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资格证
  • 化学
  • 初级中学
  • 中公
  • 2018
  • 教材
  • 教资
  • 学科知识
  • 教学能力
  • 考试用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470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7849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2
字数:67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是中公教育图书研发人员根据考试大纲,在深入研究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针对性强

本书是中公教育图书研发人员根据考试大纲,在深入研究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编写而成,针对性强。

2.实用性强

本书主体内容采用双色设计,考试重点用波浪线进行标记,以帮助考试快速抓住核心考点。考频考点之后添加真题再现、知识拓展等内容。真题再现为考生呈现了历年有代表性的真题,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考情;知识拓展板块对主体内容进行了必要补充,便于考生理解和巩固。此外真题旁边还配有高清微视频讲解,扫描试题旁边的二维码,即可实现在线视频学习。在某些主要知识点处设有考点预测,帮助考生更好的把握常考知识点。

购买本书,登录中公移动自习室,实现在线学习,助力备考。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是中公教育图书研发人员根据考试大纲,在深入研究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整本书由学科知识运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部分构成,其内容与考试大纲要求一致。本书主体内容采用双色设计,考试重点用波浪线进行标记,以帮助考试快速抓住核心考点。考频考点之后添加真题再现、知识拓展等内容。真题再现为考生呈现了历年有代表性的真题,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考情;知识拓展板块对主体内容进行了必要补充,便于考生理解和巩固。

