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处理与处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丛书

建筑垃圾处理与处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洪波,廖清泉,司常钧 等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垃圾
  • 固体废物
  • 环境管理
  • 资源化利用
  • 循环经济
  • 污染防治
  • 城市建设
  • 工程管理
  • 环境保护
  • 废物处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47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01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有利于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改善城市的建设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环境,在环境和经济都可行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提高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减缓建筑垃圾无处处置的趋势。

作者简介

  卢洪波,1963年出生。河南驻马店人,军旅子弟,中共党员,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历任驻马店铸造厂厂长、驻马店先锋水泥机械厂厂长等职,现任郑州鼎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中国砂石协会副会长、中国铸造耐磨材料协会副会长、中国金属学耐磨材料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铸钢及熔炼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磨损失效预防与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目录

第1章 建筑垃圾概述
1.1 建筑垃圾的定义、分类和组成
1.1.1 建筑垃圾的定义
1.1.2 建筑垃圾的分类和组成
1.2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
1.2.1 国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
1.2.2 国内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
1.2.3 建筑垃圾的危害
1.3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简介
1.3.1 废木材的处理与利用
1.3.2 废旧塑料的综合利用
1.3.3 废砖、瓦的综合利用
1.3.4 废弃混凝土的综合利用
1.3.5 废旧沥青的综合利用

第2章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备
2.1 破碎设备
2.1.1 设备介绍
2.1.2 工作原理
2.2 筛分及辅机设备
2.2.1 振动筛分喂料机
2.2.2 胶带输送机
2.2.3 YKF圆振动筛
2.2.4 收尘器
2.2.5 XS轮斗式洗砂机、螺旋洗砂机
2.3 建筑垃圾破碎生产线系统
2.3.1 概述
2.3.2 建筑垃圾破碎生产线配置
2.4 耐磨件产品
2.4.1 锤头的材质
2.4.2 典型易损件耐磨材料的选择

第3章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艺
3.1 100t/h单段式固定破碎工艺
3.1.1 工艺布置
3.1.2 建筑垃圾破碎
3.1.3 破碎后物料筛分
3.1.4 钢筋处置
3.1.5 骨料洁净处理
3.1.6 环保方面设计
3.1.7 信息化、智能化设计
3.1.8 定岗定员及主机设备
3.2 200t/h两级破碎生产工艺
3.2.1 工艺布置
3.2.2 建筑垃圾破碎
3.2.3 破碎后物料筛分
3.2.4 钢筋处置
3.2.5 骨料洁净处理
3.2.6 环保方面设计
3.2.7 信息化、智能化设计
3.2.8 定岗定员及主机设备
3.3 200t/h单段式固定破碎工艺
3.3.1 工艺布置
3.3.2 建筑垃圾破碎
3.3.3 破碎后物料筛分
3.3.4 钢筋处置
3.3.5 骨料洁净处理
3.3.6 环保方面设计
3.3.7 信息化、智能化设计
3.3.8 定岗定员及主机设备

第4章 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
4.1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
4.1.1 再生粗骨料
4.1.2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4.1.3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4.1.4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收缩性能
4.1.5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4.2 再生细骨料混凝土
4.2.1 再生细骨料
4.2.2 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用水量
4.2.3 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4.2.4 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收缩性能
4.2.5 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4.3 再生粉体混凝土
4.3.1 再生粉体的基本性质
4.3.2 再生粉体混凝土
4.3.3 超细再生粉体混凝土
4.4 《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对再生混凝土的基本规定
4.4.1 一般规定
4.4.2 技术要求和设计取值
4.4.3 配合比设计
4.4.4 制备和运输
4.4.5 浇注和养护
4.4.6 施工质量验收

第5章 建筑垃圾再生砂浆
5.1 再生骨料砂浆
5.1.1 砂浆的定义、分类和技术性质
5.1.2 再生骨料砂浆概述
5.1.3 再生骨料砂浆的发展历史
5.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 再生粉体砂浆
5.2.1 再生粉体砂浆的定义
5.2.2 再生粉体砂浆的发展历史
5.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3 《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对再生骨料砂浆的基本规定
5.3.1 一般规定
5.3.2 技术要求
5.3.3 配合比设计
5.3.4 制备和施工
5.3.5 施工质量验收

