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舌诊》自上市以来,已成功帮助无数中医知识零基础的读者学会自检并成功调理好了体质,备受读者赞誉。在2018年修订升级版中,我们针对当下常见的气虚、阳虚体质,为广大读者补充了新的实用补养方,更为阴虚体质之人贴心列出宜常吃食物,让大家能通过日常饮食轻松调理身体。
★诊断是分析疾病、保证健康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一旦错了,到了后面越容易出问题!
★7种不同体质人群特征、30种舌象的准确分析、25种有效调理体质的方法,让您随时知道自己和亲人的身体状态如何,随时调整,随时改善。
★现在,很多普通百姓有病往往遭遇过度体检,接受过度医疗,从而耗费大量精力与财力,同时还极大伤害了身体;这一切都因现代医学的局限和人们对身体的无知,所以疾病来临时不能未雨绸缪,小病拖成大病,生命毫无质量可言。其实,疾病来临前舌头必有征兆,日观舌象就能未卜先知,继而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快速将身体调理至正常状态!
如果说有一本书能帮助您避免医院的过度检查以及过度医疗,同时还能及时并且准确地发现疾病的萌芽,并给出不伤害身体的有效调理方法,您是否有兴趣读一读呢?您是否愿意为有病就只知道求助于医院的年迈父母送上一本这样的身体自助手册呢?让父母不再担心自己的身体,把防治疾病的极简单有效方法踏踏实实交到他们手上,真的是善莫大焉!
愿这本由知名中医专家、中医诊断学博士罗大伦集数年心血铸就的生命健康学著作助您一臂之力。
罗大伦
中医诊断学博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邀嘉宾,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养生堂》前主编,当归中医学堂特邀讲师。专门从事舌诊研究多年,博士论文亦为舌诊方向内容,在《百科全说》《养生》《X诊所》等多个电视节目中受邀做舌诊专题,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已出版《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脾虚的孩子不长个、胃口差、爱感冒》《图解舌诊》《救命之方》《弟子规说什么》等畅销著作。
1.掌握了中医诊断学里的望诊,就能看病如神
在医学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总结出了很多维护身体健康的方法,光诊法就有望、闻、问、切四种。其中,望包括望面(望人脸上不同的部位,是否长了什么异常的东西,颜色如何、明暗如何等)、望舌、望形态、望人的神气……望出来的不同问题,就对应人体不同脏腑的疾病。
在中医历史上,很多名医都擅长望诊。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看病时,一定会在医案上写上病人的形态如何、面色如何,还有他的性情如何,这是古代大医特别重视的一部分内容。
望诊在四诊里是排最前边的,是中医诊断学里最重要的内容。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古人把望、闻、问、切的境界分别对应成神、圣、工、巧,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话里面的含义是:中医一旦掌握了这个望诊以后,就能诊病如神。为什么好的老中医看病非常快,短短两三分钟就把你的问题都说出来了,有的人就会想:这个老中医号脉真的就那么准吗?其实,你刚进门的时候,老中医一看你的面色、你的形态,就已经把你身体的状态猜个八九不离十了。接着让你坐下来,看你的舌头,切脉验证一下,然后再问几个问题,如果你的回答跟他心里想的对应上了,他就有数了,诊断就出来了,这就是经验。
所以,我们如果想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了解一下望诊的部分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但遗憾的是,现在望诊的技巧丢失了很多。过去的中医世家,望诊是传男不传女的,慢慢地传承的人少了,有的甚至失传了,而且望诊又很难记录,因为写不清楚。现在能完全掌握《黄帝内经》里边望诊内容的人已经不多了。
我曾经向色诊大师王鸿谟先生请教过,他就说完全掌握这部分内容的人不多了,虽然他现在在努力传播色诊的知识,但是要传授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即使真正写下来也描述不清楚。而色泽、形状之类的辨别,还需要大家看完后自己去领会,而且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行。
2.在什么条件下观察舌象才准确
舌象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观察,否则会出现假象。那么,到底在什么条件下观察才好呢?
