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疾病绿色防治技术

蜜蜂疾病绿色防治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位三 著
图书标签:
  • 蜜蜂疾病
  • 绿色防治
  • 蜜蜂健康
  • 养蜂技术
  • 生物防治
  • 农药减量
  • 可持续农业
  • 蜜蜂保护
  • 病虫害防治
  • 生态养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347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406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蜜蜂疾病绿色防治技术》分为“未病先防、健康管理”和“蜂病的绿色治疗”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蜜蜂预防医学,后面部分涉及蜜蜂疾病临床治疗学。
  主要介绍了建立蜜蜂预防医学,改变轻视预防的倾向,树立积极地预防蜂病新理念、新思路,以预防为主“治未病”,加强蜜蜂健康管理和研究,提高蜜蜂健康水平,把重视繁殖与延长蜜蜂寿命结合起来,建立绿色蜂保体系等内容。
  在蜜蜂疾病的绿色治疗篇章中,重点叙述了生物防治蜂病的种类和内容,其中特别介绍和推荐了上百种中草药防治蜂病的配方及其调制、使用方法和应用效果,增加了蜂病防治方法和途径的选择性,以及养蜂者临床应用的可操作性。
  共有中草药配方80多种(不含单方),用于蜜蜂囊状幼虫病、蜜蜂麻痹病、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蜜蜂孢子虫病、蜜蜂白垩病、“爬蜂病”综合征以及蜂螨等主要疾病的治疗,构成了蜜蜂疾病绿色防治的核心内容,同时对生物防治蜂病进行了阐述。以期促进我国蜂业绿色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蜂业低碳水平。

作者简介

  李位三,安徽省临泉县人,1935年出生,1956年参加工作,1995年退休,1987年晋升副教授,后接受外聘评为教授级研究员。一生从事蜂学教学、科研和蜂业生产技术指导,为中国蜂业界有突出贡献的蜂学专家。曾担任安徽省科技学院应用生物系主任,兼任中国养蜂学会理事、蜜蜂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蜂协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蜂业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蜜蜂产业商会荣誉会长,以及一些县市和蜂业公司技术顾问。
  荣获农业部“丰收奖”(1988)和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0)、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4),先后有6项研究课题评为安徽省重大科技研究成果;荣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基金会教师奖(1993)、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5),以及两项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89,1992)。独著和合著出版图书11部,发表学术论文103篇(至2015年止)。
  退休后继续服务“三农”,2010年荣获“中国蜂业科技突出贡献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未病先防健康管理
第一章 树立新理念推动蜂业绿色发展
第一节 蜂业绿色发展概述
一、绿色蜂产品
二、蜂业绿色发展的内涵
三、树立蜂业绿色发展新理念
第二节 推动蜂业绿色发展破解贸易“绿色壁垒”。
第三节 蜂业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要求
一、选择优良栖息地设置蜂场
二、蜂场要远离污染源
三、良好的蜜蜂育种场、繁殖场、放蜂场举例
第四节 提升蜂业低碳产业水平
一、低碳是蜂业绿色发展的基础
二、发展低碳蜂业带来的有益变化
三、提升我国蜂业低碳水平的措施和途径
第五节 善待蜜蜂“富养蜂”
一、蜜蜂的营养需求和营养来源
二、不同时期蜜蜂的营养需要量存在差异
第六节 慎用药物预防蜜蜂疾病
第七节 创造条件延长蜜蜂寿命
一、延长蜜蜂寿命的可能性
二、延长蜜蜂寿命的重要性
三、蜜蜂增健延寿的方法
第二章 加强蜂群健康管理
第一节 我国蜜蜂多病的根源
第二节 蜜蜂增健防病的措施
一、养强群是增强抗病能力的基础
二、取成熟蜜有利于巢内小生态环境稳定
三、注重“轮休”保存蜜蜂实力
四、减少使用化学药物,避免对蜜蜂产生“药害”
五、用成熟蜜作越冬饲料,保健又安全
六、置蜂群于良好自然环境,减少蜂病发生
第三节 减少污染危害
一、污染的种类
二、污染的途径
三、加强管理预防污染
第四节 养蜂生产消毒方法
一、物理消毒法
二、化学消毒法
第五节 禁止使用易污染药物
一、禁用药物
二、慎用、少用、最好不用的药物
第六节 蜜蜂健康管理细则
第七节 远亲引种避免近亲繁殖

第二篇 蜜蜂疾病绿色治疗
第一章 中草药防治蜂病概述
第一节 中草药防治蜂病的优势和特点
第二节 中草药防治蜂病效果举例
第三节 中草药使用方法
一、中草药的用法
二、中草药的煎煮方法
第四节 自配药方治蜂病的提示
