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是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在深入研究历年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   
 (一)扫码听视频   
 每个真题设置了二维码,听视频讲解解题过程,学习相关知识。本书设置了应试攻略、能力提升训练,学练结合,科学备考。   
 (二)研发力量雄厚   
 本书是由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在多年教师资格考试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的契合大纲、真题的教师资格考试辅导图书。   
 (三)契合考试大纲   
本书依据考试大纲编写,紧随考试形式变化,分析命题规律,优化图书内容,将真题和考点紧密结合起来。   
 (四)图书体系完备   
 本书整体使用双色设计,详细讲解重难点,层次分明。并在正文部分穿插真题再现、考题预测、知识拓展等板块,对教材要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便于考生巩固提高。     
 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始终如一的支持,本书还设有“教师题库”助力考生备考——扫码进入教师考试题库,每日一练+专项练习+线上模考。购买本书即可享有增值服务——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陪伴考生备战。历年真题试卷与教材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根据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的考试真题以及考试大纲,构架起以学科知识、教育知识、教学设计三个部分有机结合的庞大知识体系,是一本针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的教材。本教材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从考试重点和考试要点出发,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各个知识点,并配有真题再现,使考生能透彻地理解知识点,把握考试方向。     
目录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  
第一章细胞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第一节细胞的分子组成(2)  
考点梳理(2)  
一、细胞中的有机物(2)  
二、细胞中的无机物(7)  
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及分类(8)  
考点梳理(8)  
一、细胞壁(8)  
二、细胞膜(8)  
三、细胞质(9)  
四、细胞核(11)  
五、显微镜的使用和制作临时装片(12)  
六、细胞的类别(14)  
第三节细胞的代谢(16)  
考点梳理(16)  
一、细胞生活的能量来源(16)  
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19)  
三、细胞的呼吸作用(20)  
四、光合作用(23)  
五、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关系(31)  
六、教学案例(34)  
第四节细胞的增殖(36)  
考点梳理(36)  
一、细胞周期(36)  
二、细胞的无丝分裂(36)  
三、细胞的有丝分裂(37)  
四、细胞的减数分裂(40)  
第五节细胞的生命历程(45)  
考点梳理(45)  
一、细胞的分化(45)  
二、细胞的全能性(45)  
三、细胞凋亡(46)  
四、细胞坏死(46)  
能力提升训练(47)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49)  
考点聚焦(49)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49)  
考点梳理(49)  
一、光的生态作用(49)  
二、温度的生态作用(49)  
三、水的生态作用(50)  
四、生物的生态作用(50)  
第二节种群和群落(52)  
考点梳理(52)  
一、种群(52)  
二、群落(54)  
第三节生态系统(57)  
考点梳理(57)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57)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60)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63)  
能力提升训练(65)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67)  
考点聚焦(67)  
第一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67)  
考点梳理(67)  
一、细胞(67)  
二、组织(68)  
三、器官(69)  
四、植物分类(72)  
第二节植物的代谢(73)  
考点梳理(73)  
一、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73)  
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74)  
第三节植物的激素调节(75)  
考点梳理(75)  
一、植物生长素(75)  
二、其他植物激素(77)  
能力提升训练(78)  
第四章生物圈中的人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80)  
考点聚焦(80)  
第一节人的系统结构与功能(80)  
考点梳理(80)  
一、人的消化系统(80)  
二、人的循环系统(83)  
三、人的呼吸系统(85)  
四、人的运动系统(86)  
五、人的泌尿系统(87)  
六、人的神经系统(88)  
第二节感觉器官与感觉(94)  
考点梳理(94)  
一、眼与视觉(94)  
二、耳与听觉(95)  
第三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96)  
考点梳理(96)  
一、人体的内环境(96)  
二、稳态(97)  
能力提升训练(102)  
第五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04)  
考点聚焦(104)  
第一节动物的行为(104)  
考点梳理(104)  
一、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104)  
二、动物的先天性行为(104)  
三、动物的学习行为(105)  
四、动物的社会行为(105)  
第二节动物的类群及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106)  
考点梳理(106)  
一、动物的类群(106)  
二、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107)  
能力提升训练(109)  
第六章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11)  
考点聚焦(111)  
第一节生物的生殖(111)  
考点梳理(111)  
一、生殖的主要方式(111)  
二、植物组织培养(114)  
三、克隆(116)  
第二节生物的发育(116)  
考点梳理(116)  
一、植物的发育(116)  
二、人体的胚胎发育(120)  
三、其他动物的发育(121)  
第三节生物的遗传(123)  
考点梳理(123)  
一、遗传的分子基础(123)  
二、基因和遗传性状(130)  
三、遗传的基本规律(131)  
四、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35)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137)  
考点梳理(137)  
一、可遗传的变异(137)  
二、人类遗传病与优生(141)  
第五节生物的进化(142)  
考点梳理(142)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42)  
二、哈代-温伯格定律(143)  
三、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43)  
能力提升训练(145)  
第七章生物的多样性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47)  
考点聚焦(147)  
第一节生物的分类(147)  
考点梳理(147)  
一、生物的分类阶元(147)  
二、生物的五界分类系统(148)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151)  
考点梳理(151)  
一、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三个层次(151)  
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152)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152)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152)  