目录

第一部分化学学科知识运用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第一节化学基本概念(2)
考点梳理(2)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2)
二、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6)
三、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2)
四、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22)
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25)
第二节元素及其化合物(31)
考点梳理(31)
一、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31)
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38)
第三节化学反应原理(45)
考点梳理(45)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45)
二、化学反应速率(47)
三、化学平衡(50)
四、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54)
五、电化学(64)
第四节有机化学基础(69)
考点梳理(69)
一、有机化合物(69)
二、常见有机化合物(73)
三、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82)
四、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84)
第五节生活中的化学(88)
考点梳理(88)
一、化学与生活(88)
二、化学与技术(93)
第六节化学实验(99)
考点梳理(99)
一、常用仪器及其操作(99)
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101)
三、常见物质的检验(103)
四、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104)
五、物质测定实验方案的设计(106)
六、实验探究与实验评价(107)
第七节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09)
考点梳理(109)
一、化学感性认识方法(109)
二、化学理性认识方法(109)
第八节化学科学的发展与思维方法(111)
考点梳理(111)
一、化学科学发展概述(111)
二、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113)
能力提升训练(11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20)
考点聚焦(120)
第一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概述与解读(120)
考点梳理(120)
一、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121)
二、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目标(125)
三、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课程内容(127)
第二节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简介(137)
考点梳理(137)
一、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编写理念(137)
二、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编写模式(138)
三、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编写特点(140)
第三节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行为的转变(142)
考点梳理(142)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142)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实施行为的转变(143)
三、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144)
能力提升训练(14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47)
考点聚焦(147)
第一节化学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147)
考点梳理(147)
一、化学教学理念(147)
二、化学教学特征(148)
三、化学教学原则(149)
四、化学教学模式(150)
五、化学教学方法(152)
六、化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154)
第二节化学教学研究(155)
考点梳理(155)
一、化学教学研究的意义(155)
二、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55)
第三节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159)
考点梳理(159)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159)
二、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162)
第四节科学探究与实验教学法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163)
考点梳理(163)
一、科学探究(163)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169)
能力提升训练(173)
第二部分化学教学设计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76)
考点聚焦(176)
第一节化学教学设计概述(176)
考点梳理(176)
一、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类型和基本任务(176)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层次(177)
三、化学教学设计的逻辑发展(178)
四、化学教学设计的形式(179)
第二节化学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183)
考点梳理(183)
一、化学教材分析(183)
二、学情分析(185)
三、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187)
四、化学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192)
五、化学教学过程设计(194)
六、化学作业设计(195)
七、板书设计(197)
八、教学媒体设计(199)
能力提升训练(20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02)
考点聚焦(202)
考点梳理(202)
案例1(202)
案例2(204)
能力提升训练(207)
第三部分化学教学实施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12)
考点聚焦(212)
第一节初中生化学学习指导(212)
考点梳理(212)
一、初中生化学学习的心理特点(212)
二、初中化学学科特点(213)
三、化学学习方法(214)
四、影响中学生化学学习的主要因素(214)
五、化学学习策略(216)
第二节创设化学教学情境(219)
考点梳理(219)
一、教学情境的内涵(219)
二、教学情境的功能(220)
三、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常用方法(220)
四、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221)
能力提升训练(22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23)
考点聚焦(223)
第一节化学课堂导入技能(223)
考点梳理(223)
一、化学课堂导入的功能、类型和要求(223)
二、化学课堂导入案例(228)
第二节化学课堂提问技能(230)
考点梳理(230)
一、化学课堂提问的功能、类型和要求(231)
二、化学课堂提问技能及其反思(234)
第三节化学课堂组织技能(240)
考点梳理(240)
一、化学课堂组织的功能、类型和要求(240)
二、化学课堂组织案例(246)
第四节化学课堂小结技能(247)
考点梳理(247)
一、化学课堂小结的功能、类型和要求(247)
二、化学课堂小结案例(250)
第五节化学课堂探究教学技能(253)
考点梳理(253)
一、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功能、类型和要求(253)
二、化学课堂探究案例(258)
第六节化学课堂教学调控技能(259)
考点梳理(259)
一、教学调控的类型(259)