第二章 主要蜂病及治病配方
第一节 蜜蜂疾病分类
第二节 蜜蜂囊状幼虫病
一、病原
二、主要症状
三、流行病学
四、预防与治疗
第三节 蜜蜂麻痹病
一、病原
二、主要症状
三、流行病学
四、预防与治疗
第四节 蜜蜂死蛹病
一、病原
二、主要症状
三、流行病学
四、预防与治疗
第五节 美洲幼虫腐臭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
一、病原
二、主要症状
三、治疗
第六节 蜜蜂孢子虫病
一、病原
二、主要症状
三、流行病学
四、预防与治疗
第七节 蜜蜂白垩病
一、病原
二、主要症状
三、流行病学
四、预防与治疗
第八节 蜜蜂爬蜂病“综合征”
一、病原
二、主要症状
三、流行病学
四、预防与治疗
第九节 大蜂螨病
一、病原
二、危害和症状
三、流行病学
四、预防与防治
第十节 小蜂螨(亮热厉螨)病
一、病原
二、危害和症状
三、流行病学
四、预防与治疗
第十一节 蜜蜂壁虱病
一、病原
二、危害和症状
三、流行病学
四、预防与治疗
第十二节 巢虫
第十三节 蜜蜂农药中毒
第十四节 蜜蜂植物中毒
第三章 蜂病生物防治
第一节 以虫(昆虫)治病
第二节 生物制剂的研发及应用
一、EM技术
二、英多格鲁肯(Endoglukin)生物制剂
第四章 蜂螨综合防治
第一节 用植物产品和次产品治螨(病)
一、用香精油治螨
二、用薄荷蜜治螨
三、用麦卢卡蜂蜜治病
四、食用油和酯类治螨(病)
第二节 用雄蜂脾诱螨和蜜蜂种间不同生物学治螨
一、利用雄蜂脾诱杀蜂螨
二、中西蜂暂时混养治螨
第三节 用物理方法治螨
一、热处理治螨法
二、水处理治螨法
三、粉末治螨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蜜蜂疾病绿色防治技术》是一部系统阐述蜜蜂常见病害防治策略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广大养蜂生产者提供一套科学、环保、高效的病害管理方案,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害对蜂群造成的损失,保障蜂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全书共分为十章,内容涵盖了蜜蜂生理生态基础、主要病原体识别、疾病发生规律、绿色防治原则与技术、病害监测与预警、蜂场环境管理、蜂群健康管理以及病害防治的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 第一章 蜜蜂生理生态基础 本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社会性结构、个体发育、营养需求、生命周期等。重点阐述了蜜蜂在不同生命阶段(卵、幼虫、蛹、成蜂)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差异,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工蜂和蜂王在蜂群健康中的作用。同时,也深入分析了蜜蜂与蜜源植物、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照、风力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优良的蜜源环境对维持蜂群健康和抵抗力的重要性。理解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准确判断蜂群异常状态、合理安排养蜂生产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第二章 蜜蜂主要病原体识别与分类 本章详细介绍了导致蜜蜂发生各种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螨虫、原生动物以及其他寄生虫。每种病原体都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和描述,重点阐述了其形态特征、传播途径、感染方式以及在蜂群中的致病机制。例如,对于囊状孢子虫(Nosema apis)和巴西囊状孢子虫(Nosema ceranae),详细介绍了其孢子形态、感染肠道细胞的方式以及造成的消化吸收障碍。对于蜜蜂麻痹病病毒(ABPV)、瓦螨(Varroa destructor)等,则深入剖析了其传播链条和对蜂群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危害。同时,也强调了准确识别病原体的关键性,为后续的诊断和防治奠定基础。 第三章 蜜蜂常见病害发生规律与诊断 本章聚焦于当前养蜂生产中最为普遍和危害严重的几种蜜蜂疾病,如蜜蜂幼虫腐烂病(包括白垩病、石灰病、美洲幼虫腐烂病、欧洲幼虫腐烂病)、成年蜂疾病(如白血病、蜜蜂麻痹病、消化道疾病等)、以及寄生虫病(如瓦螨、蜡螟、巢虫等)。针对每一种疾病,详细阐述了其发病季节、地域分布、诱发因素(如管理不当、营养不良、环境污染、蜂群拥挤等)以及疾病在蜂群中从发生到发展的典型症状。本书特别强调了现场诊断的重要性,提供了详细的肉眼观察方法、采样技术以及简易的实验室辅助诊断方法,帮助养蜂者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蜂群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严重程度。 第四章 蜜蜂疾病绿色防治原则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和灵魂所在,系统阐述了“绿色防治”的理念和内涵。