京灯下蛾类图谱》收录蛾类昆虫数量众多,涵盖范围广,既可作为昆虫爱好者和中小学生的科普读物,又可作为农业生产一线专业人士识别昆虫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图片力求特征典型、清晰,充分展示成虫的背面、腹面、翅、触角或足等局部特征,文字描述准确、详细,尽量与图片特征相对应,易于识别和掌握。书中目录部分按照昆虫科、属的拉丁学名字母排列;书后索引部分有两种检索方式:一是中文名称索引,按照昆虫的中文名和别名的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二是学名索引,按照昆虫的学名及种名字母顺序排列,种名相同的在种名后面用“,”隔开并标注属名。
  《北京灯下蛾类图谱》历时4年完成,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武春生研究员的大力协助,在此致以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差错和遗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蜀古道探秘与文明兴衰史 本书导言 蜀道,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名字,自古以来便是巴蜀文明与中原腹地之间最艰险的天然屏障。它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通道,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次迁徙、战争、贸易与文化交融的生命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并非专注于描述山川的险峻,而是深入挖掘这条古老道路下所承载的厚重历史、独特生态以及在历史长河中塑造出的川蜀文化群像。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与生动的现场考察为基石,试图重构一条跨越数千年的“活态”通道的兴衰图景。 第一章:地理的桎梏与天险的塑造 本书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数百万年前,探讨青藏高原隆升对川西盆地气候与地貌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我们详细剖析了米仓山、大巴山、岷山等主要山脉的构造特征,它们如何共同编织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格局。 重点章节“水之蚀刻与石之沉积”细致描绘了嘉陵江、汉江水系在塑造秦岭、大巴山谷地中的作用。我们结合最新的地质雷达技术和古环境分析,重建了史前时期蜀道的雏形——那些依赖于河流冲积扇和山谷隘口的早期通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首次引入了区域水文模型,解释了历史上多次蜀道塌方、改道的深层地质原因。 在这一章中,我们特别关注了“蜀人”对自然环境的早期认知。从古蜀语系中对山脉和河流的命名习惯中,我们得以窥见早期居民如何试图理解并驯服这片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土地。 第二章:秦汉之变:蜀道军事化的开端 蜀道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军事史。秦灭六国之战,李斯与蒙恬对巴蜀的战略考量,标志着蜀道正式被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本书详述了秦军如何利用“栈道成型”这一工程奇迹,将原本人迹罕至的山路转化为可供数万大军快速调动的军事动脉。 “栈道:悬空的工程奇迹”一章,不仅复原了古代栈道的结构和施工技术(如“桴梁法”),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成本。我们通过对汉代竹简和后世碑刻的交叉比对,估算了历代维护栈道的劳役规模,揭示了国家机器对人力资源的残酷消耗。 随后的篇幅聚焦于三国鼎立时期,蜀道成为曹魏、孙吴、刘备集团角力的焦点。我们不再停留在罗贯中的文学描绘上,而是依托《三国志》的地理注释和考古发现,还原了如“葭萌关”、“白水关”等关键隘口在战术部署中的真实作用。例如,对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工程学分析,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杠杆原理和滑轮组的新假说,并结合现代技术进行了模拟论证,指出其并非仅仅是运输工具,更是对复杂地形适应性的极致体现。 第三章:茶马古道与西南夷的交汇 从汉代开始,蜀道的功能逐渐从纯军事化向经济贸易转型。随着西南夷部落的逐渐安定,蜀地出产的盐、铁、漆器开始通过这条天险销往更远的地区。 本书用大量篇幅讨论了茶马互市在蜀道上的扩散效应。我们追踪了茶叶和马匹贸易的路线变迁,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以汉中为核心的南北向通道,逐渐被向西、向南延伸的支线所补充,形成了更复杂的西南贸易网络。 “盐铁之争与沿途市镇的兴起”一节,考察了如阆中、广元等地,如何从军事要塞转变为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我们引用了宋元时期的商税记录和地方志,量化了这些市镇在古代西南经济中的地位。书中特别展示了一组罕见的“行商契约”拓片,揭示了古代商人面对蜀道风险时所采用的合伙人制度与风险共担机制。 第四章:文化的回响:蜀道上的精神地理学 蜀道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是文化传播的“声带”。从李白“蜀道之难”的浪漫绝唱,到杜甫“穷年忧黎元”的沉郁悲歌,这条道路激发了历代文人最强烈的情感反应。 “道教仙山与佛教东传”章节,深入分析了青城山、峨眉山在蜀道沿线的宗教地理学意义。我们发现,许多著名的佛教石窟和道教宫观的选址,并非偶然,而是严格遵循了“临险道而设,以度化行旅”的传教策略。本书利用GIS技术,对沿线所有已知的宗教遗址进行了空间分析,揭示了其与古代驿站的精确对应关系。 我们还探讨了“艄公文化”与“纤夫歌谣”的保存与流失。在水路为主的河段,纤夫们以歌声对抗劳作的艰辛,这些口头文学是理解底层社会情感脉络的珍贵资料。本书收录了多首整理自清末民初田野调查的歌词片段,并对其使用的方言进行了语言学分析。 第五章:现代化的冲击与古道的隐退 近现代以来,随着铁路、公路的修筑,古老的蜀道驿站和栈道逐渐完成了历史使命,隐入深山。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的是这种“消隐”过程。 我们对比了清末修建的川汉铁路与古代栈道的走向差异,解释了为何现代交通系统会绕开某些古代的险要隘口。在“遗忘的里程碑”一章,我们对几段尚未被完全现代道路取代的古道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保护现状评估,记录了风化、植被侵蚀以及人为破坏对这些历史遗迹的威胁。 结语:永恒的召唤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理解,蜀道并非一个静止的地理名词,而是一部由岩石、汗水、刀光、驼铃共同书写的史诗。它的难度,塑造了川蜀人民的坚韧性格;它的险峻,也成就了中华文明多样的面貌。当我们行走在现代的高速公路上时,我们脚下埋藏的,正是这条古老而充满传奇的道路,它依然以一种沉默而强大的姿态,召唤着后人去探寻那份穿越千年的艰辛与荣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对于昆虫的研究,尤其是那些夜晚活动的飞蛾,往往是专业的昆虫学家或者资深爱好者才会涉猎的领域,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可能显得有些枯燥和遥远。但是,《北京灯下蛾类图谱》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它将“北京”这个我们熟悉的地理概念与“灯下蛾类”这个相对陌生的研究对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瞬间拉近了距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开始想象,在那些熟悉的北京街头巷尾,那些在路灯、商店招牌、甚至自家窗户旁翩翩起舞的蛾子,竟然也拥有一本属于它们的“图谱”。这让我不禁思考,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不计的微小生命,在城市化进程中,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它们是如何利用人造光源的?它们的食性、繁殖、迁徙,是否也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这些科学知识呈现出来,让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都能在夜晚的街头,多一份对身边微小生命的关注和了解,多一份敬畏和好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夜空中,一抹柔和的灯光下,几只形态各异的飞蛾若隐若现,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宁静的夜晚。我一直对那些在夜晚闪烁着生命力的微小生物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被光吸引而来的飞蛾,它们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世界?这本书的名字《北京灯下蛾类图谱》恰好击中了我的心弦。北京,一个充满历史与现代气息的都市,它的灯光下,竟然也隐藏着如此丰富的蛾类世界,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喜。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北京角落里的蛾类家族,了解它们在都市夜色中的生存轨迹,它们是如何适应城市的光污染,又是如何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书名中的“图谱”二字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丰富精美的插图,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认出各种不同的蛾类,了解它们的翅膀纹理、体态特征,甚至色彩变化。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鉴,更是一扇窗口,让我能够窥探北京这座城市的另一面,一个被夜晚和微光点亮的,生机勃勃的生物世界。

