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控制器USB的信号和协议实现

微控制器USB的信号和协议实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 著
图书标签:
  • 微控制器
  • USB
  • 信号处理
  • 协议实现
  • 嵌入式系统
  • 硬件设计
  • 电子工程
  • 通信协议
  • 开发指南
  • 单片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80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01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2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实践应用出发,结合示波器的波形图和USB协议分析仪提供的记录信息,对在USB开发过程中研发人员会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详尽讲解,力求让读者深入了解USB的协议规范,并介绍了USB认证的内容和流程,为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的USB认证提供参考。本书还对*新的USB TYPE-C和供电技术进行了相关介绍,并通过具体实例的讲解,使读者对于USB*新技术的发展能有所了解。本书适合希望深入理解USB协议规范或对USB认证有需求的半导体设计工程师使用。

作者简介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创建于1985年1月,1992年10月成为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的党政机关一类事业单位(正局级),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注册登记,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人才培养、人才交流、智力引进、国际交流、会议展览等方面的支撑机构;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及“信息化工程师”项目实施承办单位。

目录

第1章 深入理解USB信号 001
1.1 USB的电气特性和信号 002
1.1.1 电气特性 003
1.1.2 驱动特性 007
1.1.3 USB信号特性 009
1.1.4 数据包编码 018
1.2 连接和断开的检测 020
1.2.1 连接状态的检测 021
1.2.2 断开状态的检测 024
1.3 速度检测 028
1.3.1 低速和全速设备识别 028
1.3.2 高速设备识别 029

第2章 深入理解USB协议 035
2.1 通信协议 036
2.1.1 概要 038
2.1.2 包 039
2.1.3 事务 044
2.1.4 传输 055
2.1.5 数据翻转 062
2.1.6 标准USB设备请求 069
2.2 USB描述符 071
2.2.1 设备描述符 073
2.2.2 配置描述符 074
2.2.3 接口描述符 075
2.2.4 端点描述符 076
2.2.5 字符串描述符 077
2.2.6 接口关联描述符 078
2.2.7 设备限定描述符 079
2.2.8 其他速度模式下的配置描述符 079
2.3 枚举 080
2.3.1 设备状态 080
2.3.2 枚举流程 083
2.4 挂起和恢复 090
2.4.1 挂起 090
2.4.2 恢复 092
2.4.3 高速模式下的挂起信号和复位信号区别 098
2.5 端点停止 100
2.5.1 功能停止 100
2.5.2 协议停止 103
2.6 OTG简介 104
2.6.1 角色 105
2.6.2 协议 105
2.6.3 OTG设备状态迁移 111
2.6.4 OTG工作流程 118
第3章 USB硬件控制器 121
3.1 增强主机控制器接口 122
3.1.1 寄存器接口 123
3.1.2 EHCI连接/断开检测 125
3.1.3 EHCI速度检测 128
3.1.4 USB主机传输调度机制 130
3.1.5 USB设备传输调度机制 137
3.1.6 EHCI枚举的软件实现 139
3.1.7 EHCI挂起和恢复 140
3.1.8 EHCI异常处理 142
3.2 Kinetis主机控制器接口 143
3.2.1 外围硬件设计 144
3.2.2 控制器接口 145
3.2.3 KHCI连接/断开检测 151
3.2.4 KHCI速度检测 154
3.2.5 KHCI传输实现 155
3.2.6 KHCI枚举的软件实现 158
3.2.7 KHCI挂起和恢复 158
3.2.8 KHCI端点停止处理 161