能力提升训练(153)  
第八章生物技术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55)  
考点聚焦(155)  
第一节微生物(155)  
考点梳理(155)  
一、细菌(155)  
二、放线菌(156)  
三、病毒(156)  
第二节现代生物技术(156)  
考点梳理(156)  
一、克隆技术(156)  
二、基因工程(157)  
三、DNA的粗提取和鉴定(159)  
四、蛋白质工程(159)  
五、胚胎工程(160)  
六、动物细胞培养(161)  
七、细胞杂交育种(163)  
能力提升训练(164)  
第九章健康地生活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66)  
考点聚焦(166)  
第一节疾病(166)  
考点梳理(166)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66)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67)  
三、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及预防(168)  
第二节免疫系统(168)  
考点梳理(168)  
一、免疫系统概述(168)  
二、抗原和抗体(169)  
三、体液免疫(170)  
四、细胞免疫(171)  
五、过敏反应(172)  
能力提升训练(173)  
第十章生物科学探究及生物学科发展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75)  
考点聚焦(175)  
第一节科学探究(175)  
考点梳理(175)  
一、科学探究概述(175)  
二、科学探究原则(175)  
三、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177)  
四、探究实例(178)  
第二节生物学科的发展(179)  
考点梳理(179)  
一、学科重大发现的历史(179)  
二、生物学科的现状与趋势(182)  
能力提升训练(183)  
第二部分教学知识  
第一章初中生物学新课程理论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86)  
考点聚焦(186)  
第一节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186)  
考点梳理(186)  
一、生物学是科学课程(186)  
二、生物学是技术课程(187)  
第二节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187)  
考点梳理(187)  
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187)  
二、面向全体学生(188)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189)  
第三节初中生物学课程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190)  
考点梳理(190)  
一、初中生物学课程的设计思路(190)  
二、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目标(191)  
第四节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194)  
考点梳理(194)  
一、利用校内实物材料和设备作为课程资源(194)  
二、利用杂志、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资源作为课程资源(194)  
三、利用社区活动场所、科研院所等作为课程资源(194)  
四、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作为课程资源(195)  
五、利用生物实践活动素材或成果作为课程资源(196)  
六、发挥教师和学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196)  
七、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或知识作为课程资源(197)  
能力提升训练(198)  
第二章基本教学技能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00)  
考点聚焦(200)  
第一节导入技能(200)  
考点梳理(200)  
一、什么是导入技能(200)  
二、掌握导入技能的目的(200)  
三、导入的类型(200)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202)  
第二节教学语言技能(203)  
考点梳理(203)  
一、什么是教学语言技能(203)  
二、掌握语言技能的目的(203)  
三、教学语言的构成(203)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204)  
第三节提问技能(206)  
考点梳理(206)  
一、什么是提问(206)  
二、提问的目的与作用(206)  
三、提问的类型(206)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208)  
第四节讲解技能(210)  
考点梳理(210)  
一、什么是讲解技能(210)  
二、讲解的目的(210)  
三、讲解技能的类型(210)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211)  
第五节变化技能(212)  
考点梳理(212)  
一、什么是变化技能(212)  
二、变化技能的目的(212)  
三、变化技能的类型(212)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214)  
第六节强化技能(214)  
考点梳理(214)  
一、什么是强化技能(214)  
二、强化技能的目的(214)  
三、强化技能的类型(214)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215)  
第七节演示技能(215)  
考点梳理(215)  
一、什么是演示技能(215)  
二、演示技能的目的(216)  
三、演示技能的类型(216)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217)  
第八节板书技能(218)  
考点梳理(218)  
一、什么是板书(218)  
二、板书的设计目的(218)  
三、板书的类型(218)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219)  
第九节结束技能(219)  
考点梳理(219)  
一、什么是结束技能(219)  
二、结束技能的目的(220)  
三、结束技能的类型(220)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221)  
第十节课堂组织技能(221)  
考点梳理(221)  
一、什么是课堂组织技能(221)  
二、课堂组织的目的(222)  
三、课堂组织的类型(222)  
能力提升训练(223)  
第三章教学策略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26)  
考点聚焦(226)  
第一节初中生物学教学理论(226)  
考点梳理(226)  
一、生物学的一般教学理论(226)  
二、学习方式(227)  
三、学习理论(227)  
四、教学原则(228)  
第二节概念图教学策略(231)  
考点梳理(231)  
一、概念图的含义(231)  
二、概念图的特征(231)  
三、概念图的制作步骤与规范(232)  
四、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232)  
五、概念图举例(232)  
六、思维导图(234)  
第三节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235)  
考点梳理(235)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235)  
二、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235)  
三、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236)  
四、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237)  
第四节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239)  
考点梳理(239)  
一、探究学习的含义(239)  
二、探究学习的形式(239)  
三、探究技能(240)  
四、探究学习的教学案例(242)  
第五节研究性学习(244)  
考点梳理(244)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244)  
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特点(244)  
第六节初中生物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245)  
考点梳理(245)  
