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共计十三章。一章到第八章为理论篇,在全面阐述城市化和城市交通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城市交通与城市功能区、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大量实例和数据进行了论证,得出了相应的规律性结论。在此基础上,对交通与居住区的相互作用、交通与商业中心、CBD的相互作用进行专题研究,对交通可达性做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居民出行分析是《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特色之一,不仅收集了国内、国外许多城市的出行调查结果,而且利用本课题组在北京、大连、成都的1 600份调查问卷,进行了多角度系统分析。第九章到第十三章选择五个典型城市,对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紧密关联进行分析和总结:北京为典型的中国城市模式;天津是在多国租界缺乏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建设的,通过改造和新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体系;大连是通过规划建设的近代城市,近年在城市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香港城市交通长期严格限制私家车,是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典型城市;洛杉矶是典型的低密度小汽车城市,其特殊条件在于,作为矿业城市,也是地震多发区,并且拥有多种族。
作者简介
张文尝,193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曾任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从事专业:人文地理,侧重于交通地理、区域发展,著作40余部,论文50余篇。主要著作:《空间运输联系》主编、《交通经济带》主编、《中国交通地理》副主编。
马清裕,1936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硕导,曾任城市与人口研究室主任,从事专业:人文地理,侧重于城市地理、区域发展,著作30余部,论文40余篇。主要著作:《城市化与城市体系》副主编、《设市预测与规划》副主编。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现代城市化基本特征与趋势
第一节 现代城市化基本特征
一、195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快速推进
二、城市化区域差异悬殊
三、大城市快速增长——城市数量和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四、城市郊区化
五、城市密集区的形成与迅速发展
第二节 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
一、世界未来城市化仍将继续加快推进
二、特大城市将继续快速增长
三、大城市郊区化将呈继续发展态势
四、城市密集区及城市连绵区将继续快速发展
第二章 城市交通发展历程与趋势
第一节 城市交通国际发展趋势
一、发达国家的城市交通发展趋势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交通
三、城市交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
一、中国古代与近代城市交通发展
二、1950~1990年代中期城市交通网发展较为迅速
三、19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化与机动化同步快速增长
四、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方向
第三章 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交互作用国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
一、概述
二、国外学者对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区的专题研究
三、国外城市蔓延背景下的交通和规划新趋势
第二节 国外城市案例研究及其启示
一、国外城市案例研究
二、国外研究对中国的启示
第四章 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协调配合
第一节 城市空间构成与交通
一、城市空间构成要素
二、交通空间的作用及与其他空间的关系
三、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协调配合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
一、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与城市交通的关系
二、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三、城市空间结构状况给城市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四、开展市域城镇空间规划,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五、城市多中心结构的几种规划模式
第三节 典型城市天津的交通与城市发展
一、天津城市布局的问题
二、天津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发展的分期阐述
第五章 城市居住区空间变化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
第一节 城市住宅发展历史及现状基本特征
一、城市住宅历史演变及规划布局基本理念
二、城市住宅发展与现状基本特征
第二节 城市居住区空间变化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一、城市居住区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
二、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布特征
第三节 城市居住区存在的交通问题及与居住区协调发展
一、居住区存在的交通问题
二、城市居住区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
第六章 城市大型商业中心区、CBD发展与城市交通.