第4章 USB音频演示程序 163
4.1 USB音频 164
4.1.1 USB音频功能实现拓扑 164
4.1.2 音频控制接口和描述符 165
4.1.3 音频流接口和描述符 172
4.1.4 USB音频描述符实例 177
4.1.5 音频设备请求 182
4.1.6 USB音频类2.0简介 184
4.2 USB音频流同步 187
4.2.1 反馈端点同步方案 188
4.2.2 调节时钟同步方案 192
4.3 USB音频演示程序代码分析 192
4.3.1 连接/断开检测代码分析 192
4.3.2 速度检测代码分析 198
4.3.3 枚举、挂起和恢复代码分析 202
4.3.4 音频流同步代码分析 208
4.3.5 USB音频示例演示 212
第5章 USB认证 215
5.1 USB认证的简介 216
5.2 USB认证的流程 218
5.2.1 获得供应商识别码 218
5.2.2 准备USB兼容性测试清单 219
5.2.3 送USB授权实验室进行测试 220
5.2.4 获得合格报告及证书 221

5.3 典型的测试用例 221
5.3.1 不受支持的设备信息 222
5.3.2 最大集线器层次数 222
5.3.3 电源预算指示 222
5.3.4 PET测试 223
5.3.5 USB测试模式 223
5.3.6 USB特殊单步测试用例 226
第6章 USB Type-C及供电协议 231
6.1 Type-C 232
6.1.1 接口定义 233
6.1.2 角色定义 235
6.1.3 热拔插检测 239
6.1.4 正反插检测 240
6.1.5 供电功能 243
6.1.6 附属模式 243
6.2 供电协议 244
6.2.1 供电协议规范定义 245
6.2.2 供电规则 252
6.2.3 供电协商 252
6.2.4 供电切换 255
6.2.5 通信功能协商 257
6.2.6 复用模式 258
6.3 解决方案 262
6.3.1 硬件支持 262
6.3.2 演示程序 265
参考文献 270

前言/序言

序一

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对于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来说,当前正是一个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在政策层面,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发布,提出到2030年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发展的发展目标;2015年,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2025”,将集成电路产业列为重点领域突破发展首位;2016年,国务院颁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和产业生态体系,推进核心技术超越工程,其中集成电路被放在首位。在技术层面,目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已进入重大调整变革期,中国集成电路技术创新能力和中高端芯片供给水平正在提升,中国企业设计、封测水平正在加快迈向第一阵营。在应用层面,5G移动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成熟,各类智能终端、物联网、汽车电子及工业控制领域的需求将推动集成电路的稳步增长,从而集成电路产业将成为这些产品创新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展望“十三五”,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必将迎来重大发展,特别是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新的要求,给集成电路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使得集成电路产业由技术驱动模式转化为需求和效率优先模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高层次的全球合作来促进我国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崛起,将成为我们发展集成电路的一项重要抓手。

在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创新体系、构建产业竞争力,最终都要落在人才上。人才培养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我们的政府、企业、科研和出版单位对此都承担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非常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恩智浦(中国)管理有限公司、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同编制出版这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丛书》。这套丛书集中了众多一线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集体智慧和经验,并且经过了行业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我希望广大读者可以将这套丛书作为日常工作中的一套工具书,指导应用开发工作,还能够以这套丛书为基础,从应用角度对我们未来产业的发展进行探索,并与中国的发展特色紧密结合,服务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转型升级。



序二

随着摩尔定律逐步逼近极限,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应用领域的兴起,细分领域竞争格局加快重塑,围绕资金、技术、产品、人才等全方位的竞争加剧,当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进入了发展的重大转型期和变革期。

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发布以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内集成电路市场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大,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市场需求拉动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资本运作渐趋活跃,国际合作层次不断提升。

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发展集成电路需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强调开放与国际合作,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发展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一点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业务、新平台的不断出现,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恩智浦(中国)管理有限公司与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的《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丛书》,是我们产业开展国际知识交流与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国内外企业持续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培养和知识更新提供有效的支撑,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序三

尽管有些人认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已经迈入成熟期,但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集成电路技术还将继续演进,并长期扮演核心关键角色。事实上,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现集成电路的替代技术。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产业布局基本合理,各领域进步明显。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出现了三个里程碑事件:第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一次出现制造、设计、封测三个领域销售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改变了多年来始终封测领头,设计和制造跟随的局面;第二,设计业超过封测业成为集成电路产业最大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向好发展的重要信号;第三,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速首次超过设计业和封测业,达到最快。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也将继续保持良好态势。未来中国将保持世界电子产品生产大国的地位,对集成电路的需求还会维持在高位。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国内集成电路的自给率不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外依存度会停留在较高水平。

