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伊朗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机遇与风险评估

中国和伊朗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机遇与风险评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瑾,王建 著
图书标签:
  • 一带一路
  • 中国
  • 伊朗
  • 国际关系
  • 地缘政治
  • 风险评估
  • 经济合作
  • 区域发展
  • 中东研究
  • 政策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24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8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智库报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伊朗地处东西交汇之地,素有“欧亚路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伊朗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区位优势和悠久的文明,使其在区域经济合作及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中伊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和相互需求的现实为双方共建“一带一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使伊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支点国家。

中国和伊朗的经济互补性强,并且有长期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双边共建“一带一路”。当然,中伊共建“一带一路”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问题,困难和风险不容忽视。伊朗国内市场体系仍待完善,中东地缘政治错综复杂,尤其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伊朗采取强硬政策有可能使中东局势再度生变,这些都将对中国和伊朗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经济合作形成掣肘。抓住新机遇,从问题入手,控制风险,是中国和伊朗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


作者简介

陆瑾,1982-198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波斯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7-2000年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事波斯语翻译和播音工作。其间,曾赴伊朗德黑兰大学进修和借调中资公司驻德黑兰办事处任翻译。2000-2005年就读于德黑兰大学人文学系波斯文学专业,先后获波斯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从事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伊朗外交政策、中伊关系、伊朗核问题、伊朗经济、伊朗社会发展等。2009年8月,陆瑾博士的波斯文专著《利玛窦<中国纪>波斯文本研究》荣获“第九届伊朗国家手抄本保护者奖”。波斯文本的利玛窦《中国纪》是伊朗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研究价值。陆瑾博士完成了对波斯手抄本《中国纪》全文的校注工作,更正了波斯文本中的错漏,注释了相关的难字、难句、人名、地名及专有名词,介绍了有关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习俗,并对该书原著利玛窦、波斯文译者穆罕默德··扎芒的生平及其著述予以研究和评介。此项研究的成果填补了伊朗汉学研究领域里的一项空白。,王建,副研究员,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东国际关系。


目录

目录

一伊朗基本国情及特点(1)

(一)伊朗基本国情(1)

(二)伊朗政局长期保持稳定(4)

(三)伊朗经济面临重重困难,但发展潜力巨大(13)

二古代“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和伊朗友好交往的历史(21)

(一)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和波斯文明交往与交融的纽带(21)

(二)伊朗是古代“丝绸之路”西端最重要的国家之一(22)

(三)伊朗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发挥了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25)

三伊朗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国家(29)

四伊朗国内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44)

五中伊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机遇和新发展(60)

六中伊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与风险(88)

七应对挑战与风险的对策建议(101)

(一)加强中伊双边多渠道的沟通,缩小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距(101)

(二)改善在伊朗市场上中国产品的质量,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103)

(三)加强中国企业防范风险和遵纪守法意识(104)

(四)探寻从双边向多边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新路径,将美国单方面制裁和中东地缘政治动荡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105)

(五)进一步扩宽金融领域的合作,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107)

结语(109)