一、初中生物学理论教学及策略(245)  
二、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及策略(246)  
三、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教学及策略(252)  
第七节教学研究(252)  
考点梳理(252)  
一、生物教学研究的意义(252)  
二、教育教学研究的分类(252)  
三、生物教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254)  
能力提升训练(256)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  
第一章教学设计概述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60)  
考点聚焦(260)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基本知识(260)  
考点梳理(260)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260)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260)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流程(261)  
考点梳理(261)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261)  
二、教学设计的程序(261)  
能力提升训练(262)  
第二章生物教师的备课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63)  
考点聚焦(263)  
第一节分析学生(263)  
考点梳理(263)  
一、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263)  
二、分析了解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班级的课堂氛围(264)  
第二节分析教材内容(265)  
考点梳理(265)  
一、研读课程文件和教科书(265)  
二、利用概念图法进行教学内容分析(266)  
三、分析课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267)  
第三节教学策略的选择(271)  
考点梳理(271)  
一、制定教学策略(271)  
二、生物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及选择依据(272)  
第四节课程资源与直观教具的选择(274)  
考点梳理(274)  
一、课程资源的选择(274)  
二、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274)  
三、直观教具的制备与选择(276)  
第五节教学过程设计(278)  
考点梳理(278)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278)  
二、生物学教学过程的一般特点(279)  
三、生物学教学过程的阶段(279)  
第六节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格式(280)  
考点梳理(280)  
一、制定学年教学计划(280)  
二、制定课时教学计划(281)  
能力提升训练(286)  
第三章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88)  
考点聚焦(288)  
第一节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概述(288)  
考点梳理(288)  
一、教学评价的目的(289)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289)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291)  
四、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程序(292)  
五、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293)  
第二节教师自编成就测验--命题(295)  
考点梳理(295)  
一、测验编制计划的制定(295)  
二、编拟测验试题(298)  
三、试题与测验的审查(302)  
四、试题与测验的分析(303)  
五、试卷的编辑(303)  
第三节阅卷和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305)  
考点梳理(305)  
一、试卷的评阅(305)  
二、试题分析(307)  
三、试卷质量的评价(308)  
第四节实作评价(310)  
考点梳理(310)  
一、实作评价的类型(311)  
二、实作评价的实施步骤(312)  
三、实作评价的方法(314)  
能力提升训练(317)  
附录《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320)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33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42)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  
  重点导读与备考方略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系统的生物学科专业知识,能准确理解中学生物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本教材第一部分详细讲述了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要求的生物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共分为十章,在涵盖初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另外还补充了部分高中生物知识以及中学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大学生物知识。  
  该部分内容是中学生物教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在历年考试中,都会重点考查,考生应着重掌握。  
  掌握与初中生物学课程相关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生物技术。  
  1.本章知识在历年考试中考查形式灵活,覆盖单项选择题与简答题。  
  2.在历年考试中,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和细胞的分化、全能性及凋亡是考查重点,考生尤其需要识记细胞的结构和细胞的增殖、分化等主要内容。  
  第一节细胞的分子组成  
  一、细胞中的有机物  
  (一)蛋白质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除C、H、O、N外,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或者P。  
  2.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其结构通式为: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3.氨基酸分子的结合方式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分子互相连接而成的,氨基酸分子相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即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的一种化学反应,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肽键(—NH—CO—)。如图1-1-1:  
  图1-1-1脱水缩合过程  
  由图1-1-1知,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作二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作多肽。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作肽链。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4.蛋白质缩合形成多肽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蛋白质缩合形成多肽过程中的有关计算包括:  
  (1)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2)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条数。  
  (3)游离的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的氨基或羧基数。  
  (4)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128)-失去的水分子数×18。  