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加速发展的契机,实现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对自己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二是要保持足够的定力,不忘初心、下定决心;三是要紧紧围绕产品,以产品为中心,高端通用芯片必须面向主战场。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情况不容乐观,人才缺口很大,人才数量和质量均需大幅度提升。与市场、资本相比,人才的缺失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最大变量。人才的成长来自知识的更新和经验的积累。我国一直强调产学研结合、全价值链推动产业发展。加强企业、研究机构、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培养和知识更新有非常正面的促进作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恩智浦(中国)管理有限公司与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的这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丛书》,内容涉及安全应用与微控制器固件开发、电机控制与USB技术应用、车联网与电动汽车电池管理、汽车控制技术应用等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的多个方面,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我对参与丛书编写的专家、学者和工程师们表示感谢,并衷心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优秀企业参与到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大潮中来,实现全球技术与经验和中国市场需求的融合,支持我国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序四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大数据的完美结合,正在成为未来十年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主旋律。随之而来的各个行业对计算、控制、连接、存储及安全功能的强劲需求,也再次把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推向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风口浪尖。

历次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冲击往往是颠覆性的改变。当我们正为目不暇接的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风起云涌而喝彩,为庞大的产业资金在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热推下,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投入集成电路行业而惊叹的同时,不少业界有识之士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构成并驱动即将到来的智能化社会的每一个电子系统、功能模块、底层软件乃至检测技术都在面临巨大的量变与质变。毫无疑问,一个以集成电路和相应软件为核心的电子信息系统的深度而全面的更新换代浪潮正在向我们走来。

如此的产业巨变不仅引发了人工智能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的思考,更加现实而且紧迫的问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能否跟得上这一轮技术革新的发展步伐?内容及架构更新相对缓慢的传统教材以及漫无边际的网络资料,是否足以为我们及时勾勒出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应用的重点要素?在一个如今仅凭独到的商业模式和靠免费获取的流量,就可以瞬间增加企业市值的IT盛宴里,我们的工程师们需要静下心来在哪些方面练好基本功,才能在未来翻天覆地般的技术变革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政府和国内众多知名院校的热心支持与合作下,精心选题,推敲琢磨,策划了这一套以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开发实践为主线,以集成电路核心器件及相应软件开发的最新应用为基础的科技系列丛书,以期对在人工智能新时代所面对的一些重要技术课题提出抛砖引玉式的线索和思路。

本套丛书的准备工作始终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刁石京司长,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丁文武总裁,清华大学微电子系主任魏少军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王希征主任、李宁副主任,电子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王传臣的肯定与支持,恩智浦(中国)管理有限公司的任霞女士、张伊雯女士、陈劼女士,以及恩智浦(中国)管理有限公司各个产品技术部门的技术专家们为丛书的编写组织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董亚峰先生、徐蔷薇女士为丛书的编辑出版做出了精心的规划。著书育人,功在后世,借此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未来已来,新一代产业革命的大趋势把我们推上了又一程充满了精彩和想象空间的科技之旅。在憧憬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即将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无限机遇和美好前景的同时,打好基础,不忘初心,用知识充实脚下的每一步,又何尝不是一个主动迎接未来的良好途径?