好的,为您构思一本与您原书名无关的、关于历史、文化与社会研究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且具学术气息。 --- 书籍简介:大洋彼岸的古老回响:地中海文明的互动、融合与冲突(公元前 800 年 – 公元 200 年) 一、 核心主题与研究范畴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地中海世界在铁器时代晚期至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约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 200 年)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互动性与内在张力。我们聚焦于地中海盆地这一独特的地理空间如何充当了不同文明、信仰体系与经济模式的熔炉与战场。研究范畴涵盖了从伊比利亚半岛西缘至美索不达米亚东部、从多瑙河流域南部至撒哈拉边缘的广袤区域。 不同于传统上侧重于单一帝国的兴衰史,本书强调的是“跨界流动”的视角。我们探讨的重点并非某个中心权力(如雅典、迦太基或罗马)如何征服周边,而是不同文化群体在物质、思想和制度层面上的相互渗透、借鉴与抵制过程。 二、 章节结构与主要论点 本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试图解构地中海历史中一个关键的轴线: 第一部分:空间的重塑——航运、贸易与基础设施的连接 本部分着重分析地中海作为“内海”的物理特性如何驱动了早期全球化的雏形。 论点一:航路网络与风险管理: 详细考察腓尼基人、希腊城邦和后来的罗马人如何掌握了地中海主要洋流与风向,并建立了跨越数千公里的稳定贸易航线。重点分析了橄榄油、谷物、金属和奴隶贸易的路线图、港口基础设施的演变(如堤坝的修建、仓库系统的建立),以及这些贸易活动如何塑造了沿海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 论点二:物质文化的扩散: 通过考古学证据,追踪希腊陶器、伊特鲁里亚青铜器、叙利亚玻璃制品在整个地中海的地理分布。我们研究的不是简单的“输入输出”,而是这些商品在接收地被本土工匠模仿、改造或融入原有文化实践的过程。 第二部分:信仰的交流——神祇、仪式与宗教宽容的边界 地中海文明的深度差异性体现在其多元的宗教实践上。本部分考察了神话的传播与本土化的张力。 论点一:东渐运动与本土神话的融合: 分析埃及伊西斯崇拜、东方巴尔神祇如何被希腊化和罗马化。我们深入探讨了这些“外来”神祇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被重新诠释,以适应罗马公民和行省居民的精神需求。 论点二:哲学与宗教的对话: 比较柏拉图主义、斯多葛主义与东方神秘主义在面对人类生存困境时的不同解答。我们探讨了在罗马帝国治下,官方的“公共宗教”与私人信仰实践之间存在的微妙平衡与摩擦。 第三部分:身份的构建——公民权、族裔与“他者”的定义 在古代地中海世界中,“我是谁”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深受政治地位和地域归属的影响。 论点一:罗马公民权的扩张与稀释: 追溯罗马如何从一个城邦国家逐步将公民权赋予意大利半岛以外的居民,以及这种制度性工具如何有效地整合了庞大的多族裔帝国。分析了在行省层面,本地精英如何通过获得罗马身份来巩固其地方权力。 论点二:希腊语与拉丁语的文化霸权: 研究这两种主要语言在地中海东西部的使用差异、地位差异,以及它们在行政、法律和知识生产领域中如何划分了文化上的“中心”与“边缘”。 第四部分:冲突与共存——军事扩张、殖民地与被征服者的抵抗 本书不回避冲突,但着重于冲突的复杂后果——它不仅是毁灭,也是新的混合体的催生剂。 论点一:军事动员与社会流动: 考察罗马军团如何成为社会融合的熔炉,来自高卢、西班牙和北非的士兵如何在军事生活中形成了新的共同体,并将他们的文化带回了家乡。 论点二:被征服者的文化能动性: 关注被罗马统治的群体(如迦太基的遗民、希腊的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适应、渗透或间接抵抗来维持其文化身份的连续性,例如在法律实践中引用本土习惯法,或在文学创作中借用古典母题表达异议。 第五部分:知识的传承——图书馆、手稿与思想的跨越 最后一部分考察了古代知识精英在地中海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信息如何跨越政治边界得以保存和发展。 论点一: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遗产与分散: 探讨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建立的知识中心对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影响,以及随着政治局势动荡,这些知识财富如何通过学者迁移、手稿复制等方式传播到拜占庭、中东乃至更远的地区。 论点二:科学知识的实用化: 分析几何学、医学(如盖伦的著作)和工程学知识在地中海沿岸城市间的传播与应用,以及这种跨文化的科学交流如何支撑了罗马帝国的物质文明。 三、 史学价值与创新之处 本书的创新点在于采用“网络中心分析法”(Network Centric Analysis)来重构古代地中海历史。我们不再将罗马视为一个孤立的中心点,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由贸易路线、宗教信仰流向和知识传播构成的复杂互动网络之中。通过整合最新的考古学发现、碑文材料和古典文献的批判性解读,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地中海图景——一个远比我们想象中更紧密连接、更早实现全球化雏形的古代世界。它挑战了“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叙事,强调了从埃及到西班牙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塑造着这个伟大的“海洋帝国”。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它精准地抓住了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的一个重要议题——中国和伊朗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我一直认为,中伊关系不仅仅是双边关系,它在全球地缘政治和能源安全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评估两国合作“新机遇”与“风险”的书籍,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新机遇”进行深入的挖掘。这是否意味着两国将在能源以外的领域,例如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开辟新的合作空间?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支撑这些判断?对于“风险评估”部分,我则希望它能够做到既审慎又富有前瞻性。例如,在中东地区复杂的安全局势以及国际政治博弈的背景下,两国合作可能面临哪些长期性的挑战?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挑战的根源,以及可能的缓解之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能够启发思考的洞见,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伊“一带一路”合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评分