二、教学调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61)
第七节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262)
考点梳理(262)
一、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类型和原则(262)
二、常见的中学化学教学应用软件(269)
能力提升训练(269)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71)
考点聚焦(271)
第一节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271)
考点梳理(271)
一、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策略(271)
二、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案例与分析(281)
第二节基于观念建构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291)
考点梳理(291)
一、中学化学基本观念体系(291)
二、初中化学观念建构教学策略(292)
三、初中化学观念建构教学案例与分析(305)
第三节基于情感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310)
考点梳理(310)
一、初中化学情感培养教学策略(310)
二、初中化学情感培养教学案例与分析(319)
第四节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策略(325)
考点梳理(325)
一、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策略(325)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案例与分析(331)
第五节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策略(336)
考点梳理(336)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策略(336)
二、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案例与分析(341)
第六节物质的化学变化教学策略(346)
考点梳理(346)
一、物质的化学变化教学策略(346)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教学案例与分析(353)
能力提升训练(360)
第四部分化学教学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64)
考点聚焦(364)
第一节化学教学评价概述(364)
考点梳理(364)
一、教学评价的功能(364)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365)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性质(368)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370)
五、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370)
第二节化学课堂教师自我教学反思(371)
考点梳理(371)
一、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含义(371)
二、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意义和价值(371)
三、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内容和方式(372)
第三节听课评课(374)
考点梳理(374)
一、听课评课的意义(374)
二、听课评课的原则(374)
三、听课评课的实施策略(375)
第四节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案例(376)
考点梳理(376)
案例1(376)
案例2(377)
能力提升训练(37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79)
考点聚焦(379)
第一节化学学习评价概述(379)
考点梳理(379)
一、初中生化学学习评价的基本观点(379)
二、化学学习评价方法(380)
三、学习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387)
第二节纸笔测验评价的设计与实施(387)
考点梳理(387)
一、纸笔测验评价设计的基本原则(388)
二、纸笔测验评价设计的思路和方法(388)
三、纸笔测验评价设计示例(391)
四、纸笔测验评价的实施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392)
第三节活动表现评价的设计与实施(393)
考点梳理(393)
一、活动表现评价简介(393)
二、活动表现评价的设计与实施(394)
三、活动表现评价设计示例(396)
第四节档案袋评价的设计与实施(398)
考点梳理(398)
一、档案袋评价简介(398)
二、档案袋评价的设计与实施(399)
三、档案袋评价案例分析(401)
能力提升训练(403)
附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405)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40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12)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化学学科知识运用
  化学学科知识运用是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的内容载体。考试中通常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化学教学基本理论的能力以及运用化学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约占总分值的30%。本部分内容共有三章,包括化学学科专业知识、化学课程内容及分析和初中化学教学知识。
  考生在备考时应熟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内容;依据考试大纲,构建知识网络,扩大知识覆盖面,掌握与5个一级主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考生可配合真题与预测题将重点知识引申和扩展,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部分内容。
  1.掌握与中学化学密切相关的大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结构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掌握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化学科学的实验技能和方法,能够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化学研究的专门性方法,了解化学学科认识世界的视角及思维方法;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发展状态。
  1.本章知识在考试中大多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阅读材料题)和诊断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本章重点掌握的知识包括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概念原理知识两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机化合物知识两部分;概念原理知识主要包括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化学反应两个基本领域。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能根据要求,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第一节化学基本概念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见表1-1-1。
  表1-1-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续表)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初步分类
  2.纯净物和混合物(见表1-1-2)
  表1-1-2纯净物和混合物
  常见的混合物
  (1)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聚合物等)。
  (2)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浊液)。
  (3)同分异构间的混合体(如二甲苯是混合物,含邻、间、对三种)。