评分

我对自然科学类的书籍一直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作品。《北京灯下蛾类图谱》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北京,这座我生活多年的城市,在夜晚的灯光下,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多样的蛾类世界,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喜。我常常在夜晚散步时,注意到路灯旁聚集着无数飞舞的昆虫,其中很多都是蛾子。我一直想知道,这些小小的生命究竟是什么?它们有着怎样的生存之道?这本书的出现,似乎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疑问。我期待它能够提供详尽的资料,让我能够准确地辨认出不同的蛾类,了解它们的学名、俗名、分布范围,以及它们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鉴,而是能通过对“灯下蛾类”的描绘,展现北京这座城市在自然生态方面的独特一面,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复杂的联系,让我们在感受城市繁华的同时,也能关注到那些在角落里努力生存的生命。

评分

当我偶然看到《北京灯下蛾类图谱》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听起来真有意思!“灯下蛾类”,这个组合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神秘感。我总觉得,那些在夜晚的灯光下飞舞的蛾子,仿佛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被光吸引,却又在黑暗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而“北京”,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和现代活力的城市,竟然也有着这样一群不为人知的居民,这让我感到新奇。我一直对自然界中的小生命怀有深深的敬意,尤其是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物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去认识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却又不那么为人所知的蛾类。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精美的插图,清晰地展示各种蛾类的形态,它们的翅膀上是否有独特的花纹,它们的触角又有着怎样的形状。同时,我也想了解,为什么它们会选择灯光作为聚集地,这背后是否有怎样的生物学原理?这本书,听起来就像一个探索北京夜晚秘密的钥匙。

评分

最近,我对一些关于城市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人类活动频繁区域依然能够顽强生存的物种。《北京灯下蛾类图谱》这个书名,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了我。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北京夜晚的景象,一盏盏路灯将地面照亮,而在这光线中,总会有一些小小的身影在飞舞。我一直很好奇,这些灯下的飞蛾究竟是什么种类?它们的生活习性如何?它们是否对城市的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书名中的“图谱”二字,更是让我看到了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介绍,而是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图像,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认识这些生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北京地区常见的蛾类,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周期、栖息环境,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城市灯光所吸引的。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关于城市化对蛾类种群影响的话题,比如光污染对它们繁殖和行为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在城市中生存的微小生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