前言

USB作为一种通用的标准通信接口,由于其良好的数据传输可靠性、可扩展性和低廉的成本,在各个领域都被广泛使用。同时,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开始关注和学习USB相关的知识。然而,与其他的总线协议IIC或者SPI相比,USB在物理信号和协议上无疑要复杂许多。不管是硬件板级设计或者软件驱动、应用程序的编写,难度都大为提高,这给广大开发人员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了很多困难。

本书是“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丛书”中的一本,本系列丛书中还有另外一本《微控制器USB的技术与应用入门》讲解如何开发USB设备应用实例。而本书更关注于USB底层的信号和协议,从实践出发,结合实际的示波器波形图和USB协议分析仪提供的记录信息对USB的信号和协议进行系统讲解。本书对在USB实际开发过程中研发人员经常碰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讨论,不仅说明了USB的信号与协议“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的问题,可以为读者深入理解USB的信号和协议提供指导。

本书基于常用的两款USB控制器,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对USB控制器进行实际的编程,使之产生正确的USB信号



《嵌入式系统硬件接口设计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面向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的实践指南,深入探讨了嵌入式系统中各类常用硬件接口的设计、实现与优化。全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硬件接口知识体系,并掌握在实际项目中高效地运用这些知识。 第一部分:接口基础与信号理论 在深入探讨具体接口之前,本书首先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数字信号的本质与传输: 详细解析了数字信号的电压电平、时序、噪声抑制等关键概念。我们将从最基础的逻辑电平(TTL、CMOS)开始,阐述不同逻辑族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及设计考量。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了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的重要性,包括串扰(Crosstalk)、反射(Reflection)、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ing)等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PCB走线规则、端接技术等。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 阐述了模数转换(ADC)和数模转换(DAC)的基本原理。我们将详细介绍ADC的分类(逐次逼近型、∑-Δ型、流水线型等)及其优缺点,重点关注采样率、分辨率、量化误差、失真等关键参数的选取依据。对于DAC,也将探讨其不同架构(R-2R、电流型等)的性能特点。进一步,本书会讲解采样定理,并分析抗混叠滤波器的设计与作用。 时钟信号的产生与分配: 时钟是嵌入式系统的心脏,其稳定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本书将深入剖析晶振(Crystal Oscillator)的工作原理,包括石英晶体的物理特性、振荡电路的设计(LC、RC振荡器)、以及晶振的选型指南(频率精度、温漂、老化等)。此外,还将讨论时钟树(Clock Tree)的设计,包括时钟分频、倍频、时钟同步(Clock Synchronization)等技术,以及如何有效减少时钟抖动(Jitter)和相位噪声(Phase Noise)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电源完整性(Power Integrity)与去耦(Decoupling): 稳定的电源是所有电子电路正常工作的基石。本书将深入探讨电源噪声的产生源头,如瞬态电流需求、开关电源的纹波等。重点讲解了去耦电容(Decoupling Capacitor)的选择、布局和数量的计算方法,以及旁路(Bypass)和去耦的原理与区别。此外,还将讨论电源滤波器的设计,以满足不同器件对电源质量的要求。 第二部分:常用串行接口详解 本部分将聚焦于嵌入式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几种串行接口,从原理到实践进行全面讲解。 UART(通用异步收发器): 作为最基础的串行通信协议,UART在嵌入式开发中无处不在。本书将详细讲解UART的帧格式(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停止位)、波特率(Baud Rate)的生成与同步机制。重点分析了UART的通信协议,如RS-232、RS-485等标准,并深入探讨了其硬件实现细节,包括收发器(Transceiver)的选择、信号电平的转换(如MAX3232等芯片的应用)。此外,还将介绍软件实现UART通信的常用方法,如中断驱动和轮询方式,并提供实际的通信实例。 SPI(串行外设接口): SPI是一种全双工、同步的串行通信总线,常用于微控制器与外围设备(如传感器、存储器、显示器)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本书将深入解析SPI的时钟极性(CPOL)和相位(CPHA)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数据采样。