绿色防治,即以预防为主,综合利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手段,辅以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制剂或植物源农药,将化学农药的使用降到最低,甚至实现零使用。本书强调了绿色防治的科学性、经济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旨在减少病害对蜂产品质量和蜂群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对生态友好的要求。详细解读了绿色防治的五大基本原则:预防为主、治本兼治、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第五章 蜜蜂病害生物防治技术 本章深入探讨了利用生物资源和生物过程来防治蜜蜂疾病的各种技术。重点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 1. 益生菌与益生元在蜂群健康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能够调节蜜蜂肠道菌群、增强蜜蜂免疫力、抑制病原体生长的特定益生菌种类(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及其在饲料添加、喷雾给药等方面的应用方法。阐述了益生元(如低聚糖)如何促进益生菌的生长,从而协同增强蜂群健康。 2. 植物源提取物与精油的应用:系统梳理了多种具有抗菌、抗病毒、驱虫作用的植物(如百里香、牛至、迷迭香、桉树等)的提取物和精油。详细介绍了它们提取、制备的方法,以及在防治螨虫、真菌、细菌等病原体方面的实际应用案例,并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使用剂量和方法,强调了选择纯天然、无残留的植物源产品的重要性。 3. 生物制剂的应用:介绍了基于微生物代谢产物、昆虫病原微生物等开发的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对蜡螟的防治,以及某些特定的霉菌或病毒制剂对特定病原体的抑制作用。 4. 蜜蜂免疫增强剂:介绍了能够激活蜜蜂自身免疫系统的天然物质,如某些多糖类、氨基酸类化合物等,以及它们在提高蜂群抵抗力方面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方法。 第六章 蜜蜂病害物理防治与生态调控技术 本章介绍了利用物理手段和改善生态环境来防治蜜蜂疾病的有效策略。 1. 物理防治: 机械清除与隔离:强调了定期检查蜂箱,及时清除病巢脾、病蜂,对受感染的蜂箱进行消毒隔离的重要性。 温度调控:讨论了利用温度(如高温处理)来杀灭病原体和寄生虫的方法,例如对巢箱、蜂具进行高温消毒。 光照与通风:阐述了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环境如何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提高蜂群的舒适度和健康水平。 过滤与筛选:在蜂产品加工过程中,强调了通过物理过滤来去除病原体和污染物的重要性。 2. 生态调控: 蜜源植物的优化种植:介绍了选择多样化、抗病性强的蜜源植物,构建健康的蜜源生态系统,为蜜蜂提供充足、均衡的营养,从而增强蜂群自身抵抗力。 环境监测与治理:强调了关注蜂场周边的环境污染,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并采取措施进行监测和治理,为蜜蜂创造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 蜂场布局与管理:讨论了合理的蜂场选址、蜂箱摆放密度、蜂箱间距等,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蜂群调配和管理来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第七章 蜜蜂病害监测、预警与流行病学调查 本章强调了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科学监测与预警机制。 1. 监测方法: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定期观察蜂群活动、记录蜂箱温度、湿度、蜜蜂行为等,以及采集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如显微镜检查、ELISA、PCR等)来及时发现疾病的早期迹象。 2. 预警系统:介绍了如何根据环境因素(如气温、湿度、降雨量)、蜜源状况、历史发病数据等,建立疾病预警模型,提前预测疾病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3. 流行病学调查:阐述了如何针对已发生的疫情,进行系统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疾病的传播途径、发病原因、危害范围,为制定更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第八章 蜂场环境与蜂具消毒技术 本章重点关注蜂场环境和蜂具的卫生管理,这是预防和控制蜜蜂疾病的重要环节。 1. 蜂场环境的清洁与卫生:强调了保持蜂场周边环境整洁,及时清理枯枝落叶、杂草,避免病原体滋生。对病死蜂、巢脾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2. 