  (4)同素异形体间的混合体。
  (5)其他:①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水玻璃、福尔马林、盐酸、浓硫酸;②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③钢、生铁、普钙、漂白粉、碱石灰、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④煤焦油、石油及其各种馏分、植物油和动物油等。
  3.单质、同素异形体
  同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因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而形成的同素异形体,如氧气(O2)和臭氧(O3);因晶体中原子排列不同而形成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和石墨,白磷和红磷。
  同素异形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转化过程破坏原有化学键,因而属于化学变化。同素异形体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是唯一的。
  单质可分为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
  金属单质具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固态时有延展性;在化学反应中是还原剂。金属晶体内含有自由电子。在自然界中,少数金属如金、银、铂、铋以游离态存在;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如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等。
  非金属单质一般没有金属光泽,质脆易碎,除个别(石墨)外不善于导电传热。
  4.化合物
  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它又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两大类。无机化合物包括以下几种:
  (1)氢化物
  氢化物是由氢和另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般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氢化物,其固体属于分子晶体,熔点较低,常温呈气态,称气态氢化物;碱金属及碱土金属(ⅡA)与氢形成的氢化物则属于离子型氢化物,其中氢元素为-1价。
  (2)氧化物
  氧化物是由氧和另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根据其性质可进一步分为:
  ①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是指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般低价金属氧化物,特别是活泼金属氧化物(ⅠA、ⅡA族)属于此类氧化物。
  ②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是指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般非金属氧化物,特别是高价非金属氧化物(如CO2、SO2、SO3)和高价金属氧化物(如Mn2O7、CrO3)属于此类氧化物。
  ③两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是指既能跟酸起反应又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Al2O3、ZnO、BeO等。
  ④不成盐氧化物。不成盐氧化是指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CO、NO等。
  (1)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包括两性氧化物)对应(化合价一致)的水化物是含氧酸或碱。
  (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分别可以看成是含氧酸、碱失去水的剩余部分,又称酸酐(其中相应元素R的化合价相同),如SO3是硫酸的酸酐,SO2是亚硫酸的酸酐,N2O5是硝酸的酸酐。至于NO2,既不是硝酸也不是亚硝酸的酸酐。
  (3)通常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和碱金属、某些碱土金属还能形成化合价为-1价的过氧化物(Na2O2和BaO2)以及超氧化物(KO2)。
  (3)酸
  酸狭义上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广义上则认为反应中能提供质子的是酸。其分类如下:
  ①按组成分可为为无氧酸与含氧酸、正酸和偏酸
  无氧酸(酸根不含氧元素),它们是酸性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称氢某酸,如氢氯酸HCl(俗称盐酸),氢碘酸HI、氢硫酸H2S、氢氰酸HCN等;含氧酸(酸根中含氧元素)称某酸,如硫酸H2SO4、硝酸HNO3,有不同变价的按其化合价不同称高氯酸HClO4,氯酸HClO3,亚氯酸HClO2,次氯酸HClO。
  相同元素且成酸价态相同的酸还可按酸分子中失水情况分正酸和偏酸,如H3PO4为磷酸,HPO3为偏磷酸;H4SiO4为原硅酸,H2SiO3为硅酸;H3AlO3为铝酸,HAlO2为偏铝酸等。
  ②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强酸与弱酸、挥发性酸与不挥发性酸、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
  强酸与弱酸:按相同条件同浓度下的电离度区分。强酸:HClO4、H2SO4、HNO3、HCl、HBr、HI;中强酸:H2SO3、H3PO4;弱酸:HF、CH3COOH、H2CO3、H2S、HClO、HAlO2、H2SiO3。
  挥发性酸又称低沸点酸,如HCl、HF、HBr、HI、HNO3、H2S;不挥发性酸又称高沸点酸,如H2SO4、H3PO4。另有某些不稳定含氧酸,如H2SO3、H2CO3、HClO,只存在于水溶液中。
  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这是根据酸根阴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氧化性与非氧化性划分的,酸中的H+都有氧化性。常见的氧化性酸有硝酸、浓硫酸和次氯酸,非氧化性酸如盐酸、氢氟酸、磷酸。
  (4)碱
  碱狭义上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广义上则认为反应中能失去质子的是碱。
  可以按性质分为强碱与弱碱,也可以按溶解性分为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如:KOH、NaOH、Ba(OH)2为可溶性强碱;Ca(OH)2为微溶性强碱;Fe(OH)2、Fe(OH)3、Cu(OH)2为难溶性弱碱;NH3·H2O为可溶性弱碱。
  (5)盐
  盐是由金属(或NH+4)阳离子与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仅由金属阳离子与酸根组成的盐叫正盐,如Na2SO4、K3PO4;如组成中还有氢元素,即有酸式酸根的为酸式盐,如NaHSO4、NaHCO3、Ca(H2PO4)2;如组成中还有氢氧根,为碱式盐,如Cu2(OH)2CO3、Mg(OH)Cl等,一般碱式盐的水溶性较差;在电离时产生两种阳离子和一种酸根离子的盐是复盐,如KAl(SO4)2·12H2O、(NH4)2Fe(SO4)2、KCl·MgCl2·6H2O。
  (三)胶体
  1.分散系
  分散系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作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
  2.分散系的种类及其比较
  根据分散质微粒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由于其分散质微粒的大小不同,从而导致性质的差异。现将它们比较见表1-1-3。
  表1-1-3分散系的种类及其比较
  (续表)
  3.胶体性质的应用
  胶体性质的具体应用如下:
  (1)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可以鉴别胶体和溶液。
  (2)利用渗析可以净化和提纯胶体。
  (3)盐析:肥皂的制备。
  (4)电泳:工厂静电除尘。
  (5)聚沉:三角洲的形成;明矾、铁盐溶液净水;盐卤点豆腐。
  油脂在碱性溶液(多采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中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钠(或钾)盐。高级脂肪酸盐通常用于生产肥皂,所以,油脂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
  工业上就是利用油脂的皂化反应制造肥皂,由高级脂肪酸钠盐制造的肥皂,称为钠肥皂,又称硬肥皂,就是生活中常用的普通肥皂。由高级脂肪酸钾盐制造的肥皂,称为钾肥皂,又称软肥皂,多用作理发店、医院和汽车洗涤用的液体皂。
  