第6章 建筑垃圾再生墙体材料
6.1 建筑垃圾再生砌块
6.1.1 概述
6.1.2 砌块的分类
6.1.3 建筑垃圾再生砌块的原料
6.1.4 建筑垃圾再生砌块的生产工艺
6.1.5 建筑垃圾再生砌块的主要性能
6.2 再生骨料砖
6.2.1 再生骨料砖的原材料
6.2.2 再生骨料砖的性能要求
6.2.3 再生骨料砖的试验研究
6.3 建筑垃圾再生墙板
6.3.1 概述
6.3.2 再生混凝土墙板的性能
6.4 工程应用实例
6.4.1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砌块的工程应用
6.4.2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砖的工程应用
6.4.3 再生混凝土墙板的工程应用

第7章 城市固废协同资源化利用
7.1 城市固体废弃物概况
7.1.1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及组成
7.1.2 淤泥、污泥的危害性
7.1.3 资源化背景
7.1.4 资源化意义
7.1.5 淤泥、污泥的处理、再利用和研究现状
7.2 资源化利用产品技术分析
7.2.1 淤泥-渣土烧结砖
7.2.2 污泥-渣土烧结陶粒
7.3 产品生产线及主要设备
7.3.1 生产线系统
7.3.2 生产线工艺

第8章 建筑垃圾中有机物质的再生利用
8.1 有机物质再生利用的必要性
8.1.1 有机物质的分类
8.1.2 有机物质的危害
8.2 废弃有机物质的综合利用
8.2.1 概述
8.2.2 垃圾衍生燃料分类组成及特性
8.2.3 垃圾衍生燃料的生产工艺
8.2.4 产品的性质与燃烧性能及排放指标