蜂箱的消毒:详细介绍了不同材质蜂箱的消毒方法,包括化学消毒(如石灰水、次氯酸钠溶液等)、物理消毒(如高温蒸汽、紫外线照射等)以及自然通风晾晒法,并强调了消毒剂的选择、浓度、作用时间等关键要素。 3. 蜂具的消毒:列举了蜂铲、割蜜刀、巢框等常用蜂具的消毒方法,确保工具不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 4. 巢脾的处理:强调了对病巢脾的处理原则,如深埋、焚烧或采用特定方法进行净化,避免重复使用染病的巢脾。 第九章 蜂群健康管理与提升 本章将疾病防治置于蜂群整体健康管理的框架下进行探讨。 1. 科学的饲养管理:强调了根据不同季节和蜂群发育阶段,提供充足、均衡的营养(如蜂蜜、花粉、蜂粮),确保蜂群有充足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力。 2. 合理的蜂群密度调控:讨论了如何根据蜂箱大小、蜜源状况和季节变化,合理控制蜂群数量,避免过度拥挤,减少疾病传播的几率。 3. 蜂王培育与更新:阐述了培育和使用健康、高效、抗病力强的蜂王对于维持蜂群健康的重要性。 4. 越冬期的管理:详细介绍了在越冬期如何采取措施,保证蜂群的保温、通风和营养,减少越冬病害的发生。 5. 蜂群行为观察与早期干预:鼓励养蜂者日常细致观察蜂群的采粉、酿蜜、出勤、攻击性等行为,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第十章 蜜蜂病害绿色防治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章展望了蜜蜂病害绿色防治的未来发展方向。 1.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介绍了基因编辑、基因组学等先进技术在筛选抗病蜜蜂品系、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方面的潜力。 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展望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构建更精准的疾病监测、预警和诊断系统。 3. 全球性病害防控合作:强调了在应对跨国界传播的蜜蜂病害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4.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呼吁加强对养蜂者和消费者的公众教育,提升对蜜蜂健康和绿色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本书内容严谨,理论结合实践,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旨在成为广大养蜂生产者、技术推广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关心蜜蜂健康的读者的案头必备参考书。通过掌握本书所介绍的绿色防治技术,养蜂者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严峻的蜜蜂病害挑战,实现可持续、高效、环保的养蜂生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蜜蜂疾病绿色防治技术》,主要是被“绿色防治”这个噱头吸引的,毕竟现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拿到书后,我发现它的内容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浮光掠影,而是扎扎实实地在做学术研究的普及工作。作者在论述病虫害时,会结合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来解释病原体的特性,这一点非常吸引我这个有点学术背景的读者。举例来说,对于“美洲幼虫病”的防控部分,它不仅描述了症状和隔离措施,还深入分析了孢子在不同土壤和蜂箱材料中的存活能力,甚至给出了一套标准化的消毒流程,包括不同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和作用时间曲线。我发现书中对一些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也有独到的见解和处理方案,这在其他同类书籍中是很难找到的。唯一让我觉得稍有遗憾的是,部分图谱的彩印质量有待提高,有些微观的病变细节,如果能更清晰地展现出来,对于现场诊断会更有帮助。但瑕不掩瑜,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无疑走在了行业前沿。

评分