《现代化学:原理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现代化学核心概念、前沿进展及其在各个领域实际应用的综合性著作。全书围绕化学的本质——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展开,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上达到有机结合。作者群汇聚了国内外多位在化学研究和教育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将纷繁复杂的化学知识梳理得井井有条,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化学知识体系。 第一篇:化学的基石——原子、分子与化学键 本篇首先从微观层面切入,详细阐述了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排布以及量子力学在描述原子行为中的作用。经典原子模型与现代量子化学模型的演进过程被清晰呈现,帮助读者理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与统一性。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探讨了化学键的形成机制,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以及分子间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通过对键的类型、强度、极性及其对物质宏观性质影响的细致分析,读者将能深刻理解物质为何能够以如此多样的形式存在,并展现出千变万化的性质。书中不仅运用了大量的图示和模型来辅助理解,还结合了光谱学、衍射等实验证据,揭示了我们如何认识和验证这些微观结构。 第二篇:物质的形态与相变 物质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从固态、液态到气态,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自然界许多重要的物理过程。本篇聚焦于物质的宏观形态及其相变规律。固体的晶体结构与非晶体结构被详细区分,并介绍了X射线衍射等方法在晶体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液体的流动性、表面张力、粘度等性质的微观根源被深入剖析。气体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偏差,以及与压强、温度、体积相关的宏观规律被清晰阐述。相图的构建与解读是本篇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相图,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不同温度、压强下物质存在的稳定相,以及发生相变的条件和过程,如熔化、沸腾、凝华、升华等。相变动力学、临界现象等前沿议题也得到了简要介绍,为读者拓展视野。 第三篇:化学反应的原理与调控 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的核心。本篇将深入探讨化学反应的内在机制、驱动力以及影响反应速率和方向的因素。热力学原理,包括焓变、熵变、吉布斯自由能,被用来判断反应的自发性。化学动力学则从微观角度解析反应速率,介绍了反应级数、活化能、催化剂的作用机制,并通过阿伦尼乌斯方程等关键公式,揭示了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平衡常数的意义被详细阐述,并介绍了勒夏特列原理在预测和调控化学平衡中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等常见类型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电化学和酸碱理论基础,均有详尽的讨论。 第四篇:现代化学的分支领域与前沿探索 为了反映化学学科的广度和深度,本书第四篇精选了几个重要的现代化学分支领域进行重点介绍,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有机化学: 重点关注碳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与反应。从基础的烷烃、烯烃、炔烃,到具有官能团的化合物,如醇、醛、酮、羧酸、酯、胺等,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殊性、立体化学的概念以及重要的有机反应机理(如取代、加成、消除、重排等)被详细解析。现代有机合成策略,如官能团转化、碳-碳键形成反应、不对称合成等,也被引入,展示了有机化学在药物、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强大应用能力。 无机化学: 涵盖了元素周期表中各类元素的性质、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重点讲解了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土元素等的化学特性,以及它们在工业、生物、环境等方面的应用。配位化学作为无机化学的重要分支,深入探讨了金属配合物的结构、成键理论(如晶体场理论、分子轨道理论)以及它们在催化、磁性、发光等领域的应用。 物理化学: 致力于用物理学的原理来解释化学现象。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量子化学、电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等核心内容。通过对统计力学、分子光谱学、量子化学计算等工具的介绍,读者将能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以及物质的内在能量。 分析化学: 关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含量测定。介绍了经典分析方法(如滴定分析、重量分析)以及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包括光谱分析(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质谱)、色谱分析(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电化学分析等。这些方法在质量控制、环境监测、生物医学诊断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篇:化学的实践应用与社会责任 化学作为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应用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篇将目光从理论推向实践,展现化学在各行各业的实际应用,并探讨化学家应有的社会责任。 化学与生命科学: 深入探讨生物化学、医学化学、药学等交叉领域。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原理的支撑。药物的设计、合成与作用机制,生物体的代谢过程,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都与化学紧密相连。 化学与材料科学: 介绍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等现代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从日常的塑料、橡胶,到高性能的陶瓷、复合材料,再到前沿的智能材料、生物材料,化学在创造和改进材料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化学与环境科学: 关注化学在环境污染的监测、治理和预防中的作用。环境化学、绿色化学、可持续化学等理念被详细阐述,旨在倡导发展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工艺和产品,解决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化学与能源科学: 探讨化学在能源的开发、转化与储存中的作用。从化石燃料的化学转化,到新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储能材料)的研究,化学是实现可持续能源未来的关键。 最后,本书强调了化学研究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化学家不仅要追求科学真理,更要关注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致力于用化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福祉,推动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学:原理与实践》是一本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图文并茂的化学著作。它不仅适合化学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作为深入学习的参考书,也适合对化学知识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了解现代化学的最新发展,并深刻认识到化学在改变世界、造福人类过程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专业又亲和的气息,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它有一定的分量,这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知识点结构的梳理方式,非常清晰明了,不像有些教辅资料那样堆砌知识点,而是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比如在讲到化学反应原理那一块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先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入手,引导我们去思考,然后再逐步深入到理论层面,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这些基础不太扎实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制作得非常精良,很多复杂的概念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大大减轻了阅读的枯燥感。我特别留意了它对历年真题的解析部分,那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不仅告诉你正确答案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其他选项是错误的,这种深度的剖析对于提升应试技巧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而不失灵动,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是备考路上值得信赖的伙伴。