第9章 建筑垃圾的其他再生利用
9.1 建筑垃圾在载体桩复合地基中的应用
9.1.1 复合载体桩简介
9.1.2 建筑垃圾在复合载体桩中的应用
9.1.3 建筑垃圾复合载体桩的性能
9.1.4 建筑垃圾复合载体桩工程案例
9.2 建筑垃圾在路面基层中的应用
9.2.1 西安市某I级公路
9.2.2 开兰路和国道310线
9.2.3 上海市某城郊公路
9.3 建筑垃圾透水砖的生产应用
9.3.1 透水混凝土路面砖及其透水机理
9.3.2 透水混凝土路面砖的分类
9.3.3 透水混凝土路面砖的原材料
9.3.4 再生混凝土透水砖的性能
9.3.5 工程实例
9.4 建筑垃圾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
9.4.1 建筑垃圾用于水泥生产的可行性
9.4.2 建筑垃圾作为水泥混合材的试验研究
9.5 建筑垃圾在人工造景工程中的应用
9.5.1 建筑垃圾在人工造景中利用的可行性
9.5.2 利用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空间治理策略 本书导读: 在快速城市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下,当代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治理难题。传统的、以单一部门职能为导向的城市管理模式,已难以有效应对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失衡、生态系统退化以及社会公平缺失等深层次矛盾。《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空间治理策略》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旨在构建一套系统化、前瞻性、强适应性的城市发展与空间治理框架。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历程,从功能主义的僵化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向以人为本、韧性导向、生态优先的综合治理路径。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宏观战略制定到微观社区营造的全过程,特别关注了新兴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潜力,以及跨部门协作在实现可持续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它不仅为规划师、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工具,也为关注城市未来走向的研究者和市民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 第一部分:城市化新范式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空间规划的重塑 第一章: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挑战与范式转型 本章首先梳理了二十世纪后半叶城市化浪潮的主要特征及其遗留问题,如“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中心城区的空心化以及郊区化带来的通勤压力与碳排放激增。重点探讨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第11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1)对城市规划提出的具体要求——即建设包容、安全、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章节强调,现代规划必须从“控制空间”转向“管理过程”,从“增长导向”转向“质量导向”。 第二章:韧性城市与气候适应性规划 韧性(Resilience)已成为衡量城市可持续性的核心指标。本章深入探讨了如何将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热浪、海平面上升)纳入城市空间规划的长期考量。内容涵盖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如绿色基础设施的系统性构建(湿地恢复、透水铺装、屋顶绿化),用以增强城市对水文变化的自然缓冲能力。同时,详细分析了风险评估模型在识别城市关键基础设施脆弱性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多层次的应急响应与恢复机制设计。 第三章:从“智慧城市”到“智慧治理”:技术赋能与伦理边界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过度依赖单一技术解决方案的倾向。本章主张,技术应用的核心目标应是提升城市治理的效率与公平性,而非仅仅追求数字化表面。内容聚焦于大数据、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AI)在交通流优化、能耗监测、公共安全预警中的实际案例,并深入讨论了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以及技术鸿沟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的伦理挑战,强调构建“负责任的智慧治理”体系。 --- 第二部分: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策略与工具创新 第四章:紧凑型发展与混合土地利用的再探索 针对城市蔓延问题,本章重申了紧凑型城市(Compact City)的理念,但超越了简单的密度提升。重点阐述了“功能混合”在提升街道活力、减少出行需求中的关键作用。内容包括了垂直混合、时间混合(如利用夜间闲置的办公空间)的创新实践,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容积率和混合使用分区(MXD Zones)政策,在保障居住品质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的循环。 第五章:多尺度交通系统的整合规划 本章将交通规划视为空间组织的核心驱动力。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规模道路建设,而是聚焦于构建一个由步行、自行车道、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BRT)以及按需共享服务共同构成的多模式网络。内容详细分析了“以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在不同密度和尺度下的适应性调整,强调通过优化步行环境和交通枢纽周边的空间布局,实现“零拥堵”和“低碳出行”的协同目标。 第六章:地方性与身份认同:保护与激活城市历史肌理 城市的可持续性不仅关乎环境,更关乎文化和认同。本章探讨了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平衡现代化的需求与历史遗产的保护。内容涉及对“城市记忆点”的识别、基于社区参与的文化景观保护规划,以及如何通过“微更新”和“适应性再利用”策略,激活老旧街区和工业遗存的经济与社会功能,确保城市在演变中保留其独特性和场所精神。 --- 第三部分:治理体系的创新与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七章:跨部门协作与综合决策机制的构建 现代城市治理的复杂性要求打破传统“烟囱式”的部门壁垒。本章详尽阐述了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综合决策平台的重要性,例如设立“城市发展委员会”或“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内容提供了建立共同目标框架、共享数据平台以及制定一体化指标体系的实践模型,旨在消除规划、交通、能源、住房等领域之间的目标冲突。 第八章:从“参与”到“共建”:赋能社区的治理模式 本书强调,可持续规划的最终成功依赖于居民的认同与主动参与。本章超越了传统的听证会模式,深入探讨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内容涵盖了数字工具在扩大公众参与(如众包式规划反馈)、预分配预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在社区微改造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培育社区规划师和地方行动者,将规划决策权有效下沉至基层。 第九章:空间公平与包容性发展:消除城市中的结构性不平等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社会公平为基石。本章聚焦于城市规划中长期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如优质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公园)在不同社会经济区域间的分布不均,以及住房可负担性的危机。内容提出了“机会空间分析”工具,用于量化空间隔离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土地增值分享机制、租赁市场调控以及建设包容性社区政策,确保城市增长的红利能够被更公平地分配。 --- 结语:迈向适应性、学习型和有生命的城市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认识到,城市规划不再是一个静态的蓝图绘制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学习和适应的社会技术系统治理过程。成功的未来城市将是那些能够主动拥抱不确定性,建立起强大内生修复能力,并始终将“人的福祉”置于空间结构核心的城市。本书提供的框架和策略,旨在为规划师和决策者提供必要的理论深度和工具箱,以应对21世纪的复杂挑战,塑造一个更具韧性、更加公平和真正可持续的城市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建筑垃圾处理与处置》,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直以来,我对建筑垃圾的认识都比较模糊,停留在“扔掉”这个简单的概念上。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每一块废弃的砖石、每一根断裂的钢筋,都蕴含着经济价值和环境意义。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剖析了建筑垃圾的“前世今生”——它从何而来,又该去往何方。书中对各种处理技术的介绍,例如机械破碎、热处理、生物处理等,虽然技术性很强,但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原理和应用场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生态修复与土地复垦”的内容,它提出了利用建筑垃圾进行填埋场生态修复、矿山复垦以及景观构建的设想,这不仅解决了垃圾的去处,还创造了新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思路。整本书的结构逻辑清晰,从宏观的政策法规,到微观的技术细节,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都一一覆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对建筑垃圾处理领域有了系统性的了解。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逐渐变成了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开始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为减少建筑垃圾贡献一份力量。作者在书中不仅讲解了宏观的政策和技术,还深入探讨了公众参与和教育的重要性。他分析了当前公众在建筑垃圾分类、回收方面的认知误区,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和教育策略。这一点让我感触颇深,因为我知道,任何一项环保措施的成功,都离不开公众的积极配合和广泛参与。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再生建材的产品性能、应用规范以及市场推广策略,这为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读到这里,我开始想象,未来我们的家园,会不会都是由这些“变废为宝”的材料建造而成?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让我读后受益匪浅,也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建筑垃圾处理与处置》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关于“城市更新与资源循环”的百科全书,而非仅仅是一部操作手册。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源头减量”的章节,它超越了对末端处理的关注,将目光投向了建筑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书中详细介绍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预制构件的应用、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等,这些措施如何有效地从根本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并提供了大量国内外成功实践的案例。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意识到,解决建筑垃圾问题,并非仅仅是“怎么去填埋或回收”,而是需要一场全产业链的绿色革命。此外,关于“资源化利用”的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介绍了传统的垃圾分类、破碎、筛分等工艺,更着墨于高附加值的再生建材的开发和应用,例如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混凝土、保温材料、陶瓷制品等。这些章节充满了创新性的思考,让我看到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巨大潜力,也让我对未来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充满了期待。书中还对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机制以及技术经济分析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推动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评分