评价三 阅读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一种“解谜”般的体验。中国与伊朗,这两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明古国,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话题。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国家层面的宏观叙述,而是能够深入到具体的行业、具体的项目,去剖析中伊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实际合作案例。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两国在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有哪些成功的合作范例?这些合作是如何克服了现实中的困难,最终实现双赢的?同时,我也非常关注“新机遇”的部分。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中伊两国之间的合作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书中能否探讨这种合作模式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潜力?而对于“风险评估”,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而不仅仅是列举一些已知的风险。比如,在文化差异、政治体制、社会观念等方面,两国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不易察觉的挑战,以及如何有效地化解这些挑战?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读物。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是被它的视角所吸引。不同于以往很多关于“一带一路”的书籍,往往侧重于宏观的战略层面,这本书却将焦点放在了中国和伊朗这两个具体的国家上,而且还强调了“共建”这两个字。这让我觉得它会更加接地气,更具操作性。我非常好奇,在当前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中伊两国是如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找到新的合作契机的?书中会不会深入分析两国各自的优势和需求,以及这些优势和需求是如何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上得到有效对接的?例如,伊朗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这无疑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结合点,但书中能否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合作潜力,比如在新能源、高科技产业等领域的融合?同时,我也对“风险评估”部分充满了期待。伊朗长期面临着外部制裁的压力,这无疑会对两国合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书中是否能够细致地分析这些制裁对具体项目的影响,以及两国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潜在的风险中发现新的机遇,或者说,如何规避风险,稳步推进合作。

评分

评价五 我一直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层面很感兴趣,尤其是当它涉及到像中国和伊朗这样具有独特地缘战略意义的国家时。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和伊朗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机遇与风险评估”,直接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定义和阐述“新机遇”。是不是意味着两国之间的合作将超越传统的能源和贸易领域,开始向更深层次、更广泛的领域拓展?例如,在绿色能源、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两国是否有潜在的合作亮点?此外,对于“风险评估”这部分,我希望它能做到言之有物,不空洞。伊朗长期面临的国际制裁及其带来的经济影响,无疑是两国合作绕不开的议题。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这些制裁对具体项目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两国在法律、金融、技术等层面可能采取的规避和应对措施?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审慎而乐观的视角,既要看到合作中的挑战,也要发掘出突破性的潜力,为理解两国在“一带一路”下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清晰的蓝图。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知识空白。我一直对“一带一路”倡议充满兴趣,但总觉得信息零散,特别是对于像中国和伊朗这样两个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层面都极为关键的国家之间的合作,更是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这本书的标题就直接点明了核心——“新机遇与风险评估”。光是看到这个,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介绍,而是有深度、有洞察的分析。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新机遇”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能源合作的深度拓展?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突破性进展?还是文化交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的新活力?另外,对于“风险评估”部分,我希望它能做到客观公正,不回避问题。比如,在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安全局势下,两国合作会面临哪些不可忽视的挑战?经济上的潜在风险又有哪些?我希望作者能够拿出扎实的证据和逻辑,来支撑他的判断,而不是空泛的担忧。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得到一个全面、深入、有理有据的答案,让我对中伊“一带一路”合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对我理解当前国际格局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都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