详细讲解了主设备(Master)和从设备(Slave)的工作机制,以及多从设备如何通过片选(CS/SS)信号进行管理。在实践层面,我们将提供SPI接口的硬件连接示例,并讲解如何在裸机和RTOS环境下实现SPI通信,包括数据读写、DMA(直接内存访问)的应用以提高效率。 I2C(集成电路互联总线): I2C是一种多主、多从、两线制的同步串行通信总线,常用于连接低速外围设备,如EEPROM、实时时钟(RTC)、传感器等。本书将详细讲解I2C的总线协议,包括起始条件(Start Condition)、停止条件(Stop Condition)、应答(ACK)和非应答(NACK)信号的作用。重点分析了I2C的设备寻址机制(7位和10位地址),以及如何处理总线冲突(Arbitration)和拥塞(Clock Stretching)。实践部分将展示I2C设备的连接方式,并讲解如何使用各种微控制器平台上的I2C驱动程序进行通信,包括读写不同类型I2C设备的具体代码示例。 CAN(控制器局域网): CAN总线是一种专为汽车和工业自动化设计的、具有高鲁棒性和实时性的串行通信协议。本书将深入介绍CAN的基本帧格式(数据帧、远程帧、错误帧、过载帧),以及CAN的非破坏性仲裁(Non-destructive Arbitration)机制,这是CAN高可靠性的关键。详细讲解了CAN的物理层(CAN_H, CAN_L)和电气特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CAN收发器。在软件层面,我们将探讨CAN控制器的配置、报文的发送与接收,并介绍CANopen等应用层协议的基本概念。 第三部分:常用并行接口与总线 除了串行接口,并行接口在某些场景下依然有着重要的应用。 GPIO(通用输入输出): GPIO是嵌入式系统中最为基础的I/O资源。本书将从其底层寄存器控制出发,深入讲解GPIO的输入(上拉、下拉、高阻态)、输出(推挽、开漏)模式。重点分析了GPIO的复用功能(Alternate Function),以及如何根据芯片手册配置GPIO引脚的功能。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将展示如何使用GPIO实现简单的LED控制、按键扫描、中断触发等功能,并强调GPIO的功耗优化和时序要求。 SDIO/SD卡接口: SD卡接口广泛应用于数据存储和扩展。本书将详细解析SD卡的接口协议(SD模式和SPI模式),包括卡识别(Card Identification)、块读写(Block Read/Write)、数据传输模式等。重点讲解了SDIO(Secure Digital Input and Output)接口,它除了支持数据传输外,还可以用于访问其他功能模块。实践部分将指导读者如何连接SD卡,并利用文件系统(如FATFS)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并行数据总线设计: 在一些需要高速数据传输的场景,如连接外部存储器、LCD控制器等,并行数据总线仍然是首选。本书将讲解并行总线的基本结构,包括地址总线(Address Bus)、数据总线(Data Bus)和控制总线(Control Bus)的工作原理。重点讨论了时序要求、总线宽度、总线驱动能力等设计要素,并提供使用FPGA或专用接口芯片实现并行总线接口的案例。 第四部分:接口设计中的关键考量与优化 本部分将升华整个设计过程,聚焦于实现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接口。 噪声抑制与电磁兼容(EMC): 电子设备的噪声和电磁干扰(EMI)是影响接口稳定性和系统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本书将深入分析噪声的产生机理,包括传导噪声和辐射噪声。重点讲解了PCB布局布线规则(如地平面、屏蔽层、信号隔离)、滤波技术(LC滤波器、EMI滤波器)以及屏蔽盒的应用。在EMC测试和认证方面,也将提供一些基础的指导。 功耗管理与接口优化: 在电池供电或对功耗敏感的应用中,接口的功耗优化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硬件设计(如选择低功耗芯片、合理使用上拉/下拉电阻)、软件控制(如降低时钟频率、进入低功耗模式、关闭不使用的接口)等手段来降低接口的功耗。 接口的可靠性与鲁棒性设计: 确保接口在各种环境和工况下都能稳定工作是设计的核心目标。本书将讨论接口的抗干扰能力、容错能力以及在恶劣环境下的适应性。例如,在RS-485通信中,将讲解如何设计差分信号以抵抗共模噪声。在ADC/DAC应用中,将分析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性能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接口调试与测试方法: 成功的接口设计离不开有效的调试与测试。本书将介绍常用的调试工具,如逻辑分析仪(Logic Analyzer)、示波器(Oscilloscope)、协议分析仪(Protocol Analyzer)等,并指导读者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捕获和分析信号,定位问题。同时,也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测试方法,如眼图测试(Eye Diagram Testing)、误码率测试(Bit Error Rate Testing, BERT)等,以验证接口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 每一项接口技术都从基础原理入手,并结合实际的工程应用和代码示例进行讲解。 注重细节: 深入剖析接口设计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避免浅尝辄止。 丰富的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项目经验,提供多样的硬件接口设计案例,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应用技巧。 