  (5)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原子总数。  
  (6)O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2+R基上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总数-脱去水分子的个数。  
  (7)三种不同氨基酸,每种数目不限的情况下,可形成的肽类化合物种类是:33=27种三肽,32=9种二肽;在每种氨基酸只有一个的情况下,可形成3×2×1=6种三肽,3×2=6种二肽。  
  5.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1)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不同以及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空间结构不同。  
  (2)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部分功能如表1-1-1所示。  
  表1-1-1蛋白质的部分功能及举例  
  6.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蛋白质在受到强烈的理化因素(强酸强碱等)影响下,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生物活性丧失,溶解度下降,不对称性增大及其他理化常数改变的现象称为变性,不涉及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破坏。变性的实质就是次级键(有时也包括二硫键)被破坏,天然构象解体。蛋白质变性后往往出现下面的现象:①结晶及生物活性丧失(是蛋白质变性的主要特征)。②疏水侧链基团外露。③理化性质改变,沉淀,黏度增加,分子伸展。④生理化学性质改变。分子结构伸展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  
  同样,当变性因素去除时,变性蛋白质又可重新回复到天然构象,并恢复一定程度的生物活性,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是否所有蛋白质变性后都能复性,至今仍不明确。  
  7.蛋白质鉴定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的颜色反应,双缩脲试剂的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和0.01g/mLCuSO4溶液(3~4滴)。其使用方法:分开使用,先加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  
  8.蛋白质等电点  
  由于蛋白质表面离子化侧链的存在,蛋白质带净电荷。蛋白质在溶液中有两性电离现象。假设某一溶液中含有一种蛋白质。当pl=pH时,该蛋白质极性基团解离的正负离子数相等,净电荷为0,此时的该溶液的pH值是该蛋白质的pl值,即等电点。某一蛋白质的pl值大小是特定的,与该蛋白质结构有关,而与环境pH无关。  
  在某一pH溶液中,当pH>pl时,该蛋白质带负电荷;pH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其分子净电荷为零(即正负电荷相等),此时蛋白质分子颗粒在溶液中因没有相同电荷的相互排斥,分子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减弱,其颗粒极易碰撞、凝聚而产生沉淀,所以蛋白质在等电点时,其溶解度最小,最易形成沉淀物。等电点时的许多物理性质如黏度、膨胀性、渗透压等都变小,从而有利于悬浮液的过滤。在等电点外的所有其他pH值,依据蛋白质所带净电荷采用电泳和离子交换层析来分离和纯化该蛋白质。  
  (二)核酸  
  1.核酸的元素组成  
  核酸主要由C、H、O、N、P共5种元素构成。  
  2.核酸的基本单位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如图1-1-2)。  
  3.核酸的种类  
  核酸主要有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种,具体见表1-1-2:  
  表1-1-2核酸的种类  
  4.核酸的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原核、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核酸的主要功能是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三)糖类和脂质  
  1.糖类  
  (1)糖类的元素组成及分类  
  糖类由C、H、O这3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类,常见单糖有葡萄糖、果糖等;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常见二糖为蔗糖;多糖是生物体内绝大多数糖类的存在形式,淀粉是最常见的多糖。  
  (2)糖类的功能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参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物质运输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等生命活动。糖类的功能见表1-1-3:  
  表1-1-3糖类的功能  
  2.脂质  
  (1)脂质的元素组成及分类  
  脂质主要由C、H、O组成(C/H比例高于糖类),有些还含N、P,脂质分为脂肪、类脂(如磷脂)、固醇(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2)脂质的功能  
  脂质的功能见表1-1-4:  
  表1-1-4脂质的功能  
  二、细胞中的无机物  
  细胞中的无机物主要有水和无机盐。  
  (一)水  
  1.水的含量  
  生物体内的含水量随着生物种类的不同有所差别,一般占细胞总重量的60%~95%,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2.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为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作自由水。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也参与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知识的殿堂,教学的启航——探索初中生物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亲爱的未来生物教师们:  当您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肩负着育人兴国的使命,准备踏入教育事业的神圣殿堂时,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无数的期待便随之而来。初中生物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生命奥秘的科学知识,更是点燃学生探索未知、热爱生活、关怀自然的火种。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功底,更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艺,能够将抽象的生命原理化为生动的课堂体验,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精妙,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书,正是为助力您在这条光荣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精心打造的。我们深知,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初中生物教师,您需要构建一个集学科知识体系、教学理论精髓、实践操作技巧于一体的知识框架。因此,本书的编写,力求在以下几个关键维度上,为您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指引:  一、 夯实学科根基:生命科学的深度探索  初中生物学科,覆盖了从微观世界的细胞到宏观世界的生态系统,从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到生命活动的规律,再到人类社会与生物的关系。本书将带领您系统梳理初中生物学的核心知识板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拓展与深化,确保您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深刻的理解,而非停留在表面的记忆。     生命的基础:细胞与遗传。我们将深入探究细胞的奥秘,包括细胞的结构、功能、生命活动(如物质的跨膜运输、能量的转换、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等。您将学习如何清晰地阐释细胞学说的重要性,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在遗传方面,我们将重点梳理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染色体的结构与行为(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科学阐释。