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千家诗(精)/中华国粹经典文库 | ||
| 作者: | 主编:鲍思陶//仝晰纲|译者:张卫国 | 开本: | 32开 |
| 原价: | 19 | 页数: | 239 |
| 现价: | 见顶部 | 出版时间 | 2007-02-01 |
| ISBN号: | 9787540310875 | 印刷时间: | 2008-05-01 |
| 出版社: | 湖北辞书 | 版次: | 2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一看就是正经的行业规范手册。我抱着极大的期望翻开了它,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高效、专业地进行建设工程监理的实操指南。首先,我期待在其中能看到针对不同类型工程——比如高层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或者复杂的工业项目——的监理流程的细致拆解。想象中,书中应该图文并茂地展示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关键控制点、风险预警信号以及应对策略。比如,针对钢结构安装阶段,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检查验收标准、隐蔽工程记录的要求,以及监理工程师在现场发现质量偏差时,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干预和整改闭环的流程图解。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工程变更管理的章节,毕竟在实际操作中,变更几乎是常态,如何平衡好甲方、施工方和设计方的利益诉求,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合规性和经济性,是衡量一个监理团队水平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成熟的、可复制的“变更审批与控制模型”,那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我对那些关于监理资料归档和信息化的探讨也很有兴趣,毕竟数字化转型是趋势,如何利用BIM技术辅助现场质量控制和进度跟踪,是未来监理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但目前看来,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传统的管理框架搭建,对前沿技术的集成描述略显不足,让我这个期待与时俱进的读者感到一丝小小的遗憾。
评分我对书中关于安全监理与质量监理如何协同交叉的部分特别留意,毕竟安全是工程的生命线,再好的质量也必须建立在零事故的基础上。我原本期待看到一套非常精妙的、能够将安全风险评估直接内嵌到质量检查频次和深度中的联动机制。比如,当结构模板支撑体系的拆除即将进行时,规范是否能明确指出,监理人员在进行结构验收前,必须先调取并审核施工方的脚手架搭设的安全验收报告,并且必须在特定几个受力节点进行额外的安全重点巡视?书中对安全监理的提及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需要遵守相应安全规范的模块,缺乏一种将“安全”和“质量”有机融合的系统性思维。安全监理的许多关键动作,例如对高处作业和动火作业的监护,更多地依赖于现场安全员的日常工作,而监理工程师的介入点在哪里?应该如何通过对质量不合格项的判定,反向驱动安全流程的复核?这种跨领域的、相互促进的管理逻辑在书中显得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统一的指挥系统。结果是,它像两条平行的轨道,各自清晰,但缺乏必要的交叉口和信号灯,这对于倡导“质量安全一体化管理”的现代工程理念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
评分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待来查找关于绿色建筑和可持续性监理要求的,毕竟现在国家对环保和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未来建筑行业不可逆转的方向。我期望这本书能有一整章专门阐述如何对绿色建材的认证进行核查、如何监督现场的扬尘和噪声控制措施是否符合最新的环保标准,以及如何在结构验收阶段,对建筑能耗模型进行复核验证。特别是针对新型的低碳技术,比如预制装配式建筑(PC)的质量控制流程,我希望能看到一套标准化的监理检查清单,涵盖从工厂预制构件的质量检测到现场吊装的精度控制。然而,在翻阅目录和内容结构时,我发现这本书的框架似乎更贴合传统的全现浇混凝土结构项目管理模式。虽然在某个细则里可能会提到“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工程对深度和专业性的要求。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努力将“绿色”和“智能”融入日常监理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缺乏对这些前沿技术细节的量化指标和验收流程的明确界定,使得这本书的指导意义在快速迭代的建筑技术面前大打折扣。它提供的是一个基础的骨架,但骨架上的血肉,尤其是代表未来的那部分,似乎还未被充分充实进来。
评分这本规范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有点像在啃一本厚重的教科书,逻辑严密是肯定的,但阅读的流畅度和趣味性上确实差了点火候。我最想从一本“规范”里找到的是那些充满“人情味”的经验总结,那些前辈们在无数次项目拉锯战中提炼出来的“潜规则”或者说“最佳实践”。例如,在处理业主与施工方之间的合同纠纷时,一个优秀的监理工程师是如何运用他的沟通技巧和法律知识,在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促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的?书中对于“质量控制”的定义和程序描述是相当标准的,但对于“风险沟通”和“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着墨似乎不够深入。我希望看到的是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知名烂尾项目教训中提炼出的监理失职的关键节点,或者某个完美交付项目背后的监理团队如何提前预判并巧妙化解了潜在的法律风险。此外,关于监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独立性探讨也应该有所加强。毕竟,在某些情况下,来自业主的压力可能影响到监理的客观判断,规范应该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教导工程师如何在维护自身专业尊严的同时,平衡好各方关系,确保监理结论的公正性。目前读下来,感觉它更多地是在描绘一个理想中的、按部就班的项目流程,对于真实工地中那些瞬息万变的、充满变数的复杂人际网络和管理困境,提供的“软技能”指导显得有些单薄了。
评分对于一名新入行的项目管理新人来说,理解清晰的术语定义和标准的表格格式至关重要,这本书在基础工作上做得还算扎实。比如,对于“计量与支付”的流程说明,它详细界定了哪些工作内容需要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以及支付申请单据需要附带哪些附件,这对于避免后期的款项纠纷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喜欢那种将标准格式嵌入到条文中的做法,例如,对“旁站记录表”或“关键部位隐蔽工程验收单”的基本要素的规定,这大大简化了我们初期模板制作的工作量。然而,我发现它在“缺陷责任期”和“工程保修”阶段的描述上显得相对保守和笼统。这个阶段恰恰是监理职能容易被模糊化,或者说,业主容易在保修期满后,才突然发现设计或施工遗留问题的关键时期。我希望能看到更明确的、关于监理单位如何界定保修期内质量问题责任归属的指导原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应依据合同约定”的通用表述上。毕竟,合同往往是事后依据,而规范应该提供的是事前、事中预防和事后调查的工具。缺少对这个漫长“售后服务”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指导,让整套规范在闭环管理上留下了一个明显的缺口,让执行者感觉在最需要明确边界的时刻,规范提供的支持力度不够。
评分东西是正版,物流有点慢。
评分东西是正版,物流有点慢。
评分收到
评分很好,很喜欢
评分东西是正版,物流有点慢。
评分收到
评分收到
评分很好
评分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