评分

翻阅全书,我发现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程度非常高,这体现在它对知识点更新的敏锐度上。毕竟是2018年的版本,我特别去对比了最新的课程标准,发现它对一些新兴的化学概念,比如与新材料、新能源相关的应用题型,都有所涉猎和侧重。这说明编者团队并非简单地沿用旧版材料,而是进行了实质性的迭代更新。另外,书中的排版布局也极具匠心,采用了大量的留白设计,使得在进行笔记批注时有足够的空间,这对于我这种喜欢边看边做思维导图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而且,书中的例题和习题的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科学,从基础巩固到综合应用,再到压轴拔高题,层层递进,让人感觉每攻克一个难关,自己的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那些“易错点警示”的板块,总是能精准地戳中我以往容易犯迷糊的地方,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考试准备流程有些焦虑的人,但自从开始用这套资料后,我的心态明显放松了不少。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教学能力”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很多化学教辅只关注学科知识的死记硬背,但教师资格证考试更侧重于考察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教学理论,而是提供了大量的模拟教学情境,并附带了详细的“优秀示范”和“常见误区分析”。例如,在如何设计一个针对初中生理解“摩尔”概念的课堂时,它给出了至少三种不同的教学路径选择,并分析了每种路径的优缺点以及适用的学生群体。这种实战化的指导,远比空泛的理论说教来得更有价值。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出自己站上讲台的样子,仿佛进行了一次次预演。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未来教师角色的代入感和自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严谨与辅导书式的亲切完美结合。它在阐述复杂化学定律时,用词精准,毫不含糊,确保了知识的准确性;但在解释一些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作者又会适当地使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类比,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对一些历史知识的穿插介绍,比如某种元素的发现过程、某个反应原理的曲折发展,这些背景故事不仅丰富了知识的内涵,也让化学这门学科显得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人类探索的智慧和激情。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化学学科本身的热爱,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刷题而刷题”的机械感,更像是在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学术对话。

评分

对于一个备考者而言,时间管理和效率至关重要。这本教材在“考点速查”和“知识体系框架”的设计上体现了极高的实用价值。在临近考试的冲刺阶段,我不再需要翻阅厚厚的章节来寻找关键信息,只需要查阅开篇或每章末尾的总结性图表,就能迅速在脑海中构建起整个知识网格。这种结构化的回顾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复习效率。而且,书后附带的模拟试卷的印刷质量和组卷思路,都高度仿照了当年的真实考试风格,尤其是时间控制的建议,非常到位。通过这套模拟卷的训练,我不仅熟悉了考试节奏,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优化答题策略,这比单纯刷题更能提升上岸几率。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汇编,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打赢”这场考试。

评分

不错的书籍,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

还没看呢,

评分

挺好的 要开始准备考试了 加油加油加油

评分

图书包装完整,书不错,刚收到,京东送货还是不错的,就是网课有点坑

评分

很好,看着应该是正版,而且是双色文字。不错。

评分

专业,清晰,内容丰富。京东物流很快

评分

化学学科测试卷 翻了一下 相信京东 正版没问题 考证路上的专业指南针!!!

评分

发货非常快,东西还是可以的

评分

物美价廉 物超所值 值得购买 下次还回来 京东就是哈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