这本《蜜蜂疾病绿色防治技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养蜂无非就是喂点糖水、防点盗蜂,没想到里面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精深的学问!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清晰,从蜜蜂的常见病理基础讲起,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各种病害的发生机制,让我这个养蜂新手茅塞顿开。我特别喜欢它对“绿色防治”的强调,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和益生菌来抑制病菌的方法,让我彻底摆脱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的恐惧。比如书中对蜂螨的生物防治策略,提到了用酸类物质熏蒸,讲解得极其细致,连操作的温度和湿度都有明确的参考范围,这对于保证防治效果和蜜蜂安全至关重要。我按照书中的指导,尝试着给我的蜂群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不仅没有发现任何应激反应,蜂群的活力明显增强了,产蜜量也有了可喜的提升。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本养蜂理念的革新指南,它教会了我如何与蜜蜂和谐共处,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养蜂,并追求高品质蜂产品的同仁们,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黄埔军校”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沉浸式的,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养蜂人坐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分辨蜜蜂的“小情绪”。我最大的困惑一直是如何在不影响蜂群正常繁殖和采蜜期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病害干预。这本书完美地解决了这个痛点。它的章节划分非常人性化,专门开辟了一个关于“季节性疾病管理”的部分,详细列出了春季分蜂期、夏季采蜜期、秋季越冬准备期的重点病害预警和预防措施。我尤其欣赏它对“亚健康蜂群”的关注,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明显的死亡现象,却忽略了那些活力下降、产蜜减少的“慢性病人”。书中对营养不良、环境压力导致的免疫力下降如何引发继发感染,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营养调理方案,包括不同花期花粉的配比建议。我根据书中建议调整了越冬前的饲料配方,这个冬天我的蜂群损失率比往年下降了接近百分之三十,这直接意味着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优化上,它让养蜂从一种经验艺术,变成了一门严谨的科学管理。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方法持保留态度的老养蜂人,总觉得现代化的“高科技”不一定适合我们这片土地。然而,《蜜蜂疾病绿色防治技术》成功地说服了我。它没有一味地鼓吹进口设备或昂贵药物,而是大量引用了本土、易得的草药和自然疗法。书中对“蜂胶”在治疗某些特定炎症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药理学分析,并提供了家庭自制蜂胶酊剂的标准流程,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受用。书中对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疾病易感性分析也十分到位,比如我们南方湿热地区容易爆发的某些真菌感染,书里就提供了基于当地常见植物的辅助治疗方案,这比那些全国通用的方案有效得多。这种本土化的智慧与现代科学视角的结合,让这本书具有极强的地域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很多经验,其实都蕴含着朴素的生物防治原理,这本书就是将这些原理科学化、系统化的典范。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有点被它的专业术语吓到,感觉像是翻阅了一本生物化学教材。然而,作者非常巧妙地在每个技术要点后面,都配上了“给蜂农的实用建议”小贴士。这种双轨并行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比如,当它解释某种病毒的复制周期时,会立刻转接到“这意味着在XX时期喷洒保护性喷雾剂效果最佳”。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是我读过所有养蜂书籍中最出色的部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病虫害的“早期预警系统”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包括如何通过观察蜂王的产卵形态、工蜂的行为异常等非典型指标,来提前发现潜在的爆发风险。这套预警体系让我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预防。我不再是等灾难发生了才去“救火”,而是提前几周就做好了免疫加固和环境优化工作。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治病”,更是教你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打造一个“零疾病”的蜂群生态。它带来的观念转变,远比书本上的任何一个技术点都更为宝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