第一节 城市大型商业区的空间结构特征与交通发展
一、城市大型商业中心区及CBD的空间结构与交通的关系
二、城市大型商业中心区及CBD区位选择因素及其机制与交通的关系
三、北京市大型商业中心区发展与城市交通
第二节 不同商业中心区和商业业态的区位选择与交通发展
一、不同商业中心区和商业业态的区位特征与空间布局
二、北京大型商业中心区的区位选择与交通的关系评价
三、北京不同商业业态的区位特征与交通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北京市两个典型商业中心商业环境满意度调查与交通发展
一、西单商业中心区商业环境满意度与交通发展
二、中关村商业中心区商业环境满意度与交通发展
第四节 消费者需求对城市大型商业中心区与交通协调发展的影响
一、消费者行为与商业区发展、交通发展的矛盾
二、城市居民购物出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城市大型商业中心区及CBD发展与城市交通的问题和协调对策
第七章 交通可达性评价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交通可达性理论
一、交通可达性的定义
二、影响交通可达性的因素
三、可达性的分类
第二节 交通可达性的评价方法
一、顾及交通系统的评价方法
二、顾及交通系统、土地利用的评价方法
三、顾及交通系统、个人、土地利用的评价方法
第三节 交通可达性案例研究
一、基于拓扑度量法的地铁可达性评价
二、日本地方城市道路网模式评价
第八章 居民出行与功能区布局
第一节 居民出行研究
一、居民出行研究的理论概要
二、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与结构分析
第二节 典型居住区出行调查与分析
一、本课题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问卷分析
第三节 交通出行与城市功能区布局问题
一、新兴居住区居民出行调查,反映城市功能区的布局问题
二、居民各类出行与功能区布局的内在关联
三、功能区空间结构调整
第九章 北京市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
第一节 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区变化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1960年代中期变化较大
二、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末期变化缓慢
三、1980年代以来重大变化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一、城市空间结构及功能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城市空间结构及功能区存在的问题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第三节 北京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与布局特征
一、旧北京市区道路系统
二、新中国成立后市区道路建设(1949~1976)
……
第十章 天津市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第十一章 大连市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功能区布局
第十二章 香港: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先体系的经济管理学
第十三张 落砂机城市交通发展
精彩书摘
城市郊区是指中心城外围城乡混杂、与中心城经济社会联系十分密切的区域。
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即中心城产业及人口等要素向郊区扩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心城产业结构由第三产业逐渐取代第二产业,人口数量及其在全市的比重逐步下降,郊区人口数量及比重逐步上升。
1.世界城市郊区化
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城市工业和人口在城市高度集中,导致中心城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的产生,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地价高昂等,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从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如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开始出现郊区化现象,向郊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到1960年代,随着小汽车和电信业的迅速发展,北欧、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地区的发达国家开始进入普遍郊区化时代。在郊区化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人口(居住)郊区化,依次是制造业、商业服务和办公业。
随着人口从中心区向郊区的迁移,经济活动也开始向郊区迁移,郊区逐渐变成了就业人口的聚集地。1970年代,美国最大的15个城市中有72%的从业人员在郊区工作和生活,而只有28%的人仍然到市中心通勤。1970~1980年,美国的中心区减少了5%的蓝领就业岗位,而郊区却增加了20%;中心区增加了18%的服务业,而郊区却相应地增加了53%①。
前言/序言
张文尝先生和马清裕先生等的著作《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潜心研究和精心编写终于出版了。他们的成就,也使我很兴奋。在此我表示衷心祝贺!
这本著作阐述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城市发展对于交通发展的需求,及交通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及其空间协调关系。特别是通过解析城市居住区、商业中心区、CBD等现代城市空间构成要素的变化论证了城市交通建设如何实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配合。这是本书最具有创新性的亮点。本书的研究聚焦于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关系,但研究对象和分析内容涉及城市规模、城市性质、交通运输方式、人口与产业分布的空间结构等,需要收集和加工关于国内外城市发展和相应的交通发展的案例和情况、数据。作者对海内外五个城市的交通发展历程、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其中,北京、天津、大连是不同类型的城市,香港是以公交为主、严格控制私家车发展的典型,洛杉矶则是以小汽车出行为主的典型。各个城市都有其形成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作者们还抓住了以往几十年来国际上,特别是我国迅速城市化和大城市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领域,在商业中心区、CBD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关系以及交通可达性评价方法方面作出了很有深度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交通可达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新视角。因此,本书基础研究领域比较广,凝练的问题比较集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体现了科学理论从实践中来的客观规律。书中所总结的理论具有解释实际事物和指导规划的能力。