这本书,初拿到手的时候,我以为又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技术指南,毕竟“建筑垃圾处理与处置”这几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冰冷的数字、复杂的工艺流程以及令人头疼的法规条文。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便被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入浅出的叙述所吸引。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机械的“怎么做”,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为什么”。例如,他详尽地分析了建筑垃圾产生的根源,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造技术的变革,到消费者对房屋更新换代的期望,都一一剖析得鞭辟入里。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因为我一直觉得,要想真正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理解它的成因。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建筑垃圾(如混凝土、砖石、木材、金属、玻璃、塑料等)的特性、潜在危害以及回收利用价值,都做了细致入微的介绍,配以大量的图表和案例,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技术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而是坦诚地讨论了当前建筑垃圾处理面临的经济、技术和社会障碍,例如高昂的处理成本、缺乏成熟的再生技术、公众环保意识不足等。这些讨论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方向,让我感觉作者是在真正地与读者进行一场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度对话。

评分

在我阅读过的众多环保类书籍中,《建筑垃圾处理与处置》绝对算得上是一股清流。它并没有空喊口号,而是用扎实的案例和严谨的分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建筑垃圾可持续管理的蓝图。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建筑垃圾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对比分析,既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教训,这对于我们借鉴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智慧化管理”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实现建筑垃圾的精细化监测、智能化分类和高效化运输,这为建筑垃圾处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我看到了科技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巨大力量。此外,书中还对建筑垃圾处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多维度的评估,让我深刻认识到,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不仅是环保的需要,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这个看似“小众”的领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