前沿技术探讨: 适度介绍与接口技术相关的前沿发展,拓展读者的视野。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嵌入式系统中各类硬件接口的设计、实现、调试和优化方法,从而在实际项目中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硬件挑战,设计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嵌入式产品。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偏向于硬件和固件集成的工程师,我最关心的是书中对实际硬件操作的指导是否到位。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提到了理论上的时序要求,还非常详尽地介绍了如何利用通用示波器和逻辑分析仪来验证和调试实际的USB信号。书中对特定芯片手册中关键寄存器的解读也十分到位,特别是关于中断处理和DMA(直接内存访问)的章节,提供了多个不同架构微控制器的对比实现思路。这种多角度的讲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因为不同硬件平台之间总能找到思想上的共通之处。读完相关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USB物理层的不确定性有了一种更强的掌控感,不再仅仅依赖于软件库的黑箱操作,而是能够自信地去分析和解决更底层的时钟同步和信号完整性问题。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平实且富有洞察力,完全没有一般技术书籍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娓娓道来复杂的概念,将原本晦涩难懂的USB数据包结构和时序图,用生动形象的类比和图示加以解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特定协议段落时,总会穿插一些实际项目中的“陷阱”和规避方法,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调试中经常遇到莫名其妙问题的开发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比如,对于高频信号的阻抗匹配和串扰问题,书中不仅提供了理论公式,还配有大量的示波器截图分析,直观地展示了“好信号”和“坏信号”的区别。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教科书层面的作品,它充满了“干货”,是那种会让人在深夜里兴奋地记录下关键笔记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从“比特流”到“宏观应用”的思维闭环。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建立起对USB协议的直觉认识,而不是死记硬背规范文档。例如,在讲解错误检测和恢复机制时,作者通过模拟实际环境中的噪声干扰,清晰地展示了差分信号的鲁棒性是如何通过特定的编码和校验位实现的。此外,书中对特定应用场景下(如高带宽数据传输或低延迟控制需求)协议栈的优化技巧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经验之谈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参考书,更像是一份实战指南,它激励着读者去探索、去动手实践,最终能够真正掌握微控制器与USB世界进行高效、可靠通信的核心技术。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成功地在技术细节的精确性和对宏观系统理解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发现作者在讲解USB主机端和设备端通信握手过程时,对时序的把握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每一个状态转换都有明确的电气特性描述作为支撑。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非标或定制化的信号处理策略也进行了探讨,这在许多官方文档中是找不到的。对于那些希望自行设计或深度修改USB固件的资深爱好者或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底层视角是至关重要的。它迫使读者跳出使用现成驱动程序的舒适区,去理解那些“看不见”的电子信号是如何在物理层面上完成数据传输的,这种对底层原理的透彻剖析,是构建高性能嵌入式系统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而又现代的感觉。整体排版布局合理,文字的间距和字号都经过精心设计,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从目录来看,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USB协议原理到更高级的信号处理和应用实现,结构组织清晰,逻辑层次分明。特别是对不同USB速度等级的详细阐述,以及在不同操作系统环境下进行信号捕获和分析的案例,让人对这本书的实用性充满了期待。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点从章节的标题中就能窥见一斑,预示着读者不仅能学到“是什么”,更能学到“怎么做”。对于正在寻找一本全面、深入探讨微控制器与USB接口底层交互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框架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起点,让人迫不及待想深入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