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就是舌诊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是一个动态观察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很多人跟我说,罗博士,您先拿一个最标准的舌象图给我们看一下吧,要不学完舌诊我们会迷糊。可是标准的舌象我们很难找到,如果要描述出来,那就是:淡红舌,薄白苔。
为什么会没有最标准的舌象呢?因为,每个人的舌象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胖,舌头就胖一点儿;有的人瘦,舌头就瘦一点儿。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我的舌象和你的不一样,但是你不能据此就认为我的舌象是病态的。
要记住,我们一定要在动态中观察舌象,掌握自己舌象的变化过程就可以了。这也是我讲舌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比如你的舌苔原来一直很薄,最近突然变厚了,这就是有变化了,这就有诊断意义。
随着对舌诊的学习,大家慢慢就知道正常的状态是什么样了。但是要知道,舌诊一定要根据舌象的变化来观察,这很重要。
现在,西医也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曾经跟西医的一些专家探讨过,比如何健博士,他是在美国搞检验的专家。西医在反思现在通行的检验指标是否存在问题,比如,一刀切式的检验标准适合所有的人吗?那只是一个参考值。现在何博士提出的观点就是要对一个人的身体指标进行动态的观察,比如查验血糖,普通的血糖检验指标只是参考值,更重要的是要与自己以往正常的指标相比。如果你的指标在上升,说明异常;如果你的指标在下降(没有低于正常指标),就没问题。
3.看舌象能看出身体有什么问题
看舌象能看出身体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看舌象可以判断身体正气是否充足。那么,到底该通过哪些方法来判断呢?舌诊就是其中之一。
(1)身体虚的时候,舌象、舌头会有变化
a. 舌苔消失了
中医认为舌苔为胃气所生,舌苔消失了,有时会代表胃气虚弱。当然,还有其他可能,比如阴虚有热,舌苔也会消失。
b. 舌苔变厚了
说明身体的正气不足,以致痰湿在加重等情况。
c. 舌质的颜色不是淡红色的
如果舌质的颜色不是淡红色的,比如颜色淡白,很可能是血虚的表现,也可能是阳气不足等。
d. 舌头不灵活
如果我们观察到舌体在颤抖,往往是正气虚弱和阴津亏乏、肝风内动。正常人的舌头是很灵活的,有的人把舌头伸出来都很费劲,这说明他身体的正气已经缺少,病比较重了。
e. 舌头特别瘦,特别干枯
有的人舌头特别瘦,特别干枯,也说明这个人正气已经非常虚弱了。当一个人的舌头出现以上这些问题的时候,都说明正气不足、身体有不少问题了。
再版序
愿大家受益更多
有一天,我去当当网看我所出版图书的读者反馈。相当一部分读者好评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大多数读者都反映,他们用了书中介绍的方法以后,改善了体质,并表达了深深的感谢之情。这实在太让我感动了。
这上万条的读者留言,说明我写的这些书,确实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帮助,让大家在自己和亲人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帮助,我觉得特别开心。
如果有人问我,这辈子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把实实在在的健康知识分享给大家就是特别有意义的。这样的事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现在,这几本书出版也有三四年了。这几年,我又积累了新的经验,收获了新的知识,还收集到了来自各方读者提出来的反馈和需求。因此,我在原版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些之前书里没有的新内容来满足大家的需求,希望大家受益更多。
改版后的这几本书,其实就是原作的升级版。我既希望它们能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又希望大家都能够继续学习中医知识,保护好自己和家人,成为全家人健康的守护神。
罗大伦
2018年1月24日
作者序
掌握舌诊,保障自己的健康
我做中医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很多年,每次给大家做讲座,讲的都是舌诊,我希望大家用舌诊知识来自查,来分析自己的体质,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身体有个初步的了解,才能不至于在调理的大方向上犯错,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调理。
我讲课时,课堂上总是很热闹,大家都说收获很多。但是,每次课后他们都会问我,是否有我写的舌诊书?对此我是比较惭愧的。之前我虽然写过十多本中医书了,每天也在使用舌诊,却
一直没有把舌诊的神奇变成文字与大家分享。
所以这本书的出版,是对大家的一个交代,网络上那些咨询多年、期望见到此书的朋友们,谢谢你们的鼓励!正是你们的推动,令我有激情笔耕至今,终于付梓。在写书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回忆。当年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士,做的课题就是舌诊研究,记得当时经常天还没亮,我就出发去医院收集患者资料、拍摄患者舌图,然后对照资料分析舌图特征。是当年这些严谨的训练,让我对舌诊有了大量的经验积累,为日后的工作做了铺垫。现在想起北中医的点滴,仍然觉得那么温暖。所以,在此我也要感谢当年我的博士导师梁嵘教授的悉心指点,本书中有几张舌图,也是当年拍摄的,在此一并致谢!
舌诊的研究,尚有更大的空间,各位同仁如果有自己的心得,望不吝赐教,让我们共同努力,使舌诊有更大的发展!
舌诊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诊断手段,老百姓可以多做了解,这样可以对自己进行健康筛查;专业工作者多多研究,可以明显提高诊断效率。本书是百姓普及版,以后我会整理出一个专业版,给医学同仁来借鉴,希望舌诊在未来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为百姓的健康贡献更大的力量!
寥寥数笔,唯愿大家身心安康,是为序!