您将掌握如何将抽象的基因图谱转化为生动形象的遗传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遗传的奥秘及其在生命延续中的作用。    多样的生命世界: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从宏观的生物分类体系,到微观的微生物世界,我们将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生物多样性导览。您将学习如何辨识和区分不同类群的生物,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方式、生殖发育、运动与感觉等,我们将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并提供丰富的实例,帮助您在课堂上生动地展现生命的活力。    生命与环境的互动:生态与进化。生态学是理解生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关键。本书将带领您走进生态系统的奥秘,理解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基本概念。您将学会如何解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将触及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帮助您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起源与发展,理解物种的演变过程及其适应性。    人类与生命:健康、生殖与发展。作为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与健康息息相关。本书将系统介绍人体的结构与功能,涵盖消化、呼吸、循环、神经、内分泌、免疫、生殖等各大系统。您将学习如何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讲解人体的生理过程,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疾病的预防与保健。此外,生殖与发育的科学知识,也将在本书中得到细致的阐述,帮助您负责任地向学生传达相关的生理知识。    生命的科学探究:实验与方法。生物学的精髓在于实践与探究。本书将重点强调生物学实验的科学方法与基本技能。您将学习如何设计、实施和分析生物学实验,如何规范地操作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进行测量与计数等。更重要的是,您将掌握如何将实验探究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提升教学智慧:教育理论的实践转化  精深的学科知识是教师的根基,而科学的教学理论则是引导学生走向知识殿堂的导航图。本书将系统介绍与初中生物教学紧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并重点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     教育理念的引领:育人为本,科学启蒙。我们将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引导您思考教育的根本目的——立德树人。您将理解如何将学科教学与学生的品德培养、科学素养提升有机结合。如何通过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自然、关爱环境的价值观,是本书着重探讨的方向。    学习理论的指导: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本书将介绍建构主义、认知主义等主流学习理论,帮助您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的。您将学习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教学设计的艺术:目标、内容与方法。一堂成功的生物课,离不开精心的教学设计。本书将引导您掌握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法,包括如何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如何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如何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枯燥的知识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课堂管理的智慧: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本书将为您提供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帮助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有序、互助的学习氛围。您将学习如何处理课堂突发状况,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评价与反思:教学的持续改进。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本书将介绍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及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来指导教学反思和改进。您将学习如何设计有效的测试题,如何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 强化教学能力:实践操作的精进之路  理论知识最终要服务于教学实践。本书将为您提供一系列提升生物教学实践能力的具体指导和建议。     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应用:深入理解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进行科学教学的基础。本书将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帮助您把握课程的整体设计理念、各学段的学习目标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您将学习如何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    教材分析与重构: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并非唯一。您将学习如何深入分析教材的结构、内容特点和潜在的教学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构,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书将为您提供多种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例如利用生活实例、科学史故事、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等,帮助您将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变得具体、生动、有趣。    实验教学的设计与指导:生物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本书将指导您如何设计安全、有效的生物学实验,如何规范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讨论。您将学习如何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融合: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将是提升生物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本书将为您介绍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制作课件、运用虚拟仿真实验、开展在线互动教学等,帮助您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试题分析与命题指导:掌握分析和命制生物学试题的能力,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本书将帮助您分析历年考试真题的特点和规律,理解各类题型的考察意图,并为您提供命制高质量试题的原则和方法。  结语:  本书的编写,凝聚了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智慧与经验。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您备考路上的得力助手,更能成为您走向讲台、点亮学生生命之光的坚实阶梯。在知识的海洋中,您将获得指引;在教学的实践中,您将收获成长。  愿您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知识、精湛的技艺,成为一名出色的初中生物教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下一代贡献您的力量!  祝您考试顺利,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