《都市脉搏:城市空间、社会变迁与未来图景》 内容梗概 《都市脉搏:城市空间、社会变迁与未来图景》一书,并非聚焦于城市交通系统本身,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如何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城市面貌,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本书旨在揭示城市作为一个复杂有机体的深层运作机制,探索人类活动、技术进步、政策导向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理解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潜在挑战。 全书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城市空间的肌理与重塑 本部分着重探讨城市空间的形成、演化及其内在逻辑。我们将追溯城市形态的物质基础,从早期的聚落形态,到工业革命后的扩张,再到当代城市化浪潮下的蔓延与重塑。这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拓展,更是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变迁的物质载体。 第一章:起源与演进:从节点到网络。 本章将考察不同文明和历史时期城市空间的起源,分析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权力中心等因素如何塑造城市最初的形态。我们将探讨城市从一个孤立的节点,如何逐渐发展成为相互连接的区域乃至全球网络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将引用大量历史案例,展示城市空间形态的多元性和演变规律。 第二章:工业化与城市扩张的范式。 工业革命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空间变革。本章将深入分析工业化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扩张模式(如郊区化、蔓延式发展)及其空间后果。我们将审视工厂、住宅、商业区等功能分区的形成,以及这些功能分区之间的互动与冲突。 第三章:后工业时代的城市空间重构。 随着制造业的衰退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城市空间开始经历新的重构。本章将探讨服务业、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在新时期城市空间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驱动城市中心区的再开发、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并催生出新的城市节点。我们将关注城市空间的“再城市化”现象,以及城市中心区与边缘地区的空间经济差异。 第四章:城市空间与社会分异。 城市空间的形态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深刻地反映并塑造着社会结构。本章将分析城市空间如何成为社会阶层、族群、性别等社会分异的载体。我们将探讨“贫民窟”、“富人区”等空间现象的成因,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流动和交往模式。我们将关注空间隔离、社会排斥等问题,以及它们对城市社会凝聚力的影响。 第二部分:社会变迁与城市活力的驱动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城市内部的社会动态,分析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如何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城市的活力与挑战。 第五章:人口流动与城市文化景观。 人口流动是城市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本章将探讨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如国际移民、国内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人口结构、文化多样性、社会融合带来的影响。我们将分析移民群体如何重塑城市景观、丰富城市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现象。 第六章:经济转型与城市就业生态。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其经济结构的转型直接影响到就业机会和居民生计。本章将分析服务业、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如何改变城市的就业结构,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工作模式和生活质量。我们将探讨“零工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对城市就业生态的挑战与机遇。 第七章:技术革命与城市生活方式的变革。 技术进步是塑造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关键力量。本章将重点关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如何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远程办公到虚拟社交、在线消费,深刻改变了居民的互动方式、消费模式和休闲娱乐。我们将探讨技术发展对城市空间利用、居民交往模式以及社会治理的影响。 第八章:城市社区的形成与解构。 社区是城市肌体中重要的社会单元。本章将分析传统社区的演变,以及在新时期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形式的社区(如邻里社区、兴趣社群、线上社群)如何形成、发展和变化。我们将探讨社区在社会支持、文化传承、身份认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社区在应对社会问题、促进居民参与方面的潜能。 第三部分:未来图景:可持续发展与城市韧性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在当前全球性挑战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城市韧性的可能路径。 第九章:环境挑战与绿色城市的构建。 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本章将分析这些环境问题对城市空间、居民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可再生能源、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低碳交通系统(不直接涉及交通模式,而是环境友好型出行选择)等应对策略,以期构建更加宜居、健康的绿色城市。 第十章:城市治理的创新与公民参与。 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有效的城市治理至关重要。本章将考察不同治理模式的优劣,包括自上而下的政策调控与自下而上的居民参与。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治理效率,如何鼓励和保障公民参与城市规划和决策过程,从而构建更加包容、公正和负责任的城市治理体系。 第十一章:文化多样性与城市认同的塑造。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如何维护和发展城市独特的文化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城市认同,是重要的课题。本章将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历史街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如何成为塑造城市文化魅力和增强居民归属感的关键。 第十二章:面向未来的城市:韧性、适应性与创新。 本章将汇聚前文的讨论,展望未来城市发展的可能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建设具有强大韧性(抵御冲击和快速恢复)和适应性(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城市。这包括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健全的社会网络、创新的治理机制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见性规划。我们将强调城市作为创新载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鼓励创业、支持新技术应用来驱动城市持续发展。 核心观点 《都市脉搏》的核心观点在于,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过程,受到空间结构、社会力量、经济动力、技术变革以及环境因素的共同塑造。理解城市,需要超越单一的交通视角,而应将其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关注不同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本书倡导一种 holistic(整体性)的城市观,强调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居民福祉,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生活。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以及关心城市未来的每一位市民,提供一个深刻理解城市、共同参与城市建设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启示。