罗大伦
2015年6月10日
这本书,我真的下了好大功夫才找到!虽然我还没开始细读,但光是翻看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医的望诊法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舌诊,觉得它能以如此直观的方式反映身体的内在状况,实在是太神奇了。市面上关于舌诊的书籍也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图片不够清晰,要么就是内容比较零散。我之前也零星地看过一些资料,但总感觉不够系统,学起来也断断续续的。这次看到《图解舌诊(升级版)》这个名字,就觉得很吸引人。“图解”意味着内容会非常直观易懂,配合清晰的图片,学习起来应该会事半功倍。“升级版”也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会比之前的版本更加完善和深入,可能会包含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更细致的讲解。我尤其关注它在“升级”方面是否真的有独到之处,比如是否增加了更多罕见舌象的解读,或者对一些复杂病症的舌象变化有更深入的分析。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个系统学习舌诊的绝佳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探索舌头这个“健康的晴雨表”。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是中医的忠实拥趸,尤其对那些能够直观反映身体状况的诊断方法情有独钟。舌诊,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种充满智慧的诊断艺术。然而,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我常常感到市面上的一些舌诊书籍,虽然内容丰富,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图像化的支持。很多时候,文字描述得再详尽,也抵不过一张清晰的图片来得直观。《图解舌诊(升级版)》这个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痛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高质量的舌象图片,并且这些图片能够涵盖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舌象表现,同时配以精准的文字解读,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舌象背后的病理机制。我尤其看重“升级版”所蕴含的意义,希望它能在传统舌诊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医学的视角,或者在理论层面有所创新和发展,能够为我提供更前沿、更实用的舌诊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系统学习舌诊的有力工具,让我能够更加精进我的中医知识体系。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纯粹是因为我最近身体有些不适,听别人说舌头能反映很多问题,就想自己研究一下。我之前对中医了解不多,基本上是门外汉。这本书的《图解舌诊(升级版)》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又很接地气。我最看重的是“图解”这两个字,因为我这个人比较“死脑筋”,看文字很难理解,必须得有图有真相才行。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很多很多舌头的照片,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舌苔的,然后告诉我这些分别代表什么。而且“升级版”这个词,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陈旧的书,而是比较新的、比较全面的。我希望它能告诉我,为什么舌头会变成这样,它和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是不是生病了,如果是,大概是什么问题。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不要太专业,尽量通俗易懂一些,让我这个小白也能看明白。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学会一些基本的舌诊常识,以后自己或者家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能有个初步的判断,那就太值了。
评分我最近在为我的一个项目搜集资料,需要了解一些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特别是舌诊。我翻阅了很多资料,也看过几本相关的书籍,但总感觉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内容不够集中,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图解舌诊(升级版)》这个书名,吸引了我,因为它包含了“图解”和“升级版”这两个关键词,这预示着它可能是一个信息量大、又比较新颖的资料源。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非常丰富和清晰的舌象图片,并且能够将这些图片与具体的病症或者身体状况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直观的学习模式。对于“升级版”,我更期待它能够包含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对一些传统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和补充。我需要的是能够帮助我快速建立对舌诊的全面认识,并且能够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来支持我的项目。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
评分拿到这本《图解舌诊(升级版)》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封面简洁大方,文字清晰,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而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的快餐读物。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它的具体内容,但从它提供的目录和索引来看,编排的逻辑性很强,层次分明。我平时对养生保健一直很有兴趣,也接触过不少中医的理论知识,但总觉得舌诊这块,很多时候都是点到为止,不够深入。这本书的书名里带有“图解”,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吸引力。我一直认为,对于舌诊这种视觉化的诊断方法,没有清晰、准确、多角度的图片,是很难真正掌握精髓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大量的真实舌象图片,并且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能够清晰地展示不同舌象的特征,以及它们所对应的身体状况。我尤其期待它在“升级版”这个点上,能够有所突破,比如在舌诊的理论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医学的佐证,或者提供一些经过临床验证的舌象分析案例,这样不仅能增强说服力,也能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评分京东自营的,支持次日达,谢谢
评分这个还不错的书 这个还不错的书
评分物流很快,书的质量好,内彮丰富,值得一看。
评分细致全面,自己学习保健养生,支持萝卜丝
评分京东商城618满减促销,囤书的好时机啊,买买买,必须的啊。京东物流快递真快啊,现在的电商平台就靠物流了,给京东点赞。
评分最近迷上中医了,其实我已经会看舌诊了,但是京东做活动,这本书便宜,所以买了,我更希望漫画中医参加活动
评分挺好的书,认真研读,学会了给家人看病,哈哈
评分学学知识,帮孩子健康成长!!!
评分一直要买这本书,迟迟不活动,终于等到了!京东棒棒哒!买书从来都是京东自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